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溼症狀表現在哪方面,怎麼樣中醫調理哪?

青蒿素問


熱痰:就像身體裡藏了一團火,讓人口乾舌燥,自然面部也顯得一種病態的紅色(正常人是粉紅色,例如白裡透紅),頭面部感到烘熱,感覺就像桑拿蒸的久了腦子發脹。有人也會患眼疾、眩暈、頭風(慢性陣發性頭痛)。胸隔間有一種燒灼嘈雜感,咳出的痰顏色發黃而黏稠以至於凝結如膠狀。

寒痰:面色暗沉發黑,膝部小腿痠軟,腰背有明顯的疼痛感,骨關節像是被冰箱冷藏了一樣,冰冷麻痺,活動一下還有牽連的感覺,甚至隱隱作痛。四肢不能抬舉,遍身刺痛,或在表皮之下有發脹的感覺(氣刺痛),腳部感到冰冷。與熱痰相反,心中沒有煩躁的感覺,就像是水蒸氣遇冷凝結了。咳出的痰有黑點,較為清稀,小便疼痛且有拘急、攣急感。

溼痰:痰證裡的重中之重。面色蠟黃,主觀感到身子很沉重同時有軟軟的感覺(相反就是輕盈利落),四肢倦怠,精神萎靡,總想躺著。咳出的痰顏色發黃,咳出時感到順滑易出。腹部發脹或有疼痛感,肚子裡總感覺消化不完,洩瀉或有大小便不通。久瀉不止,或暫時止住但還反覆。女性帶下異常,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脅肋(肋骨,腋下至十二骨部分)脹痛;皮下有腫脹的結塊,舌下有痰包,綿軟不硬,時時感到疼痛不安,甚至會流出黃痰。四肢有麻木脫離感,嚴重者有時會感覺脫離身體控制。

燥痰:面色蒼白,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原因的悲觀,很少有快樂的情緒。咳出的痰就像米粒,顏色發白,痰少而且黏連不易咳出,呼吸短促,上氣微喘,發燒時會冷的像在外面淋雨之後不停的打寒顫。咽喉和鼻腔乾燥,多次咳嗽會有喉嚨痛。氣機攻注,身體有遊走刺痛感,兩邊肋骨脹痛。

食痰:又名食積痰。因為飲食不消化而產生的痰,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為期壅塞,出現脘腹滿悶不舒的症狀。打飽嗝,且有酸臭味。嚴重者有食積與痰血相夾互結,形成“窠囊”(“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夾瘀血,遂成窠囊”)。

鬱痰:火痰鬱於心肺之間,久則凝滯胸膈,稠黏難咳;或如梅核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毛焦,咽乾,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或痰留於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

酒痰:因為長期飲酒生痰,經常嘔吐噁心,或乾嘔打嗝,腹痛下瀉。飲酒後消化不良,或酒後即飲茶水,次日又嘔吐,不思飲食,嘔吐酸水。

風痰:面色發青,多發癱瘓奇症,身體麻木不平衡,頭部眩暈,胸悶意亂或痙攣抽搐。眼部周圍肌肉掣動,耳輪癢;咳出的痰顏色發青,吐出如沫,多泡。肢體痛悶,或因痰悶絕,燥怒,二便閉(大小便)。

這些痰證的病因在一起交叉重疊後又發展成了新的病症。所以,如今你想知道你為什麼會臃腫,虛胖,掉髮,高血壓,熬夜後的虛脫,眼睛紅腫,精神萎靡就必須得剝繭抽絲,做到有的放矢。


痰溼綜合徵


痰溼質以溼濁偏盛為特徵,主要表現為形體肥胖、腹部肥滿鬆軟、皮膚油膩,臉色暗黃,易生痤瘡,多汗且黏,胸悶,痰多,易睏乏,喜食肥甘甜黏,眼泡微浮,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偏厚,口粘膩或甜,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脈滑。

特點:不愛運動,暴飲暴食,營養過剩,常吃夜宵,長期熬夜,飲食過鹹,年輕時吃冰凍寒涼的東西太多,對梅雨季節及溼重環境適應能力差。由肝及脾,脾為生痰之源,慢慢形成痰溼體質。

發病傾向:易出現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或脂肪肝等疾病。

日常注意:遠離潮溼,控制食量,特別晚餐不宜吃太飽,飲食要忌肥甘厚味、多鹽、甜粘油膩之品,調節情緒,多參加體育鍛煉。

飲食調理:多食健脾利溼、宣肺痰的食物,如冬瓜、黃瓜、白蘿ト、薏苡仁、芡實、山藥、赤小豆、白扁豆、荷葉、山楂、生薑、竹筍、佛手、百合、茼蒿、蔥、芥菜、韭菜、薺菜、紫菜、海帶、鰱魚、鯽魚、帶魚、泥鰍、枇杷、石榴、柚子、杏子等。

中醫調理

痰溼體質者可以用一些中藥草來調理。祛肺部、上焦的痰溼可用白芥子、陳皮;陳皮和黨參、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溼;赤小豆主要是讓溼氣從小便而走。其他具有溫燥化溼和淡滲利溼的中藥如茯苓、半夏、蒼朮、厚朴、白豆蔻、草果、澤瀉、瓜蔞、白朮、車前子等。

痰溼之生,與肺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髒。若肺失宣降,可宣肺化痰,選用二陳湯;若脾不健運,當健脾化痰,選六君子湯、香砂平胃顆粒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不溫化,可選苓桂術甘湯。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逸仙藥師


您好,作為一箇中醫資深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受脾胃問題困擾的女孩,想給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

中醫認為,痰溼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的表現,與常食“肥甘厚膩”困於脾胃,溼濁排不出去有關。

比如,“魚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豬肉吃多了,極易生痰。脾胃受溼的人身重得像沒擰乾的溼衣服,飯後困頓欲睡,他們往往肥胖、血脂偏高。

《玉龍歌》上說:“痰多宜向豐隆尋”,豐隆穴是祛溼化痰的名穴。豐隆,象聲,轟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將痰溼排出體外,讓氣血流通,血脂自然就能降低了,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高血脂症、脂肪肝的發生。

我覺得要想杜絕痰溼,還是那句經典的話——管住嘴,邁開腿。現在的飲食真的不如以前了,現在人人都吃得起山珍海味,看看那些長壽的老人,飲食卻是迴歸樸素,白菜豆腐,粗茶淡飯。

現在的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葛優躺。推薦一個輕鬆的運動——飯後貼牆站,十分有助於脾胃功能健運,保持體形的完美。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點個讚唄~~謝謝您!喜歡中醫的可以關注我哦!帶你養生~


獸醫新同學


首先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下祖國醫學是怎樣認識痰溼的。祖國醫學認為:”痰為溼之漸,溼為痰之始”意思是:最初人體內先有溼,當溼氣長久的停留在人體內而不能被清除掉的時候,溼氣就會在人漸漸沉積下來形成痰。那麼溼氣是怎麼來的呢?祖國醫學把它分為內溼和外溼,當人們經常冒雨涉水,久居溼地,溼邪就會侵犯人體,形成外溼;當人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時,就會形成內溼,人體就會變得雍腫,因此胖人多痰溼。而外溼有會繼續入侵形成內溼;同時祖國醫學認為:痰溼產生於脾,儲藏於肺,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由以上祖國醫學對痰溼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出:1.從所處環境來看痰溼主要表現在經常冒雨涉水,久居溼地之人。2.從人的形體來看它主要表現在形盛體虛、肥胖、皮膚油膩之人。3.從病理方面來看它主要表現在脾胃虛弱之人。4.從臨床症狀來看它主要表現在咳痰量多之人。5.從舌脈來說:痰溼重的人舌一般都淡苔白滑、白膩、黃膩,脈沉滑!

最後我們來回答,對於痰溼較重之人如何用中醫調理:1.如果此人經常冒雨涉水,久居溼地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此環境;2.如果這個人形盛體虛,肥胖,皮膚油膩,建議他多鍛鍊,增強體質,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時;3.如果此人脾胃虛弱,經常咳痰,舌脈也表現出痰溼較重,就需要中藥來調理了,這是醫生就要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的辨證論治了,常用的方劑有:健脾湯、補中益氣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溫膽湯等,需要醫生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進行辯證論治,選擇合適的方子進行加減變化!,使藥到痰溼除!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痰溼的形成都和脾失健運、水溼溼聚成痰而成,溼聚成痰以後,隨氣而升降,溼聚成痰阻滯氣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響到肺氣的肅降,還會咳嗽,往往咳嗽痰多易咯,色白,容易吐出來,量很大,這是溼痰的特點。

痰溼致病的特點為致病廣泛,病程纏綿難愈。 痰溼聚於中焦,影響胃氣和降,可以噁心嘔吐,溼痰證噁心嘔吐也是常見的症狀。痰阻滯氣機,可以胸膈痞悶,痰很容易阻滯氣機了,氣機不暢胸膈痞悶。痰溼困脾,脾阻四肢,脾的清陽不能實四肢,由痰溼所困阻,可以導致肢體困重,可以倦怠、沉重,困重。痰是濁陰之邪,阻遏清陽,清陽不升,導致頭目眩暈。痰濁內停,痰濁凌心,就會導致心悸,陣發性的心悸。這舌象、脈象,一般舌苔是白滑,或者白膩,是痰溼的常見舌象,脈滑,因為痰為溼邪,往往出現滑脈,脈滑。上面看二陳湯那個主治,涉及的面很廣,其核心脾失健運,溼聚成痰,引起了肺氣,“肺為貯痰之器”,肺氣上逆、胃氣上逆、胸脘氣機阻滯、頭目清陽不升,再加上痰氣凌心,擾動心神而發心悸、怔忡、失眠、怪夢等。

治療方面:可參考“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痰要先治氣;氣順痰自消”;健脾是治療生痰之源。理氣來和中,恢復中焦升降平衡,燥溼化痰。處方用藥靈活多變,經方、時方很多,後世多以二陳湯為治療溼痰基礎方,加減變化。可參看已發佈《二陳湯是治療溼痰證的主方,也是基礎方》一問https://www.toutiao.com/i6541637223941407240/




中醫吳明陽


很多人經常會有咳嗽痰多的現象,其實這跟痰溼有很大的關係。

那什麼是痰溼呢? 痰溼是怎麼來的呢?痰溼的表現?

正常狀況下,食物和水進入人體,都會經過脾胃運化,變成精微物質輸布到全身。如果食物和水不能被正常運化吸收,就會變成中醫常說的“水溼”。

我們常說,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貯痰之器,所以脾才是產生痰的源頭,因為脾變得虛弱,水谷精微就無法得到及時的運化,滯留下來就會凝結成痰。

脾,主要是將這些精微物質上輸給肺,當脾虛生了痰以後,這些痰也會隨著精微物質一起上輸到肺中。當肺中的痰越積越多,我們就會感覺到,然後通過咳嗽將痰吐出來。這就是咳嗽痰多的原因。

調理咳嗽痰多,首先要化解體內的痰溼。因為脾是生痰之源,所以要從脾入手調理。

下面就推薦一款健脾化痰溼的茶:白扁豆陳皮茶。

我們需要準備:白扁豆、陳皮、茯苓各20克,然後一起打粉,每天5克用開水沖泡5分鐘,代茶飲用。

咱來看一下這個小方子,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白扁豆:健脾和胃消暑化溼;白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和胃。組合來用,健脾胃化痰溼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有痰溼的老鐵們不妨來試一試。


輕鬆說健康


祖國醫學認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百病皆因痰作崇,痰生百病,百病兼痰”。這“痰”、“溼”兩邪關聯中醫諸多病證。全面系統的講清,對養生保健及疾病的診療意義非凡。下面進入漢醫專業層面的論述,非正統漢醫者慎入。

痰及治痰思路和治痰四法

中醫認為,痰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痰是經咳咯或嘔惡而出的有形痰液;廣義的痰為臟腑氣血失和,水溼津液聚凝變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痰的生成,與肺脾腎的功能障礙密切相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則謂“痰之標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腎。腎虛則水泛,脾虛則溼聚,二者均釀痰之本也。”同時,痰之生也與肝、心和三焦的功能失常有關,因此,這此臟腑的病變均能產生痰飲,故朱震享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既成之痰作為病邪,又容易致病,痰屬陰邪,最易阻遏陽氣,痰性粘滯,又可阻礙氣機;痰涎又可流動,變化無常;痰隨氣血而行,必阻礙血行,可由痰生瘀。從病位看,中醫認為痰之為病,隨氣升降,流動不測,周身內外,五臟六腑,無處不到;又可凝聚、盤踞、流動走竄到各個組織器官之中,流而不散,阻塞氣機而變生多種怪證怪病。如痰滯留於肺,可見胸悶、咳喘、咯痰、痰哮;痰阻心絡,心血流通不暢,可見胸悶,心前區疼痛,心悸怔忡;痰迷心竅,可見神昏、痴呆、癇證;痰火擾心,則發為癲狂;痰停胃脘,胃失和降,可見噁心嘔吐,嘈雜痞悶;痰在經絡筋骨,則可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致陰疽流注;痰濁上犯於頭,可見頭痛、眩暈、昏冒;痰氣凝結於咽喉,則可見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滯衝任,可致婦女月經不調、經閉、不孕諸症;痰阻尚可致暴盲、青風內障、視朦、聚星障、鼻痔、鼻窒、聲嘶、喉菌等諸多病證,足見其致病病位之廣泛,證候之怪異與複雜多變,故朱丹溪有十病九痰之論,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則謂“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從病變性質而言,痰邪又易合他那為患,如風痰、寒痰、溼痰、燥痰、熱痰、火痰、氣痰、食痰、酒痰等,除了病邪本身致生痰病外,還有邪痰合而致病,如《雜病源流犀燭》言:“若由外感而生者,一曰風痰,多癱瘓奇症,頭風眩暈,暗風悶亂,或搐搦瞤動;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痺,四肢不舉,氣刺痛,無煩熱,凝結清冷;三曰溼痰,身重而軟,倦怠困弱;四曰熱痰,即火痰也,多煩熱燥結,頭面烘熱,或為爛喉閉,癲狂嘈雜,懊恢儂怔忡,其色亦黃;五曰鬱痰,即火痰鬱於心肺間,久而凝滯胸膈,稠粘難咯,多毛焦,咽乾,口燥,唉嗽喘促,色白如枯骨;六曰氣痰,七情鬱結,痰滯咽喉,形如敗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胸肺痞悶;七曰食痰,飲食不消,或挾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滿不通;八曰酒痰,飲酒不消,或飲酒後多飲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飲食不美,嘔吐酸水等症;九曰驚痰,因驚痰結成塊在胸腹,發則跳動,痛不可忍,或成癲癇,在婦人多有此症。”真可謂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正由於痰生百病,百病兼痰,怪病多痰,故臨床上對某些疑難雜症,或一時無法明確診斷的所謂怪奇之證,經過分析判斷,多責之於痰,誠如皇甫中《明醫指掌-痰證》言“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從痰論治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療效。法療時須察源審因,因勢利導,運用理肺、健脾、益腎以行消、開、導、溫、清諸法以標本兼治,具體可選行氣化痰、通絡化痰、解鬱化痰、軟堅化痰、溫陽化痰、清熱化痰、瀉火化痰、潤肺化痰、消食化痰、燥溼化痰、搜風化痰,湧吐痰誕、攻下逐痰等法。還有痰瘀相關,也涉及臨床各科,《醫述》曾具體論述了痰瘀相關的脈證及治療,如“先因傷血,血逆則氣滯,氣滯則生痰,與血相聚,名曰瘀血夾痰。患處按之則痛而不移,其證或吐、或衄,或大便黑,其脈輕舉則滑,重按則澀,治宜導痰破血,先用導痰湯加蒼朮、香附、枳殼、白芥子,開鬱導痰;次用芎、歸、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莪術以破其血。若素有鬱痰,後因血滯,與痰相聚,名曰痰挾瘀血。患處痛而少移,其證或為脹悶,或為寒熱,其脈輕舉則芤,重按則滑。治宜先破其血,而後消痰,或消痰破血二者兼治。”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語出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脈證並治》。痰飲的形成,從根本上講多是由於陽虛,或由於脾陽虛而脾失運化,或由於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或由於腎陽衰不能化氣行水,導致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聚而成痰成飲。痰飲又屬陰邪,易傷陽氣,常困遏脾土,壅滯肺氣,損傷腎陽,窒塞升降之機,故痰飲總的病機是陽虛陰盛,本虛標實,且痰飲與陽虛互為因果。故痰飲的治療非陽不運,非溫不化,取溫藥以健運中州,布化陽氣,開發腠理,通調水道。誠如張介賓言“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飲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自去矣。”然使用溫藥之時,又切忌過於溫散剛燥,以免損傷正氣,故言“和之”。

“見痰休治痰”語出張介賓《景嶽全書》。痰是機體臟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產物,或因於外邪侵襲,肺失宣降,肺津凝聚生痰;或脾失健運,水溼內停聚久成痰;或陰虛火旺,灼津為痰;以及腎陽不足,開合不利,水溼上泛為痰等。故對痰證的治療,必須審證求因,治病求本,分別採用宣通肺氣、健脾行溼、滋陰清熱、滋外腎陽等法。若不辨其臟腑虛實,只是見痰祛痰,則常難以奏效,對此,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論之甚詳。華岫雲按曰“痰證之情狀變幻不一,古人不究標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論者甚多。後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驗,遂有稱痰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標,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餘詳考之,夫痰乃飲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氣之邪,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度,致飲食輸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膩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質脾胃陽虛,溼濁凝滯而生者;有因鬱則氣火不舒而烝變有;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則腎中陰濁上逆耳,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陰虛勞症,龍相之火,上炎爍肺,以致痰嗽有。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濃厚,若欲消之,不惟無益,而徒傷津液。其餘一切諸痰,初起皆由溼而生,雖有風、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氣化,非風、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與氣一時壅閉咽”喉者,不得不暫用豁痰降氣之劑以開之,餘皆當治其本。故古人有見痰休治痰之論,此誠千古之明訓。蓋痰本飲食溼濁所化,人豈能禁絕飲食?若耑欲消之,由於外邪者,邪散則痰可清,如寒痰溫之,熱痰清之,溼痰燥之,燥痰潤之,風痰一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有因鬱因火者,必用開鬱清火為君,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腎虛而生痰者,則純乎鎮攝固補,此真知治痰之本矣。”

治痰四法

喻昌《醫門法律-痰飲留伏論》謂:“治痰飲有四法:曰實脾、燥溼、降火、行氣。”痰飲是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的病理產物。脾為生痰之源,《醫宗必讀》雲:“脾土虛溼,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治當實脾復健運之常,源清則痰自消,此為治本之法,故李中梓謂:“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飲乃水溼之邪,燥溼既能消除痰飲,又有助脾胃之運化,也是治痰之常法。誠如《丹溪心法》言:“治痰之法,實脾土,燥脾溼,是治其本。”火熱每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形成痰熱之證,若痰熱在裡屬實,宜苦寒清熱化痰以清其痰火;若見虛火痰熱之象,則宜甘寒滋陰清熱,此時“火不清則痰不化,陰不充則火不清。”(《丁甘仁醫案-中風》)痰飲之形成,每由多種原因導致肺、脾、腎及三焦氣化功能失常,且形成以後,一方面隨氣機升降,無處不到,另一方面又易阻滯氣機,故治痰飲亦當理氣,或行氣化痰,或豁痰理氣,或宣肺行氣,或溫陽補氣以助氣之推動之力,使臟腑氣機調暢氣鼓則血行則津液代謝恢復正常,痰飲不再復生,既成之痰瘀也將隨之而化。誠如戴思恭《證治要訣》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存存齋醫話稿》亦言:“餘謂不治痰而治氣一語,為治痰之妙諦。蓋痰之患,由於液不化,液之結由於氣不化,氣之為病不一,故痰之為病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氣而後可治其所結之痰。”

大凡痰之為病,因其稟賦及病因不同,其病性及病位各異,故又當審因而治,因勢利導。他方隅《醫林纏墨-痰》雲:“熱痰則清之,溼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

(關於“溼”因篇幅所限,請見本人主頁2018年6月1O日,關於《身體溼重會有那些表現?怎樣祛除溼氣?》之問答。)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我來談談痰溼。痰飲是水液代謝失常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痰溼的成因。感受寒溼,飲食不當。勞欲過度。情志所傷等等。這些因素往往互為影響。致使脾脾肺腎。三髒的氣化功能失調。三焦水道,失於通利。氣道閉塞。水液失於正常的輸布與排洩。故而凝聚成影或凝結成痰。1.外感寒溼。寒溼之邪,易於傷人陽氣。陽氣受損,則溼邪易於停聚。凡氣候寒冷潮溼,或冒雨涉水,或經常坐臥溼地,寒溼浸漬等等。皆可便水溼侵襲衛表,停聚而成痰溼。2.飲食不節。因為飲食不潔而生痰者。主要有飲食自倍,不潔,偏嗜三個方面的因素。飲食生冷。或暴飲暴食。損傷脾胃。或者脾胃素虛。食少飲多,水停不消。均可以阻遏陽氣,是中州失運,聚溼為痰。3.勞欲所傷。飲為陰邪,其為病者。多見於陽氣虛弱之軀。勞倦。思慮。縱慾太過。或者久病體虛傷,及脾腎之陽。水液失於輸化,也能停而成飲。或者先天稟賦虛弱。體虛氣弱之人,一旦傷於水溼。更容易停蓄致病。或者年高下焦陽虛不能化水以制水泛心下者。其根本在腎。也可以成為痰溼的因素。我就講這點。具體的病症還要中醫師具體的辯證。


中醫老楊


體內風、暑、溼、燥、寒偏差,不同體質有不同症狀,有的人甚至沒症狀。特別是跟溼有關的偏差,沒什麼感覺的情況很多。一般溼人多庸懶,每髒經痰溼表現最常見的是:在肺,痰液、便滯;在脾,納悶、少尿;在腎,腫漲、腿重;在心,昏困眠不沉;在肝,黃疸、背彎、臟器下垂。如果懷疑自己痰溼偏盛,一定要找中醫依體質指導調理或藥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