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1076318832


李宗仁是桂系老大,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两人只有怨没有恩!

新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中第七军创立,就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足鼎立,后来黄绍竑叛变归顺了蒋介石,李白两人秤不离砣砣不离称,互相扶持,在蒋介石的挤压下,成为唯一两个能够活过抗日战争的军阀之一,另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宗仁对桂系的强大掌控力。

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是因为黄埔有一大三小,黄埔军校初建,教务长何应钦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了黄埔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二,在他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都是言必称校长。但是1927年宁汉合流何应钦逼宫,1936年西安事变又轰炸西安。蒋介石不得已忍了何应钦十年,最终用黄埔三小取代了何应钦。这黄埔三小就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人,蒋公公还是喜欢老乡啊!

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第一次交集是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汤恩伯担任中央军20军团司令,可是汤恩伯这个军团司令,居然敢骑在李宗仁头上,不听号令。

徐州会战的参战部队中,除了汤恩伯20军团,还有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西北军旧部)、59军张自忠(西北军旧部)、第三军团庞炳勋(西北军旧部)、第3集团军孙桐萱(韩复榘旧部)。这些军队,都是苦哈哈的西北军出身,汤恩伯不仅是土豪出身装备精良,还拥有了13军、52军、75军、85军四个军的兵力,兵多将广。

台儿庄会战中,孙连仲所部担任了绝对主力,在台儿庄这个血肉磨坊中,与濑谷支队交战的主要是池峰城所部,池峰城从长城抗战开始,从来就没怂过,可是在台儿庄愣是牺牲了70%部队,苦苦哀求孙连仲要求撤下来。孙连仲则向李宗仁请示,李宗仁回复很简单,看看韩复榘先例就行!

韩复榘被杀后,旧部第三集团军就在侧翼,孙连仲虽然号称“孙钢头”,但也怕枪毙啊!孙连仲回复李宗仁“服从命令,第二集团军将战至最后一人!!!”

孙连仲和池峰城正在台儿庄苦战时,李宗仁打电话给汤恩伯,要求驰援。汤恩伯则是各种借口推脱。李宗仁拿出韩复榘先例恐吓,汤恩伯直接挂电话!李宗仁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蒋介石。蒋介石对汤恩伯给上司穿小鞋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指示汤恩伯听从李宗仁军令。

最让李宗仁晕厥的是,孙连仲、汤恩伯、池峰城等11人因为台儿庄大捷而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差点害死友军的汤恩伯,居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正中间,李宗仁孙连仲被挤到了一边。

汤恩伯和李宗仁注定没办法在一起,徐州会战后,蒋介石就让他自立门户到河南主持第一战区,成为了河南人民心目中最可怕的“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这个小黄埔系算是最悲催的,他带出的13军被调给别人指挥,以至于他后来官越做越大,却没有一个长期能够控制的军队和群体。在针对山东解放区的战争中,汤恩伯授意张灵甫不必管李天霞等友军,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随后全军覆没。战后,蒋介石要汤恩伯跪在他面前,用棍子打他,打得满脸是血。

汤恩伯即使被蒋公公打死了,也是蒋公公的好奴才!

1949年,渡江战役中,汤恩伯再次给上司李宗仁穿小鞋。

1948年年底,蒋公公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全部被歼灭,面对1949年北京和谈的邀请,蒋公公又没胆子去,只好下野当寓公了。和谈破裂后,李宗仁组织兵力抵御我军渡江战役,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这次直接给李宗仁代总统穿小鞋,李宗仁只能依靠桂系军抵抗,广西战役后连老家都丢了,事不可为,直接逃到美国去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可是,汤恩伯此时的主要精力,很明显不是给李宗仁扛活,保李家江山,而是把蒋介石搜刮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运送到台湾岛,所以,长江天险和和南京都城不重要,上海四战之地却被武装到牙齿,因为,这些钱都是蒋总统的,必须打包带走!

1949年,李宗仁位列第二号战犯,1965年回国,受到礼遇,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49年,汤恩伯位列第37号战犯,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用了一个月被日本医生毒死了。


历史知事


汤、李二人的恩怨本质上还是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内部争斗引发的连锁反应。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科班出身,又曾经是孙传芳手下的人,这种背景的将领原本蒋介石是看不上的。但是汤是浙江人又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又是老蒋的校友又是老乡,所以最终还混成了黄埔系将领。汤恩伯挂在嘴边的常话就是只忠于蒋委员长,在李宗仁和蒋介石的种种冲突之中,汤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台儿庄战役之中,两人第一次合作已经是各怀心思、矛盾重重。李宗仁是当时的司令,官压汤恩伯一级。但是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两人产生了分歧。其实就战局上来看,李宗仁的战术不无道理,还能取得更好的作战效果。但是当时他和老蒋政治上不和,汤恩伯故意作对其实也有做给老蒋看的意思,以证明自己只听老蒋的调遣。

徐州会战之时,汤恩伯升任32集团总司令,也就更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了。汤恩伯所作所为都是跳过李宗仁直接对蒋介石负责,军中人人知晓汤恩伯“中原王”,李宗仁糟了冷落,对汤恩伯越加敌视。

1942年 ,李宗仁等到了掰倒汤恩伯的机会,当年河南大灾,汤恩伯处理不善,被李宗仁告到白崇禧处。而蒋介石不但没动汤恩伯,过了一阵子还给他升职了。

1949年,李宗仁乘着老蒋手下黄埔精英所剩无期逼迫老蒋下野,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但是对于“代总统”这个职称还是膈应得慌。当然,老蒋也没有诚心让位给他,他在下台之前还给汤恩伯找到了个非常合适的职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本就和李宗仁不对盘,当然不会听这个代总统的指挥。汤恩伯不去守江防也不去守南京,而是去上海掩护蒋经国将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台湾。

老蒋第三次下野,充分利用了汤恩伯对李宗仁的敌意。在老蒋的授意之下,汤恩伯逮捕浙江省主席。即便老蒋已经前往台湾,汤恩伯还前往福州挟持了福建省主席,代任了福建主席和绥靖主任。李宗仁忍无可忍,在军事会议上对汤恩伯破口大骂,而汤恩伯还是那句话,他只听蒋委员长的命令。

同年,李宗仁因心力交瘁引起了胃溃疡,住院了一个多月。这个时候的老蒋还几次三番催促李宗仁去台湾,蒋介石最终在台湾召开国民大会,罢免李宗仁副总统一职,李宗仁只得前往美国。1965年,李宗仁回到祖国。他的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

“我们的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一贯作风,便是鼓励他部下将帅不和,以便分化控制。汤恩伯、胡宗南等不服从我的命令,是蒋先生所最高兴的。”


木剑温不胜


应该这么问吧,李宗仁和汤恩伯到底有着怎样的恩怨?李宗仁晚年提起台儿庄战役,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言下之意,汤恩伯避战不前,表现很糟糕。


1939年随枣会战,据《李宗仁回忆录》,按照第五战区作战计划,"待我军正面将敌人主力吸入随枣地区后,汤军团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桐柏山冲出,一举截断襄花公路,会同正面我军,将敌人包围而歼灭之"。汤恩伯不同意,"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乱拿我的部队来牺牲"。李宗仁很脑火,"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

不过我挺呐闷,李长官在回忆录中说尽汤恩伯坏话,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他打电报给蒋委员长,一个劲夸汤恩伯好样的。真的,千真万确!电报内容都在档案馆存着呢。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李宗仁致电蒋介石,"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迂迴枣峄,行动敏捷,侧击敌军,果敢攻击,获取胜利之基础";认为汤和负责防守台儿庄正面的孙连仲一样,"忠勇奋发,指挥洽当,寔己开国军胜利之途径,袍泽奋门之楷模,恳予特别褒奖"。


这⋯⋯看完电报我毫不犹豫点了"赞"。但是几十年后,李长官怎么就突然改口了,汤恩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几乎一无是处,你说这是什么仇什么怨?我的"赞"要不要取消呢,好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对了,前几天,我有一位朋友去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加活动,看到关于汤恩伯的展板内容,还是充分肯定中央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显然,纪念馆并未跟着《李宗仁回忆录》照本宣科。因此,我们在分析所谓李、汤恩怨时,还需疏理档案文献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评判。同意的朋友请点赞,请转发,不同意的朋友可以拍砖。


冯杰


桂系首脑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交集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汤恩伯部归第五战区指挥,直到汤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手下。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徐州会战爆发后,汤恩伯的20军团调入第五战区,第20军团下辖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1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是国军中的精华。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计划让汤部与从藤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

但自1938年3月27日始,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出击,夹击日军。但汤恩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直按兵不动,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如果按照李宗仁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之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前面提过,汤恩伯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汤本人又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而蒋介石对此不但不制止,甚至还怂恿、鼓励,致使将帅不和,他好分化控制。
李宗仁(前右1)与五战区部分将领合影

第五战区移驻湖北、河南一带后,汤恩伯驻军桐柏山,军纪败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地一位叫石毓灵的专员请李宗仁下令约束,李宗仁苦笑着回答,他无可奈何。

后来汤恩伯调到蒋鼎文的第一战区,又与蒋鼎文不和,最后甚至连面也不见。有一次,汤恩伯邀请李宗仁到其驻地叶县公干,李宗仁趁机对他说:“论军界资历,蒋鼎文是你前辈;论私谊,你们都是蒋委员长同乡。你和他尚不能合作,又能和谁合作呢?作为下级,你和蒋鼎文的摩擦,纵然无过,也是不对,何况你还不一定无过呢!”李宗仁这番话语重心长,汤恩伯听了很受感动,后来主动与蒋鼎文改善了关系。


总体来说,李宗仁对汤恩伯评价不高。当然,对李宗仁的话也不可全信,汤恩伯虽然飞扬跋扈,但也并非李宗仁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汤在抗战中的表现也颇为不俗。李宗仁之所以如此评价,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有关。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个人很不喜欢汤恩伯这个人,虽然汤恩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确实立下不少战功,但此人受人诟病的地方也很多:他的军队在河南弄得河南人民民不聊生,河南人民以“水,害,蝗,汤”并称四害,汤恩伯的部队甚至逼得很多人民宁可投奔日军也不愿待在汤这里,这无疑是极大地污点;而后来他为了自己的权势出卖恩师陈仪,卖师求荣,使得陈仪死难,从品格上也可以说是小人一个。

但是汤恩伯对蒋介石忠诚,这一点也是他能被重用的原因;好了,既然汤恩伯对蒋介石忠诚,李宗仁又是蒋介石的政敌,那么汤李二人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到了民国后期,李宗仁是相当讨厌汤恩伯的,1949年1月21日,蒋发表文告宣布引退。代总统李宗仁对汤能否胜任表示质疑,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说:“汤恩伯当一师长已嫌过分,你(蒋介石)竟还把这种人引为心腹。”

他们的龃龉来自哪里呢?台儿庄!汤恩伯在台儿庄之战不服从指挥,拒不增援,使得李宗仁十分厌恶,汤恩伯的见死不救并导致川军,西北军,滇军大量伤亡,王铭章将军牺牲。

汤恩伯自己的下场也不好,解放战争中表现一塌糊涂,使得蒋介石不满;在河南扩军又引发蒋介石的猜疑,之后蒋介石就开始对付他了,孟良崮之战后。蒋介石竟当着众将领的面,勒令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举起手杖就打,致使汤恩伯满头是血。

所以他去了台湾之后一直就没被重用,1954年,汤恩伯客死日本,下场凄惨。


国史拾遗


一个老蒋的人,一个是地方派系的,能和就怪了,有恩怨是一定的。汤恩伯所部奉蒋介石令扩编为第二十军团,汤任军团长,下辖第十三军、关麟征第五十二军、王 仲廉第八十五军。1938年3月,第二十军团编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序列,与孙连仲的第二集 团军及其他部队,在徐州外围阻击进犯的日军。李宗仁组织台儿庄战役。汤恩伯部 配合守城的孙连仲部击溃进攻台儿庄之敌,取得了歼敌万余的胜利。5月24日,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不久,又改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张自忠及其他部队保卫郑州以南铁路沿线地区。随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和随、枣战役。 汤恩伯在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中的并不存在着违抗军令、保存实力的问题!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二十四日.敌人开始猛烈炮轰我防御工事……汤军团仍在姑婆山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与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 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这是有关汤恩伯抗命不遵的最明确的记载,大陆史学界也基本沿用的主流说法。

但笔者也注意到.有的史料(包括孙连仲及其部将的回忆)中,并术明确提及此事 ,从国民党军自己的战斗详报和战役总结中也很难看出汤恩伯有违抗军令、保存实力的蛛丝马迹;相反,这些资料给人的印象倒是汤部贯彻军令,全力赴战。


李三万的三万里


抗战爆发,汤恩伯和李宗仁的首次交集,是蒋介石把汤司令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一个地方派系的老大来领导汤恩伯、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嫡系,矛盾是自然而然的,特意标明中央军,是因为汤恩伯并非出身黄埔。

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度度狼gg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杜康不负西江月


就是闭着眼睛合计,李宗仁是国民党中代表地方军阀的新桂系,而汤恩伯是老蒋的嫡系,中央军的主要派别之一,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合计都不用合计,肯定尿不一块堆去啊!

关于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恩怨怨,主要起于台儿庄会战,结束于渡江战役时,可以说,李宗仁和汤恩伯的恩怨实际上代表了桂系军阀和中央军之间的矛盾。

今天,纵横就来讲讲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那点事!

老蒋的天敌李宗仁与老蒋的护卫汤恩伯

其实,说李宗仁和汤恩伯,根本就离不开老蒋,在国军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中,老蒋始终都是纽带核心,早在北伐前期,新桂系和老蒋就达成了合作关系,在北伐过程中,双方团结一致,击溃北洋军阀中的吴佩孚部和孙传芳部。

但是到北伐初期胜利后,新桂系联合汪精卫逼迫老蒋下野,这是老蒋第一次下野,这一次事件更加让老蒋明白,地方军阀根本不可靠,想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必须更加建立自己的派系。

于是渐渐形成了中央军黄埔军事集团体系,最后又衍生成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大军事集团,简称陈胡汤。汤恩伯正是老蒋复出之后开始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的,从日本保定军校回国后,随浙江军阀陈仪一起投靠蒋介石。

很多人认为汤恩伯不是黄埔出身,实际这是不对的,汤恩伯深知自己不是黄埔出身,无法在国民党内混上去,因此在1928年主动要求加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实际就是黄埔军校搬迁到南京后改的名字。

在中原大战中汤恩伯任少将旅长,次年升任中将师长,一直到剿匪过程中汤恩伯更是表现亮眼,到1935年时升任军长,挂中将军衔,1937年抗战爆发后,汤恩伯被任命为第20军团长。

汤恩伯的升迁可以说就像坐火箭一样迅速,足以说明,汤恩伯就像老蒋的护卫一样。

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与李宗仁的恩怨

新桂系和汤恩伯纠结在一起,则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本来台儿庄战役是极其闪耀的战役,是李宗仁一生指挥的最大规模,并且最为精彩的战役,也是汤恩伯军旅半生,比较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役。

汤恩伯当时担任第20军团军团长,下辖三个军,总兵力7.2万余人,装备精良,老蒋在淞沪大败后,决心放手一搏,将汤恩伯部划到第五战区,让李宗仁指挥。

但是针对该次战役对于李宗仁和汤恩伯的评价就不一样,尤其是李宗仁更是时时刻刻诋毁汤恩伯,说汤恩伯不听军令。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汤恩伯在李宗仁的评价后,加上其实老蒋的犬牙,尤其是豫湘桂战役中打了败仗,因此,对汤恩伯的评价,趋于胆小怕事,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等等,实际上,汤恩伯被日本人称为天字第一号敌人,说明汤恩伯并非贪生怕死之辈。

主要原因还是很多时候,汤恩伯并不能听其指挥,其实按照常理来说,你一个桂系的人,调遣中央军核心部队,可能完全服从你吗?

台儿庄会战后,汤恩伯被任命为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后来划归第一战区,汤恩伯成为第一战区副总司令,谁还叼你李宗仁。

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与李宗仁的恩怨

李宗仁在抗战期间没有少整汤恩伯,主要还是因为汤恩伯手握重兵,而且地处险要,实际牵制着桂系军阀,虽然在豫湘桂战役中,汤恩伯打了一场很窝囊的仗,但是老蒋还是重用汤恩伯,在中原重点进攻的时候,还任命汤恩伯为梯队司令,指挥李天霞、张灵甫、黄百韬的三个主力整编师。

在经历了孟良崮,汤恩伯虽然遇冷,但是三大战役之后,老蒋的嫡系,五大主力什么的基本全部损失干净了,这个时候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再次逼迫老蒋下野。

这个时候,老蒋关心的已经不是胜败的问题了,而是如何逃到台湾去,对于李宗仁和白崇禧,老蒋恨的也是牙痒痒,都什么节骨眼上了,还搞这一套。

老蒋虽然下野,但还是掌握了国民党的领导权,为了牵制桂系,防止其投降或者逃窜回西南,因此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司令,汤实际掌管了四十五万兵力,而桂系也不过二十五兵力而已,正是这种底气,让汤恩伯还是不把桂系放在眼里。

汤恩伯还在各种场合说一些什么,如果桂系要是和谈,他汤恩伯如何如何,在渡江战役后,果然一败涂地。当然,汤恩伯做的应该是给老蒋看的,汤恩伯这个职位办事不容易,如果全听李宗仁的,汤恩伯到台湾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说,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无论是于公于私,都不可能站在一条船上,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所致,如果汤恩伯和桂系关系亲密,老蒋也不会重用他,尤其是中央军方面和桂系打交道的将领,必然是和桂系有矛盾的。


史论纵横


【李宗仁认为在台儿庄大战时汤恩伯未敌不前】

1938年,国民革命军近三十万人与日寇约五万人在台儿庄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大战。在武器装备极不对等的情况下,最终自损约五万人,消灭日寇两万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几次少有的大胜利。
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相关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坚守在台儿庄的部队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战区司令李宗仁多次命令汤恩伯的二十军团迅速向敌人发起进攻,但汤恩伯军团畏敌不前,始终不听命令。在前线守军几乎伤亡殆尽、敌我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最后关头,李宗仁再次严令:如再不听令进攻,将军法从事,按韩复榘前例严办。这时,汤恩伯才命令部队全力进攻,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汤恩伯的二十军团下辖三个军,约7.2万人,装备精良。在当时国军中是战力强悍的精锐主力军,划归第五战区,归李宗仁指挥。在台儿庄守军伤亡惨重急需救援时,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夹击敌军。三令五申后,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最后在“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前例严办”的严令下,汤军团才南下。
近年来,很多学者根据已披露的材料,对汤军团在台儿庄大战的日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汤军团每日前进了40公里,如果考虑前后几天还与日寇交战,以及当时的道路、交通运输能力,这个进军速度与李宗仁“逡巡不进”显然是有出入的。再看一下战场情况,李宗仁30日时命令汤恩伯31日要到台儿庄。但日军的21旅团已在29日就已迂回到汤军团的后面。为了不腹背受敌,汤恩伯决定先围歼日军21旅团,并在向城地区反手一击,重创日寇21旅团。然后,又根据命令进军台儿庄,夹击濑谷集团,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后来也说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用兵灵活,合适之处”。
台儿庄大捷后,汤恩伯与其部下85军军长王仲廉及11团团长陈林达一起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是非常严苛的,能获得这一勋章,说明这三人也确实是战功卓著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责可能确实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