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萧晓四姑娘


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从这个安排上,刘备是要把兵权交给李严,他看中李严什么呢?李严后来又如何被诸葛亮架空呢?

第一,刘备欣赏李严的军事才能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刘表去世后,曹操南征,李严入蜀投奔刘璋。公元213年,他向刘备投诚,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大破贼人,杀死马秦、高胜,平定事变。此役他展现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加封辅汉将军。

第二,刘备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进入权力中枢;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

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处。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由是推想,刘备的安排,是由李严掌兵权,诸葛亮掌内政;李来主外,而诸葛亮主内。

可是蜀国后来情形的发展,与吴国是完全不同的。李严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三,诸葛亮是如何架空李严,掌握兵权的?

诸葛亮是怎么架空李严的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诸葛亮自领“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了。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这么一来,李严这个军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第四,李严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

李严与诸葛亮都是先帝指定的辅佐大臣,权力本应平分秋色,现在诸葛亮要一手抓,这怎么行!可以说,李严是一肚子苦水,可是他斗不过诸葛亮,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严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入权力中枢,还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因此,在刘备去世后不久,刘备设计的李严诸葛亮的分权构想完全破灭,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李严很快就被边缘化了。这个改变,实非刘备所愿见的。


君山话史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但在变化多端的战场上缺少应变能力。

所以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却让法正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汉中之战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取得大胜,夺取了汉中这个战略制高点,为接下来向关中北伐创造了条件,而成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轨,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上还是非常棒的!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首先,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又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想当三国时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刘备很清楚,刘禅的性格和齐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如果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还真会让蜀国做大,甚至统一天下!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虽然在治理军队,治理国家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战谋略方面确实很一般。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而没有交给诸葛亮,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军事才能这方面来看,李严确实要胜过诸葛亮。

李严字方正,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他办事干练利落,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职都深受器重。

(李严影视形象)

在刘备伐蜀期间,李严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刘备,后来不管在什么位置,李严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刘备的喜爱。

在军事上,他曾两次平定叛乱。公元217年,新道县被高定率军围攻,李严前往解救并大胜高定。更值得称赞的是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准备在汉中开战,马秦、高胜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准备起兵对付刘备,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将马秦、高胜打败,汉中之战刘备就不能集中全力与曹操作战,不光打不下汉中,搞不好还得被曹操打进蜀地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李严带领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镇压,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严不仅将马秦、高胜军队击溃,平定了这次大动乱,还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很杰出的,以少胜多,在关键时刻能首当其冲,绝对是位将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回来托付后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对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华,一定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是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然后,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兵权交给了他。

(刘备托孤)

可惜,刘备并不能左右自己身后之事,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把持了军政大权。

但在战场上,诸葛亮确实没有指挥的才能,他参与的战役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于过于相信直觉,认为马稷可担重任,不听刘备的遗言,结果后来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陈仓,打了20余日,却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也因打着打着断粮了收兵。

可见,军事指挥方面确实是诸葛亮的短板。

(诸葛亮经典影视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后主刘禅的无能,让刘备不得不在临终前为他的儿子谋划。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丞相,权利很大了,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必然会出现一人专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别人的嫁衣。

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靠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着阿斗的皇位,刘备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历史风暴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李严,一是诸葛亮。刘备将内外兵权交给了李严。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却没有得到兵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strong>

一、平衡丞相权力,防止伊霍之乱。

首先,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已经贵为蜀汉的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果再将内外军权交给诸葛亮,就会使得丞相权力过重,后主刘禅就会大权旁落。这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纵观前朝托孤的先例,若是将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自然会对皇权专制造成威胁,因此,分权制衡,防止臣下权力过大才是稳固皇权的正确做法。

当年汉武帝托孤之时,正是由于托孤忠臣霍光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导致了霍光有了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的权力,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所废。刘贺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皇帝的顺位继承人啊!

才继位几十天就被一个权臣废黜了,霍光还算忠心,生前没有谋反,若是换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汉朝基业难免不保,后来的王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后世王朝深深忌惮的。

刘备自然精通帝王之术,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严军事才能突出。

李严本是刘璋部下一个护军,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副将。在郪县盗贼马秦、高胜率军起义时,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

几年后,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击退叛军。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中,于是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此后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再加之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蜀汉老将如关羽,张飞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战刘备险些被擒,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军事人才有紧缺的趋势,因此,李严就逐渐走到前台,担当起掌管军务的重任。

难道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吗?不好意思,在刘备眼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行。在刘备入川时,重用的谋士主要是法正和庞统;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跟随他的谋士主要是法正,此时诸葛亮只负责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才被调到前线,协理军务。

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马谡打仗不行,诸葛亮不信,结果马谡失街亭,这正印证了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判断。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很少统兵打仗,军事经验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内政和外交,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管理军务的最佳人选,军权自然交到了李严手里。<strong>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利益。

李严入选托孤大臣行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顾蜀地士族的利益。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大臣李严为首。在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蜀科》,由于法律太严,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压,他们便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

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在托孤之时,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维持局势。

可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军事能力,低估了诸葛亮的忠心。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升官加爵,后来因为管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仍被后人传颂!


无笔史官


我们分两层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刘备临死之前,为什么要授命李严和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其实这并非是不信任诸葛亮,而是为平衡集团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派。大家知道,刘备入主益州后,他的集团内部,主要有四大派系:

一是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核心的冀州派,他们从刘备出道时就追随,可以说是刘备的铁杆嫡系;二是以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杨仪等人为核心的荆州派,这些人大多是在赤壁之战前后才加盟刘备;三是以法正、黄权、李严、吴懿等人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则是凉州系,代表人物马超。

后来,冀州派随着关羽、张飞的去世,这一系力量已越来越单薄,加上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这一派系几乎已融入荆州派系中,而凉州系在马超病逝后,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这种背景下,益州派和荆州派就成为蜀汉内部最大的两个派系。

在刘备去世之前,如果他只托孤诸葛亮一人,就意味着荆州派的地位将全面高于益州派,这很容易让益州当地的各级官员和豪门贵族心生嫌隙,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尤其是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之际,所以刘备必须把当时益州派的领衔人物李严推出来和诸葛亮站在一起。

其次,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并让李严坐镇江州,主要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向东吴和蜀汉内部传达一种态度,那就是蜀汉和东吴的战争到此为止,以后蜀汉主要以防御为主,不再觊觎夺回荆州。

因为,李严作为益州派领衔人物,由他统领军队坐镇在蜀吴前线,基于他们益州派的利益,他也决不愿意大动干戈去夺回荆州,对于他们而言,继续东征孙权,意味着要将益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调往前线,也就是把他们自己家中的壮丁、钱粮送到前线,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更重要的是,即便重新夺回荆州,也不过是壮大荆州派的实力,益州派并不会有什么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并让他坐镇江州,就是向集团内部的益州派表态,总而言之,以后蜀汉最重要的任务是守护好益州,而并不是夺取荆州,所以大家尽可以安心,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配合好李严,全力守护好益州的安危。对于益州派来说,显然是最佳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备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因为刘备东征孙权,原本就遭到益州派大多数人的反对,后来夷陵惨败,益州许多地头蛇更是陆续开始趁机反叛。

这时候刘备如果继续让荆州派人士坐镇前线统领军队,一方面会让益州境内的官员和豪门贵族惴惴不安,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刘备和荆州派还想着要重新夺回荆州,这也就意味着益州还要继续深陷战争泥潭,到时蜀汉内部的叛乱恐怕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如果荆州派坐镇前线统领军队,也会让孙权有种说不出的压力,因为荆州派与荆州地区渊源太深,统战工作很容易悄无声息的开展,这样蜀汉和东吴之间,也很难有真正的和平,这种背景下,蜀汉就很难安心去平定内部的叛乱。

其次,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的第二层意思,也是为了让李严能够远离成都,这样诸葛亮就可以全权坐镇成都,威慑那些不安分的益州派人士。毕竟,益州派的领衔人物远离成都,他们想要实现某种串联,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我是赵帅锅


刘备临死前,交代后事的时候,已经委任诸葛亮为丞相了。可以说这时候诸葛亮的地位,已经和一国之君差不多了。

若是再把兵权交给诸葛亮,那诸葛亮岂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若是真的到了那时候,谁来压制诸葛亮呢?

虽然刘备,在临死前,让刘禅拜了诸葛亮为义父。他还告诉诸葛亮,若是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

若是不能辅佐,就可以把他给废掉。然后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

但是,这种话不能轻易相信,因为这仅仅是刘备说的客套话。你想要刘备能有一席之地,那都是经过无数次生死换来的。

他打下来的江山不容易,怎么可能拱手让人呢?

所以说刘备还是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刘禅,来继承自己的大业的。恰恰他把兵权,交给李严,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李严带兵,防的是谁呢?不就是他诸葛亮嘛。

万一诸葛亮有二心,李严就可以直接带兵杀了过去。

要知道刘备去世的时候,比较厉害的武将,还有赵云,还有魏延等人。为何刘备偏偏把军权交给李严呢?

因为李严属于是典型的土著派,也就是说他是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人。

诸葛亮,赵云等人则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外来户。

因为他们是一起共事走过来的,交情很深,若是把军权交给他们,刘备不放心。还是怕他们联合起来,这样就更容易断送,他的蜀汉政权了。

所以,似乎这个军权,交给任何人,都没有交给李严比较靠谱。

我们可以把蜀汉政权,分为两个派系,一个就是土著派以李严为主,;另一个就是外迁派,以诸葛亮为主。

这两股势力的存在,是矛盾的,是敌对的。是谁都看不上谁的。

刘备去世后,确实可以看出,李严是和诸葛亮不和的。

本来李严拥有兵权,带兵打仗,才是他的分内之事。但是,诸葛亮这个丞相,却要亲自带兵北伐。

这时候诸葛亮让李严,给他运送粮饷。

本来李严觉得他应该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他们都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但是,诸葛亮安排让他做事情,他肯定不爽了。

结果他给诸葛亮捣乱,不正常供应粮食,诸葛亮正是因为缺粮,不得不无功而返的。

北伐失败,诸葛亮回来之后,就参了李严一本,还把李严给赶回了家,去养老了去了。经过这件事,诸葛亮才实现了,真正的军政大权一把抓的。

这也就是说,刘备之前布好的局,轻飘飘的就被诸葛亮给打破了。

不过,事实证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猜疑,是多余的。

因为诸葛亮一直都是忠于蜀汉的,为了蜀国的事业,直到耗尽他的生命为止。


汉史趣闻


刘备临终之前托孤,确实给了李严一部分军权,但并非全部。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刘备不但给了诸葛亮军权,而且要远远超过了李严。所以这个命题实际上有一定的错误。



夷陵之战中刘备败于陆逊之手,无奈退守白帝城,后来刘备改白帝城为永安。在这里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召集了诸葛亮和李严前来,准备了托孤事宜;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很多人看到刘备遗命诸葛亮、李严共同辅佐刘禅,并且册封李严为中护军,让其统御内外军事时,都以为刘备把蜀汉的兵权交给了李严。但实际上李严并没有获得多少兵权,换句话说,刘备给予诸葛亮的兵权要远远高于李严,所以并不存在不给诸葛亮兵权的情况。



李严获得的军权

刘备的遗命确实说的非常清楚,让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留镇永安”。这句话非常致命,直接导致了李严被排挤除了中央权力系统。大家想一想,自古以来,哪儿有托孤大臣被排斥于朝廷之外的,所以李严名义上托孤大臣,实际上只是一个边疆大吏。

再来说一说蜀汉的军事情况,在刘备的安排下,蜀汉有四大都督;

第一、魏蜀边境设置汉中都督,刘备破格提升了魏延坐镇汉中。

第二、蜀地和南蛮边境设置庲[lai]降都督,刘备东征时由李恢担任。

第三、蜀地和东吴边境设置江州都督,刘备东征时由费观担任。

第四、吴蜀边境的永安都督,刘备夷陵战败后,为防止东吴逆流而上,最初由刘备亲自在此坐镇。刘备去世前把这个位置给了李严。



蜀汉四大都督之间互不统属,都服从于中央调度,李严所谓的统内外军事根本无法管理其他三人,因此刘备给予李严的仅是永安地区的军事领导权。

另外再说一下,刘禅继位之后,李严获得了光禄勋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九卿之一,基本上相当于皇宫的卫队长,看似李严得到了都管内部军事的权力,但是李严一直没有调入成都,自然只是一个虚职,根本无法统领皇宫禁卫军。



诸葛亮的权力

李严虽然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实际上和诸葛亮差远了。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前已经是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李严在刘备托孤之时,领尚书令、中都护的职位。

这里需要说一下,汉末三国,尚书令负责朝廷政务,权力非常大。但身在边疆的李严所领的尚书令只是虚职,根本无法参与中央决策,所以诸葛亮的录尚书事才是握有尚书令实权的人。



我们再来说一下军权,诸葛亮是丞相,并且还是司隶校尉。

所谓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意思就是协助帝王管理一切军国大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对蜀汉的四大都督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李严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下属。

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司隶校尉,本来蜀汉的司隶校尉是张飞,张飞去世之后,由诸葛亮提领。司隶校尉在汉朝初年是负责监察全国的官员,有一定军权。但到了汉末三国时,军权膨胀,掌握了很大的一部分军事武装,基本等同于中央军。诸如董卓、曹操等人,如果想要掌权,必须要担任司隶校尉,以此可见其军权之重。

综合来说,与诸葛亮相比,李严的权力微乎其微,很多人说刘备给李严军权是为了平衡诸葛亮,这样看来就是开玩笑了。



刘备为何让李严做永安都督

刘备这个人有识人之明,非常清楚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李严本来是刘表手下,在曹操南下荆州之时,由秭归逃往了益州,投降了刘璋,后来刘备入蜀,李严又投降了刘备。

李严投降刘备后,刘备后来发现李严是个文武全才,不仅能掌政,而且还能治军。在汉中之战时,蜀地境内盗贼马秦、高胜率数万人叛乱,而李严仅用了5000人便平定。

当时刘备兵败夷陵,蜀地人才凋零,而李严坐镇永安则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刘备托孤李严,很有可能是为了稳定李严,防止其投降东吴,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我是越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十二月,发起襄樊战役的关羽遭吴将吕蒙偷袭,败走麦城,被擒遇害,还失了荆州。刘备为报弟仇,同时欲复夺荆州,在登基称帝后便想挥师东征,诸葛亮、赵云等大臣苦劝刘备以天下为重,以兄弟为轻。刘备不听劝告,执意兴兵伐吴,并派人去阆中,攫升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兼阆中牧,并命他率军随征。

张飞在闻听关羽被害后,悲恸莫名,日夜号哭且酒醉鞭笞部下,多有被打死者。他听说刘备起兵伐吴,便急不可耐为关羽报仇,又鞭打、责罚部将范疆、张达,二将受辱不忿,将烂醉如泥的张飞杀死。之后二人提着张飞首级顺流东下投东吴去也。

刘备率大军空国而出,誓师伐吴,最终在彝陵虢亭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大败亏输,溃逃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境内),他自觉没脸回成都见群臣,悔愧交加,加上年事已高,劳累过度,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

虢亭惨败对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不仅荆州失地没有夺回来,还使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而要实现北攻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业也变得更加困难。自关羽兵败身死后,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良臣名将也相继凋零殆尽了。蜀汉丧师失地,人才星散,形势异常严峻。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势一日重似一日。一日,到永安探视刘备的诸葛亮正和接替刘巴作了尚书令的李严议事,忽然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奉父命请他俩去见刘备。诸葛亮、李严顿生不祥之感,急忙进入永安宫来刘备病榻前问安,此时刘备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由内侍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令李严为副”。令二人共同辅佐太子刘禅,兴复汉业。接着,刘备气喘吁吁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百感交集,眼泪滂沱跪地答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接着,刘备叮嘱刘禅道:“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他似乎内心仍不安稳,又呼刘永、刘理二子至榻前叮嘱道:“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鲁王、梁王听罢忙对诸葛亮叩头行礼。刘备后事嘱咐已毕,即溘然长逝了(殁年63岁)。

后世对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颇有议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亲密异常,用刘备的话说叫“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也就是说,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除了亲密无间 、相处融洽、志同道合外,还有很多不甚一致、不甚相契,刘备甚至对诸葛亮还有所猜忌,这从他临终托孤的那段话中就能看出端倪。

晋代学者孙盛认为,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纯属多此一举,“乱孰甚焉”,太没道理了。这明明是在猜疑、敲打诸葛亮,假若诸葛亮不是“忠贤” 之人,岂不是会“(开)启篡逆之途”,为刘禅兄弟带来祸患吗?好在刘禅懦弱昏庸,毫无猜忌之心,加上诸葛亮威望卓著,绝无二心,才使奸佞小人无机可乘,因而没有发生大的变故。

刘备对诸葛亮的怀疑从另一件事上也能找到蛛丝马迹,那就是对李严的重用。李严本是益州牧刘璋麾下的旧吏,当年刘备谋夺西川之时,李严曾经率部与刘备鏖战绵竹。后来李严归降刘备,被刘拜为稗将军,之后渐获重用,先后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等职。

刘巴死后,李严接替他做了尚书令。李严的政治生涯之巅峰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当刘备病危时,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三国志·李严传》这样记载道:“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掌握军权,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钺),授光禄勋”。

刘备在遗诏里明确让李严与诸葛公共同辅佐刘禅,封李严为中都护,将统军大权交给了他,还命他驻守蜀汉东部重镇永安。刘禅继位后,还屡屡给他加官进爵。刘备把军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对其猜忌、防范之心溢于言表。他煞费苦心的扶植李严,或许还有利用他掣肘、牵制诸葛亮的深意吧?

很显然,李严在蜀汉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应该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李严与诸葛亮几乎同时被晋封武乡侯,如果从权重角度上对比,刘备将军权交给了李严,那么实权在握的他地位则明显高于诸葛亮。

刘备既然和诸葛亮亲密无间,平时以“鱼水”自喻,诸葛亮的忠贞,难道刘备不晓得?何至于临死前竟说出这种让人大惑不解的“猜疑”之语,还将军权交给资历、名望、能力、功绩都远逊诸葛的李严?可见三国乱世,人心复杂,“以谲诈相尚”,即便是亲如鱼水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也是如此,不堪深究,不值一提。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却将军权交给李严,其实用的还是权谋诡诈之术。刘备临死前布下的局,也为之后诸葛亮、李严之间相互博弈、相互算计、关系很难融洽、最终甚至影响了北伐大计而埋下了伏笔。

如此看来,精于权谋、心思诡谲的刘备也算是一个“玩人”高手呢。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刘备在临终之间,让诸葛亮主管内政,李严统内外军事。分配主要军事任务诸葛主成都,李严镇永安,魏延扛汉中。从军事版图上看为三分之势,互为犄角,诸葛亮在成都威慑国内反贼,魏延在汉中威慑曹魏,李严在永安威慑孙吴,如果他们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余两方都可围而攻之。

很明显,刘备的意图就是在分权。刘备托孤,让诸葛亮做了蜀汉的第一把手,连刘禅的废立大权都给了他。但是刘备这个宰相之位,却没有兵权。有人给刘备找理由啊,什么怕诸葛亮年纪大了太辛苦什么的,其实刘备就是在防着诸葛亮,用自己惯用的法子演最后一出悲情大戏。

我们先看看李严的能力如何?李严与黄忠对战一场,没有任何落了下风的迹象。李严曾以数千人平了数万人的起义,南中叛乱之时,马谡毫无办法,最后还得靠李严越境征讨。李严的战斗力还是比较亮眼的,怎么着也有夏侯惇张辽太史慈的水平了。诸葛亮也曾认同过李严的能力,说过“李严可挡陆逊”这句话。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后期,诸葛亮没有发挥这位副手的最大优势,反而让他在八年之后被废黜流放,明显就是政治斗争的问题。

刘备临终之时,无论对诸葛亮说了多少好话,数落刘禅多少不是,其目的还是要保住刘家血脉和政权。刘备对诸葛亮再怎么客气,实际行为就是在限制诸葛亮的权力,以免他在朝中权倾太过,无人可制。刘备作为一名君主,在托孤之时配置一文一武相互制衡无可厚非,也上升不到算计的高度。只是刘备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诸葛亮对掌握兵权的李严如鲠在喉,两个蜀汉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处于争斗之中。权利之争必有一伤,在这场党争之中,情商不高,人际关系非常不好的李严最终败北。

据三国志之中记载,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李严则被安排负责粮草工作。由于连日大雨,李严无法运送粮草,便催促和魏军相持不下的诸葛亮尽快撤军。诸葛亮无法,只得迅速撤军。李严督运粮草无力,竟然愚蠢到将过错推卸到诸葛亮身上,他设计上书给幼主谎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后再突袭。当诸葛亮回来之后,又说诸葛亮没有尽力征讨。

幸而诸葛亮留下了李严的亲手书写的信函,正是李严催促他撤退的密信。李严最后落得被罢黜为平民徙梓潼郡的下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觉得李严犯得错误实在太过幼稚,根本就是小学生水平,所以猜测这只是诸葛亮拉他下马的计谋。

的确,历来人们对诸葛亮多是崇拜,看到诸葛亮拿出证据惩治小人当然会拍手称快。但诸葛亮是人并不是完美的神,被刘备托付军权的李严也不应该是个弱智,其中曲折,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了。


木剑温不胜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strong>(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诸葛亮的确是非常忠心于刘备,但是谁能够保证诸葛亮依然会效忠于刘禅呢?作为一个帝王,当然要把所有的可能性想到,并且尽最大可能的解决掉,给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朱元璋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为了给朱允炆铺路,开国元勋都杀的没有几个了,帝王本来就都是多疑的,刘备没有理由不这么干。

刘备在率军攻打吴国失败后,在白帝城病故,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若是刘禅不肖,你诸葛亮便可取而代之。我们如果听到这样的话,必定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跟错君主,一定要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是,对当时的诸葛亮来说,这句话宛若是把他放在火上烤一样,刘备执政时期,刘备敢放权于他诸葛亮,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理有据的。等到刘禅即位之后,那他诸葛亮便是辅政大臣,权利抓得紧了,那边会产生他诸葛亮欺侮刘禅不懂事,甚至想要江山易主;如若权利抓的松了,那就是他诸葛亮做的不到位,所以这句话也是在敲打他诸葛亮,让他深深的记住,这蜀国的天下,永远都是刘家的,不会易主,更不会性“诸葛”。

蜀国到目前为止,武圣关羽已经被杀于荆州,三弟张飞也应为对待手下过于严苛而被阴死,当年的五虎上将全部变成了老人,武力下降的很厉害,甚至可能偶感风寒就一命呜呼,文官一直都是诸葛亮挑大梁,除此之外,再无他人,也就是说,此时的蜀国,只要他刘备一死,那么话语权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甚至刘备已经在白帝城备好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没有立马下跪,甚至稍稍露出一丁点不臣之心,那必定立马被剁成肉泥,得亏诸葛亮没有任何想法,要不然他就得在白帝城为刘皇叔陪葬。

尽管他通过了考验,但是权利在手,人心太容易变了,军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一旦将军权也交给了诸葛亮,那刘禅就真的要看诸葛亮的脸色而活了,这怎么能允许,而李严此人军事能力也较为杰出,更为重要的是,此人私心非常重,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与其往来,如此一来,他就算是重兵在手,也不可能造反,跟诸葛亮相处也必定不会太愉悦,甚至很有可能两者相斗。

君王不怕手下大臣互斗,就怕大臣关系太好,一旦他们政见全部统一,那这王朝到底是谁做主,只有让大臣们互相掣肘,才需要皇帝,皇帝的价值也才能体现出来,这才能给未成长起来的刘禅机会,能够自己掌握大权,使得蜀国能够继续以刘姓当家做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