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文心遊藝·萬化生乎身

海上中青年藝術家聯展

學術主持/

鄭重 蕭海春

首展/

2019.03.29—04.07

(9:30 a.m.~5:30 p.m.)

朵雲藝術館(上海市南京東路 422 號 4 樓)

聯展/

2019.05.16—05.30

古美藝術中心( 顧戴路205號 近古美路口)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顧村言

《澎湃新聞·藝術版》主編(原《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主編),上海書畫院兼職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有文藝評論集《在水邊》、散文集《人間有味》、《三柳書屋譚往》等著作。策劃有“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大展”等。

創作感悟

“以畫為寄”

顧村言

中國畫發展到文人畫一脈,尤重畫外功夫,所謂“逸筆草草,聊以自娛”,書與畫給我更多的是超脫於功利之外的寧靜與快樂,“文心遊藝”是理想,也是一種對藝術與生活的態度。

第三屆“文心遊藝”展覽結合上海博物館剛剛落幕的董其昌書畫大展,以“萬化生乎身”作為副題,所說也是對書畫的追求之一一一“發現自我,發現自在”,人生在世,自當追求一種活潑潑的生機與自在。

先說董其昌大展,現在當然沒什麼疑問,影響太大了。

但即便在多年前,或許還是有疑問的。

我個人對董其昌的認識其實也經歷了一個變化。記得很多年前讀董其昌,對他的感應其實並不算多,猶記當時讀陸機《平復帖》——《平復帖》後面有董其昌的跋,對比陸機蒼茫的章草書法,再讀董其昌書法,放在一起,感覺真是弱的。後來對董其昌真正有認識,與真正花力氣學山水畫有很大關係,這才真正體會到其淡逸靈透且見出厚度的用筆。從蘇軾、趙佶、倪瓚到董其昌,直到“四僧”,無論是秀逸,抑或蒼莽一路,都花過力氣,也歡喜之極,相同處在於見出心性的自在與人生的境界。

記得三年前費時一週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董其昌大展後,精品不少,贗品也不少,尤其是《煙江疊嶂圖》,感覺極為思翁鳴不平,然而那樣的展覽都只是臺北故宮的收藏,讀之並不過癮,所以回來後在當時的《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推出了重讀董其昌專題,並寫了一篇文章《重讀董其昌——一種評價浮沉的背後》,呼籲中國大陸早日舉辦董其昌大展。

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大展是2019年3月10日閉幕。此前上海博物館舉辦了董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是從他的創作與鑑定影響、南北宗理論等展開,影響很大。這樣的展覽,其意義是多方面的,也是深遠的,董其昌大展不僅在於古代書畫研究,也在於對當下山水畫創作與對迴歸文人畫一脈的影響。

這百年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中國文脈的傳承有一些波折,對於董其昌的認識有不同觀點,就當下而言其實是很正常的,但隨著時代的推移,鄙以為,對董其昌的認識會越來越深,也會越來越立體。貶也好,褒也罷,如果深研中國山水畫,對於董其昌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就像陳繼儒評董其昌所言“獅子一滴乳,散為諸名家”,這是實實在在的,他不僅開啟了“四王”,更重要的在於開啟了“四僧”,對以書入畫、啟示弘揚中國藝術中的自在心性一脈意義尤大。正如董其昌所倡言的“一超直入”,真正的悟者依然是超越時代而直指人心,直指他所認為的心性所在,並如大江奔流,啟示其後的有會於心者。他是表面上的復古者,實際上的開新者,或者說是一箇中國文化精神的積極傳承者。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聚訟甚廣,且不管此論的是與非,僅從一個觀照中國文化更廣泛的背景下,即不能不說這一論點有簡潔明快處,一如董其昌的乾淨簡潔的線條,也正如淮河秦嶺之分華夏南北,對此觀點的討論與話題似乎是一個試金石,可以見出中國文化與中國書畫的諸多重大問題——何謂真正的“文人畫”,文人畫的真正目的與思考在哪裡?

當然其南北宗的理論也有漏洞,他的書畫當然也有不少問題,他的為人也是有所爭論的,或者說,他也是有所偏執的——但這些並不要緊,關鍵他是啟發性的,而且讓後人直到今天還在討論這些話題。董其昌試圖解決的是中國畫的內在問題,而且他有一個畫史意識,以其眼界之廣,加上書畫實踐,他把這樣一個畫史總結概括以後,中國畫到底怎麼走,他的實踐與思考對後人形成一個反思與巨大的啟發。

他其實是從一個個人角度梳理了他所理解的畫史,就像司馬遷以個人觀點寫《史記》一般,未必符合眾口,看似個人角度,但其實又非個人角度,因為其中有一種真義在,且背後都有一種深廣的歷史與文化擔當,他希望梳理出的是一種真性情與自在,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觀點整理畫史,梳理人物,有的是很純粹個人化的,他的筆墨裡面有董巨、黃公望、有倪瓚等,他認為倪瓚是極高的,吳湖帆先生有一則畫跋中有一句話是“(董其昌)直是倪瓚化身”。他反對刻畫細謹並不僅僅是“損壽”,也正在於其中可以見出的匠性與奴性,不能“遊於物”,董其昌希望在書畫中要看到生機,也要在書畫中寫出生機、自由,寫出自我,所以他又提出一個“生”字,就對我個人的影響而言,雖然這些年臨寫了不少董其昌畫作,但董其昌對我啟發的並不僅僅是畫技,更主要的在於文心,在於氣息,在於發現自我,進而發現一種人生的自在與生機。

從蘇軾所提出的士夫畫到董其昌拈出的南宗文人畫,其要點也正在於“以畫為寄”不滯於物、非功利而追求一種內心的大自由,這是中國文化與中國書畫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所必然誕生的——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國人心性中的自由與超逸必得有一載體——而書畫正是這一心性的見證。

然而,也正如董其昌生前所擔心的文人戲畫因流於率易,而給並無逸韻的偽文人以可乘之機:“近來俗子點筆便自稱是米家山,深可笑也。”

董其昌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參展作品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黃山西海煙雨

水墨紙本

38×38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飛來石

設色紙本

90×48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黃山百步雲梯寫生

水墨紙本

28×28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黃山行(局部)

設色紙本

110×68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黃山飛來石(局部)

設色紙本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擬董其昌秋興八景之一(局部)

設色紙本

54×31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滿覺隴

設色紙本

100×70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擬董其昌秋興八景之二

設色紙本

54×31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榕城寫生

水墨紙本

28×28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太行天壺寫生

設色紙本

65×34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太行錫崖溝(局部)

設色紙本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揚州小盤谷

水墨紙本

69×50 cm

顧村言:《以畫為寄,重讀董其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