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yangmingshan


一九一八年八月,

冯总统国障代任期满,段总理曾声称与总统同时下野。

南方的军政府遘难难解,诺大的中华民国总要有一个总统来统辖。老段的“智囊”徐树铮、王揖堂等人,在北京的安福胡同成立了一个“俱乐部”。意在组织新国会,选举大总统。然后才有徐世昌被选出来做总统。这个时候也正是老段的皖系军阀比较活跃的时期。

北洋军阀趋向分裂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凯死了。北洋军阀在渐渐地趋向分裂,此时就出现了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冯国璋于一九一九年去世,直系老大又换成了曹锟、吴佩孚(曹锟对吴佩孚说“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徐世昌虽名为总统,实却是处在皖系“保护”之下,政局自然也就由段祺瑞掌控着呢。

早在南北开战的时候,段用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就有将曹留在南方之意。冯国璋便告诫曹锟,不可丢了根本。所以克复长沙以后,曹立即北归,就是坐镇保定,拥卫京畿的意思。

老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湖南督抚张敬尧为段派人物,依仗老段的奥援自作威福,在湖南三年,民心多怨。第三师长吴佩孚,久居湘南,就像是一个给张敬尧把守南门的门吏,又不被张敬尧放在眼里。因此这两人就经常要搞出些摩擦来。恼怒之下,吴佩孚未得到批准,就擅自撤防北归了。也直到了这会儿,张敬尧才意识到:这三年的平安日子,都是吴佩孚恩“赐予”的。

南方的谭延闿,看到吴佩孚撤防,立马就率军打了进来。张敬尧毫无能力,只能依了三十六策的上策,逃之夭夭了。而辛苦打下的长沙城,也再次回到了南方军的手里。

直皖战争

吴佩孚撤回来以后,便鼓动曹锟,组织了一个保定会议,成立了一个十三省同盟,并向徐政府提出三条要求:一是拥护靳内阁,不反对段合肥。二是各省防军,撤回原驻防地。三是宣布安福系罪状,解散安福部。并邀张作霖做为调解人。

好在张作霖愿做这个和事佬。待张作霖来到保定以后,吴佩孚将各省代表召集在一起,重新议出六条办法交给张作霖。这时吴佩孚又提出一个要求,必须罢免徐树铮。

张作霖把这几条办法往老段手里一交。看到要解散安福部,撤換王揖唐,罢免徐树铮。感觉这是不给皖系留活路了,便怒气冲冲地说,他这么欺人,就是兵戎相见,我也不怕他呢。徐总统也来劝解,段又加懊恼地说道,“我与东海数十年交情,当选总统时,我宁可与河间同时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让与他,现在他老正昏聩,就同他算帳便了“。

张作霖只得又会见吴佩孚。吴说段氏即说兵戎相见,我“愿率着虎贲三千人,鹄候疆场,若稍涉慌张,便不成为直派健儿了”。

徐树铮之前曾有惠于张作霖,其后又有矛盾冲突。但是面子上总没有显现出来,此次张做调解人,虽有偏心于直系的意思,也未打算愣生生搀和进来。徐先是以重金为张做寿,张拒不答应。他便唆使胡匪袭击张作霖,不料事做的不机密被张查获了。张作霖大怒,专门发电声讨徐树铮,要求撒销西北边防军。这不,老段在无意间又多了一个劲敌。

这胆大妄为的徐树铮也真敢做,竟然演出了一场“逼宫”戏来,七月九日他带领卫队,围住公府,拿着以段祺瑞领衔的弹章,硬生生逼着徐总统下惩办曹吴的命令。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七月十四日,就是所谓的“刁斗相闻,兵刃相接”了。两下里真刀真枪干了起来。战争无情,不可细述。至七月十九日,段氏四路大军,一齐溃败。鲁豫各省的皖系军官亦皆瓦解。老段不得已发出一个通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了。

皖系溃败

接下来,惩办徐树铮,解散边防军,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国会,惩办罪魁。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是段派,首当其冲要解职。

七月二十六月,以大总统令,宣布撤销七月九日关于曹吴处分的命令。

七月二十八日,大总统令“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职。”若依了曹吴,就要将老段一体拿下,还是徐总统好说歹说,总要给老段留点脸面。

七月二十九日,大总统令称“徐村铮等称兵畿辅,贻害闾阎……甚至协迫上将军段祺瑞……”。不管怎么说,这次老段也算是体面地退出了。而其他执掌一方的段系要员,却都被赶下了台。整个的皖系,从此就分崩离析了。

结语

当徐总统缓缓地下他的总统令的时候,徐树铮等人早就急急地跑入日使馆去了。所谓的“严惩罪魁”自然就成了一句虚话。


钱君史话


北洋军阀中的两大嫡系为了利益最终爆发了直皖战争,结果是皖系战败,段祺瑞下台。那么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段祺瑞执政期间推行亲日的卖国外交以及实行“武力统一”的国内政策。段的卖国外交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几乎站在了直系这一边。

军事上:皖军虽然装备精良,但是成军不久,既缺乏训练又没有上过战场,其军官多数是刚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加之段祺瑞的指挥才能也不高。

直系军队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其军队的战斗力高于皖军。直系将领吴佩孚更是一位一流的军人,以能征善战著称。

奉系的参战。当直皖两大派系激战正酣的时刻,奉系的张作霖直接出兵帮助直系攻打皖系。奉系的出兵使得直军如虎添翼,战争的天平马上就倾向于直军一方。

段祺瑞的主要嫡系为定国军,总司令为段祺瑞,参谋长为小扇子徐树铮。下辖边防军第1、3师,中央陆军第9、13、15师以及边防第1混成旅。

参考文献:

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2、张明金:《中华民国史上20大派系军阀》。

3、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北洋军阀》。


历史军魂


段祺瑞是皖系军阀的领导人,而且在袁世凯死后任职国务总理,陆军总长,掌握军政大权,实力最为强劲。

段祺瑞的失败是有多重原因的,具体过程如下分析,袁世凯死了后,北洋军阀分成了三个派别。

1、直系军阀

势力范围: 北京,天津,直隶(河北)、湖北、江西、江苏




直系军阀依冯国璋为总代表,主要代表有曹锟(直隶督军)、吴佩孚(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冯玉祥(陕西督军)、孙传芳(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 各部官员有:王占元(湖北督军)、陆建章(陕西督军)、孟恩远(吉林督军)、李纯(江苏督军)、陈光远(江西督军)、齐燮元(江苏督军)、王承斌(直隶督军)、萧耀南(湖北督军)、方本仁(湖北省主席)、周荫人(福建督军)、陈调元(安徽督军) ,

最强盛时有18个师,辖18个独立旅,总兵力达60万人。到北伐战争爆发时,直系军阀总兵力已锐减至20万左右。

2、皖系军阀:

总代表:段祺瑞 ,因为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把段祺瑞统领的这一批军阀称为“皖系”


势力范围: 安徽、山东、陕西、甘肃、上海、浙江、福建 总代表:段祺瑞(国务总理,陆军总长) ,各部:张怀芝(山东督军)、倪嗣冲(安徽督军)、段芝贵(湖北都督)、吴光新(湖南督军)、陈树藩(陕西督军)、张广建(甘肃督军)、陆洪涛(甘肃督军)、杨善德(浙江督军)、卢永祥(浙江督军)、何丰林(上海护军使)、李厚基(福建督军);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权,皖系军阀占据了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等地,实力雄厚,皖系最强大时有6个整编师,20个加强旅,拥兵30余万。

皖系各部军阀基本都是收到段祺瑞提拔和重用的将领,所以皖系各部军阀忠诚度比较高。

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的山东督军靳云鹏




18岁时,投奔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的“新建陆军”,隶属于段祺瑞部下,1912年7月经段祺瑞举荐,靳云鹏任第5镇统制,并会办山东军务,同年9月授陆军中将,经段祺瑞向袁世凯保荐,再任北洋军第5师师长,1913年8月暂行代理山东都督,并加陆军上将衔,12月正式任命。两年后,又被袁世凯任命为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四大金刚之一的湖南督军傅良佐

袁世凯死后,他投入段祺瑞领导的皖系,翌年7月张勋复辟时,傅良佐辅佐段祺瑞讨伐张勋。翌月,傅良佐因功升任湖南督军兼冠威将军。

湖南督军吴光新

这个可是段祺瑞的小舅子,段祺瑞妻弟,民国成立后,历任陆军第二十师师长、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湖南督军。

3、奉系军阀

张作霖是奉天督军,奉系因此得名



势力范围: 奉天、 黑龙江、吉林、热河、察哈尔、绥远 总代表:张作霖(奉天督军), 各部:张景惠(察哈尔督军)、张作相(吉林督军)、汤玉麟(热河督军)、孙烈臣(黑龙江督军)、吴俊升(黑龙江督军) 新派堂主:杨宇霆(奉军参谋长)、姜登选(安徽督军)、郭松龄(京榆驻军副司令)等 奉军编有4师16旅,总兵力约40万 ,

奉系军器械精良,训练有素,是民国五大军阀中唯一一个拥有自己的兵工厂,并有200余架飞机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至北伐时,奉系拥兵约30万。

介绍完三大军阀的基本情况,然后说下军阀混战皖系失败的经过

一开始是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军阀执政,大总统黎元洪下台后,直系冯国璋继任大总统,由于对于南方革命军是和谈还是武力镇压,冯国璋(主和)和段祺瑞(武力镇压)起了冲突,于是段祺瑞联合直系军阀曹琨一起把冯国璋赶走了,

以后曹琨上台,皖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他们乘机编练"参战军\

为了中国之崛起


1920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段祺瑞进行了一场直皖战争。这场战争自7月14日正式开战,在短短的五天之后便宣告结束。最终,直系军阀成功夺得了北京政权,段祺瑞被迫下野。

(段祺瑞旧照)

说起来,直系与皖系的部队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纵然皖系不敌,但也绝不至于被横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这场力量在伯仲之间的战争,短短五天内便结束了呢?

袁世凯死亡之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总统。不过尴尬的是,身为领导的黎元洪手中却并没有权利。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其实是掌握在冯国璋、段祺瑞等军阀手中。

在结束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成为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冯国璋就任为代总统。北洋系渐渐划分为了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大派系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客观来说,军阀产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凡历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数情况下都要经过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厮杀来完成。而仅仅凭借隆裕太后颁布的一份退位诏书,民国时代就突然出现。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军阀,难免会想来一番大展拳脚。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谁冒头出来担当“第一人”,毫无疑问就要背上相应的风险,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这就让同在北洋政府的冯国璋难以服气。直系、皖系的大战已是箭在弦上。

(黎元洪旧照)

然而在1919年,冯国璋却突然病逝,曹锟成为了直系军阀新的领袖。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不过,段祺瑞却并不愿意消停。

为了达到武力统一的目的,段祺瑞以东北的铁路、矿产等资源为担保,向日本人借款组建了一支对德国宣战的“参战军”。一战结束后,“参战军”改名为边防军,共计有三个师的兵力。后来,段祺瑞麾下大将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一支4个旅的西北军。

对于没有带过兵的段祺瑞来说,这两支军队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组建军队的行为,很快激怒了曹锟。为了师出有名,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开始在国内痛数段祺瑞的罪状。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战争开战前夕,吴佩孚发声称“海内分崩,追原祸始,段为戎首”。他指责段祺瑞在巴黎和会上卖国,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债,并痛斥段祺瑞先后推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臣贼子。

尽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锟、吴佩孚之流私通张勋复辟为依据进行了反击。但就当时的舆论风向来说,段祺瑞依然处于下风。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后有日本人的身影,这是大众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吴佩孚发动奇袭作战,皖军东西两路迅速溃败,段祺瑞不得不向大总统徐世昌请求下达停战令。

(吴佩孚旧照)

除了舆论的影响之外,段祺瑞的失败,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掌管着皖系大量军队,但皖系一众军阀却并不服他。在直系军队的凶猛进攻下,皖系不少部队未战先降,甚至还有人临阵倒戈。尽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但边防军却只有寥寥数万人,并且几乎全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与常年征伐的吴佩孚部队一比较,边防军简直就是一群空有先进装备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军战前布局失当,对战局的部署过于随意,内部也存在矛盾。这些现象,都导致皖军发挥不佳。

以皖军东西两路的指挥为例,东路大将徐树铮平常树敌太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本来在他的指挥下,东路皖军前期打得还算不错。但随着局势开始变得不利,东路皖军始终缺乏友军的支援,这就使得徐树铮直接掉头撤退,东路皖军也随之大败。而西路指挥曲同丰向来与徐树铮不和,在作战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军包围并活捉,西路皖军迅速崩溃。

其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立场,也导致了皖军的溃败。早在1920年4月,直、奉两系就结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为张作霖是保持中立。战争开始后,奉系军队南下趁火打劫。皖系军队遭遇双重打击,溃败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张生全精彩历史


段祺瑞的失败,主要在于其虽深谋政治,却没有牢牢掌握军事,最要命的事情,皖系的主张却是战斗到底,穷兵黩武,最后被直系所打败。

北洋政府中的皖系政权

皖系是北洋军阀中三大派系之一,也是最早主导北洋政权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为安徽人所以简称皖系,皖系的主要人物除了段祺瑞外还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等人。

皖系之所以能掌权,完全在于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早在袁世凯执政晚期,皖系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和袁世凯对抗,段祺瑞也是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大佬,所以,袁世凯死后,再加上段祺瑞的个人人品在北洋这么多年攒了许多政治声望,所以最后能够主导北洋政权。

后来由于和黎元洪政治理念不同,段祺瑞要民国加入一战,黎元洪反对,结果段祺瑞就借张勋复辟之举(纵横个人观点)干掉黎元洪等反对派,然后再出手干掉张勋,从而声望再次上升,并且加入了一战。

段祺瑞深知,皖系根本没有能力撑起整个中华民国,因此国内联合奉系,打压直系,并且挖直系的墙角,然后进行武力统一南方,而国际上寻求日本的保护,充当日本的代理人,其中段祺瑞的西原借款,堪称大手笔。

段祺瑞手下徐树铮也是一号人物,属于能文能武的,当时组织了安福系甚至操纵了国会,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很强。

皖系为什么会败给直系?一句话的解释就是,皖系打不过直系呗!而且直系还联合了奉系!下面,纵横就来分析分析!

皖系的很多政策破产,致使皖系政治声望降低

实际证明皖系要求加入一战完全是对的,中华民国派遣十几万劳工最后获得了一战战胜国的身份,战后很多欠的钱都不用还了,但是在胶州湾的问题上,尤其是在日本的压力下,给了日本很多好处,这让段祺瑞的皖系很被动。

在对待南方问题上,皖系始终要求武力统一,西原借款就是为了武力讨伐南方革命党,但是很多将领都是直系的,比如吴佩孚、冯玉祥等人,打着打着就停战了,在前线上将领就议和了,而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老百姓游行示威,反对内战,这样段祺瑞的政治声望就跌到了谷底。

皖系直接控制的军队并不多,而且内部还不合

善于玩政治的,说到底都是没有兵,皖系和直系以及奉系,纵横曾经反复思考过,实际上皖系的行程是靠个人人格魅力以及政治声望,但是直系不一样,直系是属于袁世凯的家底啊!奉系则属于割据一方,后娘养的,所以直系才是袁世凯的亲儿子。

关键是,皖系的内部还不合,皖系能自成一派,其实主要是资源整合,实际上人心不齐,段芝贵号称民国第一皮条客那完全是不入流的存在,徐树铮和靳云鹏两个人可以说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比皖系和直系之间的矛盾还深,最后正是由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引发其他派系对皖系的讨伐。

直奉联手声称反对徐树铮对皖系进行进攻,段祺瑞当然和徐树铮共进退了,结果直皖大战仅仅打了几天皖系就崩溃了。

皖系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皖系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呢?在上文已经分析了皖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以政治影响力,在武力讨伐南方革命军的时候,皖系是依靠和收买直系的将领,而在打压直系的过程中,皖系采取的是拉张作霖的奉系入关,利用直奉之间的矛盾做文章。

皖系军阀巅峰时期控制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陕西,不可能一点嫡系部队都没有,尤其是在讨伐张勋和武力讨伐南方的过程中,皖系的军事实力实在是差强人意。

但是皖系并不是没有着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当时徐树铮为了让张作霖入关,将北洋政府买来的武器让奉系的杨宇霆到秦皇岛去扣押,给奉系四分之三,自己留四分之一,剩的这部分干什么了呢?

纵横认为是用来编练参战军了,当时民国已经宣布参战了,但是只派了劳工,没有派军队,于是段祺瑞打着参战的名义组建参战军,共编三个师,然而一战结束后,再加上反皖势力的敢于,参战军已经不能再继续发展了,为了保住这支部队,将其改名为边防军,徐树铮更是将这支部队调到西北,这支部队在收复外蒙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这个时候皖系树敌太多,徐树铮又是一个惹事的主,最后在直奉大战中这点嫡系部队被直系给干掉了。


史论纵横


中国近代史上,合肥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则是段祺瑞。二者还颇有渊源。

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之一,是袁世凯手下最能打的一员虎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瞬间分化为诸多派系。作为元老之一的段祺瑞当然也有自己的嫡系,因为家乡的原因被称为皖系。

民国有一个高危职业,就是国家元首。谁一旦有幸掌控北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迅速走向灭亡。其实这与民国的建立太过容易有关,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的杀戮,最终由最强者收拾残局。民国仅仅通过清帝的一张退位诏书就成立了,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令天下臣服,即使是袁世凯也做不到。

段祺瑞很不幸的成为了袁世凯之后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按照袁世凯的遗嘱由黎元洪做总统,但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段祺瑞,这也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伏笔。

执掌时局后,段祺瑞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却是诸路军阀的眼中钉。而段祺瑞却行事高调,不知韬光养晦。尤其是他的得力干将徐树铮骄阳跋扈,四处树敌。

于是,没过多久就爆发了直皖战争,这是北洋兄弟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有趣的是段祺瑞曾是保定军校的总办(校长),而直系的总指挥吴佩孚则毕业于保定军校。所以段祺瑞战败后气恨的说:“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短短五天的时间,就宣告战争结束,段祺瑞的皖系几乎全军覆没。段祺瑞的惨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舆论。段祺瑞的掌权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并曾向日本人借了5个亿的外债。吴佩孚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利用人们仇日的心理,让自己站在了道义的一边。再加上,段祺瑞的强势,连续得罪了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历届总统,孤立无援。

第二,实力。直皖战争段祺瑞面对的敌人却不只是曹锟、吴佩孚。正当两军打的难解难分时,奉系的张作霖带领东北军顺势南下,攻击皖系。段祺瑞腹背受敌,形势急转直下。

第三,指挥。段祺瑞虽然崇尚武力,但是缺乏对行动的总体筹划,随意性大。皖系掌权后,将领也变得腐化起来,缺乏作战决心和吃苦精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等难堪大任,并且不和,所以当时流传着皖系无大将的说法。

而对手中的吴佩孚则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指挥若定,很有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对直系、奉系来说是生死之战,打赢了就可以掌控北京,动力十足。

下野后,杀人如麻的段祺瑞竟跑到天津,过起了吃斋念佛的生活。

当时对怎样统一中国有两种观点,文统和武统。当然前者深得民心,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段祺瑞选择的是后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的刚愎自用有关,与当时的时局也有关。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素颜历史


要知道,自从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人就成了段祺瑞,当时的段祺瑞,意气风发,但却帅不过三秒,不久之后的战争,段祺瑞大败,而皖系也自此一蹶不振。

袁世凯去世以后,段祺瑞的确控制过五年的北洋政府,这五年基本上就是段祺瑞的巅峰期了。


为什么段祺瑞会下台?因为皖系打败了仗,为什么皖系会打败仗?因为当时的皖系军阀,不过是一群较为强大军阀的总称,尽管名义上段祺瑞是这一大批军阀的领导者,但皖系内部却从来都不是亲密无间的。

就像是北洋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分裂的一般,皖系军阀也是各顾各的,不少人虽然名义上归段祺瑞管辖,但实际上段祺瑞却管不了太多人。

直接导致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军阀失败的那一场仗,正是直皖战争。


因为段祺瑞抢先出头,很明显的,北洋政府剩下来的大部分势力肯定都是要不服气的,直皖,奉皖之间矛盾日益扩大,战争的爆发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当时的直系军阀领导人为曹锟与冯国璋,奉系军阀的领导人为张作霖,除了曹锟可能稍微笨点,这几个人里面可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其实直皖战争爆发的时候,皖系军阀的实力是要胜过直系的,皖系背后有日本人的支持,资金与人员培训方面都是差不了的,日本人支持,一方面可能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可能却是一件坏事。

在日本人的帮助下,皖系军阀的势力会发展的迅猛异常,但皖系内部却不会团结一致,而真正导致段祺瑞政府失败的原因,正是皖西内部的不团结。


直皖战争开始之后不久,皖系军阀就纷纷倒戈,好一点的还能反抗一下再倒戈,很多竟然都是明目张胆的改弦更张。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段祺瑞并不得民心,不管段祺瑞做的如何,至少在段祺瑞领导下,皖系很快的就分崩离析了。

段祺瑞之后,直系迅速发展壮大,为何直系会发展的那么快?正是因为直系将众多皖系军阀拉到了自己的大旗之下,先不说是否团结一致,至少明面上直系是非常强大的。


段祺瑞有没有自己的直属部队?既然他在北京做总理,肯定手底下也是有着一股势力的,对段祺瑞而言,这股势力才是其最大的依靠。

段祺瑞自从下野之后,就住在他老部下在天津的房子里,后来日本人多次邀请段祺瑞任职伪满州政府,但都被段祺瑞拒绝了,原因无他,段祺瑞是中国人。


魏青衣


1920年的段祺瑞有点像1916年的袁世凯,二人之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袁世凯一死,虽有北洋系力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继位”当总统,但考虑再三之后,段祺瑞却婉辞了,反拥戴黎元洪继袁世凯之后坐总统之席。

当然,段祺瑞也不是真心想要拥戴黎元洪,只是一则袁世凯在“金匮石室”留下的三个总统候选人名单中黎元洪居于首位,依袁世凯的“新约法”,黎元洪可谓名正言顺;二则让黎元洪当总统,也能平息一下南方。

黎元洪虽然当了总统,可是孤身一人,能成什么气候?所以,不论段祺瑞是当总统也好,是当国务总理也罢,北洋政府一样处于他的控制之下。

只不过,让段祺瑞想不到的是黎元洪竟然借是否对德参战一事引起“府院之争”,并将冯国璋和国会拉下水。

段祺瑞主张参战,黎元洪、冯国璋等人则不赞同参战。

如此一来,段祺瑞反倒成了孤家寡人,黎元洪趁机罢免了段的职务,段一气之下去了天津,让黎元洪一个人玩。

黎元洪玩得转吗?当然玩不转,张勋复辟吓得黎元洪赶紧抛下一切,躲进了日本公使馆避难去了。

所以,还是得段祺瑞出来收拾局面。

只是经过了府院之争这一遭之后,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北洋系的分裂也就在所难免了,皖系和直系更是成了水火之势。

黎元洪之败,在于他手里头没有军队。

冯国璋则不同,他手里拽着直系的军队。

段祺瑞想再用对付黎元洪的手段来对付冯国璋显然不可能,思来想去,段祺瑞以退为进,让冯国璋入京代理总统一职,只要冯国璋离开了老巢,再慢慢对付他,也就没那么难了。

冯国璋或不知是计,或知是计,但当总统心切,所以也就入京去了当他的代理总统去了。

只可惜,冯国璋这个“北洋之狗”也不是段祺瑞这个“北洋之虎”的对手。

他在京一年,曹锟、吴佩孚坐大,直系因此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最后他也只能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一死,直系彻底落到了曹、吴二人的手里。

曹、吴二人的野心也不亚于段、冯,所以他们掌控了直系之后,也一直在想着如何打败段祺瑞和皖系,入主北京政府。

段祺瑞又始终想着以武力统一南方,不论直系是否赞同,都将成为段祺瑞的威胁,而曹、吴想要入主北京政府也得搬开段祺瑞这块绊脚石。

所以,直、皖必有一战!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和曹锟、吴佩孚打响了“直皖战争”,可仅仅打了5天,段便输给了曹、吴,于19日通电辞职。

袁世凯死后,局势一度“非段不可”,为何到了1920年,段祺瑞却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呢?

实际上,1920年的段祺瑞的处境和1916年的袁世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袁在1916年时看上去似乎仍然牢牢地掌控着北洋系诸军,可事实却是段、冯等人已经逐渐地摆脱了他的控制,所以,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段、冯等人才敢反对袁的称帝。

袁世凯自当了皇帝之后,对于军队的掌控实际是不断往下降的。

所以,袁世凯看似仍有北洋军作后盾,可真事到临头,他能够指挥得动的军队却并不多。

1920年的段祺瑞也面临着和1916年的袁世凯一样的问题,他看似是皖系的首领,可皖系之内又分成了好几个小派系,他对这几个小派系的掌控也在逐渐削弱,这几个小派系对他也越来越不服气。

皖系内部的勾心斗角,不一致对外,从而导致战略布局混乱,是段祺瑞和皖系输掉“直皖战争”的关键性原因。

当然,段祺瑞当时手里确实没多少军队,也即所谓的嫡系部队。

此外,段和曹、吴为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的这一战虽被称为“直皖战争”,可是这个过程中可并不仅仅只有直、皖二系。

当时能够左右直皖战争之胜负的,还有奉系张作霖,这么说吧,奉张倒向直系,则直系赢;倒向皖系,则皖系赢。

但是,段祺瑞这几年来一直在消费“武力统一”,所以别说是在皖系内部,哪怕是在北洋系之中,他的威望和政治资本也是不断地往下跌的。后来的吴、张虽然也有和段一样的政治野心,但段对“武力统一”的消费却让直、奉两系找到了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借口。

所以,张作霖表面装出一副中立的模样,可实际上却已经倒向了直系,暗中和直系合作“倒段”。

奉军入关,打了一直祈祷张作霖能够始终保持中立的段祺瑞一个措手不及,胜利的天平瞬间偏向直系。

于是,段祺瑞终于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从而通电辞职,将北洋政府让给了曹、吴。


宁糊涂


这个问题要倒过来回答,直皖战争中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就是利用日本提供的贷款组建的参战军(后改名边防军),而这也是引发直皖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段祺瑞的参战军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陷入了分裂。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名义总揽军政大权,而江苏督军冯国璋资历也不亚于他,因此后来就陆续形成了亲段的皖系和亲冯的直系。除此之外,还有像曹锟等人则拥兵自重,谁给好处帮谁。

段祺瑞最大的缺点没有直接带过部队,缺乏自己的直属力量,因为这个他吃亏了好几次。

像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以后,想讨伐张勋时一度很尴尬的陷入无兵可调的窘境,最后派人运动了李长泰和曹锟,他们才愿意帮忙,加上主动率兵来平乱的冯玉祥,段祺瑞才搞定了张勋。

还有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决定用军事力量消灭南方地方实力派时,前线部队动辄罢兵,也让他苦不堪言。

为此,段祺瑞决定组建一只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借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之机,段祺瑞以山东、东北的铁路、矿产等权益为担保,向日本借款,史称西原借款。段祺瑞用这笔钱购买日本军火,聘请日本教官,组建了参战军。

后因一战结束,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共计3个师,而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西北军,共计4个旅。这3个师4个旅的部队,就是段祺瑞直接掌握的嫡系部队。

而段祺瑞在政治上咄咄逼人,此时又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就引起了曹锟等人的不满。他们要求解散边防军,遭到段祺瑞拒绝以后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直皖战争。

至于皖系失败的原因很多,简单说一下:

  1. 段祺瑞的部队部署分散,在直隶仅有边防军两个师和西北军1个旅,加上第9、13、15三个师和西北军训练处学生队,总兵力不过5.5万人。虽然战前段祺瑞命驻外蒙的褚其祥旅立即赶回北京,但是已经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曹锟所部除第三师外,还有3个混成旅和1个补充旅,加上卫队和直隶警备队,总兵力有5.6万。双方实际参战部队直系反而略占优势。

  2. 段祺瑞的边防军和西北军虽然武器装备好,但是都是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实战经验。而第15师原本是冯国璋旧部,不愿意和曹锟开战,因此士气不高。而曹锟的第3师等部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所以直系和皖系两者战斗力相差很大。


  3. 段祺瑞所用非人。皖系主力在西路,但是西路总指挥段芝贵只知吃喝嫖赌,大战期间在指挥部里玩女人赌钱。前线总指挥曲同丰被直系突击抓获以后,西路皖军溃败,皖系自此大势已去。

  4. 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脾气太傲,到处得罪人,结果导致皖系树敌太多。像奉系本来是亲段的,但是因为徐树铮私自挪用奉系军饷等事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直皖大战时奉军大举入关,部分部队还参加了战斗,东路皖军的失败和奉军参战也有一定关系。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不如对方,指挥还不如对方,还不会团结别人,失败也是必然的。

不沉的经远


段祺瑞,清末民初风云人物,北洋军阀创建者之一,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号称“北洋之虎”;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带领皖系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大权,以正统自居,权势滔天。但是就是这样强大的段祺瑞和皖系军阀却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短短5天就一败涂地,段祺瑞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段祺瑞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队,军阀的权力来源于自己手中的军队,段祺瑞缺乏嫡系部队使得权力不稳。在整个北洋体系中别看段祺瑞位高权重,却很少有在一线领军的机会,主要是进行统筹全局、军官教育培养的工作,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这使得段祺瑞威望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师生关系也就不好使了。

身为军人的段祺瑞也明白依靠他人军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1917年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权后,以参加一战为名编练参战军,到1919年共编成了三个师,这些才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队。但是1920年就爆发了直皖战争,刚刚完成编练、作战经验稀少的参战军对阵直系、奉系的联手进攻还是太弱了。

其次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使得皖系树敌太多。徐树铮是段祺瑞的老乡,1901年两人相识后就非常投缘,徐树铮成为段祺瑞的主要助手和代言人,在皖系发展过程中出力甚大,但是徐树铮权力欲极重、手段阴险狠辣、嚣张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

比如北洋军阀内部都是沾亲带故,互相之间的争斗基本不会伤及性命,但是徐树铮就打破了这个潜规则,1918年6月直系元老陆建章在参加督军团聚会期间,因为政见不合被徐树铮诱骗枪杀,这件事是直皖决裂的导火索,也激起了中间派系对于皖系的不满。再比如段祺瑞为了压制直系势力,大力拉拢奉系军阀张作霖,但是徐树铮擅自挪用拨付给奉军的军费数百万元,更是多次派人暗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造成奉系势力放弃“中立”,倒向了直系阵营。

徐树铮不只是得罪外人,在皖系内部他也仗着段祺瑞的宠信大肆揽权,造成皖系内部分化,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到1919年,形成了一个以直系、奉系为核心,势力范围遍布七省的反皖同盟。

再次皖系军阀势力分布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皖系军阀是建立在段祺瑞的崇高威望上的,因此占据的地盘很分散,北京周边、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是皖系的主要势力范围,基本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地盘,实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而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皖系的迅速战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段祺瑞等皖系军阀将领在军事上缺乏总体规划。直皖争端中是皖系首先提出了“武力解决”的口号,但是皖系在战前却准备不足,反而让直系率先展开进攻;另外皖系将领盲目轻敌、私心太重、兵力部署非常随意,造成东西两路大军缺乏合作,被直系将领吴佩孚抓住机会突袭了皖系的前线司令部,皖系部分高级将领被俘投降,造成皖系全线溃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