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各個朝代就不再定都長安?

藍顏刺骨


長安在唐朝時期真正發展成了一個世界大都市,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中心,極盛時期可容納百萬人口,其繁華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也正是在唐朝,長安這座城數次遭到毀壞,已經再也無法承載一個朝代的命運。

早在隋朝建立的時候,漢長安城就已經被毀的差不多了,經過幾百年戰爭的洗禮,長安城面目全非,連水質也不再適合飲用。因此隋文帝建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立都城,這就是大興城,修建在漢長安城的東南方向上。而唐代隋之後,李淵命人將大興城擴建,並改名為長安城,做為大唐的統治中心。

但實際上,當時的經濟中心早已想東南方向轉移,而且長安的氣候也並不是很好,雖說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但是疏通進長安城供水還是比較複雜的。另一個就是糧食問題,長安城中百姓眾多,需要的糧食更多,我們知道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就是用來溝通南北水渠,運送糧食是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的。江南一帶和蜀地糧食儲備豐富,而長安的交通和運輸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因此,在隋唐時期,洛陽在很長時間內是以陪都的形式存在的,有時候直接遷都到洛陽,做為長安的補充。

而還有一個原因則和戎狄有關係,長安地靠西北,像突厥、吐蕃等國很容易就兵臨城下,威脅長安的安全。李淵在位的時候一度為了躲避突厥想遷都湖北地區,只是在李世民等人的勸阻下打消了這個念頭。實際上,突厥大軍確實曾達到了渭水便橋,距離長安城很近很近,而吐蕃大軍則曾直接攻進了長安城。

當然對於長安城的破壞,四夷的力量還並不是很強的,倒是帝國內部的各種叛亂更強悍些。長安城之所以無法做首都,與長安城的被毀壞也有很大關係。這裡,四姑娘就來說說終唐一代,長安城遭到的毀壞。

安史之亂是唐長安城遭受到的第一次毀壞。756年,潼關失守之後,唐玄宗就放棄了長安,帶著楊貴妃等灰溜溜的逃往蜀地,第二天,長安城中的百姓和大部分官員才知道唐玄宗跑了,於是大家爭相逃跑,而膽子大的人以及盜匪等則在長安城中該搶的搶、該偷的偷、該毀的毀,幾天之後安祿山就進了長安城。

叛軍將隨唐玄宗出逃的官員的家屬全部殺死,又逼著其他的官員、宮女、宦官等到洛陽聽憑發落。長安城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年多以後才被郭子儀收復。唐玄宗開了大唐皇帝逃亡的先例,自此,長安城數次落入他人之手,自然都沒有得到善待。

第二次就是763年,當時安史之亂剛剛被壓下去,長安城中兵力空虛,吐蕃大軍長驅直入,唐代宗狼狽的逃到了陝州。長安城落在了吐蕃的手中,他們扶立金城公主的兄弟李承宏為帝,然後開始對長安城進行洗劫。

《資治通鑑》記載:吐蕃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

吐蕃大軍能帶走的就都帶走,帶不走的就燒掉,這次對長安城的毀壞是很嚴重的,百姓沒辦法都跑到了山林中躲避起來。好在吐蕃軍在長安待的時間並不長,半個月就被郭子儀趕出了長安城,唐代宗和百姓們得以繼續回到長安城。

第三次就是涇原兵變。唐德宗繼位之後,試圖解決藩鎮問題,卻引發了四鎮叛亂,李希烈兵圍襄城,唐德宗調涇原諸道兵馬救援襄城,但是當涇原的五千兵馬長途跋涉到達長安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只有粗茶淡飯,更沒有任何獎賞,本就又累又餓的涇原兵譁變,搶掠長安城,並擁護朱泚為帝,唐德宗則逃到了奉天。

另一次對長安城毀壞很嚴重的事件就是黃巢起義。880年的冬天,黃巢軍進入長安城,值得注意的是,在黃巢進入長安城的最初,對百姓還是不錯的,因為他宣稱的就是為了百姓才起義的,甚至他還給貧農分發財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黃巢軍開始在長安城中製造流血事件,四品以上的官員基本被殺了個乾淨,而富戶的財產則被搶了個乾淨,隨後黃巢軍就開始殺百姓。黃巢並沒有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所以很多時候他也無法阻止這種殺戮,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後來,遠在四川的唐僖宗開始組織反抗,各道節度使領兵圍攻長安,黃巢帶兵到了灞上,而唐軍進了長安城,得知黃巢軍撤離,並沒有急著攻打黃巢,而是在長安城中劫掠,結果被黃巢又趕了出去。針對長安城中有百姓協助唐軍的行為,黃巢下令血洗長安城,黃巢軍在長安城中殺死了八萬之眾。

長安城落在黃巢手中三年,可以說是遭受了非人的折磨。黃巢起義被平定之後,藩鎮割據成為天下大勢,唐昭宗成了軍閥們爭搶的對象,軍閥們更是數次攻進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毀壞。而在最後,唐昭宗完全被朱溫控制。904年,朱溫逼著唐昭宗遷都洛陽,這一次,長安城再次被毀。

《資治通鑑》記載: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這樣一座曾經輝煌無比的大都市終於被毀的面目全非,再也看不見曾經的榮光。


蕭曉四姑娘


第一、經濟重心南移

在秦漢時期關中地區風氣匯聚,它被張良成為“天府之國”,本身就有著豐富的資源以及廣闊的腹地,而當時的南方卻有大片區域待開發,經濟環境相對惡劣。但是從晉朝衣冠南渡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開始南移,相對的,北方則常年處於戰亂之中,經濟急劇下滑。而唐朝滅亡之後,沒有政治中心的依託之後,長安的經濟更是每況日下。

第二、戰亂帶來的破壞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著“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歷史,安史之亂、吐蕃和党項聯軍入京、黃巢之亂都曾經對長安城進行大肆破壞和洗劫,朱溫迫使唐朝皇帝遷都之時更是將整個長安車幾乎徹底摧毀。後面的朝代如果想著遷都長安,就必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長安進行重建。

第三、長安城環境惡化

隋朝建國之時定都大興城而不是長安,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安經過數百年的開發,已經不再適合居住了——長安周邊森林消失,土壤沙化,土地肥力下降,地下水不再適合飲用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證明長安已經太累了,它已經被透支了。

第四、後世面臨的威脅不同

漢朝、唐朝等定都長安的朝代所面臨的邊患都是主要來自於西北方向,比如匈奴、突厥、回紇等等,但是後來形勢漸漸發生了變化,比如五代以及兩宋所面臨的主要威脅都來自中原地區的北方或者東北方,這些地區超過了長安的輻射範圍。


國史通論


因為關中地區養不活幾十萬完全脫產的人口,定都長安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由於長期大量人口定居長安,給長安地區環境造成重大汙染,在唐朝以後長安已經不再適合成為首都。


中國古代選擇首都,一般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地區農業/經濟水平可以養活幾十萬脫產人口


第二、靠近最優質兵源地。


第三、交通便利。


西漢為什麼定都長安?


這是因為關中地區農業發達,完全可以養活幾十萬脫產人口,而且當時關中地區水道暢通,物質運輸消耗小。更重要的是定都關中地區可以控制當時中國最好的兵源地隴右地區。


西漢我們經常可以在史書上看到漢朝動不動就徵發“六郡良家子”參軍,其中佼佼者就是飛將軍李廣。


六郡在哪兒呢?


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為什麼東漢不繼續定都長安?


很重要原因就是關中地區農業和水道經過西漢末年戰爭遭受了巨大破壞,而且涼州地區羌族崛起,嚴重威脅到了關中地區。


所以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考量,東漢都沒有選擇定都長安。唐朝之所以選擇定都長安,完全是因為唐朝建立者李淵以及勳貴都出身關隴貴族,定都長安有一種“富貴歸鄉”的意味在裡面。


事實上唐朝時關中地區農業已經沒辦法養活長安上百萬脫產人口,到了唐高宗時期,朝廷經常有一半時間待在洛陽。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因為皇家有多喜歡洛陽,完全是因為關中地區養不活那麼多人,皇帝帶著大臣們去洛陽“就食”。


而且由於中國古代城市排汙做的很差,長安又長期有上百萬人生活,生活垃圾和糞尿滲透到地下水脈,對長安地區地下水源是嚴重的汙染,到了中唐,長安地下水已經是“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從軍事上說,由於隴右地區長期出於與吐蕃等少數民族勢力拉鋸地,到了晚唐,當地人口比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漢朝主要兵源地變成少數民族聚居區,這種情況下長安就變得非常不適合作為首都。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一度想過定都長安,但是他派人考察的結果是關中地區農業凋敝,水道交通早已經蕩然無存,河道變成耕地,根本無法養活大量脫產人口,只能放棄定都長安的計劃。


綜上所述,唐朝以後長安不在作為首都的首選地,主要還是因為關中地區無法支撐和養活大量脫產人口。


蘭臺


這注重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原因。

唐朝以後,中國的氣候變暖,關中地區降水減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不再是沃野千里,農耕產出越來越少,不足以養活大量的人口,自唐朝末年,關中地區的吃飯問題就難以自給,需要從江淮一帶運糧接濟,這是不再在長安定都的很大一原因。




第二,中央集權的加強和遊牧民族的壯大,使大的威脅來源於北方和西北,內部威脅降低。

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內地的威脅降低,關中平原的淆涵之險關要隘不再有大作用,而西北和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政權的壯大,日益成為最主要的威脅,關中臨近少數民族政權,原來安全的地方已經不再安全,也就沒有必要在長安建都了。



第三,多次摧毀重建,已破敗不堪。

長安作為秦、漢、魏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每次更朝換代長安都會遭到劫難,幾經摧毀重建,周圍的樹木植被破壞嚴重,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再加上每個朝代的皇陵用地,關中平原的風水寶地所剩不多,不如去更加繁榮便利的地方建都。



第四,經濟中心南移。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穩定,大量人口南移,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使經濟重心不斷南移,這樣在南方和河洛一帶或者北京地區建立都城,更適合對全國的控制。


津城沐雨


原因並不複雜,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中國重心和經濟的南移;二是長安和關中固有的弱點,即本身體量有限,已經無力負擔一個人口急劇增加的都城所需要的物質、資源等。

關中之所以能夠成為都城,原因有二,一是所謂的四塞之地,四面關城,易於防守,安全;二則是關中平原富恕,沃野千里,在秦漢時期是能夠負擔得起一個都城所需要的糧食、物資等,不至於被敵人困死,也就是傳說中的進可攻退可守。

婁敬當年在勸說劉邦定都關中的時候是這麼說的:“”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婁敬這段話給他換了個官位,還得到了劉邦的賜姓,從此和皇帝連了宗,姓劉。所謂的一言興邦也不過就是如此罷了。

其中說的很明白,“四塞以為固”,安全,西邊蕭關、大散關一封,隴西、巴蜀不足懼;東邊潼關、函谷關鎖住崤涵通道,東南武關鎖鑰,另外加上黃河天險,誰想打進來都不那麼容易。外邊再亂,長安自身不亂,整個帝國局面就不至於糜爛。再加上膏腴之地,號稱天府,這可不是後來成都平原那個天府,最早的天府之國是陝西的關中平原。

既安全,又富恕,選之作為都城,是不是再合適不過?而且這中間還有另一層原因。即當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在中原之地,也就是黃河兩岸,今天的河南河北。扼關中以自保,取中原財富以富國強兵,整個國家就是所謂鐵桶般的江山,無人可以撼動。

但整個局勢在慢慢的變化。其實不止隋唐之後無人建都西安,隋唐本身就已經有所變化了。

比如隋煬帝就開始把重心移向洛陽,他在東都洛陽呆的時間其實比長安多,大力營造大運河。隋煬帝真的僅僅是為了揚州的瓊花麼?顯然不是。

三國時期吳國開始,江東之地已經得到開發。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晉八王之亂以及隨後的五胡亂華,中原混戰,大批中原士族、百姓大規模南遷,即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大量的中原百姓南遷的結果就是南方長江流域開始得到大規模開發,原來草木橫生蚊蟲瘴氣遍佈的江南開始變成糧倉和富恕之地,現在的江浙和江西,已經從帝國的邊緣蠻荒險遠的邊疆變成了“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形勝之地。

這麼一來,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就由中原移到了江南,糧食、財富都在江南,隋煬帝大修運河的舉動就不是那麼不可理喻了。

事實上,隨後唐安史之亂、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混戰,中原百姓避亂南下;靖康之恥,宋室南遷,一次次南遷的結果就是長江流域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江南,也就是今天的江浙還有當年的江西,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一天比一天重要。

在這個時候,定都就越來越需要仔細權衡了。財富來自於江南,而農耕時代,對農耕民族威脅最大的始終是來自大漠和東北的遊牧漁獵民族,兩者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非常重要,是要財富呢,還是要安全?要財富,建都江南就是最好的選擇,那就是建康,南京。可定都南京的通常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為了華夏正統,還是必須兼顧中原。結果宋就做了一個後世看來不明智的選擇,定都開封。

開封相比長安洛陽差在哪裡呢?它周邊太空曠了,無險可守。雖然通過運河,能夠享受江南的財富,但亡國也就更加容易。靖康之恥雖然有靠神棍開城跳大神的神操作,但就開封的地勢,其實也守不了多久的。

但要重新回到長安,也不可能了。關鍵的原因除了自身已經不能供養一個大國首都以外,還在於黃河本身。黃河的航運價值很低,而長安想利用黃河,還有一個天然的障礙,三門峽。

這個三門峽,神門、鬼門、人門,三門,亂石穿空,橫亙在黃河中央,使得這一段的黃河根本無法得到有效利用,更不用說用來運輸了。這就極大的限制了長安利用東南財富的能力。

如此局面下,長安、洛陽都有其侷限性,開封已經證明不堪大用;建康、杭州(臨安)都偏居一隅,有財富之力而無控漠北安全之功,最終元修通京杭大運河,算是解決了這一難題,大運河運輸江南財富,幽雲十六州維護京師的安全。這樣一來,看來看去,還就是曾經的邊陲之地幽燕後來居上,算是兼顧了南北。

但沒想到的是,後來的威脅來自海上。這也算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堂堂京師竟然被人燒了兩次。

看來,這世上永遠沒有所謂的真正的兩全之法的


江上一峰青


長安,長治久安的城市。大漢帝國的首都,也是大唐帝國的首都,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都定都再次足見長安的是多麼的重要,當然歷史上也遠遠不止這兩個王朝把都城建在長安,比如說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大隋等等。,

但是我們發現在唐朝之後基本上就沒有朝代在長安定都了,好像唯一的一個就是李自成的大順,但是大順也算不上一個朝代,只是明朝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所以也不算。那麼為什麼在唐朝之後就沒有朝代在長安定都了呢?

首先來說局勢的變化,這個也是最主要的,在隋唐之前,中原的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中原之地,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想要南下,而中原王朝就必須要守住他們去往中原的地方。毫無疑問長安就是扼守北方和中原的好地方。長安不管南下,北上還是東出,西進都有非常大的優勢。這裡既扼守了關中,又控制了中原。

但是隋唐之後的局勢就發生了變法,首先來說宋朝根本就無力守住西北,北方了所以在長安定都就已經不現實了。明朝基本上也是一樣的,我們看明朝各個時期的地圖就已經知道明朝對於西北的控制還是比較缺乏的,而且明朝的主要威脅也是集中在東北方了,在長安建都就已經沒有必要了。

當然長安,洛陽的這一塊中原地區來說,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從西周就開始經營了,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裡一直也是各個民族王朝爭奪的地區,所以長期遭到戰亂的影響,人口的增加也是導致中原地區的環境急劇惡化,已經發展不起來了,特別是經過兩宋的發展,南方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原地區。


中國歷史研究所


說實在的,如果國家實力不強,很容易遭到北方的遊牧民族暴揍。所以,國家弱了根本不敢定都長安。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開始大量南遷,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尚能應付一下北方的威脅。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晉朝發生“八萬之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方的遊牧民族趁機遷入內地,導致“五胡亂華”,中原進入百年動盪時期。公元311年,,匈奴大軍第三次圍攻洛陽,7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不久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稱帝。公元316年,長安又被匈奴攻陷,西晉自此滅亡。當時,匈奴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原,歷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已經控制了中原地區,洛陽和長安都在遊牧民族的手裡。西晉滅亡以後,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南遷在長江以南的南京建立了東晉。此時的東晉,其實和南宋差不多,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劃江而治。但是,東晉內部不穩,存在104年就被權臣篡位而亡。此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與北方政權並列。南北朝後期,隋朝再次統一中國。由於隋煬帝大興土木,多次征討高麗消耗了國力。導致天下大亂,進入唐朝中國再次恢復到漢朝時期的疆域,並深入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

唐朝定都長安,且國力達到了中國古代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可以說,威震四海,出現了四海來朝的局面。包括日本在唐太宗貞觀年間還派人來學習唐朝文化,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作“大化改新”。唐朝的強大,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擁有強大的威懾力,即便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出現“安史之亂”唐朝依舊,保持對北方在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不過,唐朝滅亡以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大唐盛世這種景象。唐朝一滅,中國又陷入大分裂時代。並出現五代十國,這個和五胡亂華差不多。在“五代”時期,中原王朝,甚至要依靠北方遊牧民族過活。

比如後晉皇帝石敬瑭,甚至向契丹稱臣,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可見當時的中原王朝的實力不足以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抗衡,後來北宋雖然再次統一中國。但是,北方依舊存在強大的競爭對手,且受到威脅。比如遼、西夏、金這些國家的軍事實力幾乎和宋朝不分上下。北宋甚至要向這些國家繳納歲幣,以確保邊境的安寧。所以,北方競爭對手太強,長安靠近北方,已經不適合北宋建都。所以,北宋選擇河南開封建都,無非是減少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威脅。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天氣、經濟、交通等等,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北方的競爭對手太強。所以,北宋後期,金兵攻下開封,俘虜了北宋皇帝,北宋滅亡。北宋滅亡以後,皇室成員只好逃到江南一隅,佔據半壁江山與金人對抗。直到,蒙元入侵,南宋都佔據半個江山。

所以說,唐朝以後,中原王朝的實力越來越弱,而北方的遊牧民族越來越強。如果,國力不行,根本不敢定都長安,我們可以看看,定都長安的那些國家,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比如漢朝和唐朝,這樣強大的國家,才不會畏懼北方遊牧民族。唐朝以後,為了減少威脅,根本不敢將長安作為首都。當然,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曾考慮過長安,但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已經沒有心思遷都了。靖難之役以後,朱棣將南京的首都,遷往了自己的根據地北京,從此中國古代史接近尾聲。


謀士說



唐朝之後所以不再定都長安,原因很多,長安那時已失去了戰略位置的意義,由於西北威脅漸大,中原王朝將國都漸漸向東遷移,而長安則演變成了西北重鎮,它的輝煌也正是在唐末不復存在。


長安曾經經歷了周秦漢唐輝煌,歷經的時間長達1000年之久,斷斷續續的使中華文明不斷的向世界輸出,使世界各國全新的認識到一個真正的中國。


長安在中華最朦朧的時期已經肩負重任,它繼承了夏商基因,首次將中華文明轉移到西部,離開了河南這個久遠文明腹地。周朝是個獨特王朝,它奠定了中原王朝制度基礎,確定了君權神授思想和等級制度的開始,以周天子為首,諸侯為輔的天下觀。西周短暫的四百年,打破了常規,首先以蠻夷之地的岐地為龍興之地,也正是後來國都為什麼要定都在長安附近的原因,也從而證實了孔子的華夷之辨,它照樣將中華文明發展的淋漓盡致,促進青銅文明和奴隸制社會長足的發展,經過漫長的過渡期,漸漸的走向封建制度,西周是功不可沒,它的國都豐鎬兩京和岐山被深深的印上了周文化的烙印。



秦漢時代是長安的拓展期,它使得世界上各國都知道有一個城市叫長安,就連當時的羅馬也望塵莫及,長安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一直延伸到歐亞非大陸各地,這條路以後不止是絲綢貿易這麼簡單,還是通往中西的財富之路,寫進了人類文明重要的一筆。由於帝國的擴展對外的不斷可求和認識,長安成了那些漢朝使節和商人的起點,至今在西安西北地區保留著古絲路遺蹟,還有一些破敗的漢朝長安遺蹟,早已化為廢墟和土質化,曾經巍峨的宮殿不復存在,只留下斷斷續續的護城河。


隋唐時代是長安的爆發期,它讓世界真正認識到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伴隨著唐朝向西域極度開拓,絲綢之路的頂峰,唐文化也不斷向西方輸出,像造紙術就是個例子,陸上文明已不再有間隙,它也同樣影響著周圍各國紛紛模拜,心服口服。西北的突厥和回紇代表的草原帝國奉唐朝皇帝為天可汗,東北各部也不在話下,先後臣服於大唐,東面日本和朝鮮半島一度想複製唐朝,可複製不了它的輝煌。隋唐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鼎峰,也同樣是漢文化的偉大的輸出,漢文明伴隨著王朝盛世也至此而一蹶不振,全面性已經漸失,隨著帝國的疆域縮小,絲綢之路的衰落,長安自然而然退出了歷史舞臺,漸漸的由遊牧民族扮演了主角。


長安的衰落歸根結底是由唐朝的藩鎮弊端造成的,唐朝滅亡也是如此。曾經被封為朱全忠的朱溫在黃巢起義軍背後插了一刀,成了叛徒,幫助僖宗剿滅黃巢,不久又將唐朝帶入墳墓,就是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因此才終結了長安帝都命運的。他滅唐朝之前認識到必須滅其國都,於是以強權為依託,將名存實亡的大唐長安全部拆遷,遷移到離自己很近的洛陽,想學曹操挾天子之名號令藩鎮,可他本性和曹操不一樣,相反卻是個叛徒做慣了的人物,長安除皇上宮城拆遷完了不夠還將居民區盡數拆完,只留下和當時皇城一樣大的城市,等於縮小了10倍。等把唐朝遷到他的老窩後有對唐哀帝動手,唐朝自此滅亡,黃巢也好順利成章的自立為帝,這樣的人物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被自己兒子害死,進而拉開了五代十國的開始 ,中原進入了分裂的局面。


長安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哪個王朝建都的可能,它為什麼會失去呢?而河南洛陽,開封卻仍在,朱溫之舉只是一個原因,肯定還有其他歷史原因,主要是來自西北的威脅,唐朝之所以走到這樣的結果,歸根結底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西北地區吐蕃興起切斷了唐朝與西域的聯繫,唐朝在反覆爭奪的結果還是將河西走廊讓了出去,這也正是自西漢開拓以來,從未出現這樣的劣勢,唐朝失去了西北屏障後,西北連連告急,長安受到了威脅,為了穩固局勢不得不隱忍,因為他東面已無遷都可能,原因是藩鎮在河南地區勢力很大,只有委屈留在長安,直到唐末才終於爆發。


在唐朝以後數百年的時間裡,河西走廊一直處在塞外,先後被吐蕃,回紇,党項,蒙古侵佔過,而中原宋朝已無翻轉可能 ,漸漸將重心向西南遷移,原因是那裡經濟發達,水路便利,河南成了南北運河必經之路,開封正好處在要衝上,北宋以此為依託在文化和經濟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還達不到唐朝那樣的水準。這時候的宋朝恰恰比任何時期要複雜的多,外部局勢可以說風雲突變,時常威脅的宋朝安危,長安正好是防禦西北的重要地區,它由此從長安一下變成了奉元,長安之名不復存在。

由於北方政權崛起,燕雲一帶成了他們的核心,帝都越來越偏北,而且適應於向西北和東北地區輻射,少數民族政權漸漸的占主導地位。而這時的長安早已失去他的價值,原因是他的位置越來越不合時宜,曾經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的政權,現在變成了他們主宰天下,長安的封閉式地理位置相對北京而言已無任何價值。北京就等於取代了長安的輝煌,所以之後的元明清已沒有必要將帝都遷至陝西這塊貧瘠的地方,長安的衰落也驗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沒落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龍文說史


為什麼唐朝之後,各個朝代再沒有定都長安!因為唐朝之後,中原又是一個小分裂時期!這個時期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朱溫殺了唐帝,滅了唐朝!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來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華,建立大宋,建都河南開封!南宋趙構建都臨安!這些都是皇帝喜歡的地方,所以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建都!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北京,建都北京!雖然明朝朱元璋喜歡南京,定都南京!但是後來明成祖朱棣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北京遷都!後來大清的多爾袞也喜歡北京的紫禁城,在明紫禁城的基礎下,又重修了紫禁城作為都城!直到清朝滅亡!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長安是中國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號稱“十三朝古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那為什麼唐之後各王朝不願建都長安了呢。原因有幾點:1唐“安史之亂”戰火連天,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一把火燒了太極宮;之後,吐蕃20萬大軍趁虛而入攻破長安,燒殺搶掠,半城民居盡毀。接著涇原鎮士卒發起兵變,再次攻陷長安;最要命的是880年,黃巢農民軍又一次攻陷長安,一把火燒了所有宮殿(包括大明宮在內)。每一次失陷敵手,對於長安來說就是遭受一次浩劫。晚唐詩人韋莊,曾經在詩歌中描繪過長安城破敗不堪的樣子:“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其二關中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已無力承擔人口猛增的首都。其三西北之敵越發強大,進入防禦策略。長安已不合適做為國都了。漸漸由西向北發展,北京成為了最理想的首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