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提起這部《極限職業》,很多人可能第一印象會聯想到國內的同類題材電影《龍蝦刑警》。

即使沒有看過《龍蝦刑警》的影迷,試著觀看完兩部喜劇片之後也能發現兩者之間奇妙的同一性,甚至可能會說其實這個片子就是另一部片子的翻版罷了。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事實上,《極限職業》和《龍蝦刑警》的相似性不僅是簡簡單單的巧合,還用著同一故事母本,展現的是具有相同技巧的喜劇故事。

只不過在《龍蝦刑警》裡,他們開的是龍蝦店,而在《極限職業》,變成了炸雞店罷了,正如前段時間我們在對《完美陌生人》進行本土化處理之後上映的《來電狂響》一樣,《龍蝦刑警》,其實也是我們對韓國原版故事進行的本土化改編,只不過相對於後者而言,前者的上映時間提早了而已。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但是比較讓人納悶的是,早先上映的《龍蝦刑警》口碑票房雙雙失利,而換湯不換藥的《極限職業》憑藉低成本的資本投入,卻迎來票房的鉅額輸出,甚至一度成本檔期內最大的黑馬,贏得了優良的口碑和驚人的上座率。

究竟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呢?

是劇本本土化不夠徹底,還是演員演技上的欠缺?

亦或者中國觀眾對故事本身不認賬導致的結果呢?

如果觀眾對故事沒有認同感的話,那麼《極限職業》也不會有很高的分數,但是讓人比較詫異的是,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7.7分,已經超出了眾多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足以看出不是故事本身出現的問題。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換句話說,我們認同了這個故事,但否定了《龍蝦刑警》的改編。

我想,真正產生的問題,往往在一些細節上,而這些細節我們往往容易忽略掉,如果不是故事問題的話,我們試著從故事結構和情感定位上面入手,試圖從電影本身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極限職業》

《極限職業》最讓我印象深刻不是哪個演員,而是氣氛,當故事隨著情境的變化而得以展開的時候,你可以發現空間和時間維度的交互在給觀眾帶來多層次的驚喜感。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從電影最典型的開場說起,為了展現故事戲劇衝突的價值,空間的維度隨著“追捕”和“逃脫”兩個關鍵詞而發生轉變。

從建築物中逃脫,小賊依靠動作得以實現空間上的轉移,而警察這個身份則憑藉上墜落直接跳出建築物空間,當空間產生變化時,時間這個介質也在變化,相比於平穩的局勢而言,緊張的局勢下,時間顯得更加緊湊,我們會覺得時間變快了,但是時間並沒有變。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只是在某方面,我們因為過度集中於故事空間上的變化而忽略了時間的變化。

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虛擬時間”效應,虛擬時間是觀眾主觀意義上對時間的態度,而並不會影響客觀世界的時間維度。

但是我們會發現,當“虛擬時間”效應產生時,為了照顧它,空間上的變化就會變快,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快速剪輯,直到另一個大高潮來臨前戛然而止。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正如在情感來臨時我們善於將真實的時間延長一樣,這種將時間縮短的戲劇性效果非常有效,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解釋起來卻很難,“虛擬時間”效應的存在使人們的行動動機更加合理化,而且因為建築物內部與外部環境的差異性,當空間產生變化時,我們也很輕易的適應人物在行為上產生一些合理的變化。

《龍蝦刑警》在表現“虛擬時間”效應上的差強人意,大概是本片失利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在這部電影裡,干擾源的存在也讓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對峙關係顯得混亂不堪。

昏暗的環境,節奏感強的配樂,生硬的打鬥都讓電影看起來如同浸泡了的海綿,綿軟無力,毫無重點,《極限職業》是儘可能的減少干擾源,強調角色的對立,而《龍蝦刑警》倒好,頗有閤家歡的意思,熱鬧倒是熱鬧了,重點沒了,衝突也沒了。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虛擬時間”效應其實是電影媒介很基礎的一種技巧,正如我們強調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時的理所當然一樣,在面臨不同的環境時,感知到的時間變化總會與已知的時間變化產生分歧。

除此之外,《極限職業》最有意思的一點,應該是在講述承包炸雞店以及炸雞店開張的時候了,正如喜劇片所默認的錯位套路一樣,在本片裡,錯位人生的橋段仍在上演,我們經歷過了《羞羞的鐵拳》的性別錯位之後,絕不會對錯位的故事陌生。

以及和《萬萬沒想到》裡相匹配的廣告梗。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自然,觀看《極限職業》的的好處也就在於對故事類型本身的熟悉感,所以當人物的錯位表現在職業的錯位上時,我們會認同這種改變的合理性,並期待這種轉變將會帶給角色良性的變化。

於是,這就需要談到自我與社會的同一性

社會同一性

談到社會同一性這個概念,我們可能會很陌生,但是談到你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時,你可能就明白我想要說的是什麼了。

是的,我想說的,是我們自己與社會的一些奇妙的一致性,有些是我們為了融入社會而產生的種種變化,而還有一些則是當社會因為產生改變時發生的影響。

簡單來講,我們和社會的關係,首先是我們創造了社會,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又會影響我們,所以,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關係,可以看成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極限職業》的炸雞店成為秘密勘察點之後,潛伏在這裡的五個主角會做起了炸雞生意,甚至在生意火起來之後,逐漸拋棄了自己原來的身份,成為了炸雞店的員工們。

當社會迫切需求我們去做一些改變時,為了滿足這種要求,我們就需要適當的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久而久之,我們就成了社會規則中必要的一部分,並且強調越來越強調社會的歸屬感,強化自身對社會的作用,就好像一開始我們就是屬於當前層次的人一樣。

緝毒警司和炸雞店店員的差異性,讓這種職業錯位展現的很徹底,很多時候個人其實很難意識到這種變化,當外因影響我們對這種職業的認知時,我們會考慮認知的合理性,當這種認知被內化之後,職業的錯位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進入了社會中某個職業之後,會有一種態度和行為上的確立,而當辭職或者找到新工作時,為了保證自己與社會的某種一致性,我們的行為和態度都會隨著環境氛圍的改變而改變。

簡單來講,是外因引導你去思考,而內因則促使了這次改變,展現在電影裡的話,我們需要強調外因的合理性,以此來內隱出影像媒介中很難展現的認知轉變。

在這一點上,《極限職業》表現的不算出色,但也非常合理,但是反觀《龍蝦刑警》,處理的則太差了。

一來明星大腕的集結讓電影缺乏客觀性,角色的定位也極為模糊,彷彿每個人都是主角,沒有主次之分;二來,社會同一性的處理也浮於表面,理由牽強,演技綿軟,不明所以。

最終,其實不是《極限職業》太優秀了,而是《龍蝦刑警》太爛了,前者只是喜劇片的正常水平而已,但是憑藉著後者的襯托,我們看到了同一類故事在影像展現上巨大的差異性。


是故事不好嗎?

絕對不是。

是不夠本土化嗎?

不全是。

但它就是失敗了,沒別的,同樣的劇本,仿若天差地別。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故事與故事

難道是我們在改編故事上欠缺功力嗎?

看樣子不是,改編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口碑就很好。

是我們得以演員不夠優秀嗎?

也不是,王千源老戲骨,《鋼的琴》我看了五遍,還意猶未盡。

是我們缺少資金投入嗎?

勁爆的音樂,陰暗的環境,鮮豔的調色,華麗的服裝...如果這樣也算缺錢的話,那麼《路邊野餐》也該沉默了。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終於,我們其實早應該發現,不是我們的電影出了問題,也是故事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看待電影和故事的方式歪曲了,從老電影精湛的故事技巧中,我們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反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認知的具象化開始呈現一種極端性。

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方式開始轟炸人們的大腦,我們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也是試圖讓自己融入到這種文化中,當情感上的自以為是和行為上的特立獨行撞擊到一塊時,產出的不是精品,而是災難。


看完《極限職業》才發現,優秀的電影只需要幾點便足夠了


正如藝術本身需要具有人文情懷一樣,人類在思想與文化中的進步,也有必要與社會步調同步,你可以走在時代的前列,但不要讓這種先鋒文化成為個人主義的極端代表,正如在電影中我們強調人物性格和故事的統一性一樣,在文化裡,我們也強調情感的統一性和純粹性。

蔡國強的火藥美學就是一個例子。也由此可見我們仍與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繫。

《極限職業》的成功並不值得稱讚,但卻值得思考,思考為什麼一份及格的作品,別人做成了優秀的,而我們卻只有不及格,拋棄好的接受壞的,這就是我們看待電影的方式嗎?

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