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不等于血虚,中医治贫血,补血还要补气

中医治疗血虚讲究的是气血并行,而不是只有单纯补铁或是补血而已,因为血在气的推动下循行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讲到贫血,很多人第一个反应都是:女生才会贫血。或者是认为,这是不太严重的毛病,但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贫血吗?在医学上,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数目、血色素或平均血球容积数值在正常值以下,一般大多以血色素Hb 为初步评估标准,成年男性血色素低于12.0g ∕ dL 、女性血色素低于11.0 g ∕ dL 可称为贫血。

贫血不等于血虚,中医治贫血,补血还要补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贫血盛行率报告指出,全球约有30亿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各地区因为疾病、营养、种族等因素,贫血盛行率也有所不同,亚洲地区的贫血盛行率平均为42%,仅次于非洲的60.2 %,其中东南亚地区儿童的贫血盛行率为53.8 %,育龄妇女为41.9 %,我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

常见的贫血症状

一般贫血患者容易出现疲倦、失眠、掉发、脸色苍白或萎黄、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舌头颜色淡且少血色、指甲颜色淡、眼睛下结膜比一般人苍白等现象。贫血状况严重时,也可能出现舌头疼痛、舌头发炎等状况,有部分血液疾病患者会合并有肝脾肿大,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出现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状指或变平失去弯度。

但大部分轻度贫血患者,平日并不会有明显症状,有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作息出现的些微改变,例如过去可以一下子爬3 、5 层楼,最近突然爬1 、2 层楼就会喘需要休息;或者走路走快一点时就会头晕或喘促;或者蹲低站起等大幅度改变身体动作,会造成短暂的头晕目眩等状况。

贫血不等于血虚,中医治贫血,补血还要补气


贫血不等于血虚

贫血和血虚的症状类似,但两者并无法完全画上等号。血虚的症状不外乎就是贫血患者常见的面色不华(苍白或萎黄)、舌头色淡、脉细或是结代(心律不整)。

在中医来说,气和血是密不可分的,血包括血液实体及其及功能,气可看成是能量或驱动身体代谢机能的动力;血在气的推动下,循行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因此,中医治疗血虚讲究气血并行,而不是只有单纯补铁或是补血而已,例如中医很有名的当归补血汤中,补气的黄芪是补血的当归5 倍,产后坐月子常用的八珍汤,也是采用气血双补的方式。

三种血虚证型

临床上常见的血虚患者,依照症状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证型及治疗方法:

心血虚证,除了血虚症状以外,还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属于「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中医的心包含心脏、部分神经及精神功能。治法用养血安神。血虚的话,就要养血补血,心血虚、心血不足就会心神不宁,就必须安神。一般常用养心汤或归脾汤来养血安神。

肝血虚证,除了血虚症状以外,还可能有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肋间痛、筋脉拘急、月经失调、脉弦细等,属于中医肝功能的问题。肝血虚的原因一般和情绪有关。治法用补血养肝。一般常用四物汤或小营煎来治疗肝血虚,若肝血虚伴有手足麻木或肌肉僵紧,指甲枯萎脆薄甚至变形等症状,乃是因为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滋养所致,可用补肝汤加减方来进行治疗。若肝血虚伴有失眠多梦、易惊醒的症状,大多是因由肝血不足魂失潜藏(不易进入深层睡眠)所致,可用酸枣仁汤加减方来进行治疗。

心脾两虚证,除了血虚症状以外,还有「心」和「脾」功能失调的症状,例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佳、容易疲倦、腹胀气、大便湿软,或妇女月经不调或月经色淡量多,脉细弱等症状。治法用多因饮食或是作息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失调,以至于气血来源不足,治宜补益心脾。一般常用归脾汤。

贫血不等于血虚,中医治贫血,补血还要补气


生活、饮食调养

饮食方面,在日常三餐中酌量补充以下几类食物,有助于血液的生成,但仍须注意营养均衡,不可因噎废食。

1、高蛋白食物:如鱼、瘦肉、蛋、奶、豆类。

2、含铁质的食物:海苔、鱼干、动物肝脏、海菜、海菜、海藻类、紫菜、蚬螺贝类、芝麻、黄豆。

3、含叶酸的食物:鸡肝、橘子汁、菠菜、菜豆、黄豆、芦笋、大头菜。

4、 含维生素B12 的食物:肝脏、蛋、奶、牡蛎、鱼类。

5、含维生素C 的食物:奇异果、樱桃、花菜、青椒、草莓、柿子、菠菜、柳丁、莲藕、柑橘柚类,可帮助铁质吸收。此类食物不要与茶叶及高钙食物一起吃,最好间隔2 小时以上,以免影响铁质吸收。

贫血不等于血虚,中医治贫血,补血还要补气


中度以上的贫血,可能平日走路或爬楼梯时,就会出现喘促的现象,此时宜放慢慢脚步适度休息,尤其避免姿势变换(蹲下突然起立或弯腰抬头)过快,以免造成晕眩,平常应该适度休息并维持足够睡眠,避免过度劳动。另外,有痔疮或肠胃道疾病的患者,平日也应该注意大小便颜色,如果出现血便或黑便现象,应该尽速就医。女性则应每个月注意经血量是否正常,适时就医调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