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重名率高的问题,为何不恢复我国传统的姓、名、字的人名构成体系呢?

诗和远方的洋


很难了。中国人过去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如毛主席,姓毛,名泽东,字潤之,号毛奇(湖南一师同学起的,也是尊称,概因润之同学,常有非常举动,非常思维,非常实践。)常识上,字都是敬称,平辈互称,彰显亲切,上级以字称呼下级字,也是亲切尊称,如毛主席直呼起义将领陈明仁(胡南老乡,字子良)为子良将军,使陈明仁感到万分亲切。而陈明仁起义前称呼毛主席为润之先生,而起义后他就不能这样称呼,而直呼毛主席。细推之,这里面讲究深,也是我中华的称谓文化。 而号只是叫习惯了称谓,如民国时,湖南的蔡锷将军,人们都习惯称他蔡松坡,松坡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号。 总的来说,民国以前,只要读书人一般都有姓,名,字,号。而字和号算是一种古风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普级大众文化,个人识别符号只留姓和名,简洁易记。很少人再有字和雅号了。当下,个别画家为附庸风雅,给自己起字和号,也是有的。 个人认为,一切顺应社会自然发展,不必强扭。有姓有名可以了。


北方200031


说起重名率高,我最有发言权了,因为上学时班上就有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人,让我饱受困扰啊。

上初中时班上有个和我同名同姓的,而且还是我不喜欢的那类人,我是一直坐在前三排的人,他则是一直坐在后三排的。

老师为了区分我们,在我们的名字后面加了编号,我是1他是 2,刚开始每次老师喊名字都会有其他同学笑,考试发试卷时更是。

但是中国人的姓名短期来看肯定是改变不了的,你姓张不可能改成别的,这是一个家族的延续,不过现在也开始就行四个字的名字了,但是还是普及不了的,因为对孩子以后得签名影响太大了,所以还是尊重传统吧,名字重复,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思视界


古人的名字,应该是“姓+名+字+号”来构成的。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我们虽然还说名字,但其实只剩下“姓+名”了,所以叫姓名。

在过去五千年的时间内,中国人都是有姓有名有字,直到近代的民国时期,仍然是这样的。名字的简化是解放后的事,当时为了方便推广文化的普及,也为了方便户籍制度的实施,在户籍登记时只保留了姓和名。

古人之所以有名有姓有字有号,是因为在古代对于名讳的称呼有着一套严格的规则:姓表示血源关系。名由父母来取,只有父母、长辈、尊者才能直呼。一个人在成年之前是只有姓和名的,字要成年时才取,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是方便长大之后的社会交往,同辈、下级不能直呼其名时可以称呼字。号,则是长大后自己根据喜好自己取的。

还拿李白来举例子,他的父母长辈老师领导,可以直接叫他李白。他20岁后取了太白这个字,朋友们见面可以喊他太白。李白写诗出了名,有些朋友尊敬他,就叫他太白先生。后来,李白自己起了个号叫青莲居士,一些圈里人在提起李白时,就会说青莲居士咋样咋样。

至于题目说恢复这种传统,就可以避免重名率高的问题,请恕老张我不敢苟同。中国汉字词汇量很大,姓氏也很多,但是架不住人多。重名,在所难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并不是所有字词都可以拿来当名字,所以适合当名字的组合就那么多。再说,古代人重名的就少吗?

现在是姓名制度,大家社会活动中使用的是姓名,字、号即便取了也无法替代姓名,仍然改变不了重名问题。其实,现在有一些搞文艺尤其是搞传统文化的人,会给自己取个字或号,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人,也会学人家取个字号。但也仅限于自娱自乐,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仍然要使用姓名。

最后,老张觉得重名并不是个多么让人头疼的问题,这在生活中很容易解决。中国的重名问题也没题主说的这么严重,西方国家26个字母组合几十个国家一起使用,也没见被重名困扰。


南京老張


加上字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很麻烦。

字这个玩意,高端人士才玩得起。在古代,识字率少得可怜,百分之一都没有,所以大家起个字,没啥问题。现在呢,全国人民都扫盲了,人人都来个字,我怕是你要疯。

举例:

现在的情况:我认识100个人,其中有五个张三,四个李四,以及三个王五。

加上字的情况:我认识100个人,其中有五个张三,四个李四,以及三个王五。但是,还有十三个仲达,二十七个云长,和若干个叫子龙的。

相信我,你会疯掉。


郝子曰


古代人少,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名大都是一个单字,唐宋以后人多了,名用双字的才多起来,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

到今天中华子民都有十四亿之多了,解决重名多的问题,窃以为可以倡导使用三个字的名。就像电话号码位数,从建国初期的四位数到今天都增长到七位数八位数了。

当然有人会觉得不符合传统,而且四个字听起来像日本人,但是我想所谓传统也不是开天辟地就存在的,都曾经是创新,后来才成为经典成为常态,古人当初使用双字名时估计也有人嘀咕这是否符合祖宗之法吧。

我有两个建议,一是结合传统,这四个字的编码可以是姓+辈分+双字名;二是借鉴西洋,像香港女士,四个字由父母姓氏+双字名,这样重名率就会大幅减少了。

我这也是抛砖引玉,不一定妥当,大家还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可以接着提供出来分享,说不定您的高见被大家接受,被民政部采纳呢!


衡门栖迟2


没这么麻烦,将三字名改为四字名才是使名字更有文化更有意境更有韵味意义内涵最佳方法,中国人的三字姓名一般第一字为姓,第二字为辈份,前面二个字基本限定,可选择的仅最后一个字,难得文化内涵意韵,由三字名扩展到四字名,即可以有二个字的自由选择,选择域范从单字的几千字数提高到双字组合的汉字字数的乘积平方,而双字组合形成的词组有更深远表达意境内涵,而由四字组成的姓名叫起来意韵深远,韵味悠扬,结合个人事迹,可形成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提升社会文化兴味。人们可以实际选择对比叫一下,看三字名与四字名那个更好听更有韵味。而且以三字扩展到四字理论上名域可扩展数千倍,而且在电脑登录查询比对时还可采用姓名专有化选择机制,避免重名,连身份证号码都可以用专属名字代替了。

关注《能量的产生起源》

《宇宙加速膨胀并超光速的原因》

《光速变化的理论规律》

《牛顿力学的局限》

《相对论运动关系的缺陷》

《宇宙诞生记》

《量子纠缠的原理》

《物质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光是如何产生运动的》

等本人头条拙文请点击本人头条主页一一《参透天机》


识破天机拯救天下


中国古代有姓、氏、名、字,但这也不能改变重名带来的烦恼,在王莽篡汉时期,王莽的手下有好几个叫王匡的,结果赤眉军那边也有好几个叫王匡的,搞出了不少乱子。韩信是大家都熟知的,在当时曾经的韩国立了一个傀儡韩王信,也称韩信,弄的大家傻傻分不清楚。

姓氏是固定改变不了的,不能说一个人本姓张但不喜欢就改姓王,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避祸、过继等可以改姓,要不然姓氏是改不了的,但名字可以,不管是名还是字大家都是希望起一个吉祥、响亮的名字,大家起名的方向都是一样的,这还是避免不了重名的尴尬,像三国时期,表字奉孝的有好几个,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郭奉孝。

所以说就算是恢复了姓氏名字也不能彻底解决重名的问题,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自打汉高祖刘邦那起,中国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氏”是什么了。想恢复也恢复不了。


SHEIKEI


其实现在好像也有吧!普通的上级称下级是小加姓,平级以及朋友之间是老加姓!这个是无论性别年龄的!

称呼大领导,尊敬而不失亲切的相对正式叫法是略去姓说名字加职务,例如达康书记!

对于政府部门的干部,我们普通人,都是表示尊敬,直接说领导。不想太客气,就是万能的同志了!

不知道他们当官的之间怎么称呼上级的,但是俺们民间民营企业都是统称某总!

古代的称呼体系,我是比较希望恢复,不是因为方便什么的,主要是有文化内涵啊!姓,氏,堂号,名,字,大号,小号,一整套姓名体系,使用起来可以避免各种尴尬!比如,在古代联名带姓称呼一个人就是在骂人,天地君亲师,只有这几种人可以直接联名带姓的称呼某一个人,或者主人叫奴才,连名带姓的称呼,实际就是表示我是你大爷,或者我是你主人,这比现在动不动就生殖器的骂有内涵多了!

再比如,火车飞机上遇到一个人,和他聊几句,但又不想有太深入的接触,可以不告诉他,你的名字,直接就交换一下字,不然像现在这样,大家都回避介绍名字,多尴尬!如果连名也交换了,那是真打算做朋友,这就可以交换微信了嘛!不然直愣愣的,加个微信吧!多尴尬!

还有就是男女谈恋爱这事,像电视剧里那样表白,太考验人脸皮了!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姓名体系当中,做个安排啊!老象现在这样表白法,真是,很难长久!譬如,男的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把自己的姓,氏,名,字,号,通通向女的介绍了一遍,这就表达了某种程度想交往,女的也可以像这样来表达对男的好感,如果女的表示同意可以只回答自己的字(这个有待字闺中的意思,很有文化内涵的),如果对真男的没兴趣,那就按照礼貌,要么从头到尾,公事公办的完整介绍一遍!或者直接说个名就行了!而男的,表示同意可以,从头到尾介绍一遍. ,不同意那就介绍个字,因为字是兄弟朋友之间用的,隐含的意思是,我拿你当哥么!为什么这么介绍不尴尬呢?因为,面对领导,面对上级,长辈,或者表示友好与尊重的时候也可以这么介绍!这就可以不尴尬了嘛!总比现在动不动神转折,我是开玩笑的,好吧!总比现在各种拒绝,好吧!

总之我是觉得可以针对名字体系,可以设计出一套规则,来使人避免尴尬的!我中华五千年礼仪之邦嘛!什么是礼?礼就是,让别人和自己都不尴尬的一套游戏规则!


肆草堂主人


1.姓是继承,辈分是传承,名字简单理解为之代号其主要目的在于区分以及记忆,沟通。

2.现代社会判定一个人唯一性并不是名字,应该是身份证加姓名,这个就是数字时代。

3.名字即代号,需要被记忆,过长则难记住且被遗忘。所以很多网络小说电视剧主角名字越来越短,什么秦羽,什么唐三,什么莫凡,什么白小飞?王大锤?等等。这个就是记忆习惯的问题,当你名字长了,且难度就容易被叫不出来。被遗忘率大大提高。

4.名字应用场景①社交,周边附近人群,亲人同事等,有限制,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知道某个固定的名字就代表了某人特定人。比如我说的王娟和你说的王娟就是两个人,但是我跟我同学说,他们却知道是谁!你跟你同学说,他们也知道是谁,跟我说我却不知道,王娟这个名字在这个限定的圈里,就是唯一的。这个就是限制范围内的社交特性决定的。②信息资料,网上实名认证,注册网银等,名字一个属于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的,还需要身份证号码甚至手机号码等等。而这点则通过多个条件让其变成唯一的。

基于当前社会特性,名字是否按照你说的那个规范一定不是很重要了。


路灯99527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藏着许多玄机。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相当的大,13亿多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是姓+名+字的话会给现在的机构带来太大的压力,虽然现在也开始有家长采用四个字的名字但是那是少数人 ,如果太多了就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其次,我国现如今的人口数据较为健全,虽然有许多重名现象出现,但是对于你只要一在系统中输入个人信息,马上就能跳出你的信息,所以不容易发生混乱的现象。

再次,说一点,其实现在中国的教育水平而言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就不知到字为何物,所以才会出现帮人取名字这一行业,不是不启用。而是就算启用也很难实施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