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文心游艺·万化生乎身

海上中青年艺术家联展

学术主持/

郑重 萧海春

首展/

2019.03.29—04.07

(9:30 a.m.~5:30 p.m.)

朵云艺术馆(上海市南京东路 422 号 4 楼)

联展/

2019.05.16—05.30

古美艺术中心( 顾戴路205号 近古美路口)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顾村言

《澎湃新闻·艺术版》主编(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主编),上海书画院兼职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文艺评论集《在水边》、散文集《人间有味》、《三柳书屋谭往》等著作。策划有“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大展”等。

创作感悟

“以画为寄”

顾村言

中国画发展到文人画一脉,尤重画外功夫,所谓“逸笔草草,聊以自娱”,书与画给我更多的是超脱于功利之外的宁静与快乐,“文心游艺”是理想,也是一种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

第三届“文心游艺”展览结合上海博物馆刚刚落幕的董其昌书画大展,以“万化生乎身”作为副题,所说也是对书画的追求之一一一“发现自我,发现自在”,人生在世,自当追求一种活泼泼的生机与自在。

先说董其昌大展,现在当然没什么疑问,影响太大了。

但即便在多年前,或许还是有疑问的。

我个人对董其昌的认识其实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记得很多年前读董其昌,对他的感应其实并不算多,犹记当时读陆机《平复帖》——《平复帖》后面有董其昌的跋,对比陆机苍茫的章草书法,再读董其昌书法,放在一起,感觉真是弱的。后来对董其昌真正有认识,与真正花力气学山水画有很大关系,这才真正体会到其淡逸灵透且见出厚度的用笔。从苏轼、赵佶、倪瓒到董其昌,直到“四僧”,无论是秀逸,抑或苍莽一路,都花过力气,也欢喜之极,相同处在于见出心性的自在与人生的境界。

记得三年前费时一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大展后,精品不少,赝品也不少,尤其是《烟江叠嶂图》,感觉极为思翁鸣不平,然而那样的展览都只是台北故宫的收藏,读之并不过瘾,所以回来后在当时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推出了重读董其昌专题,并写了一篇文章《重读董其昌——一种评价浮沉的背后》,呼吁中国大陆早日举办董其昌大展。

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大展是2019年3月10日闭幕。此前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是从他的创作与鉴定影响、南北宗理论等展开,影响很大。这样的展览,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董其昌大展不仅在于古代书画研究,也在于对当下山水画创作与对回归文人画一脉的影响。

这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文脉的传承有一些波折,对于董其昌的认识有不同观点,就当下而言其实是很正常的,但随着时代的推移,鄙以为,对董其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也会越来越立体。贬也好,褒也罢,如果深研中国山水画,对于董其昌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就像陈继儒评董其昌所言“狮子一滴乳,散为诸名家”,这是实实在在的,他不仅开启了“四王”,更重要的在于开启了“四僧”,对以书入画、启示弘扬中国艺术中的自在心性一脉意义尤大。正如董其昌所倡言的“一超直入”,真正的悟者依然是超越时代而直指人心,直指他所认为的心性所在,并如大江奔流,启示其后的有会于心者。他是表面上的复古者,实际上的开新者,或者说是一个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传承者。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聚讼甚广,且不管此论的是与非,仅从一个观照中国文化更广泛的背景下,即不能不说这一论点有简洁明快处,一如董其昌的干净简洁的线条,也正如淮河秦岭之分华夏南北,对此观点的讨论与话题似乎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见出中国文化与中国书画的诸多重大问题——何谓真正的“文人画”,文人画的真正目的与思考在哪里?

当然其南北宗的理论也有漏洞,他的书画当然也有不少问题,他的为人也是有所争论的,或者说,他也是有所偏执的——但这些并不要紧,关键他是启发性的,而且让后人直到今天还在讨论这些话题。董其昌试图解决的是中国画的内在问题,而且他有一个画史意识,以其眼界之广,加上书画实践,他把这样一个画史总结概括以后,中国画到底怎么走,他的实践与思考对后人形成一个反思与巨大的启发。

他其实是从一个个人角度梳理了他所理解的画史,就像司马迁以个人观点写《史记》一般,未必符合众口,看似个人角度,但其实又非个人角度,因为其中有一种真义在,且背后都有一种深广的历史与文化担当,他希望梳理出的是一种真性情与自在,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观点整理画史,梳理人物,有的是很纯粹个人化的,他的笔墨里面有董巨、黄公望、有倪瓒等,他认为倪瓒是极高的,吴湖帆先生有一则画跋中有一句话是“(董其昌)直是倪瓒化身”。他反对刻画细谨并不仅仅是“损寿”,也正在于其中可以见出的匠性与奴性,不能“游于物”,董其昌希望在书画中要看到生机,也要在书画中写出生机、自由,写出自我,所以他又提出一个“生”字,就对我个人的影响而言,虽然这些年临写了不少董其昌画作,但董其昌对我启发的并不仅仅是画技,更主要的在于文心,在于气息,在于发现自我,进而发现一种人生的自在与生机。

从苏轼所提出的士夫画到董其昌拈出的南宗文人画,其要点也正在于“以画为寄”不滞于物、非功利而追求一种内心的大自由,这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书画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所必然诞生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国人心性中的自由与超逸必得有一载体——而书画正是这一心性的见证。

然而,也正如董其昌生前所担心的文人戏画因流于率易,而给并无逸韵的伪文人以可乘之机:“近来俗子点笔便自称是米家山,深可笑也。”

董其昌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参展作品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黄山西海烟雨

水墨纸本

38×38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飞来石

设色纸本

90×48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黄山百步云梯写生

水墨纸本

28×28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黄山行(局部)

设色纸本

110×68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黄山飞来石(局部)

设色纸本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拟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一(局部)

设色纸本

54×31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满觉陇

设色纸本

100×70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拟董其昌秋兴八景之二

设色纸本

54×31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榕城写生

水墨纸本

28×28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太行天壶写生

设色纸本

65×34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太行锡崖沟(局部)

设色纸本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扬州小盘谷

水墨纸本

69×50 cm

顾村言:《以画为寄,重读董其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