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为什么没要求汉人剃发易服?

鐵豬


蒙元没有实行“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关键就在于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身上。

忽必烈在成为蒙古帝国的汗王前,是蒙哥汗亲授的总理漠南汉地军政的一把手。他在治理汉地期间,得到了一大批汉族文人的相助,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忽必烈在蒙哥汗的要求下,不仅出兵灭了大理国,还担任了蒙古伐宋的东路军总指挥,这一切都少不了汉人的参与。


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汗王蒙哥死在四川钓鱼台下,继任者是阿里不哥,这就引起了忽必烈的不满。

因为阿里不哥能坐上蒙古帝国的汗位,得益于铁木真制定的汗位继承制,而不是他本身的功劳。

所以,忽必烈心里是看不起阿里不哥的,择决之后,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在蒙古部分诸王和汉族豪强、儒士的拥戴和支持下,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并依靠其治下的汉地人力、物力打败了阿里不哥,成为了蒙古汗王。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有汉地的基础保障,这场蒙古帝国内部的利益、权势再分配,忽必烈不一定能胜利,因为他违背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遗愿。

事实上,支持忽必烈的蒙古贵族毕竟是少数,而且大都是被册封在汉地的贵族。而真正坐镇蒙古草原的传统贵族,几乎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他们是蒙古传统的维护者。

正因为如此,让忽必烈看到了汉文化的强大,而汉地的财富也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收服草原那些顽固分子的心,所以他要相对性地讨好汉人,维护自己的统治。


基于这些理由,忽必烈为了让汉族安心,所以没有过分地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比如剃发易服。

同时为了照顾汉族百姓的情绪,忽必烈接受了儒士的提议,于1271年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为国都,正式以正统王朝的身份统治华夏。

当然,忽必烈尽管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但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他拒绝科举取士,也使得很多文人儒士归隐山林,不愿意为元朝效力。

这种情况持续到元仁宗才结束。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坚持汉化的元仁宗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恢复了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这一措施,才真正让那些隐居的宋朝大儒们认为蒙元脱下了野蛮的兽皮,穿上了文明的大衣,才纷纷出山为元政府效力。

以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还有很多汉族文人还以大元遗老自居,不愿为明朝服务,这种轮回确实惊奇!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题主所说的“剃发易服”一事实际上是指满清入关之后对汉民族施行的一种民族压迫政策。但又有多少人清楚,实际上满清刚入主中原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对汉人“剃发易服”。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对敌人最恨的往往就是自己人。满清初年这场杀人百万,血流漂杵的“剃发易服”运动的倡议者正是中华历史上罪名堪比秦桧的——孙之獬

一:魏忠贤阉党余孽——孙之獬

孙之獬,字龙拂,现在山东淄博人,天启二年进士,为人善于阿谀逢迎,为了权势无所不用其极,是个极其没有道德底线的家伙。天启年间,魏忠贤位高权重号称九千岁,孙之獬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屈身侍奉,鞍前马后的替阉党出谋划策,陷害忠良。崇祯皇帝即位后,以雷霆手段铲除阉党,孙之獬也随之被遣返回乡。

二:满清王朝的“剃发易服”运动

1644年,满清入关,孙之獬剃发易服迎接清军,对于这样的走狗,满清主子自然是喜欢的,于是将他升任礼部侍郎,骤得大官的孙之獬兴奋之余,于是又向满清主子献计“大王你进入中原,却还保持着汉人的衣冠发式,这不足以彰显大王的威仪,不如明令天下臣民一律剃发易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大清朝一统四海的气概”。孙某人的这番话,说道了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心坎里,于是轰轰烈烈的反“剃发”运动开始了,大汉民族为了保留仅存的民族尊严,纷纷奋起反抗,但是双拳又怎么敌得过利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汉民族在付出惨烈代价之后,为了保留汉人的血脉,也就只能忍辱负重了。

三:做汉奸的下场

1646年,孙之獬荣归故里,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乘机活捉孙家满门,为了严惩这个卖国求荣,出卖同胞的汉奸,人们把他的身体扎的千疮百孔。插上羽毛,游街示众,然后将他满门诛戮,曝尸荒野,任野狗吞噬。这个祸国殃民的汉奸也终于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太轻太轻,但终究是恶有恶报,足为后人鉴了。

四:元朝不会施行“剃发易服”运动

和不学无术,野蛮残暴的多尔衮不同。大元朝的缔造者忽必烈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在长兄蒙哥继承汗位之后,更是受命统领漠南汉民族居住区,他大肆延揽儒家子弟制定“汉人治汉”的政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渐渐的身边聚集了大量志锐深沉的饱学之士为他出谋划策。

综观他一身事业的发展轨迹,每一次都离不开汉人谋臣对他的帮助。当他还在潜邸时期,他人用汉人儒士治理汉地,效果显著;蒙哥汗去世之后,他又听从儒家子弟的建议锐意革新,迭出奇谋打败竞争者阿里不哥,顺利登上汗位;而在功灭南宋的战争中,他又积极采用刘秉忠、姚枢、郝经等人的建议,在政治上向唐宗宋祖学习,一概蒙古粗豪的为政方式,任用有名望能经学的儒生参政治国;军事上更是采纳儒生的谋略,任命宰相伯颜,以刘整、吕文焕、史天泽等降将为前驱直捣临安城,之后更命令张弘范率军追击残宋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最终在崖山覆亡残宋最后的香火,完成全国性统一。

拥有良好汉文化素养的忽必烈在入主中原后更是积极吸纳儒家的治国之道,为了成为真正的中原皇帝,他甚至将国号改为“大元”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汉人儒生为奴的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改革升级建立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然后又大规模兴办学校,发展农业生产,为元朝初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兄弟阋于墙,人其笑之矣。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在汉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烈士豪杰;但也有“趋利避害求功名,寡廉鲜耻侍夷狄”的奸佞小人。一部中华兴衰史,多少儿女辛酸泪?今日读史,但求能知往而知来今,唯此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因为蒙元时虽蒙元铁骑中有许多象张弘范这样的汉人,但却未出后来满清入关时象孙之獬这样有文化的大汉奸!所以,要回答蒙元时为什么沒要求汉人削发易服,那就首先要知道满清入关后为什么要强力要求汉人消发易服。说起满清入关后以血腥手段强行要求汉人削发易服,许多人至今仍会愤愤不平。殊不知,提出这一以灭除汉人民族心为指归的恶政的始作俑者并非满人而实汉人也。满清刚入关时,是曾颁过一个剃发令,但由于汉人的激烈反抗,便不了了之,并未强力推行。这时一个名叫孙之獬的汉人,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略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多尔衮大喜,自此重提削发易服,且在全国以留头不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手段强力推行。请大家记住这个大汉奸:孙之獬,山东淄川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俗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孙之獬就是这样一个有文化的坏人!他原是魏忠贤一党,魏倒台后,崇祯帝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孙之獬曾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为士林所不齿,后被朝廷削职为民。满清入关后,他又谄媚新朝,但不为所重,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些降清的汉臣比他风光时,又妒火中烧,于是向清廷上了这么一个十分歹毒的折子,害我汉人蒙羞数百年。再回到开头的话题,说到底,蒙元看重的是军事占领和征服,而满清在汉人大奸的点拨下,看重的则是政治和文化征服。也就是说,同样作为征服者,蒙元没有满清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远,这恐怕才是蒙元没有要求汉人改易胡服的根本原因。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


188512105dt


蒙元和满清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是“异族”入侵者,但是,他们之间的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满族起事造反,是带着“七大恨“入关的,而蒙古人似乎没有那么多的仇恨。

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有。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宣布即位。为了更好的管理他的王朝,忽必烈大胆采用“汉法”,对以游牧为主的蒙古帝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在他以前的蒙古各个皇帝继位以后都没有一个“年号”,只用一个简单的12生肖来表示,比如“狗儿年”“鼠儿年等等”,而忽必烈不一样,他参照前朝“定制”来纪年,于是,忽必烈将他即位那一年定为“中统元年”。

向汉人学习,向汉文化学习,成了忽必烈当时的头等大事。中统四年(1263),忽必烈即开平城为上都;第二年,又定燕京为中都(1272年升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

到了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问计语刘秉忠等汉人文臣,然后商定蒙元统治的国号为“大元”。

那么,这个刘秉忠又是什么人呢?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规划专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曾为僧,法名子聪。忽必烈对他言无不听,宠任益隆,曾经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刘秉忠为忽必烈起草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建国号诏》,这份诏书说: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表明了蒙元建过号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进一步确定本朝的正统地位。诏书中还说来,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

于是,于是蒙元旧在《易经》,这部中原最古老的“经书“挑了一个“乾元”,以“元为国号。“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就是“大”,元朝,就是“大蒙古”的意思。

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的国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并没有废除,蒙文文书中仍用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写作Dai’on yeke Mongghol ulus(大元大蒙古国),或Dai’onKemeku Yeke Mongghol Ulus(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

换言之,在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醉心于在中原文化中寻找“正统”的根据,“讨好”汉文化,怎么会“剃发易服”呢?要统治中原王朝,必须学习借鉴中原文化,这就是忽必烈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与努尔哈赤满怀仇恨是不一样的。

当然,忽必烈后来以及他的子孙们对汉族老百姓的镇压和残酷剥削是历代皇帝的通病,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即使是汉族皇帝也不例外的。


闲看秋风999


明朝相比元之前的宋金就是倒退。从军功制度以人头做军功,仗打得好不算数,得人头砍得多才行。

努尔哈赤首攻抚顺,就令被俘男子剃发,择其精壮补充自己的军队。要是他们阵前倒戈跑回去怎么办?头发剃了,如果跑回去会被明军砍了脑袋充军功。在明军士兵眼里,剃发的脑袋那都是银子,实在没有的时候,还会去杀老百姓,再把死人的头发剃掉。

共军俘虏国军还要做政治宣传,讲讲阶级压迫。清军只有剃发就可以。全都死心塌地跟着大清混。

这种事日本浪人早就干过。当年的“倭寇”把抓到的中国人剃成日本发型,就成了日本人,不敢回家。回去脑袋就没了,被人砍去换钱。

这种办法简单粗暴,但是有效。南明时,老百姓剃了发,就不会往南明那边跑,去了就砍脑袋。后来被南明隆武帝制止。隆武帝是南明唯一说的过去的皇帝。

萨尔浒首杜松中伏。龙墩领兵冲击杜松军,被杜松战败,杜松抢攻尚间崖。这时候明军"争割首级以充功”,让龙墩稳住了阵脚。最后,杜松只好死了。


独行客231425718


蒙古人的一贯作风。

蒙古人自身的社会形态类似于封建制度,大汗有直属的部族,同时又有一些小一点汗效忠于大汗,小汗有自己的部属,内部自治,一般仅仅在外交和军事上服从大汗。

所以蒙古人征服了一个新的地区,按照他们的惯例就是找到被征服地区有统治能力的家族或者组织,这些人只要和他们合作,那这个地区就属于这些人的了,只要这些统治者完成义务,义务主要包括出兵、出钱。

蒙古人征服北方后,在中国北方封了不少世侯,如张柔家族,在他们看来,张柔家族就是汉人的汗。

对于这些汉人的侯,他们一样按照蒙古人的惯例,不管他们内部的事。你爱读孔孟的书你就读,你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随便你,只要你能完成你的义务就行。

还有一些汉人被分到了蒙古领主的下面。蒙古领主一般也和汉人世侯一样处理,你交钱出兵就行,其他的我不管你。

所以蒙元的司法在习惯了大一统的人看来很难理解,因为蒙元的司法非常复杂。蒙古人有蒙古人的司法,色目人有色目人的司法,藏人有藏人的司法,甚至还有一些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也有自己的司法权。

在蒙古统治者看来,这太正常不过了,你们习惯怎么司法就怎么司法呗,只要你们自己满意,只要你们能完成你们对于我统治者的义务。

这样的蒙古统治者,怎么可能要求“剃发易服”?

蒙古人这么做也有现实考量。因为如果想改变别人的习俗,面对的阻力会非常大,叛乱几率会大大提高。这样一来,统治成本急剧上升。为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事,付出巨大成本,显然不划算。

满洲人敢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明末清初的汉人被皇权驯化的太弱了,并没有给满洲人带来多大抵抗力,不然满洲人也很可能放弃强制推行。

当年明朝在越南也搞过类似的,让越南人梳汉人发式,穿汉式衣服,用汉人礼仪,还烧毁了他们的典籍。结果越南人激烈反抗,最后明朝撤回去了。


白完家


蒙古的服装也是学汉服,没有易的必要。他们也留长发,不剃头


中原工学院李长林


蒙元实行的是种族划分,分为四等人,汉人地位最低,蒙古狗屠杀了几千万汉人比日本人还要凶残,统治中国不到百年,后来朱元璋驱逐元虏,恢复中华!也算是报了血海深仇!


汽车买卖买


因为蒙古有文化自信


截留逝一


满清要求汉人男子必须剃发是为了同化,让汉人归顺满清,并逐步相互接纳融合。而蒙元不要求汉人剃发易服是为了便于区别和奴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