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淮北怎會有春秋時期齊國大司田甯戚墓

趙汗青

在山東平度市馬戈莊鎮境內一個高埠頂上,有甯戚冢。高約15米,直徑約70米,1984年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百姓稱其為“冢頂”。當地文化管理部門人員說:“甯戚的墳墓一直受到後人保護,封土高大,蔚如山丘。”

而安徽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寧山村的鳳凰山北麓,也有一座甯戚墓。《宿州志》卷三:“寧山因山北有甯戚冢,故名。傳甯戚移家其下,未詳。距城六十里,在宋疃集。”

甯戚到底是哪裡人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甯戚是何許人也?

甯戚,春秋衛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時人,姬姓,寧氏,名戚,是現代寧姓始祖,衛國(今河南衛輝)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齊桓公拜甯戚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一說是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與大臣管仲、隰朋、賓胥無、鮑叔五人皆為齊桓公功臣,在齊桓公稱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甯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甯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甯戚。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幫助齊桓公用好甯戚之長。他建議立甯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甯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甯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莊鎮境內)。

甯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甯戚,仁途屢遭磨難,能由一個放牛青年走向參與國政的高位,得益於自作的《飯牛歌》:

南山矸,白石爛,

生不遭堯與舜禪。

短布單衣適至骭,

從昏飯牛薄夜半,

長夜漫漫何時旦?

滄浪之水白石粲,

中有鯉魚長尺半。

轂布單衣裁至骭,

清朝飯牛至夜半。

黃犢上坂且休息,

吾將舍汝相齊國。

出東門兮厲石班,

上有松柏兮青且蘭。

粗布衣兮縕縷,

時不遇兮堯舜主。

牛兮努力食細草,

大臣在爾側,

吾當與爾適楚國。

這首著名的《飯牛歌》真實地表現出了懷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複雜心態。

據《東周列國志》載,周釐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齊王國攻打宋國,齊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軍隊出發。一天,軍隊到宋地。

這裡要說明一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今淮北。建城於相山南麓,淮北市相山、相城由此得名。 到了春秋時期,宋國為避水患遷都淮北市達90餘年。也就是這期間,齊國攻打宋國。管仲與齊恆公在宋地遇見了自薦的甯戚,也就不奇怪了。

衛國的才子甯戚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後因家鄉受災,使將家東遷至宋國地之鳳凰山北麓(今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寧山村鳳凰山)。當時宋國大夫華元聞其名聲,便向宋共公推薦甯戚為官,然沒有得到宋共公的重視。甯戚每日讀書牧牛,唱歌喝酒。俗語: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日,甯戚得知齊國管仲率兵來犯宋國,他覺得施展才華的機會來了,便牽頭牛來到了宋軍陣前,一邊敲著牛角,一邊唱歌。

管仲見一放牛青年衝他疾擊牛角高歌,氣質非凡,即派侍從把他招來,管仲問其姓名,答曰:“衛國百姓,姓寧名戚”。管仲叩其所學,甯戚對答如流。管仲嘆道:“豪傑辱於泯塗,不遇汲引,何以自顯?我國國君大部隊在後,不過幾日到此,我寫封信你去拜見國君,必當重用。”

數日後,齊桓公大軍到此,甯戚又唱起《飯牛歌》。齊桓公聞聽此歌甚感驚奇,派人將甯戚叫至跟前,問其姓名後,桓公說:“寡人率領諸侯征戰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草木沾春,舜日堯天不過如此,你說不逢堯舜,又說‘長夜不旦’,你是放牛的為何要諷刺朝政?”

甯戚據理爭辯,有些言辭冒犯齊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斬首。甯戚面不改色,仰天嘆道:“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甯戚為第三個!”

這時身邊大臣隰朋上奏說:“此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非尋常放牛的。”

桓公轉念一想,怒氣頓消,對甯戚說:“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

這時,甯戚從懷裡拿出管仲的親筆信,桓公閱後說 :“既有管仲的書信,為何不早呈上?”

甯戚說:“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君如惡直好諛,以怒氣加臣,臣寧死也不自薦”。

桓公聽後非常高興,即拜甯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甯戚不負厚望,屢建戰功。後又長期任大司田(農官)。他管理農事,獎勵懇種,薄取租賦,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並著有《相牛經》一卷。他仕途四十餘年,對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起了重要作用。

這段記述表明了甯戚是衛國人,後來到了宋國,機遇了齊恆公,後來又到了齊國,再後來成就了齊恆公霸業。再後來告老還鄉。衛國太遠,宋地鳳凰山才是甯戚家鄉。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就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至於甯戚死後葬在安徽淮北寧山,是很有可能的。今有證據如下:明代時,淮北之相山、烈山,均屬宿州。明嘉靖版《宿州志》和清光緒版《宿州志》均對甯戚墓有記載。

“寧山”一名即出自山麓北有“甯戚墓”,山南東坡是漢墓群,山正南坡是當地望族趙氏古墓葬文物群,方圓數百里的寧姓皆出自此地,寧山一名至今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