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陶侃杀死郭默并进入江州,成功地占据荆州和江州,成为了东晋帝国的首席执政官,政局也逐渐平稳。但陶侃毕竟年事已高,没几年就去世了。

陶侃去世之后,一个巨大的问题凸显:陶侃留下的权力真空,应该怎么分配呢?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陶侃的几个儿子最先出局,因为他们兄弟并没有很明显的高下之分,所以一直在内讧,无法联手接管陶侃留下的权力。

基于整个豪门士族的利益,大家希望由两大巨头(王导、庾亮)之外的人来接管陶侃的权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帝国的权力平衡不被打破。

但陶侃留下的权力实在太大了,无论谁来接管,都必然会拥有凌驾于庾亮之上的权力,并足以与王导抗衡。

这么大的权力落在一个人身上,等于凭空造出一个巨无霸,两大巨头根本不可能答应。

最终的结果是:晋成帝司马衍下诏:任命庾亮为都督,统管江、荆、豫、益、梁、雍六州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

庾亮一个人,接管了陶侃留下的大部分权力。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这其中有两个疑点:

一、晋成帝司马衍此时还未成年,根本不具备处理国家大事的资格。尤其是面对利益巨大的荆州刺史人选,绝不是司马衍所能决定的。

二、晋成帝司马衍并不喜欢庾亮,因为庾亮曾擅杀南顿王司马宗,司马衍因此怒斥过庾亮。就算司马衍有权力决定荆州刺史人选,他也不会任命庾亮。

基于这两个疑点,我的看法是:庾亮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权力,应该是王导默认的。

王导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从表面上看,庾亮的势力大增,就意味着王导受到的制衡也越大。

实际上,这才是王导想要的结果。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王导在帝国都城所在的扬州,有极大的影响力。如果再接管了陶侃留下的权力,东晋帝国是谁的?如果要王导放弃扬州的实力,转而接管陶侃留下的权力,王导又不愿意。为了不成为众矢之的,就只能便宜庾亮了。

王导这一招,叫做“以退为进”。

庾亮曾经权倾朝野,但他逼死了南顿王司马宗,逼反了苏峻,最终仓皇逃窜至江州,寻求温峤的庇护。

现在,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庾亮又一次手握重权,如果他再次萌发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家该怎么办呢?

王导把这个难题扔给了豪门士族,大家一起伤脑筋吧!

如果庾亮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他就应该明白:这么多的权力绝不能由自己一人独得,必须与大家分享。如果不分享,势必会造成其他豪门士族的恐惧。届时,如果豪门士族再一次联合王导,共同抵制庾亮,他又该怎么办呢?才安稳没几年的东晋帝国岂不是又要在瞬间大乱?

只可惜,庾亮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他很开心地接管了陶侃留下的权力,实力大增。

除了以退为进之外,王导还用了另外一招,名曰“捧杀。”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王导并不担心庾亮乱来,东晋帝国虽然风雨飘摇,但总地来说,此时的豪门士族还是可以压住场子的。如果庾亮敢乱来,王导就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发声,团结豪门士族一起抵制庾亮。

王导把陶侃留下的权力都交给了庾亮,作为交换,庾亮失去了荆州和江州的人事权。

对于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而言,如果没有人事权,他的力量就是有限的。换言之,如果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副手和下属,几乎都由中央任命,那这个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能在当地惹出多的大乱子呢?

而在荆州和江州的人事任命上,王导从来不用自己一系的成员,反而总是任命其他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或优秀子弟,借此证明自己没有私心。

王导插手了荆州和江州的人事任命,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因为王导做得很隐蔽。但我们可以通过庾亮的反常举动,证明这件事确实存在。

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晋书》,都非常喜欢宣传庾亮为人正直,整天强调法律和公平。一些受传统史书影响较深的学者(如江西大学的方志远教授),都认为庾亮生不逢时,换个朝代肯定是出将入相的名臣。

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庾亮的所作所为,看看他对权力的渴望,对地位的执著,甚至于临终都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够继承自己的权力,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庾亮远比其他豪门士族更贪婪,之所以整天强调什么法律和公平,完全是另有缘由。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在东晋那样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中,法律和公平是用来约束平民百姓的,却不是用来约束豪门士族的。如果庾亮连这点道理都不懂,他岂不是白活了?

公事公办的样子,从来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如果荆州和江州的高级官员都是庾亮的心腹,他干嘛整天强调法律和公平?每天闲着没事对着心腹上大课,他吃饱了撑得慌?

正因为荆州和江州的高级官员一直和庾亮不齐心,所以他才会表现出这种态度。而荆州和江州的高级官员之所以和庾亮不齐心,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权不在庾亮的手中。

面对此情此景,庾亮肯定是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如果条件允许,庾亮肯定会罢免他们,但他又做不到,所以庾亮只能表现得大义凛然,仿佛这些高级官员都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仿佛整个荆州和江州的官场早已漆黑一片。

通过和王导的一番较量,庾亮表面上大权在握,可真正的赢家却是王导。什么是高超的政治手段?如果我们能从王导身上学到一二,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以王导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此时正扮演着一个维护豪门士族的角色,所以众多豪门士族有意无意地站在了王导一边。

对于这个结果,庾亮并不满意,所以他一再进逼,试图用威胁的方式迫使王导吐出更多权力。王导一看庾亮这么不识相,就打算玩一点阴招。

庾亮接管了陶侃的权力之后,东晋帝国就接到了一个边防警报:后赵的石虎正准备大举南侵。王导的反应很快,立刻派军队深入历阳和芜湖布防。

实际上,所谓的“石虎南侵”纯属子虚乌有。

这招是否出自王导之手?没有证据,我不敢乱说。但是根据王导事后的反应来看,他似乎早就知道石虎打算南侵。因为集结军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整编、后勤和人事任命都是需要时间的。而几乎在所有人做出反应之前,王导的军队就已经抵达历阳和芜湖了。

历阳和芜湖就是以前苏峻和祖约的地盘,苏峻失败之后,这块地盘被庾亮占据。

这就有意思了:荆州和江州的人事权在王导手里,豫州又被王导的军队占领。庾亮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在“石虎南侵”事件之后,庾亮虽然还兼任着从前的职务,但早已名不副实了。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庾亮与王导相争,对整个东晋官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政治格局,就好像某些人鼓吹的两党执政一样。王导是执政党,庾亮是在野党。

当豪门士族对王导不满时,就会通过支持庾亮的方式来制衡王导。而王导发现这种趋势之后,就会立刻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否则庾亮就有可能借机修理他。反之,当豪门士族对庾亮不满时,也会通过支持王导的方式来制衡庾亮。

所以,不管是王导还是庾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敢过于独断专行,因为他们必须尊重豪门士族的意见。庾亮之所以处处被王导针对,完全是因为王导比庾亮更懂得如何利用豪门士族这股力量。

在庾亮和王导相争的过程中,王导永远都是超然的,而庾亮明明也是主角之一,却总给人一种跑龙套的感觉。他总以为自己可以战胜王导,却又一次次地无功而返。

后来,晋成帝司马衍逐渐长大,与王导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庾亮抓住这个机会,高举捍卫皇权的大旗,希望借此机会除掉王导。但结果却令庾亮失望不已,因为根本没有人响应他。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眼看高举捍卫皇权的大旗无法击败王导,庾亮又开始高举北伐的大旗。

史书之所以对于庾亮褒大于贬,除了庾亮言行正直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庾亮积极策划北伐。

丢失北方是东晋的痛,更是汉民族的痛,所以无论是谁提倡北伐,总能被加上一点好感分。前有祖逖,后有庾亮。

在我看来:无论庾亮北伐的动机是什么,他都会使得整个国家进入战争状态。而当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自然会采取许多非常规措施。而这些非常规措施合理与否,显然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们来看看庾亮的具体做法。

庾亮所做的第一个非常规措施,就是颁发了新的人事任命,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

寻迁辅国将军、豫州刺史,进号西中郎将、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军事、假节,镇芜湖。——《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所做的第二个非常规措施,就是杀了陶侃的儿子——建威将军陶称。

亮大会吏佐,责称前后罪恶,称拜谢,因罢出。亮使人于閤外收之,弃市。——《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你说庾亮的这两个举动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不好说。但不管你怎么认为,都很难指责庾亮有什么过错。因为现在是战争状态,有必要采取非常规措施。

庾亮之所以会处处受制,只因为他的对手是王导。如果不和王导做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庾亮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政治手段。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庾亮所作的第三个非常规措施,就是对成汉帝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挑衅。当年四月,庾亮率军攻打成汉帝国,俘虏了成汉帝国的荆州刺史李闳和巴郡太守黄植。

以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趣子午。又遣偏军伐蜀,至江阳,执伪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于京都。——《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面对东晋的军事挑衅,成汉帝国并没有反击,因为此时的成汉帝国刚经历过一场内乱,所以只能暗气暗消。而在八个月后,缓过劲来的成汉帝国对东晋帝国实施了报复行动。当年十二月,东晋帝国的巴东地区失守,将领劳杨兵败被杀。

庾亮挑衅成汉帝国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小胜之后,庾亮立刻扬言:成汉帝国不堪一击,已经被我打怕了。现在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应该立刻北伐打后赵。

看明白了吧?王导安排在历阳和芜湖布防的军队,就像刺一样卡在庾亮的喉咙上。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庾亮当然想拿回权力。

了解上述过程之后,真的有人相信,庾亮是为了国家而北伐吗?

在庾亮北伐的过程中,王导并没有过多干预,一是因为北伐是当时的政治正确,王导不便说话;二是因为此时的王导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但王导不说话,不代表别人就不说话。太常蔡谟就直言不讳地说:“你庾亮有几斤几两大家都清楚,当初苏峻带着一两万人,都能把你打得灰头土脸。就凭你这种军事水平,还想去平原地区和石虎玩阵地战,这不是找死吗?”

今而西度,实有席卷河南之势,贼所大惧,岂与桓宣同哉。季龙必率其精兵,身来距争。若欲与战,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苏峻何如季龙?凡此数者,宜详校之。——《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结合庾亮攻打成汉帝国的表现来看,庾亮的所谓“大捷”其实就是给自己刷政绩。对东晋帝国并没有什么好处,还得罪了邻国。

但庾亮不顾众人反对,强行率军占据了江北的邾城。占据邾城对东晋帝国有害无益,陶侃早就分析过。但庾亮为了给自己刷政绩,早就不把陶侃曾经说过的话放在心上。

其实从庾亮占据邾城的举动去看,也能说明庾亮并不是真心实意要北伐的。真正的北伐,应该以击败敌人的军事主力为目的,而不是占了一座城之后开始死守。

后赵石虎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军队攻打邾城。没过多久,邾城失守,守将毛宝和樊峻投水而死。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硃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这还不算完,后赵将军夔安进据胡亭,侵犯江夏;义阳将军黄冲和义阳太守郑进向后赵投降。后赵军队在汉东大肆劫掠,带着七千余户迁往幽州和冀州。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这仗输得丢人败兴,群情汹涌之下,庾亮只能向晋成帝司马衍认罪,请求处分。

但就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庾亮依然念念不忘被王导夺走的历阳和芜湖。

庾亮一边请罪,一边向司马衍请示,希望自己的弟弟庾怿可以成为豫州刺史,保证历阳和芜湖不被王导抢走。

寻迁辅国将军、豫州刺史,进号西中郎将、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军事、假节,镇芜湖。——《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看看庾亮的所作所为,他真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名臣呢?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庾王相争,最终以王导的去世而终结。

就在邾城失守之前,王导去世了。王导的去世,似乎又让庾亮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于是庾亮除了安排庾怿为豫州刺史之外,又任命另一个弟弟庾冰去中央政府当首席执政官。

但庾亮也没能笑多久,王导去世后不到一年,庾亮也去世了。而庾亮去世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风光一时的庾氏就退出了东晋的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堪比魏武帝曹操的强人——桓温。

史书评价颇高的庾亮为何频繁出丑?只因他的对手叫王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