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在上一講中,我們提到曾國藩因整頓社會惡習和軍隊風氣,得罪了湖南一票地方官,乃至有官員設局鬧事,曾險些被小兵痞殺掉。

受了莫大委屈卻只能“打脫牙齒和血吞”的曾國藩認識到,想在皇上面前抬起頭、在腹黑的官場挺直腰,必須手握一支勁旅,打幾個漂亮仗。

可以說,湘軍後來的成功,是被外人和自己人聯手逼出來的。曾國藩也在日記裡寫道:“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就在曾國藩傾盡全力,苦練湘軍時,麻煩又來了……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四拒咸豐

在湘軍建軍初期,曾國藩曾4次拒絕咸豐的出兵令。

兩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湖南,在奏摺中鬥智鬥勇,一個不斷激將,一個藉故拖延。到最後發展成了互懟。

在與咸豐的遠程交火中,曾國藩展現著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強硬手腕和全局智慧。

第一次拒絕出兵。是咸豐三年(1853年)8月,太平軍正要進攻武漢。

清軍一再潰敗,咸豐手裡實在沒能用的人了。

他下旨讓曾國藩率隊增援湖北。

曾國藩拒絕。他跟咸豐砍價說,我先讓部下帶3000人過去。

咸豐說不行,你得親自帶隊過去,這時候你得顧大局啊!

曾國藩回覆,我正買大炮呢,等到貨了,軍餉也湊夠了,再出發。

千里傳話,等對方收到,又月把地過去了。戰爭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這也正是曾國藩採取的策略——拖。我沒說不去,我也不頂撞你,我就拖著,來回說上幾句話,形勢就變了。

果然,不久,太平軍不打武漢了,矛頭一轉,打安徽去了,風捲殘雲般殺到廬州。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咸豐著急了,第三次下令曾國藩出兵救援。

除了皇帝的調令,安徽巡撫江忠源,是曾國藩私交甚深的好友。

前面我們知道,曾國藩在京官圈、湘官圈,都被嘲笑和排擠,還有人願意或者說敢交他這樣的朋友,實屬不易。再加上,曾國藩另一個好友、也是兒女親家陳源兗,也在江忠源軍中。

這形勢,再加上這關係,不出兵真說不過去了。

然而,曾國藩再次抗命,拒不出兵。

他回覆咸豐說,我花了這麼多錢,買洋炮,訓練軍隊,現在沒準備好就出動,那是白白給太平軍送人頭啊。

同年11月,江忠源被太平軍包圍,彈盡糧絕,他親自給曾國藩寫信求救,咸豐則第四次命曾國藩出兵。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曾國藩這次除了推說還沒準備好,還批評咸豐, 說你統籌規劃一下,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作為一個軍區統一指揮,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咸豐當時就炸了,在摺子裡大發脾氣說,幾次叫你出兵你不出,反倒教訓起我了?就你那點才華,給你四個省你壓得住嗎?平常淨吹牛逼,嫌棄別的官不行,現在關鍵時刻,你成縮頭烏龜了?

一頓刻薄譏諷。

曾國藩繼續回帖硬懟:我這兒確實沒準備好,而且你的指示不合理,現在長江兩邊都是太平軍,我就算現在出兵,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安徽的急;四省統一部署,是這幾個省總督巡撫們的意見,不光是我一個人的意見;再說了我本來就要在家守孝,是你非讓我帶兵,我又沒經驗,可不得多準備麼,你現在非讓我去,那肯定失敗,最後還得我背鍋。總之,現在不能出兵,你願意治我罪就治吧。

咸豐沒招了,也沒脾氣了,反倒誇曾國藩說得在理。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在兩人的一番交手中,我們可以體味一下,君臣是如何鬥法的。

咸豐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弱勢皇帝了,發兵令寫得強硬,但背後更多是求助的意味;

起初,他跟曾國藩來硬的,曾國藩怎樣應對呢?避其鋒芒,不跟你硬磕,但也不聽你話,我就各種拖著;

咸豐又使出激將法,說你平常說自己本事大,事兒來了又不敢出兵?曾國藩則是硬話軟說,他的回覆,語氣很誠懇,句句掏心窩子,但態度很強硬,總之就是不出兵。

至此,咸豐對曾國藩的反感已達到頂點,從他登基以來,還沒人敢這樣再三頂撞他。但他剋制了自己的情緒,反而採取了理解安撫的態度。

兩人相互拆招,這一局算曾國藩贏了,他為湘軍又爭取到幾個月的時間。

從這件事的處理上,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內心是極其強硬極其堅定的,認準的事,就算腦袋上頂著雷,那也得死扛著。

但同時,他的強硬是有理有據有策略的,而不是一味生懟死磕。

在給好友江忠源的回信中,他解釋說,他這次練這支兵,是為天下考慮的,為日後艱難百戰做的長久規劃,必須臥薪嚐膽,勤操苦練,否則,以目前的戰鬥素養和武器去應敵,無異於送死。這支軍隊如果再敗,後面就沒人敢再帶兵去鎮壓了。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咸豐三年(1853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軍殺入廬州,江忠源投塘自殺,死前不知是否收到了這封回信。

在混亂的局勢下,若沒有強硬的手腕,是很難成事的。尤其是當你的領導不但是個昏庸無能的主子,還欲處處插手指揮你的工作時。

曾國藩的座師吳文鎔就是這樣死的。

吳文鎔奉命守武昌時,太平軍已包圍武漢,但看到武昌城守衛嚴密,不敢直接進攻。

善於鑽營的湖北巡撫崇綸,急於保命,要求帶隊出兵,實際是想借機逃跑。

吳文鎔一眼看穿了他小算盤,拒絕了他。他從此對吳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就在太平軍再次逼近武昌時,崇綸給咸豐打小報告,說吳文鎔貪生怕死,不敢出兵應敵。

咸豐本來沒啥主意,又急於求成,就催吳文鎔趕快出戰。

在此之前,吳文鎔與曾國藩已多次商討應敵對策,太平軍勢盛,曾勸吳死守武昌,不要貿然出擊,等湘軍水師建成後,兩者裡應外合,夾擊太平軍。

然而面對皇帝和政敵的壓力,吳文鎔還是出兵了,結果遭到太年軍多路攻擊。危難時,他也請求曾國藩出兵援助。但曾國藩同樣拒絕了恩師。

對此,吳文鎔表示了理解,並回信反勸曾在沒有把握時,不要輕易出兵,東南大局,就指望你了。

最終,清軍敗北,吳文鎔投塘自殺。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為什麼曾國藩見死不救,不願出兵?

前面說了那麼多,不管是皇帝,還是好友,還是恩師,在危難之時請求曾國藩,都被拒絕。曾國藩到底是為什麼拒絕出兵呢?真是因為沒有做好萬全準備嗎?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原因就在於,曾國藩從湘軍建軍到培養成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花費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心血,他強烈地渴望著,通過指揮這支軍隊在朝廷和同僚面前證明自己,所以,這支軍隊如出戰,只能贏,不能輸。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我們來看看為了建立湘軍,曾國藩面臨多少問題,又是怎樣一一解決。

建軍之初,曾國藩連個辦公室都沒有,他不得不在一戶祠堂裡辦公;也沒有名位,名不正言不順, 辦事處處受到地方官掣肘;沒有經驗,全靠自己摸索,曾國藩甚至親自動手設計戰船。

最難的是,大清正規軍,國家是發軍餉的,而團練沒有一分錢的軍餉。曾國藩只能硬著頭皮勸大戶捐錢,勸不動,就強行勒派,誰不從,就動兵拘押。

在軍隊的制度方面,曾國藩反思了綠營的失敗原因,他認為綠營敗,就敗在制度上。他採用了三種建軍思路:

一、高薪招兵

綠營的兵,普遍都有第二職業,穿上軍裝當兵,脫了軍裝就是小販,賣魚賣肉開茶館的多了去了,軍官甚至將戰船租給商戶販運大米;因為當兵收入低啊,咸豐也不給漲工資,他們只好想法廣開財源。

曾國藩為了讓兵士們安心訓練,他發給湘軍的收入,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

二、將必親選、兵必自募。

大清的皇帝,怕軍官擁兵自重,採用的是“兵為國有”的原則,哪兒要打仗了,從東邊軍隊抽點,從西邊調點,臨時湊一個隊去打。這就導致兵和兵之間相互不熟悉,也不服從將令。甚至將領被打死了都不管不顧。

曾國藩先挑選他信賴的人做營官,營官再選自己信得過的人做統領,這樣一層層選下去。上下級之間知根知底,且有任用提拔之恩,這也成為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來源。

三、選士人選山農。

選軍官要用知識文字,有文化,有頭腦,有信仰。而不像綠營用那種五大三粗徒有蠻力卻大字不識的莽漢。

選兵選淳樸的山農,年輕力壯,質樸耐勞。也不像綠營兵,很多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

依靠這三條主要原因,曾國藩建立了一支高效、強硬、樸實的軍隊。

此外,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人,他在軍隊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每逢三日、八日,召集全軍,用孔孟之道和岳飛精神,激勵將士;還親自編寫了《愛民歌》,進行愛民教育。

這些都成為湘軍取得日後成功的基礎。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除了對湘軍的投入,以致不容失敗的心態外,曾國藩實際上是認真研究了內外形勢的:

先看內在,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已經病入膏肓,一觸即潰;指望他們救國已不現實,湘軍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最後一張王牌,沒有做好萬全準備,絕不能輕易打出來;

外部,長江沿岸,遍佈太平軍,靠他湘軍一萬多人,想衝破太平軍的重重防線,去武漢或安徽救人,無異於以卵擊石。這個時候,只有隱忍,等待。像只蟄伏在草叢中的獵豹,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

中國最硬權臣,連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卻不敢動他

從建軍到抗旨,我們看到曾國藩不但手腕強硬,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悍,多難的問題,他都找到了解決方案,甚至他設置的制度和規則,已經遠遠優越於大清正規軍的體制;且他的新制度,不是憑空而建,而是經過對正規軍失敗的反思後,有針對性地改革弊病,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不得不佩服他卓越的領導力和硬核的作風,這種硬,不僅僅是對別人,對自己他更硬更無情更嚴苛,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骨子裡的“笨拙”,看上去也不那麼笨,倒頗有些高明。

咸豐四年(1854年)初,曾國藩正式帶兵出征了,然而,前路艱險,第一戰便出乎意料,以致他險些自殺。征伐路上,究竟還有多少險境多少困難,請繼續關注《曾國藩傳》第四講。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