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張市,其實是個村,不大。雖無據可考,但能以市名村,其曾經的繁華可見一斑。

號稱容城縣第二大鎮,昔日的張市名副其實。一是有那個覆蓋方圓幾十裡的大集,二是有很多重要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

張市村地理位置優越,處在交通要道。從津保公路下來的一條縣級土公路由西向東從村子的北邊穿過,一直通到最東邊的平王鄉,進而入雄縣,曾有公交車來往於縣城和平王之間,雖然是卡車改造的公交車,但與當時以馬車和步行為主的交通方式比較起來,已是相當先進。另一條連接津保公路和容雄公路的大道橫貫南北,穿村而過,北連八於鄉,南面輻射安新縣大陽、向村一帶。兩條公路於村北交匯,十里三鄉的人們集聚於此交流貿易,從而形成一方盛地——張市大集。

兩條公路交匯的十字路口是集市的中心,沿路兩側四面延伸,那些機關單位分列路邊。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十字路口向西,除公路外還有一塊三四十米寬,百十來米長的空地,是日常活動和擺攤設點的主要地方,各地產的瓜果蔬菜、生活用品在這銷售。我曾跟父親賣過西紅柿,跟母親賣過水筲。改革開放之後,順空地南邊蓋了一溜門臉房,出讓給私人經營,小吃部,商店,理髮店,診所,油坊轟然而起。雖然現在仍然使用,但在挑梁大房和樓房映襯下,顯得寒酸土氣,門口搭建的鐵皮棚子將集市擠得很狹窄,油坊門口,小山似的磨油醬散發著濃郁的味道。空地西頭有一個國營飯店(當時叫食堂),趕集的人們在此就餐,自己曾跟大叔在裡面吃了唯一一次飯,記得吃的是米飯和肉炒蒜薹,那米飯的香和炒菜的香一直不忘。食堂幾經翻蓋,功能幾經變化,現在去看,有一座由於新區管控而未建成的三層樓房矗立著。食堂西側,一條街道向南通到村外。食堂在公路南側,正門衝北開,道路對面,是一排平房,曾是私人開的大車店,遠道的客商在此歇腳住宿,現在同樣是一座未建成的三層樓房在那。大車店東邊是一溜臨街的空地,先是一個剃頭的逢集出攤,只是一副挑子。挑子一頭是工具傢什,有剃頭刀子、剪刀、推子、白布圍裙、凳子、臉盆和香皂盒,另一頭是火爐子,上面坐著鍋,裡面冒著熱氣,常說的剃頭挑子一頭熱一點不假。扁擔一頭還掛著一條厚皮子,用於槓剃頭刀子。空地東邊,路邊有一間小房,是車子鋪。聯產承包之後,克勝家的電氣焊攤就擺在這。車子鋪旁邊往裡去是公社大禮堂,白灰牆白灰頂,非常寬敞,我自己曾跟著大人參加過一次批鬥大會,毛主席逝世的追悼會也是在這裡開的。後來時間不長,禮堂就改作他用。車子鋪東邊是供銷社商店,並排兩個,西邊的賣布匹鞋襪等,東邊的賣菸酒茶糖和暖壺茶杯等。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統一形式蓋的商場,水磨石的牆面,自動開合的門,半米長的不鏽鋼把手,高大的櫃檯,琳琅滿目的商品,那新鮮時尚的感覺絕不亞於現在的大型超市。前簷上方寫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中間是“為人民服務”。要知道,原先的商店,只是在十字路口的三間狹小平房開的小賣部。孩子們最喜歡去的是西邊賣布的那個商店西北角的櫃檯,那裡除了文具還賣小人書。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十字路口往南,道東是賣土產五金生產物資的商店,商店南邊是郵局和縣聯社(現在的農村信用社)。郵局的院子和房子依然健在,現在開著糧油店。信用社幾經翻蓋,裝飾一新,便民服務。道西空地往南是村裡的住家,是真正的村子所在。

十字路口往東,沒有住家,都是企業單位。路南五金土產商店東邊是食品公司,平時宰豬買肉和一些副食品來自這裡。公司裡有一架馬車,每天去縣裡的供銷社跑一趟腳拉貨。食品公司往東隔著一條道是糧站,現在雖然空置著,依然完好無損地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這是所有單位中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單位,也是全縣僅存的一座完好的糧站。糧站東邊是棉麻公司,收購棉花等農產品,開著醋、醬油坊,常年散發著濃郁的酒糟味兒。這邊算是到了頭。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路北東北角是工商所,上世紀九十年代搬到北邊牲口市之後,門口開過小賣部,後來有人開過名噪一時的三寶齋飯店,現在是百源商店,單位的佈局和裡面的人字柁瓦房還保存著。工商所東邊是藥材公司,藥材公司後來承包給了個人,幾年前還開著,現在撤了,地皮房子還保留著,門口還是那個鐵柵欄門,透過柵欄門,能看見裡面的紅磚瓦房。門口的門面房上的“容城縣醫藥公司第二銷售門市部”的字跡清晰可見,破舊的賣窗簾的牌子和閒置的房子說明後來的買賣並不景氣。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醫藥公司東邊往裡去是拖拉機站和農機修配站,院子還在,鐵柵欄門緊鎖著。裡面開過麵粉場,我在中學住的時候,還去裡面換過面,現在早已荒廢。透過鐵門的縫隙,可以看見北面的一排正房和西面的一排西房仍然存在,只是正房牆面沾了瓷磚,西房有的已經破敗不堪,最南邊的一間的房頂塌了,露著檁條。當時的拖拉機點火用火棒,手指大小的棍兒,划著了,像那種煙炮一樣,冒出濃濃的黃煙。拖拉機站東邊是鄉政府,鄉政府1992年搬到中學後面之後,就給了村裡的小學,我在小學工作的時候還在裡面住過半年。幾年前去還是原來的房子。今天再去,原來的房子已經拆除,翻蓋成幾排寬敞的鋁合金門窗的教室。只剩大門口西側的一排藍瓦房保持著原來的記憶,讓人想起曾經的鄉政府。鄉政府東邊,記得有一個大院子,好幾排房子,據說是公社的服裝廠,服裝廠東邊是個獸醫站,再往東就是莊稼地了。

整個這一面,拖拉機站和鄉政府前面都是空地,沒有一戶人家。

十字路口向北,路東是工商所,北邊挨著是派出所,這一塊地勢高,往北去下個坡是一大片空地,種著幾排柳樹,道邊是一排大楊樹,雨水大的時候,會有積水,這是牲口市和糧食市場,驢騾馬牛羊豬在此交易,五穀雜糧在這裡買賣。那時自由買賣不允許,所有的交易,都要通過工商稅務的管理,具體體現是那個磅秤,公平公正。當然,不能白用。牲口市北半部分工商所搬來蓋了二層樓房,圈了院子,人員稀少,一直冷冷清清。跟隨鄉政府搬走之後,這個院子一直閒置著到現在。

雄安新區容東記憶:張市,昔日的容城第二大鎮

再往北去,地勢又高了,上個坡,有很多大楊樹。小時候沒去過,上了中學才知道,那裡是縣裡的敬老院,住著一些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老人。敬老院出過一個省級模範人物叫張二芬,工作認真負責,照顧老人細心周到。敬老院北邊是縣委黨校,一個神秘的院子,直到後來歸了中學,才進去見了她的真容,突出的是院子裡種著好多果木樹,杏樹粗壯茂盛,還有蘋果、桃樹等。黨校北邊是中學,自己的母校。學校原來是高中,我上初中那年,由高中改成全縣四所國辦初中之一,我幸運的成了她的第一屆學生。學校後面有一塊菜地,也是勞動基地,後來鄉政府搬來蓋起了樓房,作為交換,搬走閒置的黨校歸了中學。中學有過中考五連冠的輝煌,也經歷過低谷,全校師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奮鬥的腳步。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普九,一陣繁榮之後,二十年多年變遷,去年中學正式撤銷,一片荒蕪,黨校部分的幾排房子還有,原來的中學,只剩下自己上學時蓋的一排四間教室。原來學校的那個大門還在,門垛也還是四十多年前的老樣子,看上去非常親切。

路西供銷社商店後邊是浴池,門口南邊的兩間門面開著理髮館,這裡是冬天人們洗澡的唯一去處,自己只去過一次,澡票是一毛四分錢一張。浴池不臨街,前面是塊空地,逢集可以擺攤。浴池北邊是個大坑,路就在坑邊通過,後來坑邊墊出去一溜空地,過年的時候作為炮市,與牲口市相對。大坑北邊上了坡,與敬老院對著的是村裡的小學校。坡下修著水簸箕,雨水從這流進坑裡。小學校臨街打著土牆,鐵柵欄門,到1993年搬到老鄉政府的院裡,幾十年一直沒變。如今這裡變成了宅基地,蓋了民房,沒有一點小學校的影子。小學校北邊就是一座戰備醫院,規模設施醫術水平不亞於縣醫院,紅極一時。自己非常羨慕裡面的大夫護士,乾淨整潔,上班不用日曬雨淋,醫院裡到處瀰漫的來蘇水味道非常好聞。醫院裡有電視,沒電影看的時候,我們曾經跑道二里地外的醫院來看電視,歌劇《紅珊瑚》、《劉胡蘭》、話劇《八一風暴》等都是在這看的。醫院四周圈著一人多高的院牆,方正嚴謹。北邊牆外有一條小道,向西高高低低、斷斷續續在田地裡延伸,我們上學就抄近路走這條道。小路挨著的十幾畝大的一塊地,屬於敬老院,經常見敬老院的老頭老太太們在地裡勞動,那莊稼長得比村裡的好。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村子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各個機關單位都保持原樣,正常運轉。然而,隨著政策放寬,經濟的發展,張市的地位很快被鄰村超過,機關單位的風采被擴張的民宅院落所吞噬,張市大集的覆蓋面也縮小到本鄉範圍,後來各村都有了晚市,更見疏落。隨著政府機關的搬離,企業單位的消失,張市徹底摘去了第二大鎮的光環,還原成一個普通的村子。

在街上走過,偶爾的一角圍牆,一個門面、一座建築不免勾起人們的記憶,還原了他昔日的輝煌,那麼暖,那麼暖……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