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童装圈


李白、高适和杜甫是大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曾在最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又在十年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即便高适对于李白的求助无动于衷,但仍不能说三人绝交了,只能说生活让他们分离,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去,然后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曾经的那段情注定只能埋在心底。而杜甫更是从没有忘记过李白,他一直都是李白的小迷弟,只是生活的际遇让他们很难有机会再相见。

天宝三载(744年),刚好不容易求职成功供奉翰林还没有两年的李白就被唐玄宗用金子打发出了官场,这一年,李白44岁。官场失意的李白并没有太过伤心,就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畅游山水的生活,和从前一样,每到一地都会结交新的朋友以及拜访老朋友。

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当时的杜甫33岁,也是个无业游民,八年前进士落第后他就一直在游荡。两人相遇有说不完的话,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还只是诗坛中的小萌新,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交,并约定稍晚些时候同游梁宋之地。

正是在梁宋之地,李白和杜甫碰面,然后一起又遇到了另一个无所事事的大诗人高适。当时的高适41岁,和李白年纪相仿,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之前也曾种地为生,也曾科举落第,也是做官无门。


744年的秋天,三人在梁宋相遇,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共同境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打猎游玩,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但生活还得继续,他们很快就分别,又开始了各自的苦苦挣扎,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李白和杜甫还曾有过一段时间同处的快乐时光。之后三人就真的开始回到自己的轨迹上来,即便有牵挂,也难以见上一面。

谁也不曾想到,昔日,三人共处一室侃侃而谈,十年后,三人却走了各不相同的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唐玄宗南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


李白、高适、杜甫三人也被安史之乱裹挟着往前走。李白带着妻子辗转到了庐州隐居起来,原本应该会避开这场动乱。但是唐玄宗虽然到了四川,却并没有闲着,唐肃宗在灵武征兵收复两京还不算,唐玄宗又授予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并领江淮兵马总督,负责江淮地区的平叛工作。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李隆基给儿子唐肃宗添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璘后来将李白请下山的时候,李白是很激动的,他认为带兵平叛立功、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

而高适在当时的选择是跟随唐玄宗入蜀,实际上高适早在749年就已经有了工作,此次跟随唐玄宗入蜀后做了谏议大夫。

昔日的好友很快就要兵戎相见了,天下无二主,虽然都是平叛,但是唐肃宗对李璘有了猜忌之心,最终唐肃宗出兵讨伐李璘。


唐肃宗将高适召到灵武,做了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三人分三路讨伐李璘。李璘兵败,李白也下了狱。

身陷囹圄的李白想到高适这个昔日的好友,于是写信请求高适看在过去友情的面子上救自己一次,但是高适并没有搭理李白。

他选择了沉默,他知道他只要开口帮忙,李白一定会没事,但是他不愿意因此让唐肃宗不高兴。但高适不帮忙,李白也还是被放出来了,救他的人是他的妻子宗氏以及宋若思、崔涣。但因为跟着李璘这件事,还是让李白在余生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到762年去世。

李白怨恨高适吗?四姑娘以为是不怨的,李白入狱,很多朋友都为他奔走,但是他求助的高适却不肯出手帮忙,因为只有高适是真的能帮到他,高适作为一个节度使,只要开口,李白就没事了,毕竟他也没做什么反叛的大事,但是高适一旦开口,会不会让他的官场生涯从此不顺呢?他不敢冒这个险。他们已经十多年没联系,真的有必要为了李白搭上自己的前途吗?至少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在李白入狱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呢?他当时也不自由。当年和李白分开之后,杜甫大部分时间都客居在长安,籍籍无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组织兵力平叛,杜甫听说后就北上投靠唐肃宗,但是半路上却被叛军所抓。

虽然当时的杜甫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叛军也没有立刻放了他,而是将他押往长安看管了起来,直到757年的四月,郭子仪大军兵临长安,杜甫偷偷逃出去才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被营救出来到了宋若思的军中做幕僚,在这里,李白还曾向唐肃宗推荐自己,只是唐肃宗并不愿意重用李白,反而很快将他流放夜狼。李杜两人再未相见。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去世;770年,杜甫去世。


萧晓四姑娘


相传,李、杜、高三个人在蓉村呆久了,日久天长受该村假打文化的侵蚀,都变得有点虚伪了。

某日,三人一时兴起,相约一起去杀馆子,并点了满桌酒菜。席间,仨吟诗作对,好生快活。然酒足饭饱后,仨人皆装醉不想付钱。店小二一看心想,未必又有人想吃跑堂不成。于是大声呵斥三人,责令仨平摊用餐费用,弄得仨人好不尴尬。

此事一出,李、杜、高皆后悔不该久居蓉村,染上恶习,致使斯文扫地,脸面尽失,差点毁了一世英名。于是三人也因此产生嫌隙,老死再也不相往来……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好事者别对号入座😎😎😎……


ou2848


边塞诗人高适,激越豪迈的作品让他名闻天下,正如他所描述的知名挚友,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唐诗人杜甫,史诗般的三吏三别家喻户晓,他亲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在平息安史之乱后,才会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

盛唐诗人李白,他的大作已经占据了文学高峰的珠穆朗玛,既有蜀道难的咏叹,也有将进酒的豪情,心潮澎湃时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公元743年是天宝二年,李白得罪了宠宦高力士,于是,唐太宗赐金以李白,诗仙则还山于洛阳,第二年春天,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饮酒赋诗,相识恨晚,等到秋意渐浓的季节,高适又与李白、杜甫在商丘相识,于是,他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是安史之乱让三兄弟有了天壤之别,高适随唐玄宗入蜀成都,后来以地方节度使身份平叛永王李璘,而杜甫四处避乱,惯看山河破碎,烽火家园。最不幸的是李白,他写了一首永王东巡歌,为叛军李璘歌功颂德,是一位政治糊涂的白痴诗人。结果李白入狱受审。

李白的案情恰恰属于高适分管,不知是朋友无情还是坚持正义,总之高适装作不认识李白,由此,李白与高适行如路人,情断意绝,后来,李白遇到朝廷大赦才恢复了自由,他从白帝城乘船去江陵,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

说起诗仙与诗圣,曾经的李杜亲如兄弟、情若手足,两人留下了的唱和诗文至少十七首,但是,最后几次李白给杜甫写信没有答复,从此天各一方,再无消息。据说,这是朋友没有收到书信而引起的猜疑,我也相信这一定是个天大的误会,然而转瞬千年,没有机会知道曾经的缘由了。

最后再说一次李白、杜甫、高适,在河南开封有一座禹王庙,旁边还有一座三贤祠,当年,他们兄弟三人就在这里凭吊禹王,赋诗怀古,如今我们在这里来怀念三位诗人,但愿他们在遥远的天国欣喜重逢,和好如初吧!

东方黎明 20181218北京


东方老师说历史


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对于杜甫来说李白算是亦兄亦友,一个盛唐一个晚唐(严格说杜甫是由盛转衰年代),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李白的诗自由豪放,杜甫的诗有点悲。

杜甫第一次在洛阳见到李白,就写下了《赠李白”,相逢恨晚。

二人在访寻道士途中路遇高适,三人边饮酒边吟诗,过着狂歌度日,裘马轻狂的生活。再后来李、杜二人各自漫游天涯。

后来,杜甫写了很多回忆李白的诗,较有名的是《天未怀李白》,李白也写过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当时是个非常神话的名人,而杜甫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官。二人虽被并称李杜,但杜甫的诗在死后才受人赞扬。最早的相提并论也是要登到杜甫逝世四十多年后!

而他们三人为何最后分手成为陌路了呢?

这主要还是李白在浔阳入狱之事引起的:

当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当时李白浔阳入狱,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又销毁了以前写于李白的大量诗篇,可能是怕牵连到自己,友谊的小船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而杜甫当时写了很多同情李白的诗篇。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且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中途,李和杜又产生了一些误解。

最初的美好,没躲过现实的摧残,终使三个好友分道扬镖、各走各路……

再后来,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后高适去世,杜甫为他二人都写了悼念的诗歌,后病死在湘江船上。







雨中彩霞


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对于杜甫来说李白算是亦兄亦友,一个盛唐一个晚唐(严格说杜甫是由盛转衰年代),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李白的诗自由豪放,杜甫的诗有点悲。

杜甫第一次在洛阳见到李白,就写下了《赠李白”,相逢恨晚。

二人在访寻道士途中路遇高适,三人边饮酒边吟诗,过着狂歌度日,裘马轻狂的生活。再后来李、杜二人各自漫游天涯。

后来,杜甫写了很多回忆李白的诗,较有名的是《天未怀李白》,李白也写过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当时是个非常神话的名人,而杜甫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官。二人虽被并称李杜,但杜甫的诗在死后才受人赞扬。最早的相提并论也是要登到杜甫逝世四十多年后!

而他们三人为何最后分手成为陌路了呢?

这主要还是李白在浔阳入狱之事引起的:

当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当时李白浔阳入狱,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又销毁了以前写于李白的大量诗篇,可能是怕牵连到自己,友谊的小船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而杜甫当时写了很多同情李白的诗篇。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且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中途,李和杜又产生了一些误解。

最初的美好,没躲过现实的摧残,终使三个好友分道扬镖、各走各路……

再后来,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后高适去世,杜甫为他二人都写了悼念的诗歌,后病死在湘江船上。


超级蚂蚁搬运工


他们啥时候绝交了?


小雅诗词沙画


按照皇亲来说李白和杜甫叙起来是亲戚,李白旬阳入狱,是高适手下人抓的,还烧了李白大量的诗篇。高适烧诗的原因是李白入狱怕牵连到他。

杜甫呢? 李白流放回来一直收到杜甫的来信,而李白没有给回信,原因是李白岁数大了(61岁)从军半路患病,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生病期间游离了南岭,照理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他为什么没给他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很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呢?千古之谜不可解密,他们都是因种种因素最中才分道扬镳……


苦难的心766


为了一己私利,高适对朋友李白的求助无动于衷,的确是小人之为。但其《别董大》一诗却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感人肺腑,己成千古名句,为后人世代传颂。这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真的让人不可思议。


平安是褔2437


李子、杜梨、糕饼不能同吃


用户93268536675


看见这个问题,我有点蒙圈了。杜甫一直敬仰李白,何时绝交了?只是李白领着杜甫炼丹时候,杜甫感觉无聊离开了。高适和他们两个人好像交集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