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祕密,這裡都交給你

很多人說鑑寶都是意會的多,言傳的少,現在古鑑君整理出來的都是老師言傳身教的研究結果,也是從事多年文化藝術品司法鑑定工作,嚴謹的態度。所以大家多揣摩,反正小編看了好幾遍也才得一二分感覺。

胎釉的成分、燒製方法、燒成的釉色等等,每個朝代皆具有本身的時代風格和特色,與別不同;我們細加比較,便可見端倪。

鑑別瓷器的專家指(胎為骨,釉是表),是有大道理的。想元代的青花和釉裡紅,胎骨要白,透明釉才清麗可人。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我們要鑑別胎質,必須看底足無釉的露胎處和邊緣;此外,在器身的縮釉處也能分辨胎質的特色。

例如,明初洪武時期,胎體較厚重而粗細不一。永樂時期胎質潤滑細膩,胎厚者堅結緻密,

胎薄者輕巧規整。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宣德時期胎質亦細膩厚重,而且多細砂底,少見琢器接痕。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成化時期肭質地、潤、薄;向光而視便可見其瑩明的肉紅色和牙白色,有些好比乳脂;配上上晶亮的釉質,更見渾雅。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到弘治時期,胎體規整纖巧,繼承了成化之風。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萬曆時期卻有很大的變化,胎質不規整,厚重而且粗松;輒見有翹稜、窯裂。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筆者曾見有些萬曆官窯瓷器,同樣有跳刀痕和刮削,底心多數下塌。

大致上來說,明瓷的胎體比不上清瓷的燒結密度和純淨度。尤其是清代康熙瓷器,胎質精純如玉,堅結細膩,達到瓷器燒胎技術的巔峰。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清,青花釉裡紅纏枝紋

偽器釉面多浮光

我們鑑別古瓷,同樣要和鑑別字畫般(澄心定慮),明察秋毫,俗語說要(心水清),急躁和粗心大意就很容易斷錯。

比如,我們把一件瓷器迎光斜視,可以看釉彩表面有一層彩暈或淡淡的紅色光澤,民間稱

為(蛤蜊光);那是清代較早時期的官窯。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近仿者沒有(蛤蜊光)和彩暈,它們的釉面卻散發耀眼的燥光,又稱為火光或浮光。

這情形好比愈是陳年的好酒,必然愈醇,新酒大都有刺喉的辛辣味。

上了二百年的古瓷,釉面必然很(醇),光澤靜穆,胎釉縝密結合,不會鬆浮。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高仿的瓷器,大家看看

不過,是否沒有燥光或浮光的釉而就表示是真舊呢?

那又不一定,耗因是作偽者手法層出不窮,以售其奸。

一些近代的仿古瓷根本上不是乾隆以前的瓷器,只不過做假,設法去掉浮光。

如果我們發覺有些所謂(古瓷)釉色蒼白反常,便是曾用酸液浸塗過。

另有人以茶水加少許鹼把瓷器煮很久,雖然浮光去掉,但是釉色受滲蝕,一定不正。

瓷器收藏的那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秘密,這裡都交給你

以前亦有人用牛皮、羊皮等打磨器身以去浮光,不過必然留下很多細條紋,大都平行。我們用儀器細看,作偽手法便無所遁形。

正常的釉面是無細條紋的,那等於弄巧反拙

又像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可見肉紅色或牙白色;但清末民初的仿品卻呈青白色,且不瑩潤。

本篇文章裡的內容大家看完有什麼感受或者心得嗎?瓷器的胎質確實是很重眼的鑑寶手段,古鑑君也從文章中得到鑑寶的重要心得,那就是心不急,沉住氣,多去摸,多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