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yangmingshan


中国近代史上,合肥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则是段祺瑞。二者还颇有渊源。

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之一,是袁世凯手下最能打的一员虎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瞬间分化为诸多派系。作为元老之一的段祺瑞当然也有自己的嫡系,因为家乡的原因被称为皖系。

民国有一个高危职业,就是国家元首。谁一旦有幸掌控北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迅速走向灭亡。其实这与民国的建立太过容易有关,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的杀戮,最终由最强者收拾残局。民国仅仅通过清帝的一张退位诏书就成立了,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令天下臣服,即使是袁世凯也做不到。

段祺瑞很不幸的成为了袁世凯之后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按照袁世凯的遗嘱由黎元洪做总统,但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段祺瑞,这也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伏笔。

执掌时局后,段祺瑞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却是诸路军阀的眼中钉。而段祺瑞却行事高调,不知韬光养晦。尤其是他的得力干将徐树铮骄阳跋扈,四处树敌。

于是,没过多久就爆发了直皖战争,这是北洋兄弟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有趣的是段祺瑞曾是保定军校的总办(校长),而直系的总指挥吴佩孚则毕业于保定军校。所以段祺瑞战败后气恨的说:“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短短五天的时间,就宣告战争结束,段祺瑞的皖系几乎全军覆没。段祺瑞的惨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舆论。段祺瑞的掌权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并曾向日本人借了5个亿的外债。吴佩孚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利用人们仇日的心理,让自己站在了道义的一边。再加上,段祺瑞的强势,连续得罪了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历届总统,孤立无援。

第二,实力。直皖战争段祺瑞面对的敌人却不只是曹锟、吴佩孚。正当两军打的难解难分时,奉系的张作霖带领东北军顺势南下,攻击皖系。段祺瑞腹背受敌,形势急转直下。

第三,指挥。段祺瑞虽然崇尚武力,但是缺乏对行动的总体筹划,随意性大。皖系掌权后,将领也变得腐化起来,缺乏作战决心和吃苦精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等难堪大任,并且不和,所以当时流传着皖系无大将的说法。

而对手中的吴佩孚则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指挥若定,很有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对直系、奉系来说是生死之战,打赢了就可以掌控北京,动力十足。

下野后,杀人如麻的段祺瑞竟跑到天津,过起了吃斋念佛的生活。

当时对怎样统一中国有两种观点,文统和武统。当然前者深得民心,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段祺瑞选择的是后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的刚愎自用有关,与当时的时局也有关。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素颜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直皖战争失败的关键,在于3点。

第一,奉系军阀张作霖支持直系。

客观来说,直皖实力相差有限,双方完全可以周旋。

当然直系军队战斗力较为强悍,但也绝对不会区区5天就打完了。

此战中,段祺瑞被张作霖忽悠,误以为张带兵南下是来助战的。

段祺瑞全部的部署,都是把张作霖当做盟友至少是中立。

然而,张作霖却在段祺瑞还没有陷入颓势的时候,趁火打劫,全面进攻。这导致段祺瑞全线溃败,迅速垮台。

第二,皖系军阀其实没有太多嫡系部队。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实际上继承了袁的地位。

袁世凯是所谓北洋的唯一领袖,可以掌控所有北洋军,北洋军就是他的嫡系。

段祺瑞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开始并没有什么嫡系部队,因为原则上北洋军包括直系祖宗冯国璋在内,全部都是他的部下。

然后段祺瑞不是袁世凯,即便袁世凯在后期也难以控制北洋军。

段祺瑞很快发现冯国璋之流形成了山头,成为拥兵自重的土皇帝,根本控制不住。

所以,段祺瑞开始扶持自己的嫡系,比如借助向一战编组自己的参战军,后来又编组了西北军。但这两支部队的规模都不大,不过几万人而已,而且基本没有实战经验。

这种军队装备训练虽好,哪里是百战老将吴佩孚和曹锟的对手。

其余都是附庸段祺瑞的军阀部队,完全不可靠。

比如皖系军队第15师,甚至是冯国璋旧部,此战中直接火线倒戈投降。

此战中,直系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开战之前,直系和他的盟友其实已经从4个方向包围了皖系军阀盘踞的河北核心地区。

此战还没打,皖系军阀就败了七八成。

第三,将帅不和,素质低劣

部队数量有限,更重要嫡系部队将领也矛盾重重。

段祺瑞心腹大将徐树铮树敌太多,几乎没有朋友,尤其同大将曲同丰有仇。

此战中,段祺瑞为了防止两人出问题,让他们分别带领部队分头作战,导致皖系军阀部队其实是分散且互相没有支援,自然会被直系个个击破。

除了不和以外,将领素质很差。比如西路总指挥曲同丰,莫名其妙被人抄了司令部,被活捉到了,导致西路军自溃。

其他军官也很烂。

东路军徐树铮开始打得不错,后来发现战局不利,竟然扔下部队自己逃走,导致东路军溃散。

而在东西路军之上的总指挥段芝贵,更是一坨屎。在战局不利的时候,段芝贵仍然不忘记在专列上搓麻抽烟。结果当晚突然听到几公里外有枪炮声,就溜得不知去向,连卫兵都找不到他。直到第二天,卫兵才在附近一个农家柴草堆里找到段芝贵。

如此军官,部队哪里有战斗力。

嫡系边防军第1第2第3师,均是直接投降或者将领扔下部队逃走后投降。

西北军第1第2第4旅也是将领或逃或投降,余部自行溃散。


萨沙


通常来说,称段祺瑞是军阀其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军阀第一要有自己的军队,第二要有自己的地盘,拥兵自重,这才是军阀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但这两挑,段祺瑞却是没有的。当然,没有并不代表老段就没搞过,只是他用人不对、运气不佳,没有做好而已。

和那般北洋同僚们一样,段祺瑞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之后送到德国留学,回国后跟随袁世凯小站练兵,由此风生水起。



但在民国年后,他不想其他同僚分驻各省而是留守京城,所以没有自己的地盘,说他是皖系军阀的头目,未必恰当。

不过在一战后期、俄国发生革命后,在日本的帮助下,段祺瑞确实编练过一支参战军。

1918年8月,参战军训练处成立,靳云鹏任督练,军官教导团和军士教导团分由陈文运和曲同丰担任团长,专门负责这支新军队的编练事务。

按约定,参战军的军费均来自日本借款,其使用的武器装备也都从日本购买,训练方式也完全采用日本那一套。



参战军军官教导团,主要从保定军校中的优秀毕业生和接近皖系的初级军官中抽调组成,训练结束后分派到参战军担任初级军官;

军士教导团则从皖系的北洋各师抽调优秀士兵前来受训,受训三个月后分派到参战军充当军士。军士教导团共六个营,总人数3200人。

军官教导团和军士教导团训练结束后,随即赴安徽、山东、河南等地招募了三万多名新兵,并于1919年1月正式成军。

参战军共分3个师:第一师师长曲同丰,驻北京北苑;第二师师长马良,驻山东济南;第三师师长陈文运,驻北京南苑。

参战军的武器装备都来自日本,每师辖两个步兵旅,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另有工兵、辎重、机关枪各一营,总兵力一万余人。

炮兵团辖三个营,每个营辖三个连,每个连有火炮四门。机关枪营则共四个连,每连有重机枪六挺。



就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兵员素质等方面来看,参战军算得上国内军队的佼佼者,不过,参战军有一重大隐患,那就是成军时间太短,缺乏实战经验。

后来,计划中的对俄作战实际并未执行,这支部队之后又转为了边防军。

1920年,这支部队和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发生“直皖战争”,结果不到三天,就被吴军全部消灭。所以说,光好看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坑爹史册


段祺瑞作为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中皖系军阀的首领,自然是有他的嫡系部队的。


需要说明的是,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手下的重要心腹、北洋三杰之一,也是袁世凯死后第一个执掌北洋政府的军阀。但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队却根本就不是继承自当年袁世凯创建北洋六镇,而是段祺瑞在执掌北洋政府之后才创建的。

实际上,当年袁世凯核心力量:北洋六镇,在频繁的人事调动之后,基本上和段祺瑞没有太多关系的。反倒是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掌握了其中不少的力量。另外张作霖的奉系,虽是北洋三大系之一,却不是北洋嫡系,是张作霖自己发展起来的。

段祺瑞之所以能在袁世凯死后第一个执掌北洋政府,靠的是出色的政治手腕,而不是军事实力,当时段祺瑞手中所有的力量无非就是倪嗣冲、卢永祥、李厚基、张树元、陈树藩等拥护者的地方部队,而且只能间接控制。段祺瑞也很快就感受到了手中没有嫡系部队的痛苦:

在北洋政军和南方的革命军战斗的时候,前线的吴佩孚和冯玉祥都是直系军,而直系向来是主张南北议和,和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完全是背道而驰。因此当吴佩孚和冯玉祥在前线驻足不前时,段祺瑞毫无办法!

痛定思痛之后,段祺瑞决定要组织自己的嫡系部队。

因此在1917年的时候,段祺瑞假借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利用日本人经费支持,组建了3个师的部队,35000人左右,名为“参战军”,统帅为靳云鹏(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所谓“参战军”只不过是个幌子,等到参战军组建完毕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已经结束几个月了,因此参战军改名为边防军。

此外,段祺瑞还让自己的心腹大将徐树铮伙同奉系军阀劫持了一批北洋政府的军火,然后用这批军火武装了5混成旅,改编为西北边防军,统帅为徐树铮(段祺瑞四大金之一)。后来徐树铮收复外蒙古,正是靠的西北边防军。



也就是说,段祺瑞手中有两只嫡系部队,分别是边防军、西北边防军。(补充一下,西北边防军中的5个混成旅,有4个旅长出自旧时奉系,只有一个是皖系)


直皖大战爆发后,双方雷声大,雨点小,双方骂了一个多月,真正交战的时间却不过区区5天,段祺瑞的嫡系部队和其附庸便被击溃了。

其中的原因主要一下几个:
1、直皖大战,实际上上直系和奉系联合对付皖系。说白了,就是段祺瑞1打2,输了也是正常。

2、皖系没有大将。皖系将领中,除了徐树铮之外,根本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军事人才来,像段芝贵这种,前方在大战,他在后面打麻将,你说这战怎么打?即便是徐树铮,比起吴佩孚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3、皖系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段祺瑞最为倚重的两位大将靳云鹏和徐树铮两人之间势同水火,其矛盾之深,甚至超过皖系和直系之间的矛盾。别人还没有打过来,内部先打起来了。再加上前面说的,西北边防军里面还有不少奉系出身的将领,段祺瑞内部已经不攻自破了。


直皖大战之后,段祺瑞的嫡系部队被直系和奉系兼并,他的拥护者是倪嗣冲、李厚基、张树元、陈树藩的队部基本被干掉,战后段祺瑞所能掌控的军队不过卢永祥手中的队伍了;1924年,卢永祥的队伍在上海被干掉了;1925年,徐树铮被冯玉祥暗杀,段祺瑞彻底变成了光杆司令。


小镇月明


段祺瑞为“北洋三杰”之一(另两人是冯国璋、王士珍)。袁世凯创立北洋六镇,段祺瑞陆续担任过第三镇、第四镇、第六镇的统制。辛亥革命爆发时,段祺瑞已经官至北洋军第二军军统,是北洋军中除袁世凯外的第二号人物,北洋系的头号大将。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军赶赴湖北镇压革命军段祺瑞受命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全权主持前线作战指挥工作。

以北洋军的实力攻克武汉三镇本无悬念,而段祺瑞得袁世凯面授机宜,在前线取得有优势后没有一鼓作气打垮革命军而是三分真打,七分假打。另一边北洋军也与革命党开始谈判,在革命党迫于形势作出妥协后,1912年2月5日,以段祺瑞为首的第一军所有将领通电逼迫清廷退位,倡议共和。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上海遇刺,两日后逝世。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共同讨伐袁世凯,史称“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果断出兵开始了镇压,段祺瑞全面负责调兵及统筹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袁世凯欲独揽北洋大权开始架空段祺瑞,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段祺瑞和冯国璋带头反对签订《二十一条》无果,心灰意冷下段祺瑞称病辞职,隐居西山不问世事。

后来在内外交迫之中,袁世凯宣布退位,继续实行内阁制,并且任命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成了直、奉、皖三派,其中段祺瑞为皖系首脑。当时的直系首脑是冯国璋,而段祺瑞得皖系控制着北京的实权两派为争夺北洋军阀内部的话语权一直明争暗斗。

后来冯国璋去世,直系的曹锟成为了首脑,曹锟这个人比较激进,而当时的内阁想压制段祺瑞没有成功,段祺瑞想把内阁赶下台。直系的曹锟趁着这个机会全力挽留内阁,而张作霖明着居中调和,实际上在拉偏架,话里话外都在偏袒直系。

这个时候段祺瑞已经不满直系、奉系的暗中联手,有了开战的心思,但是迫于各方面压力没有发作罢了。

1920年6月27日,吴佩孚发表《告边防军西北军书》,矛头直指皖系将领徐树诤,明着要“清君侧”,实则是打击段祺瑞。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本来就不满皖系把他当傀儡,有了直系军事力量的支持,直接下令免去徐树诤的职务。吃了亏的段祺瑞,准备武力威慑直系。但是直系和奉系已经做了武力解决争端的决定。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打响。皖系动员兵力包括边防军第一师一万一千人,第三师一万一千人,陆军第九师八千人,第十三师八千人,第十五师八千人,西北军八千人,学生队三千人,共计五万七千人。

直系动员吴佩孚的第一师一万一千人,第二、三、四混编旅两万四千人,一个扩充旅六千人,曹锟卫队三千人,警备队一万一千人,共计也是五万七千人。另有张作霖暗中派出的东北军两个旅挺进山海关暗中帮助直系,这样一来兵力上直系已经占据了优势。

7月16日夜天降大雨,直军前线总指挥吴佩孚果断利用这一时机大举进攻皖军阵地。大雨使得皖系部队的兵器优势无法发挥,最终全线溃败,7月18日,段祺瑞请求徐世昌下令停战。19日段祺瑞辞职,后来段祺瑞去了天津隐居,再不过问世事。

直皖之战中,皖军的技术兵器是占优势的。但是直军前线总指挥吴佩孚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军事将领,而且与直军协同作战的东北军也是骁勇善战之军,皖系五天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宁李俊阳


直皖战争是发生在1920年7月14日到18日,皖系军阀段祺瑞和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之间暴发的军阀混战,战争以皖系军阀段祺瑞完败、直系军阀胜利为结果,随后,时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下台,直系的曹锟和奉系的张作霖开始联合执掌北京政权。

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皖系军阀首领,是自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之后,从1916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也就是说,这5年间,北京的政权实际掌握在皖系军阀手中,统治着从奉天(今辽宁)到浙江沿海各省、黄河流域沿陇海路各省、长江中下游各省和东三省、热河、内蒙古等地。

当时,北洋政府有几股貌合神离的势力,一者当然是皖系的段祺瑞,在北京政府、津浦沿线和上海有相当大的力量,掌握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和陕西;二是张作霖领导的奉系,据有东三省;

三是先由冯国璋、后由曹锟、吴佩孚掌握的直系,势力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京汉沿线各省;四是长江的三个督军,包括江苏的李纯,江西的陈光远,湖北的王占元。当时,北京政府之外的南方还有许多军阀,包括唐继尧的滇军,陆荣廷的桂军,另外广州还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

为什么会暴发直皖战争?因为段祺瑞认为,南北必须统一,要统一南北,北洋政府必须团结一致,但南北分裂使地方军人可以投机取巧,左右国政,因此,他特别反对督军干政,尤其是南方的督军干政,而南方的几大督军,都是直系的。为此,北洋几大军阀在一起开了天津会议,后又开了汉口会议,第二次天津会议。但由于南北统一战争,要以江苏、江西、湖北为运兵通道,长江三督军极力反对,北洋内部因此有了裂痕。段祺瑞又联系张作霖的奉系来对付其他北洋势力,北洋分裂进一步加深。后来,皖系又与奉系闹得不愉快。

1980年3、4月间,直系和奉系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多共同点,皖系与直系的矛盾却越来越大,最后便暴发了直皖战争,最后以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失败告终。

段祺瑞虽然掌握了北京政府,但他却没有一支占据一定区域的嫡系部队,他的军队是日本人支持建立起来的,军费也是借款,但军队太过分散,又缺乏集中有效的领导,打起仗来便大败亏输。比如开战后,皖系第一路军刘询的第十五师便不战而退,让吴佩俘轻而易举地把第二路军给包围了。

还有,在训练有素的直系军的进攻下,直隶、河南、甘肃、陕西、安徽的皖军纷纷投降,大部分改编成了直系。战争热热闹闹地打了5天,段祺瑞的所谓皖军,很多瞬间就投降了直系,这在民国战争史上,是一个大笑话。


帝国的脸谱


人少,准备不足。

其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人少(当时直系和奉系合作,所以算是两系打一系)以及吴佩孚的“闪电战奇袭”战策略,换句话说,人家是以大优势,大人力,并且攻其不备,所以段祺瑞的皖系怎么换姿势都是个“死”。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和这两样比,就不算什么了,比如说后来的皖系本身军心不齐,调动困难等等。

其二: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就是私人武装—中央军,关于中央军的由来是这样的。在段祺瑞赶走“张勋复辟”的辫子军,用傀儡徐世昌上位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段祺瑞就宣布加入一战的协约国。

不过宣布加入归加入,跟没有加入其实一点区别也没有,况且这个时候一战都快打完了。当然了,段祺瑞的重点其实就是要个名义。于是1918年8月,他便以这个名义筹建参战军备(那边都基本打完了),并且得到了日本的经费扶持。到了次年1月,3个师被段祺瑞整编成功,钱、装备、编制全部都是日本给的。

但是人家一战都打完了呀,总不可能现在把这3个师派过去,于是这支部队就顺理成章称为了段祺瑞的嫡系队伍。


三观粉碎机


北洋军阀皖系首脑、内阁总理段祺瑞与直系首脑、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在国事问题素有争议,引起了府院之争,后来两人同时去职。

段祺瑞

冯国璋下台后,回老家河间闲居;而段祺瑞却以参战督办的名义继续在北京政坛呼风唤雨。原来段祺瑞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宣布参战,成立了督办参战事务处,由段自兼参战督办。

我们常说段祺瑞是皖系军阀,其实他长期在中枢任职,担任陆军总长和国务总理等要职,并无自己的嫡系部队和地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军阀。宣布参战后,段祺瑞编练了一支参战军,这是段祺瑞的亲信部队。段氏先后向日本借款3000万元,购买了12万5千支三八步枪、372挺机关枪、318门山炮和228门野炮。至段祺瑞下野时,已经编练了参战军3个师,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

段祺瑞编练参战军的目的是为了武力统一南北,一战结束后已无战可参,有人提出要解散参战军。但段祺瑞又想出了一个名堂,他将参战军更名为边防军,将督办参战公署改为边防督办公署,他也摇身一变成了边防督办。段祺瑞的这支部队最后发展到3个师4个混成旅,其心腹徐树铮以西北筹边使的名义节制边防军。

皖系灵魂人物徐树铮

直系新首脑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见段祺瑞军事势力日益强大,便联合反对。曹锟、张作霖、吴佩孚等人在北洋系统资历皆不如段祺瑞,应该算是段的下属和学生辈,他们不好公开反段,于是便将矛头指向徐树铮,以“清君侧”的名义向段祺瑞集团发起进攻。

直系军阀首脑曹锟

1920年7月,直皖之战爆发。战争之初,直系并不占优势,但吴佩孚揭露了段祺瑞集团利用日本人贷款打内战的秘闻,在舆论上占了先机;随即吴佩孚突袭边防军,活捉皖系前敌司令官曲同丰,使边防军士气受挫;随即,张作霖奉军加入反段队伍,边防军在直奉夹击下,溃不成军,在廊坊指挥作战的徐树铮匆匆退回北京,边防军不战而溃。

至此,直皖之战胜败已见分晓。


民国年间那些事


段祺瑞,清末民初风云人物,北洋军阀创建者之一,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号称“北洋之虎”;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带领皖系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大权,以正统自居,权势滔天。但是就是这样强大的段祺瑞和皖系军阀却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短短5天就一败涂地,段祺瑞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段祺瑞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队,军阀的权力来源于自己手中的军队,段祺瑞缺乏嫡系部队使得权力不稳。在整个北洋体系中别看段祺瑞位高权重,却很少有在一线领军的机会,主要是进行统筹全局、军官教育培养的工作,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这使得段祺瑞威望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师生关系也就不好使了。

身为军人的段祺瑞也明白依靠他人军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1917年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权后,以参加一战为名编练参战军,到1919年共编成了三个师,这些才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队。但是1920年就爆发了直皖战争,刚刚完成编练、作战经验稀少的参战军对阵直系、奉系的联手进攻还是太弱了。

其次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使得皖系树敌太多。徐树铮是段祺瑞的老乡,1901年两人相识后就非常投缘,徐树铮成为段祺瑞的主要助手和代言人,在皖系发展过程中出力甚大,但是徐树铮权力欲极重、手段阴险狠辣、嚣张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

比如北洋军阀内部都是沾亲带故,互相之间的争斗基本不会伤及性命,但是徐树铮就打破了这个潜规则,1918年6月直系元老陆建章在参加督军团聚会期间,因为政见不合被徐树铮诱骗枪杀,这件事是直皖决裂的导火索,也激起了中间派系对于皖系的不满。再比如段祺瑞为了压制直系势力,大力拉拢奉系军阀张作霖,但是徐树铮擅自挪用拨付给奉军的军费数百万元,更是多次派人暗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造成奉系势力放弃“中立”,倒向了直系阵营。

徐树铮不只是得罪外人,在皖系内部他也仗着段祺瑞的宠信大肆揽权,造成皖系内部分化,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到1919年,形成了一个以直系、奉系为核心,势力范围遍布七省的反皖同盟。

再次皖系军阀势力分布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皖系军阀是建立在段祺瑞的崇高威望上的,因此占据的地盘很分散,北京周边、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是皖系的主要势力范围,基本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地盘,实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而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皖系的迅速战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段祺瑞等皖系军阀将领在军事上缺乏总体规划。直皖争端中是皖系首先提出了“武力解决”的口号,但是皖系在战前却准备不足,反而让直系率先展开进攻;另外皖系将领盲目轻敌、私心太重、兵力部署非常随意,造成东西两路大军缺乏合作,被直系将领吴佩孚抓住机会突袭了皖系的前线司令部,皖系部分高级将领被俘投降,造成皖系全线溃败。


当狗容易做人难


段祺瑞的失败,主要在于其虽深谋政治,却没有牢牢掌握军事,最要命的事情,皖系的主张却是战斗到底,穷兵黩武,最后被直系所打败。

北洋政府中的皖系政权

皖系是北洋军阀中三大派系之一,也是最早主导北洋政权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为安徽人所以简称皖系,皖系的主要人物除了段祺瑞外还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等人。

皖系之所以能掌权,完全在于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早在袁世凯执政晚期,皖系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和袁世凯对抗,段祺瑞也是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大佬,所以,袁世凯死后,再加上段祺瑞的个人人品在北洋这么多年攒了许多政治声望,所以最后能够主导北洋政权。

后来由于和黎元洪政治理念不同,段祺瑞要民国加入一战,黎元洪反对,结果段祺瑞就借张勋复辟之举(纵横个人观点)干掉黎元洪等反对派,然后再出手干掉张勋,从而声望再次上升,并且加入了一战。

段祺瑞深知,皖系根本没有能力撑起整个中华民国,因此国内联合奉系,打压直系,并且挖直系的墙角,然后进行武力统一南方,而国际上寻求日本的保护,充当日本的代理人,其中段祺瑞的西原借款,堪称大手笔。

段祺瑞手下徐树铮也是一号人物,属于能文能武的,当时组织了安福系甚至操纵了国会,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很强。

皖系为什么会败给直系?一句话的解释就是,皖系打不过直系呗!而且直系还联合了奉系!下面,纵横就来分析分析!

皖系的很多政策破产,致使皖系政治声望降低

实际证明皖系要求加入一战完全是对的,中华民国派遣十几万劳工最后获得了一战战胜国的身份,战后很多欠的钱都不用还了,但是在胶州湾的问题上,尤其是在日本的压力下,给了日本很多好处,这让段祺瑞的皖系很被动。

在对待南方问题上,皖系始终要求武力统一,西原借款就是为了武力讨伐南方革命党,但是很多将领都是直系的,比如吴佩孚、冯玉祥等人,打着打着就停战了,在前线上将领就议和了,而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老百姓游行示威,反对内战,这样段祺瑞的政治声望就跌到了谷底。

皖系直接控制的军队并不多,而且内部还不合

善于玩政治的,说到底都是没有兵,皖系和直系以及奉系,纵横曾经反复思考过,实际上皖系的行程是靠个人人格魅力以及政治声望,但是直系不一样,直系是属于袁世凯的家底啊!奉系则属于割据一方,后娘养的,所以直系才是袁世凯的亲儿子。

关键是,皖系的内部还不合,皖系能自成一派,其实主要是资源整合,实际上人心不齐,段芝贵号称民国第一皮条客那完全是不入流的存在,徐树铮和靳云鹏两个人可以说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比皖系和直系之间的矛盾还深,最后正是由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引发其他派系对皖系的讨伐。

直奉联手声称反对徐树铮对皖系进行进攻,段祺瑞当然和徐树铮共进退了,结果直皖大战仅仅打了几天皖系就崩溃了。

皖系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皖系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呢?在上文已经分析了皖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以政治影响力,在武力讨伐南方革命军的时候,皖系是依靠和收买直系的将领,而在打压直系的过程中,皖系采取的是拉张作霖的奉系入关,利用直奉之间的矛盾做文章。

皖系军阀巅峰时期控制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陕西,不可能一点嫡系部队都没有,尤其是在讨伐张勋和武力讨伐南方的过程中,皖系的军事实力实在是差强人意。

但是皖系并不是没有着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当时徐树铮为了让张作霖入关,将北洋政府买来的武器让奉系的杨宇霆到秦皇岛去扣押,给奉系四分之三,自己留四分之一,剩的这部分干什么了呢?

纵横认为是用来编练参战军了,当时民国已经宣布参战了,但是只派了劳工,没有派军队,于是段祺瑞打着参战的名义组建参战军,共编三个师,然而一战结束后,再加上反皖势力的敢于,参战军已经不能再继续发展了,为了保住这支部队,将其改名为边防军,徐树铮更是将这支部队调到西北,这支部队在收复外蒙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这个时候皖系树敌太多,徐树铮又是一个惹事的主,最后在直奉大战中这点嫡系部队被直系给干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