康熙和乾隆相比,誰才是封建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

向上攀登vvvv


從康熙和乾隆所面臨的政權威脅上說,康熙帝王術顯然更高超。但說不上封建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說其為清朝最厲害的帝王還算可以。

(1)康熙帝王術談:康熙在位期間,面臨三大矛盾可能被顛覆危險,其要求不僅要有帝王術更要有狐狸和老虎完美統一

康熙在位期間,有與鰲拜的滿貴族鬥爭,其父順治時期依靠滿貴族鬥敗了皇權競爭者,康熙朝滿貴族反而又成為讓皇帝成為傀儡的因素,可見,初期皇權的脆弱。康熙在位期間首要解決的就是皇權穩定問題;

康熙面臨著“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等重大問題,前者屬於內部權力鬥爭,後者屬於政權合法性最後一役,這些都與第一個問題中的殘餘勢力相融合,構成對皇權的威脅;

最後,康熙又面臨著滿貴族的無休止貪慾如何被抑制,例如圈地運動、逃人問題等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抑制,那麼,清朝不會長久,這就使得康熙又面臨與整個滿貴族的權力制衡;同時,康熙又得面臨著“貳臣”在晚明時期所積累的“貪腐成性”的問題。

如何既保證貳臣在忠於皇權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抑制滿貴族權力的同時,貳臣的貪腐問題不引發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康熙有一個“度”的把握。

(2)乾隆帝王術談:乾隆在位期間,其政權被傾覆威脅只是傳統朝代的農民起義,其帝王術比較簡單,只要讓人明白“虎王的威風”“天威難測”而已,比康熙時代簡單多了

乾隆在位時期,已經沒有政權被顛覆的風險。清朝已經步入成熟期。經過百年的發展,政權合法性問題已經解決。他這時主要關注的對象反而是如何保持滿人特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乾隆更多的是重視滿臣,抑制漢臣,打擊漢八旗。而這一基調代表著:滿人貴族已經墮落,漢人精英勢力正在崛起。

乾隆開創了“扶滿抑漢”的基調,一直到清亡。這是,乾隆時期最大的帝王術。

除此之外,乾隆和唐玄宗很像,都是聰穎的擺譜帝王,要擺譜就需要錢,如何從貪腐官員手中找銀子兒(贖罪銀製度完善化),是其帝王術的第二大特點。其他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細談了。


坐古談今


康熙登基時8歲,面臨的問題太多,是個爛攤子:鰲拜專權,政務受到掣肘;前明殘餘勢力死灰復燃,爆發各種農民暴動;三藩割據影響穩定,威脅中央政權;海外勢力猖獗,鄭氏父子割據臺灣;少數民族並未完全臣服,蒙古準格爾勢力抬頭;沙俄對大清虎視眈眈,經常侵擾邊疆;中原大地長期戰亂,百廢待興;基督教等西方文化勢力滲透,影響華夏文化和政權等等。康熙花了40年左右的時間,逐一解決。擒鰲拜,平三番,對待臣民講仁愛,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等等,後20年由於立儲問題,加上精力不濟,致使吏治頹廢,官場混濁。

總體上他表現了非凡的政治能力和軍事才幹以及異於常人的魄力和勇氣,但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和13起文字獄,絕對是他兩大汙點。若稱他為“千古一帝”,未免言過其實。

而乾隆25歲登基,雍正留給他的是一個吏治清明、府庫充盈的國家。前40年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將前朝留下的好作風發揚光大,他只是趕上好時代,將大清推向了頂峰,但給人印象總是個風流才子,遊山玩水,好大喜功,自我吹噓。

後20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吏治腐敗,國內矛盾尖銳,導致康乾盛世由盛及衰,如寵幸大貪官和珅和130起文字獄,怎麼也洗刷不了。

康熙和乾隆都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人,在治理國家的才能上不相上下,在“開源”方面乾隆和康熙都很有能力,但在“節流”方面乾隆比康熙稍遜一籌。

其實,僅從下江南就可以看出兩人之間的差別:康熙去江南巡視水患排洪,每次出行都很簡單、節儉,沒有興師動眾,驚擾百姓。而乾隆6次南巡,每次前呼後擁,王公貴族、大小官員緊隨其後,還拖帶一大堆老婆。據統計,光是搬運帳篷衣物等便動用了六千馬匹、四百騾車、八百駱駝,沿途徵調的船伕將近上萬,連喝的水都是從京城運來,每到一處各地官員都要迎來送往,都要上供山珍海味,如此奢侈之風不知耗掉國庫多少錢財…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豫有得理解: 術是方法,帝王之術是做帝王的方法,最根本是馭人的能力,這方面乾隆要比康熙更為嫻熟。

不過,還有一個詞叫帝王之道,道是規律,它要比帝王之術更高一個層次。道是根本,術是枝葉。康熙對帝王之道的掌握比乾隆高一大截。



帝王之術的高手,不見得能把國家治理好,帝王之道的高手,如果還有點帝王之術,國家治理不會太差。

以上說的很繞,不大好理解,說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慈禧是帝王之術的高手,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能人在她面前都溜溜的,很聽話,但大清朝基本毀在她手裡。



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還當了三年太上皇,皇帝讓他當的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在他面前沒有管不了的人。康熙還出現了九子奪嫡,讓他心力交瘁。乾隆基本就沒遇上叫他煩心的人。人是世界上最難管的,如果帝王之術不高,管起人來很費勁,費心耗力,乾隆能活八十九歲?!

但是乾隆任用和珅這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發明了議罪銀製度,造成了大清朝官場腐敗,他對和珅的信賴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不符合帝王之道。



還有,康熙對西方很關注,對日益崛起的西方很警覺,乾隆則不然,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這樣的強刺激都沒有引起他的重視。這也不符合帝王之道。

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是帝王之道的核心,康熙朝的趨勢是向上,乾隆朝的趨勢是向下,這就是乾隆與康熙的差距。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康熙和乾隆這兩比起來,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而乾隆自稱“十全老人”,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後,又退位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實際上還是他把持朝政)。個人認為康熙要比乾隆更強。


在內政方面,康熙在位的時候,由於連年打仗把清朝的經濟幾近拖垮,雖然他繼位之初行寬仁之政,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清朝內部吏治腐敗,國庫虧空,很多地方百姓忍飢挨餓。相比較而言,在乾隆執政時期,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新政推動內政,當然也由於之前雍正整頓吏治,因此當時國庫充盈,不過在晚年乾隆對腐敗一度放縱,致使大清官場貪腐之風盛行。

在軍事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噶爾丹,在東北一舉打敗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地區安定。乾隆平定回部,抗擊廓爾喀入侵,但像出兵緬甸、安南就有些耗費國帑,好大喜功了。這點乾隆是比不了康熙的。

在用人的帝王之術上,康熙手腕要高於乾隆,從康熙十六歲擊敗權臣鰲拜收回了大權就可見一斑,在康熙時期雖然朝中形成多股勢力爭權奪利,但康熙始終把他們玩弄於鼓掌之間。還有在繼位人選方面,晚年的康熙真是玩弄權術玩出花了;乾隆也精通馭人和制衡之術,如在張廷玉和鄂爾泰明爭暗鬥中,乾隆就把這二人玩弄於股掌間,最後坐收漁翁之利,乾隆是學到了康熙和雍正慣用的手法,相比而言還是康熙更高明一些。



許多謙


開明宗義,無論是康熙帝還是乾隆帝都不是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因為“修煉”帝王之術目的就是儘量少干預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活動,不要“折騰”,卻能使天下太平。按照《尚書·武成》的理論就是: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在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這樣劃分統治者的層次: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也就是說最偉大的統治者,讓下面的臣民各行其是,互不干擾,也沒用漏洞可鑽,統治者只要維護“規律”的正常運作,讓百姓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建設高度自治的社會。次一等的統治者,與百姓共同進退,關係和諧而團結,由統治者通過自我的付出形成凝聚力,之後一起達成政治理想;再次一等,不能杜絕問題發生,但出了問題能找到責任人,賞罰分明,因此大家都會畏懼他;最無能的統治者,他糊弄臣民,臣民也糊弄他,舉國上下都陽奉陰違,所以這種統治者也就沒有什麼威信可言了。

按照這種理解,明大儒者呂新吾對第一種“集帝王之術大成者”的統治者設計了一種“標準”,那就是:

“寬厚而深沉,遠識而兼照,造福於無形,消禍於未然,天智明勇功而天下萌受其賜。”

而無論是康熙帝還是乾隆帝,其一生都在“親而譽之”和“畏之”之間尋找出路,但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侮之”的結局。至於成為“太上”這一境界的統治者,這二位恐怕想都沒想過。

典型的例子就是康乾祖孫對西學的態度。很多人認為中國人保守,不喜歡外來文化,這是明顯的錯誤。因為從宗周朝到大明,歷代王朝少有排外的,比如耶穌會士利瑪竇到江南很快就被大多數士大夫待為上賓,奉為師友。而像閣老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還受洗皈依了公教,教名分別是保祿和良。至於到了昭宗之際,只剩下殘山剩水的大明更是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而清室對西洋人的態度也極為優待,康熙朝時最多曾有一百多位傳教士生活在宮中。康熙帝甚至通過身邊的傳教士暗示希望娶教宗的侄女,這實際上是想把西洋公教諸王拉為清室的外援。在雍正、乾隆和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的外交文件中也多次顯示出清室對西方的瞭如指掌。西班牙荷蘭對東南亞統治、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爭鬥、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恩怨……

但是康乾諸帝對西方的那套理論卻是壟斷的,被當做對付、打壓傳統東方士君子,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們的秘密武器。在有清一代士大夫或普通人再想像晚明那樣通過文化交流的低成本方式獲得西方文化,那就得冒極大的風險——這種事情,說難聽點,就有愚民政策之嫌了。

但是,自古以來,君臣關係的根本大法就是孟子所說的那套理論: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江南本來就是文明之地,而士大夫們有時精英階層中的精英,根本無法糊弄。而且,生存的韌性非常強。從康乾祖孫的屢次南巡,到曹寅到尹繼善的慘淡經營,無數清廷高層都自以為已經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民心”,但實際上康雍乾時期的江南精英階層卻仍舊多從家學中認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也就自然的繼承了反清思想。比如章太炎的夷夏思想來自於其外祖朱友虔,朱友虔的父親和祖父從乾隆朝開始就做官。最後大清朝的崩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些“兩面人”在背後捅了一刀。

所以,後世朝代與其說吸取大清朝的經驗教訓,特別小心提防“兩面人”;倒不如以大清朝為鑑,不要在帝王之術的細枝末節上下功夫,去不斷的製造“兩面人”,以至於到最後: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利瑪竇和湯若望。



方外觀復原圖及遺址。



遠瀛觀復原圖及遺址。

雀籠遺址。霸圖成空,帝業煙銷——歸根結底還是“道”與“德”的問題。


陳大舍


康熙帝和乾隆帝分別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和第四位皇帝,這兩位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長達一百二十一年,將近清朝立國的一半時間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這兩位皇帝開創的,當然雍正帝對於開創康乾盛世一樣很重要。那麼康熙帝和乾隆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長的皇帝,兩者對於帝王之術的運用肯定了然於心,他們倆相比,誰的帝王之術更高超呢?

先來談談康熙帝。他在位期間面臨過三大矛盾。先是與鰲拜等滿族貴族的爭權。在康熙繼位之初,僅僅八歲的他顯然是無法掌權的,於是權力落入了鰲拜的手中,皇帝已然變成傀儡。康熙小小年紀就面臨著皇權不穩的問題,但是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十四歲就智擒鰲拜,然後親政,坐穩了皇位。

其次康熙帝還遇到了“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等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當都有可能會顛覆皇權。“三藩之亂”屬於清朝內部爭權,如果不是康熙撤藩藩王也不會反叛,康熙帝花了八年的時間平定了叛亂。“收復臺灣”屬於前朝遺留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奉明朝為正統,到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太子少保施琅奉旨率軍進擊臺灣,攻破臺灣第一道防線後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才投降了清朝。

最後康熙帝遇到的問題就是清朝貴族太貪心,圈地運動、逃人問題等屢屢發生,康熙需要制衡這些貴族的權力,然而康熙帝那時已步入老年,國家內部也貪腐成性,這些問題在雍正登基後才得以解決。

再來談談乾隆帝。他在位期間沒有遇到過能顛覆皇權的嚴重問題,最多也就是農民起義,清朝也是不痛不癢的就解決了。所以乾隆的帝王之術就比較簡單了,只要讓人覺得皇帝很威風,讓人知道聖意難測就行了。那個時候清朝已經入關百年,政權已經穩定,康乾盛世也達到頂峰,乾隆帝能做的改變確實不多,也就擺擺譜啥的。所以乾隆帝非常好大喜功,這都需要鉅額的錢財,也因此到了乾隆末年國庫已經虧損嚴重了,清朝也開始走下坡路。

這麼一比較,康熙帝比乾隆帝實在是好太多了,其帝王之術也高超不少。


風塵講歷史


所謂帝王之術,乃是古代帝王為了江山和權位永固,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實施某種策略、以使各方勢力平衡、不致威脅其統治的謀略和權術。

歷史上,在位的聰明皇帝,既能限制黨爭造成的內耗,又能設法維持黨爭之間的勢均力敵。無論是哪朝哪代,皇權穩固是江山固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從其發展上來看,帝王之術:制衡之術是古代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重要里程碑,隨著制衡之術的誕生和演化,從本質上改變了統治的策略——封殺轉向懷柔。

在清朝統治中國的267年期間,康熙,雍正,乾隆對清朝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把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但是今天我們來比較一下康熙和乾隆誰的帝王之術更勝一籌。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聖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他8週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主要傑出事蹟

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從順治開始時就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到了康熙年甚至在自己的領地,設立稅卡,私自鑄錢,圈佔土地。這便有了二十歲的康熙,力排眾議,乾綱獨斷,下令撤藩!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了削平三藩的勝利。

二、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康熙二十二年,率軍統一臺灣,並在臺灣府下設三縣,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健康的發展。

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康熙統一臺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

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圈佔土地,跑馬佔田,任意圈奪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康熙一生可謂坦坦蕩蕩,將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如果上天再給他五百年,或許這位千古一帝能夠書寫更精彩的故事。

康熙的帝王之術體現在治國平天下方面,而乾隆的帝王之術大多體現在壓制和打擊方面,下面我們就講一講他的馭臣之術。

乾隆是一位權術高手,從他接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開始,他就知道他所需要的不過就是工具和奴才。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而奮鬥著,他大興文字獄,遏制言論自由,禁錮人們思想,又在整個官僚階層中多次小題大作,既把臣子當作他的政治工具,又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政治天敵,因為他始終認為,這些看似馴順的官員絕不會像狗那樣忠誠。他吸取歷朝滅亡的教訓,防止權臣當政,避免朋黨之亂。

歷代以來,威脅皇權的主要因素不過以下幾種:一是敵國威脅,二是農民起義,三是權臣專政,四是太監擅權,五是后妃干政,六是外戚亂政,七是朋黨之爭,八是地方割據勢力。乾隆採用獎懲並存的方式使皇族外戚只能老老實實安享俸祿,杜絕了他們干政的可能。而恰好在清朝在吸取前朝宦官當政亡國的教訓規定太監不準識字,那麼太監就沒有那個本事能夠發展成一股威脅皇權的勢力。面對全國各地範圍內大大小小的農民暴動事件,乾隆採取一味打壓的態度,寧可錯殺一千不可犯過一個。而乾隆所繼承的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國際環境相對穩定。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都是玩帝王之術的好手,可是從當時的百姓民生國家發展來看康熙的帝王之術似乎比乾隆運用的更加到位,不僅穩定了國家政權還為以後清朝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而乾隆似乎只是為了自己的權威和王權不斷加大對人民和朝臣的統治。


必讀歷史


大清總共三百年不到,他祖孫倆的統制時間就佔了近一半,一個是公認堪比漢高唐宗的千古一帝,一個是茶餘飯後戲說的風流皇帝。前者是清帝國入關之後軍政體系制度的奠定者,上至宗室輩分下至官員品級,大到對宗藩有關的制度建設,小到皇宮大內具體日常生活的點滴,這些都在康熙朝進入了制度化的層面。正是康熙從一無所有制定了制度,後世的皇帝沿著康熙制定的路線繼續前進。



而後者他的孫子乾隆取得的成就著實可以和康熙有得一比。康熙三次親征打敗了噶爾丹,乾隆索性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千百年以來,中央政權第一次將版圖中所有土地包括邊疆地區做到了強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康熙朝有《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更是修訂了《四庫全書》,康熙為了能和滿族親貴分權對抗設置了南書房,而乾隆朝乾脆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差於他的聖祖康熙。

取得如此業績,與之對應康熙的帝王之術非同凡響,而筆者認為乾隆更是略高一籌。康熙面臨的帝國是一張白紙,有開創之功但任其素描,早年間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不否認其少年老成英明神武,但國勢正蒸蒸日上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說是乾隆繼承了父祖的基業,但他也不是坐著等著將康乾盛世推向了最高峰。他面臨的是如何在內部打擊朋黨更強化君權,對外通過文字獄桎梏民眾的思想,讓全體臣民對皇權唯唯諾諾匍匐在地。鎮壓國內叛亂和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戰爭貫穿於他的統制時期,作為封建君王他的確能審時度勢做出適時的判斷,他在這方面花的心思和耍的伎倆絲毫不比康熙少,不比康熙差。

皇帝說了算,是封建人治社會的典範,而乾隆將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推向極致。在乾隆的掌控下,他的朝堂不允許出現什麼名臣和姦臣,在乾隆看來臣子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而已。大臣們只有給皇帝辦事的資格,所有的功勞都是皇帝的,臣子所有的權力皇帝想給就給,想收回就收回,臣子只能任憑皇帝擺佈。從乾隆的實際運作看,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從乾隆前期打擊鄂爾泰,張廷玉,李衛,後期玩弄尹壯圖,這些人被皇帝耍弄於股掌之間,他們個個如坐針氈,如芒在背。當然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乾隆非但熟練地利用這種優勢,敲打著這些帝國的肱股和有悖於自己的人,關鍵是他能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統制風格和他認為的秩序並且不容絲毫侵犯。

乾隆王朝沒有權臣,任何人都沒有左右過乾隆的朝政,他乾剛獨斷,盛年沒有雍正時親王掣肘的煩惱,晚年沒有康熙時諸子奪嫡的痛苦。他的字典裡沒有儒家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功是他的成功,輝煌是他的輝煌,而大清的腐敗墮落也是從他開始。



不錯,他是帝王中運氣最好的,父祖給了他這個機會,但是他繼承康雍基業,將帝王之術演繹地酣暢淋漓,使人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能夠做到這一切,乾隆集封建帝王之術之大成是應該沒有疑問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二月河的王朝系列害死人啊,

君不見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劉秀、李世民、李隆基這些人?

中國君權相權鬥爭了三四千年,到了清朝,君權發展到頂峰,臣權到了最低,成了高級打工仔,皇帝一句話,別看今天是宰相,明天就能讓你身死族滅,

最簡單而言,像霍光、王莽、曹操、司馬炎、宇文護、高歡這樣的權臣,滿清有?一個小小的鰲拜,被御用文人吹上了天,鰲拜能叫權臣?

滿清的鰲拜、明珠、索額圖,後來的年羹堯、隆科多這些人,都是跋扈了一點,離權臣還有十萬八千里,殺他們一點腦子都不需要動,一道聖旨就可以了,你看看遇到霍光、王莽、曹操他們能有什麼辦法?

所以啊,說到底他們只是趕上了好時候,前面鬥爭的三千年他們都沒遇到,那才是帝王之術的精髓。

你看看學帝王之術的,誰會去看《清史稿》的?都是看前四史和《資治通鑑》,或者《南北朝史》和《唐書》。

拿平三藩來說,盡佔膏腴之地,差點被打殘了,你說他真厲害?你見過削番三藩並削的?劉邦那牛的人都是各個擊破,一個個的來,他倒好,三個一起來,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9】總308期

核心導讀:康熙與乾隆相比,誰才是封建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在位時間越長,國家就能治理的更好嗎?為何乾隆之後,大清朝會“崩塌”,沒有一個有治國能力的君主出現?導致末期,西方國家的入侵和近代中國的屈辱?乾隆雖然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但其卻沒有培養“強壯”的後代,為國家的衰敗種下惡果……

康熙,全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帝的第三子。在位期間,他戰勝了叛亂的三藩入侵的沙俄,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到康熙22年時,國家的CDP已佔全世界的32%。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他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

乾隆,雍正的四子,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有人說,統治紀錄的創造者應該歸為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的實際掌權時間不過50年。而乾隆帝手握專制皇權64年,一天也沒有與他人分享。乾隆帝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有人叫他為富貴天子。在他之前順治、康熙和雍正91年的統治,已經給他打下了雄厚的統治基礎。他在這樣的基礎上瀟灑地展示自己的文韜武略。

乾隆帝生前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現在看來,就武功而言,是比較全面的。他自己的話,也不是大話。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平定了邊疆地區叛亂,同時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確實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大中華的統一。此外,他高度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人民疾苦,在位期間先後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加強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文化建設方面,力挺漢學,使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民間藝術空前活躍,促成了中國國粹京劇的誕生。凡此種種,都使社會經濟文化達到了進一步發展的最高峰。

這是祖孫二人各自的正面。兩人共同的負面是,都搞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壓制打擊漢族異議人士,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全國上下基本上是鐵板一塊。萬馬齊喑,嚴重禁錮了思想的發展,社會很難出現新的生機。這也為康乾盛世埋下了隱患。

然而,乾隆比祖父康熙多了一個缺點,這個缺點比較致命,就是無限制的浪漫主義和個人享樂主義。作為文藝範兒的皇帝,他寫詩、聽戲、大搞書法創作,玩心太盛,追求奢靡生活,尤其熱衷旅遊,特別是六下江南,浪費巨大,把爺爺父親積攢的國庫底子和自己掐來的銀子淘得一空,也給人民生活增加了負擔,引爆多地農民起義。特別不該有的帶有極強自殺性質的,就是放任吏治腐敗,寵幸鉅奸和珅,為嘉、道、鹹後斷崖似崩盤埋下定時炸彈。把父親雍正創造的吏治成果消耗殆盡。

這樣,我們的結論就出來了,康熙是封建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無論是思想厚度,還是政治理想,還是踏踏實實的作風,乾隆都無法跟爺爺相比,所以,爺爺康熙也被稱為“聖祖”他仁慈的光芒,他鋼鐵的意志,他超人的智慧、他驚人的勇敢,他博大的胸襟、他溫暖的仁慈,無不讓人產生聖人的感覺,而乾隆就差一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