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症状表现在哪方面,怎么样中医调理哪?

青蒿素问


热痰:就像身体里藏了一团火,让人口干舌燥,自然面部也显得一种病态的红色(正常人是粉红色,例如白里透红),头面部感到烘热,感觉就像桑拿蒸的久了脑子发胀。有人也会患眼疾、眩晕、头风(慢性阵发性头痛)。胸隔间有一种烧灼嘈杂感,咳出的痰颜色发黄而黏稠以至于凝结如胶状。

寒痰:面色暗沉发黑,膝部小腿酸软,腰背有明显的疼痛感,骨关节像是被冰箱冷藏了一样,冰冷麻痹,活动一下还有牵连的感觉,甚至隐隐作痛。四肢不能抬举,遍身刺痛,或在表皮之下有发胀的感觉(气刺痛),脚部感到冰冷。与热痰相反,心中没有烦躁的感觉,就像是水蒸气遇冷凝结了。咳出的痰有黑点,较为清稀,小便疼痛且有拘急、挛急感。

湿痰:痰证里的重中之重。面色蜡黄,主观感到身子很沉重同时有软软的感觉(相反就是轻盈利落),四肢倦怠,精神萎靡,总想躺着。咳出的痰颜色发黄,咳出时感到顺滑易出。腹部发胀或有疼痛感,肚子里总感觉消化不完,泄泻或有大小便不通。久泻不止,或暂时止住但还反复。女性带下异常,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胁肋(肋骨,腋下至十二骨部分)胀痛;皮下有肿胀的结块,舌下有痰包,绵软不硬,时时感到疼痛不安,甚至会流出黄痰。四肢有麻木脱离感,严重者有时会感觉脱离身体控制。

燥痰:面色苍白,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原因的悲观,很少有快乐的情绪。咳出的痰就像米粒,颜色发白,痰少而且黏连不易咳出,呼吸短促,上气微喘,发烧时会冷的像在外面淋雨之后不停的打寒颤。咽喉和鼻腔干燥,多次咳嗽会有喉咙痛。气机攻注,身体有游走刺痛感,两边肋骨胀痛。

食痰:又名食积痰。因为饮食不消化而产生的痰,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为期壅塞,出现脘腹满闷不舒的症状。打饱嗝,且有酸臭味。严重者有食积与痰血相夹互结,形成“窠囊”(“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

郁痰:火痰郁于心肺之间,久则凝滞胸膈,稠黏难咳;或如梅核状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毛焦,咽干,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或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杂,呕吐少食,噎膈嗳气。

酒痰:因为长期饮酒生痰,经常呕吐恶心,或干呕打嗝,腹痛下泻。饮酒后消化不良,或酒后即饮茶水,次日又呕吐,不思饮食,呕吐酸水。

风痰:面色发青,多发瘫痪奇症,身体麻木不平衡,头部眩晕,胸闷意乱或痉挛抽搐。眼部周围肌肉掣动,耳轮痒;咳出的痰颜色发青,吐出如沫,多泡。肢体痛闷,或因痰闷绝,燥怒,二便闭(大小便)。

这些痰证的病因在一起交叉重叠后又发展成了新的病症。所以,如今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臃肿,虚胖,掉发,高血压,熬夜后的虚脱,眼睛红肿,精神萎靡就必须得剥茧抽丝,做到有的放矢。


痰湿综合征


痰湿质以湿浊偏盛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皮肤油腻,脸色暗黄,易生痤疮,多汗且黏,胸闷,痰多,易困乏,喜食肥甘甜黏,眼泡微浮,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偏厚,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脉滑。

特点:不爱运动,暴饮暴食,营养过剩,常吃夜宵,长期熬夜,饮食过咸,年轻时吃冰冻寒凉的东西太多,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由肝及脾,脾为生痰之源,慢慢形成痰湿体质。

发病倾向:易出现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或脂肪肝等疾病。

日常注意:远离潮湿,控制食量,特别晚餐不宜吃太饱,饮食要忌肥甘厚味、多盐、甜粘油腻之品,调节情绪,多参加体育锻炼。

饮食调理:多食健脾利湿、宣肺痰的食物,如冬瓜、黄瓜、白萝ト、薏苡仁、芡实、山药、赤小豆、白扁豆、荷叶、山楂、生姜、竹笋、佛手、百合、茼蒿、葱、芥菜、韭菜、荠菜、紫菜、海带、鲢鱼、鲫鱼、带鱼、泥鳅、枇杷、石榴、柚子、杏子等。

中医调理

痰湿体质者可以用一些中药草来调理。祛肺部、上焦的痰湿可用白芥子、陈皮;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其他具有温燥化湿和淡渗利湿的中药如茯苓、半夏、苍术、厚朴、白豆蔻、草果、泽泻、瓜蒌、白术、车前子等。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肺失宣降,可宣肺化痰,选用二陈汤;若脾不健运,当健脾化痰,选六君子汤、香砂平胃颗粒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不温化,可选苓桂术甘汤。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逸仙药师


您好,作为一个中医资深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受脾胃问题困扰的女孩,想给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经验。

中医认为,痰湿是体内代谢废物堆积的表现,与常食“肥甘厚腻”困于脾胃,湿浊排不出去有关。

比如,“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极易生痰。脾胃受湿的人身重得像没拧干的湿衣服,饭后困顿欲睡,他们往往肥胖、血脂偏高。

《玉龙歌》上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穴是祛湿化痰的名穴。丰隆,象声,轰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将痰湿排出体外,让气血流通,血脂自然就能降低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脂症、脂肪肝的发生。

我觉得要想杜绝痰湿,还是那句经典的话——管住嘴,迈开腿。现在的饮食真的不如以前了,现在人人都吃得起山珍海味,看看那些长寿的老人,饮食却是回归朴素,白菜豆腐,粗茶淡饭。

现在的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葛优躺。推荐一个轻松的运动——饭后贴墙站,十分有助于脾胃功能健运,保持体形的完美。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点个赞呗~~谢谢您!喜欢中医的可以关注我哦!带你养生~


兽医新同学


首先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一下祖国医学是怎样认识痰湿的。祖国医学认为:”痰为湿之渐,湿为痰之始”意思是:最初人体内先有湿,当湿气长久的停留在人体内而不能被清除掉的时候,湿气就会在人渐渐沉积下来形成痰。那么湿气是怎么来的呢?祖国医学把它分为内湿和外湿,当人们经常冒雨涉水,久居湿地,湿邪就会侵犯人体,形成外湿;当人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时,就会形成内湿,人体就会变得雍肿,因此胖人多痰湿。而外湿有会继续入侵形成内湿;同时祖国医学认为:痰湿产生于脾,储藏于肺,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由以上祖国医学对痰湿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1.从所处环境来看痰湿主要表现在经常冒雨涉水,久居湿地之人。2.从人的形体来看它主要表现在形盛体虚、肥胖、皮肤油腻之人。3.从病理方面来看它主要表现在脾胃虚弱之人。4.从临床症状来看它主要表现在咳痰量多之人。5.从舌脉来说:痰湿重的人舌一般都淡苔白滑、白腻、黄腻,脉沉滑!

最后我们来回答,对于痰湿较重之人如何用中医调理:1.如果此人经常冒雨涉水,久居湿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此环境;2.如果这个人形盛体虚,肥胖,皮肤油腻,建议他多锻炼,增强体质,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时;3.如果此人脾胃虚弱,经常咳痰,舌脉也表现出痰湿较重,就需要中药来调理了,这是医生就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了,常用的方剂有:健脾汤、补中益气汤、二陈汤,四君子汤、温胆汤等,需要医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辩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子进行加减变化!,使药到痰湿除!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痰湿的形成都和脾失健运、水湿湿聚成痰而成,湿聚成痰以后,随气而升降,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响到肺气的肃降,还会咳嗽,往往咳嗽痰多易咯,色白,容易吐出来,量很大,这是湿痰的特点。

痰湿致病的特点为致病广泛,病程缠绵难愈。 痰湿聚于中焦,影响胃气和降,可以恶心呕吐,湿痰证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痰阻滞气机,可以胸膈痞闷,痰很容易阻滞气机了,气机不畅胸膈痞闷。痰湿困脾,脾阻四肢,脾的清阳不能实四肢,由痰湿所困阻,可以导致肢体困重,可以倦怠、沉重,困重。痰是浊阴之邪,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导致头目眩晕。痰浊内停,痰浊凌心,就会导致心悸,阵发性的心悸。这舌象、脉象,一般舌苔是白滑,或者白腻,是痰湿的常见舌象,脉滑,因为痰为湿邪,往往出现滑脉,脉滑。上面看二陈汤那个主治,涉及的面很广,其核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引起了肺气,“肺为贮痰之器”,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胸脘气机阻滞、头目清阳不升,再加上痰气凌心,扰动心神而发心悸、怔忡、失眠、怪梦等。

治疗方面:可参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要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健脾是治疗生痰之源。理气来和中,恢复中焦升降平衡,燥湿化痰。处方用药灵活多变,经方、时方很多,后世多以二陈汤为治疗湿痰基础方,加减变化。可参看已发布《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的主方,也是基础方》一问https://www.toutiao.com/i6541637223941407240/




中医吴明阳


很多人经常会有咳嗽痰多的现象,其实这跟痰湿有很大的关系。

那什么是痰湿呢? 痰湿是怎么来的呢?痰湿的表现?

正常状况下,食物和水进入人体,都会经过脾胃运化,变成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如果食物和水不能被正常运化吸收,就会变成中医常说的“水湿”。

我们常说,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贮痰之器,所以脾才是产生痰的源头,因为脾变得虚弱,水谷精微就无法得到及时的运化,滞留下来就会凝结成痰。

脾,主要是将这些精微物质上输给肺,当脾虚生了痰以后,这些痰也会随着精微物质一起上输到肺中。当肺中的痰越积越多,我们就会感觉到,然后通过咳嗽将痰吐出来。这就是咳嗽痰多的原因。

调理咳嗽痰多,首先要化解体内的痰湿。因为脾是生痰之源,所以要从脾入手调理。

下面就推荐一款健脾化痰湿的茶:白扁豆陈皮茶。

我们需要准备:白扁豆、陈皮、茯苓各20克,然后一起打粉,每天5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代茶饮用。

咱来看一下这个小方子,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扁豆: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组合来用,健脾胃化痰湿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有痰湿的老铁们不妨来试一试。


轻松说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百病皆因痰作崇,痰生百病,百病兼痰”。这“痰”、“湿”两邪关联中医诸多病证。全面系统的讲清,对养生保健及疾病的诊疗意义非凡。下面进入汉医专业层面的论述,非正统汉医者慎入。

痰及治痰思路和治痰四法

中医认为,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经咳咯或呕恶而出的有形痰液;广义的痰为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聚凝变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的生成,与肺脾肾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则谓“痰之标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肾。肾虚则水泛,脾虚则湿聚,二者均酿痰之本也。”同时,痰之生也与肝、心和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因此,这此脏腑的病变均能产生痰饮,故朱震享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既成之痰作为病邪,又容易致病,痰属阴邪,最易阻遏阳气,痰性粘滞,又可阻碍气机;痰涎又可流动,变化无常;痰随气血而行,必阻碍血行,可由痰生瘀。从病位看,中医认为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流动不测,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又可凝聚、盘踞、流动走窜到各个组织器官之中,流而不散,阻塞气机而变生多种怪证怪病。如痰滞留于肺,可见胸闷、咳喘、咯痰、痰哮;痰阻心络,心血流通不畅,可见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怔忡;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痫证;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胃脘,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嘈杂痞闷;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致阴疽流注;痰浊上犯于头,可见头痛、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可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滞冲任,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闭、不孕诸症;痰阻尚可致暴盲、青风内障、视朦、聚星障、鼻痔、鼻窒、声嘶、喉菌等诸多病证,足见其致病病位之广泛,证候之怪异与复杂多变,故朱丹溪有十病九痰之论,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从病变性质而言,痰邪又易合他那为患,如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除了病邪本身致生痰病外,还有邪痰合而致病,如《杂病源流犀烛》言:“若由外感而生者,一曰风痰,多瘫痪奇症,头风眩晕,暗风闷乱,或搐搦瞤动;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三曰湿痰,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四曰热痰,即火痰也,多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恢侬怔忡,其色亦黄;五曰郁痰,即火痰郁于心肺间,久而凝滞胸膈,稠粘难咯,多毛焦,咽干,口燥,唉嗽喘促,色白如枯骨;六曰气痰,七情郁结,痰滞咽喉,形如败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胸肺痞闷;七曰食痰,饮食不消,或挟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满不通;八曰酒痰,饮酒不消,或饮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九曰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症。”真可谓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正由于痰生百病,百病兼痰,怪病多痰,故临床上对某些疑难杂症,或一时无法明确诊断的所谓怪奇之证,经过分析判断,多责之于痰,诚如皇甫中《明医指掌-痰证》言“如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面生。”从痰论治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法疗时须察源审因,因势利导,运用理肺、健脾、益肾以行消、开、导、温、清诸法以标本兼治,具体可选行气化痰、通络化痰、解郁化痰、软坚化痰、温阳化痰、清热化痰、泻火化痰、润肺化痰、消食化痰、燥湿化痰、搜风化痰,涌吐痰诞、攻下逐痰等法。还有痰瘀相关,也涉及临床各科,《医述》曾具体论述了痰瘀相关的脉证及治疗,如“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患处按之则痛而不移,其证或吐、或衄,或大便黑,其脉轻举则滑,重按则涩,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加苍术、香附、枳壳、白芥子,开郁导痰;次用芎、归、桃仁、红花、苏木、丹皮、莪术以破其血。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患处痛而少移,其证或为胀闷,或为寒热,其脉轻举则芤,重按则滑。治宜先破其血,而后消痰,或消痰破血二者兼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痰饮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多是由于阳虚,或由于脾阳虚而脾失运化,或由于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或由于肾阳衰不能化气行水,导致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聚而成痰成饮。痰饮又属阴邪,易伤阳气,常困遏脾土,壅滞肺气,损伤肾阳,窒塞升降之机,故痰饮总的病机是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且痰饮与阳虚互为因果。故痰饮的治疗非阳不运,非温不化,取温药以健运中州,布化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诚如张介宾言“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自去矣。”然使用温药之时,又切忌过于温散刚燥,以免损伤正气,故言“和之”。

“见痰休治痰”语出张介宾《景岳全书》。痰是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或因于外邪侵袭,肺失宣降,肺津凝聚生痰;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久成痰;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以及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为痰等。故对痰证的治疗,必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分别采用宣通肺气、健脾行湿、滋阴清热、滋外肾阳等法。若不辨其脏腑虚实,只是见痰祛痰,则常难以奏效,对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之甚详。华岫云按曰“痰证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烝变有;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有。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厚,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耑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一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矣。”

治痰四法

喻昌《医门法律-痰饮留伏论》谓:“治痰饮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医宗必读》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治当实脾复健运之常,源清则痰自消,此为治本之法,故李中梓谓:“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饮乃水湿之邪,燥湿既能消除痰饮,又有助脾胃之运化,也是治痰之常法。诚如《丹溪心法》言:“治痰之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火热每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形成痰热之证,若痰热在里属实,宜苦寒清热化痰以清其痰火;若见虚火痰热之象,则宜甘寒滋阴清热,此时“火不清则痰不化,阴不充则火不清。”(《丁甘仁医案-中风》)痰饮之形成,每由多种原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且形成以后,一方面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另一方面又易阻滞气机,故治痰饮亦当理气,或行气化痰,或豁痰理气,或宣肺行气,或温阳补气以助气之推动之力,使脏腑气机调畅气鼓则血行则津液代谢恢复正常,痰饮不再复生,既成之痰瘀也将随之而化。诚如戴思恭《证治要诀》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存存斋医话稿》亦言:“余谓不治痰而治气一语,为治痰之妙谛。盖痰之患,由于液不化,液之结由于气不化,气之为病不一,故痰之为病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气而后可治其所结之痰。”

大凡痰之为病,因其禀赋及病因不同,其病性及病位各异,故又当审因而治,因势利导。他方隅《医林缠墨-痰》云:“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

(关于“湿”因篇幅所限,请见本人主页2018年6月1O日,关于《身体湿重会有那些表现?怎样祛除湿气?》之问答。)



手机用户落霞孤鹜


我来谈谈痰湿。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痰湿的成因。感受寒湿,饮食不当。劳欲过度。情志所伤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互为影响。致使脾脾肺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失于通利。气道闭塞。水液失于正常的输布与排泄。故而凝聚成影或凝结成痰。1.外感寒湿。寒湿之邪,易于伤人阳气。阳气受损,则湿邪易于停聚。凡气候寒冷潮湿,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寒湿浸渍等等。皆可便水湿侵袭卫表,停聚而成痰湿。2.饮食不节。因为饮食不洁而生痰者。主要有饮食自倍,不洁,偏嗜三个方面的因素。饮食生冷。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者脾胃素虚。食少饮多,水停不消。均可以阻遏阳气,是中州失运,聚湿为痰。3.劳欲所伤。饮为阴邪,其为病者。多见于阳气虚弱之躯。劳倦。思虑。纵欲太过。或者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也能停而成饮。或者先天禀赋虚弱。体虚气弱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容易停蓄致病。或者年高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制水泛心下者。其根本在肾。也可以成为痰湿的因素。我就讲这点。具体的病症还要中医师具体的辩证。


中医老杨


体内风、暑、湿、燥、寒偏差,不同体质有不同症状,有的人甚至没症状。特别是跟湿有关的偏差,没什么感觉的情况很多。一般湿人多庸懒,每脏经痰湿表现最常见的是:在肺,痰液、便滞;在脾,纳闷、少尿;在肾,肿涨、腿重;在心,昏困眠不沉;在肝,黄疸、背弯、脏器下垂。如果怀疑自己痰湿偏盛,一定要找中医依体质指导调理或药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