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對於重慶大學城,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重慶大學城於2003年4月4日經重慶市政府批准建設,坐落在中梁山、縉雲山之間的虎溪鎮和陳家橋鎮,規模面積33平方公里,彙集了重慶大學、陸軍軍醫大學、陸軍勤務學院、重慶師範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醫科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15所高校,被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科教節點、西南地區高級人才培訓中心、科研與交流中心、創新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按照官方的說法,如今重慶大學城已基本成型並初具規模,成為全國大學城中入駐學校最多、入住師生最多、結構佈局合理、功能配備較齊全、手續辦理規範齊備的一座新型大學城。去年11月,伴隨著重慶科學城的落地,作為其重要承載地的大學城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當然在一系列的光環下,重慶大學城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問題,這就是今天我們重點予以關注的。

1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

針對重慶大學城現在存在的問題,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會說,大學城位置比較偏、基礎配套設施不足、城市功能有待完善。比如三甲醫院就只有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軌道交通也僅僅只有一條即1號線。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大學生校外實踐孵化基地落戶重慶大學城

還有的人會認為,大學城(包括臨近的西永)提供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實在太少,以至於每每到實習的時候,數量龐大的大學生們不得不舟車勞頓地往返於城市核心區與大學城。如果我們把大學城視為一座城市的話,那麼該地區每年人才外流情況肯定是觸目驚心的。儘管近年來,重慶大學城包括轄區內各大高校為改變這一現狀打造了不少孵化平臺、眾創空間等,不過收效可謂是甚微,難以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

也有人指出,重慶大學城與西永組成的西部新城,面臨著教育、科研、產業割裂的困境。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這個片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以電子製造業、物流為代表的產業之間,存在著資源難以共享的尷尬局面。

比如,高校畢業生,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考慮進入附近的工廠或者西永綜合保稅區裡上班,而炙手可熱的科研機構提供的崗位又屈指可數,因此,他們寧願捨近求遠去城市核心區謀求發展的機會。有同學甚至直言,除了對大學邊的小吃一條街略有涉獵外,與這個大學城就沒產生過其它交集。在不少師生眼裡,重慶大學城就無論是在地理位置上,還是就社會經濟關係而言,依然是一個單純的學生和教師社區。

其實不獨重慶大學城,國內很多大學城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如上海松江大學城,坐擁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7所大學,佔據全上海普通本科院校的22%,每年有約2萬名應屆畢業生從這裡邁出校門,數量佔據全市高校畢業生的10%以上。但數據顯示,最終能夠留在松江就業的比例,還不到1%。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斯坦福大學城

當然成功的大學城也不在少數。這其中最讓世人矚目的,莫過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城,它的智慧土壤,為硅谷模式的誕生,提供了功不可沒的促進作用。之於經濟上的奇蹟騰飛,之於人才、產業、人居、財富的高度聚集,圍繞著大學城資源所形成的創新型發展模式,正為世界各大城市發展爭相借鑑的樣板。它不僅創造了硅谷經濟的奇蹟,為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起到里程碑的意義。

2

重慶大學城如何破題?

那麼,重慶大學城該如何走出留不住人、教育和產業割裂的困境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快西永組團(含重慶大學城)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提高其承載力和吸引力。因為現在大學生普遍對城市或者城區的品質越來越看重。什麼是城市副中心呢?一般來說,城市副中心指的是城市核心中央商務區(CBD)以外,城市經濟流的高效聚集區,是城市中新興第三產業的集中分佈區。

就重慶而言目前比較成熟的城市副中心包括觀音橋、楊家坪、沙坪壩、南坪。其中,觀音橋無疑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其一、公共交通比較發達,目前建成和在建的軌道交通就有3條;其二、擁有觀音橋商圈和九街、北倉文創園的觀音橋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都比較發達。傳統服務業指的是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業,比如商貿、餐飲、娛樂等。現代服務業通常指智力化、資本化、專業化、效率化的服務業,比如,文化傳媒、科技、教育、總部經濟、金融、諮詢服務等。其三、公共設施比較齊全。

而在筆者看來,觀音橋發達的服務業又是其成功最重要的基石。因為發達服務業在為社會源源不斷創造財富的同時,還能滿足不同層次人才創業就業的需求。尤其是對於西永組團,這個產城融合度不夠的城市副中心而言,發達服務業還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我們不妨再看看兩江新區。與西永、大學城不同的是,兩江新區正是擁有江北嘴CBD、互聯網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廣告產業園等現代服務業聚集地,才吸引了懷揣夢想的年輕人紛至沓來,這也是它成為內陸產城融合示範高地的重要原因。眼下,兩江新區傾力打造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已正式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將加速集聚全球一流創新資源,加快兩江新區建設長江上游地區創新中心。屆時,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成為重慶科技創新的重要承載地、展示地、體驗地,兩江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會進一步提升。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效果圖

觀西永組團,儘管轄區內傳統服務業發展勢頭還不錯,不過現代服務業還剛剛起步,這也導致人才匯聚的大學城留不住人。這意味著,重慶大學城除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建設科學城的契機,打造多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地,提高對中高層次人才的吸納能力。事實上,國內外不少科學城在聚集創新資源,強化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也都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比如,去年10月9日掛牌成立的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就明確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都科學城也提出,做大現代高端服務業和文旅新產業,以產業轉型激發“雙創”新動力。

就在科學城具體規劃還沒有出爐的時候,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已率先啟動,併為重慶大學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重要保障。(詳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重慶大手筆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按照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的觀點,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即以大學為中心,加強校地、校所、校企等之間的合作,構建具有創新活力的生態系統。重慶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郭勁松亦表示,更強調服務學科建設的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以及政產學研的緊密結合。

重慶大學城留不住人的困境,該如何破題?

比如,環重慶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按照“一校兩城三區”的空間規劃,聚焦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數字設計、人工智能四大產業,規劃實施十三個建設項目,在公共服務平臺服務支撐下,構建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園一高端智庫一大科學裝置等六大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東城重大校區雙創生態圈、西城虎溪校區創智生態圈、西城西永園區雙創拓展區。到2023年,集聚院士專家團隊30個,培育科技型企業300家、高成長企業50家、國家級孵化平臺15個,組建創投基金10支。

環重慶師範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由重慶師大為主體,聯合沙坪壩區政府,立足於新媒體傳播、文化創意、智慧教育三大領域,聯合中科創大、英諾天使基金、新東方、甲骨文軟件、騰訊教育等市場主體,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建設沙磁文化創新創意園、“7STARLINE”視聽新媒體雙創基地、教育大數據智能感知與體驗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兩江協同創新區目前也在加快引進高校科研資源補齊創新短板。截至目前,同濟大學、中科院計算所、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吉林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8所國內外重點院校已經簽約落戶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按照規劃,到2020年,力爭集聚2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機構、超過1萬名科技創新人才、100個省部級以上的科研平臺、100餘家科技孵化企業,成為兩江新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座標。

因此,結合重慶大學城和兩江協同創新區的發展現狀,從全市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重慶科學城大可考慮在兩地同時佈局,不僅僅侷限於大學城,也包括將兩江協同創新區納入進來,這樣更有利於充分發揮重慶的科教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打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全面推動重慶創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