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徒弟是姜維,接班人為何是另有其人?

詠卜分離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有書君,今天我們來聊聊三國諸葛亮在蜀漢末期精心挑選的接班人姜維為何不堪一擊?難道是眼濁了?

蜀漢末期,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作為接班人繼續抗著蜀國的重擔前行,結果最終沒能完成北伐復興大業。

難道說是他的能力真不行麼?當然不是!難道是他不夠盡職盡責麼?當然也不是!他為了復興漢室,在劉禪已經選擇投降之後仍然聯合鍾會一起想要東山再起就可以說明他對蜀國忠心耿耿。

姜維文能力拼孔明,武能抗衡趙雲,要不是魏國的夏侯楙這個酒囊飯袋,蜀國怎麼也不可能得到姜維。

可見姜維這個人無論是智謀、武功和忠誠度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可以說非常完美。

那麼為什麼他沒能帶領蜀漢復興呢?有書君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諸葛亮去世之後並沒有把全部權力都交給姜維,使得姜維才能無法發揮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們都知道,在孔明之後蜀國是由蔣婉和姜維等人共同負責的。蔣婉等人負責行政,姜維負責軍事。雖然好像姜維的地位更重要一些,但是畢竟軍政是不分家的。

孔明在世的時候,他要如何操作,只需考慮周全按步實施即可。但是姜維時期就不同了,需要大家在一起商量一下才行。

再加上孔明北伐的時候,兵力大約10萬上下,而到了姜維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兵力已經只剩下一萬左右了,國家軍力都被孔明消耗的差不多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二、姜維北伐大業得不到費禕的支持

北伐這樣的大事兒需要集中全國的軍力,諸葛亮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姜維不行,因為前面我們說行政權力在蔣婉等人手中。

蔣婉在世的時候還好一些,至少和姜維的心是往一處想,勁兒是往一處使的,但是蔣婉百年之後換上費禕,情況就越來越差了。

費禕其實是反對北伐的,但是北伐大業是孔明生前制定的國策,他不敢公開反對。於是就暗中使詐,利用自己的權力限制姜維可控的兵馬,表面上還得裝成一副“我這都是為了國家好”的樣子。

而面對只想和平休養生息的費禕,姜維也是沒有半點兒辦法,於是北伐成了一項“面子工程”。

三、蜀漢政壇的逐漸淡出使得姜維孤掌難鳴

如果說之前是因為有費禕等政壇人士阻礙姜維發揮才能,那麼等行政權的人都退休時,姜維就可以發揮了吧?其實不然。這就好比說,有你管行政的在,可能會限制我,但是好歹蜀國是個完全體;你管行政的若徹底不在,我管軍事的權力根基就不夠穩。之前一頂鍋可以兩個人背,現在就成了姜維一個人的事情了。

但即便如此,姜維仍然以完成諸葛亮的遺願為最高目標,一次又一次竭盡全力北伐魏國。

史料稱姜維對曹魏的大規模軍事作戰行動共有11次,其中勝利5次,失敗2次。雖然從戰績上來看,蜀漢是佔優的,但是其實姜維和他的蜀國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數據罷了。

四、蜀漢後期,姜維淡出核心權力

隨著蜀國內部的政權構成越來越亂,最新一屆掌控行政權力的陳祗喜歡結交宦官。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一提到宦官准沒好事兒,這些“蛀蟲”都是滅國的主要因素(至少大多數是的)。

蜀漢後期宦官黃皓得勢,深得後主劉禪寵信,開始干涉朝政。姜維有意除之,但是劉禪不肯,姜維只好向劉禪請命,自己常駐沓中。從這以後,有仗打時,姜維會出現;沒仗打了,姜維就在沓中種麥子、作農民,再也不多過問朝政之事。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蜀國最終被鄧艾從陰平險道偷襲成功,後主劉禪聽從多數手下無能之輩的建議,選擇了投降魏軍,導致漢朝滅亡。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因為諸葛亮心裡明白,蜀漢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讓鴿派執掌政權,劉禪還能維持一段日子,如果讓姜維的鷹派掌權,一定會窮兵黷武的將基業斷送。事實確實如此,接班人修生養息了一段日子。一到姜維手裡他就總是出兵打仗最後政權覆滅。

朔方書生朱金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