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皇后十二龍九鳳大禮服冠

前一段時間在一個評論裡,跟條友議論過明清外命婦的服飾了,因為評論裡說的有限,答應他寫一篇文,把這個事細說一下。

明清兩代都有內命婦、外命婦(誥命)專門的禮儀服裝,“凡命婦入內、朝見君後,在家見舅、姑、並夫及祭祀,則服禮服”。婦隨夫階,朝廷按照等級對禮服的顏色、紋飾、衣衫面料、冠飾等方面均有著較嚴格地規定。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三翟冠六品安人

清朝和明朝還不一樣,清朝的外命婦又分為滿洲外命婦和漢人外命婦,滿洲外命婦的服飾國家出了《欽定大清會典圖》,有明確的規定,對於漢人外命婦的服飾,並未做硬性規定,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這也是清朝女子不易服的政策。所以清初很多命婦的服飾跟明朝的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有可能它在前朝是命婦,清朝之後她依然穿著之前的衣服參加各種重要場合。

恂勤郡王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清恂勤郡王胤禵及福晉(滿洲命婦)服飾

就像明朝初年的服飾與末年的服飾有區別的道理相同,隨著時間的過去,潮流的變化,漢人外命婦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到了清朝中後期,就形成了自己不同於明朝的鮮明特點。這是一個大體的概述,我們接下來就細緻地把這個事拆白一下吧。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代兵部侍郎、右都御史顧養謙妻子李淑人

明朝代元朝之後,原本國家的服飾是有蒙古族特點的,新朝建立之後,洪武元年就開始制定新的服飾,由於元朝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不能有人完全記得宋朝的服飾,至於前朝典籍圖冊有遺存,但是新朝乍立也不能蒐羅的那麼完全。所以明朝的服飾只能稽古不能復古,有些東西一時說不清,實用性上,穿著還挺舒服,就連蒙古服飾及元素也得以保留下來(比如曳撒、比甲),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明朝外命婦的服飾制度制定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經歷了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六年的四次修改,基本上確定了外命婦的服飾制度。之後,永樂年、嘉靖年又做過一些調整。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比甲乃是元世祖皇后必察所制

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後,外命婦的禮服制度基本定型,命婦的服飾由冠、衫、霞帔及墜子、褙子組成。品級方面是妻隨夫階。各個不同的品階由冠飾的裝飾差別、大袖衫的材質、霞帔的花紋、墜子的材質、褙子胸前的繡紋來區別。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洪武二十六年外命婦服飾制度表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精美的墜子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雖然規定霞帔是石青色的,但是實際中也有別的顏色

明朝的女冠有好幾種,一種是皇后的大禮服冠,是一種龍鳳珠翠冠,這種冠和宋朝的鳳冠很相似,是一種帽子形的,直接戴在頭上,冠的邊緣是齊額的。大禮服冠是和翟衣、常服一起穿的。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大禮服冠和大衫、霞帔

還有一種是皇后的常服冠,這裡說的常服不是日常穿的便服,也是一種次於大禮服冠的一種禮服。這種要小一些,是把頭髮像男人一樣挽在頭頂,把這種冠套在髮髻上,外面再裝飾龍鳳髮釵,珠花寶石。明朝皇后帶的是雙鳳翊龍冠,嬪妃戴的是鸞鳳冠。這種常服冠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這種常服冠也叫特髻,特原意是公牛的意思,引申為單獨,特別,可能以為戴特髻,頭上要梳一個髮髻的緣故,才起這麼個名字吧。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曹國長公主七翟特髻

下圖是明成祖徐皇后的畫像,在這頂雙鳳翊龍冠的頂部,我們看到還能看到徐皇后的頭髮,這種冠的後面有可能是活的,套在髮髻上後,可以用絲帶綁上面,頂上是不封頂的。後期明神宗皇后的雙鳳翊龍冠又和大禮服冠類似,是個帽子形的,直接套在髮髻上的了,說明儘管有嚴格的規定,這些服飾還是存在變化的。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成祖徐皇后畫像

以上兩種是皇后的冠,命婦是不能戴的。命婦戴的是翟冠,翟就是山雞,山雞又叫山松,所以翟冠又叫山松特髻。皇妃和親王妃都是九翟冠。按規定一品夫人是五翟冠,但是實際中很多人都用了七翟。這個翟冠也是中間做了一個髮套,外面插上按照等級差別的飾品,明初有博鬢,洪武二十六年之後就不用了。具體的飾品見上表。這種冠飾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五翟冠加真紅大袖衫

再有一種冠是更加簡單的,是和襖裙一起穿戴的,叫䯼髻,就是一個用金銀絲或黑漆竹絲編制的一個圓錐狀的髮套,套住頭髮,用簪子別住。䯼髻上用各種“頭面”裝飾。頂上用“寶花”(也叫挑心),兩邊可以裝飾“捧鬢”、中間插“分心”,下面插弧形的“花鈿”,後面用“滿冠”別住。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愛好,可以插“壓鬢”、花卉草蟲樣兒的釵。這種䯼髻簡單方便,上到皇后、下到庶民的妻子都會佩戴,是明朝主流的冠飾。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王洛家族墓出土䯼髻,上有挑心,中有分心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襖裙和䯼髻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襖裙䯼髻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普通婦女吳氏畫像

還有大袖衫都是用真紅色,一品到五品,絲、綾、羅隨用,六品至九品、綾、羅、絹隨用,可能是要根據個人財力情況,這個不是特意的規定。

霞帔的材質是用深青緞子來做,因為緞子肥亮厚實,壓在禮服外面不會輕易飄動,顯得莊重肅穆。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明朝某家祖先像

這個款式是國家規定的,但是兩百多年間,人們不可能一直嚴格遵守這個規定。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在服裝上出現嚴重的攀比和僭越,在現有保留的明朝外命婦畫像中,一品夫人的七翟冠戴在了各種品階的命婦頭上。這說明兩種情況:一、或者是畫像和真人服飾不同,反正人已經去世了,祖先堂裡的不準外人進,給自己祖先畫的等級高一點也不會有人追究。二、就是實際上明朝確實普遍存在服裝僭越的現象。

這些畫像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冠是要戴的,而且等級也不低,然而很多命婦的畫像沒有穿霞帔和褙子,只是穿了真紅圓領袍,胸前有補片,腰間束玉帶。也許是霞帔只在出席官方場合的時候才會佩戴的緣故。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結婚時的鳳冠霞帔

明朝命婦服裝還有一個現象:假借。依據中國古代的慣例。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平民的正妻結婚時,可以假借九品命婦的鳳冠霞帔,用來標誌自己是妻而不是妾。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民國。

據清朝《續通典》記載: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

明清之會,男子易服,女子並不易服,清朝為滿族內命婦、外命婦制定了詳細的禮服制度,以往朝代沒有女蟒袍,清朝滿族命婦穿的是女蟒袍。有清一代,始終沒有制定漢人命婦的禮服制度,就算是默認漢人命婦在穿戴上是自治狀態的。在清朝乾隆年間《崇慶皇太后(甄嬛原型)萬壽慶典圖》中有漢人命婦,穿著不同於滿洲命婦的服裝。滿洲命婦的服裝是石青色的女蟒袍,漢人命婦保留了真紅色的大袖衫,但是上面是繡蟒紋的,頭上戴的是翟冠,這已經是清朝中期了。《雍正十二妃行樂圖》中嬪妃也是著明末的漢裝。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紅樓夢中賈府的人都是穿漢人服飾,但是她們又不纏足。因為曹雪芹家的人是漢軍旗正白旗,她們是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服飾,同時她們又不必纏足。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清初祠堂裡的畫像,反映了朝代交疊的服飾問題

媳婦和婆婆的衣服一模一樣,只是顏色不同。

所以我們在有的祠堂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祖先),一張祖宗畫像中,上一輩的男性穿明朝服飾,女性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下一輩的男性穿清朝服飾,但是女性依然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清初大沙方氏祖先畫像,誥命服裝如明朝一絲不改

隨著時間的變化,服飾也在變化,由於沒有官方的限定,這種變化比明朝還要明顯。因為沒有了漢人皇室,內命婦的服裝最早發生改變,清宮中漢人內命婦開始穿女蟒,這個受到朝廷的影響很大。外命婦原本只有翟冠,但是後來漸漸翟冠和鳳冠不分,反正沒有漢族皇室了,戴鳳冠也不算僭越,清朝後期的外命婦冠都成了鳳冠了。

這樣的鳳冠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增加了一些絨球,還有奉天誥命的字樣。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清朝中期衍聖公孔昭煥陳夫人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奉天誥命的示意圖,這個像是新畫的的,不是老的

清朝南方女子的髮髻梳在腦後,上面就沒有可以戴冠的地方,於是鳳冠的樣子就要發生改變,成為半開口的樣子,像京劇裡面的鳳冠,戴在頭上,後面用絲帶紮在頭上,這樣就可以固定了。由於誥命服裝都是彩繡,以前的染色技術不行,彩繡的服飾是不能洗的,只有在重大場合穿上,回來就要換下來,穿上便服。南方女子的髮髻梳在腦後,很容易蹭到衣服,那時女子都用香油梳頭,這樣就會把衣服弄髒。為了避免弄髒衣服,南方女子就開始使用雲肩,於是誥命服裝又加了這樣一個附件。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雲肩

清朝的漢族外命婦也使用霞帔,一開始使用石青色的緞子加墜子,後來漸漸的,霞帔加寬,霞帔加寬後,本身重量就增加,不會隨意擺動,如果中間加上墜子,寬大的霞帔就會被拽向中間,兩頭翹起,這時墜子就成了一個多餘的東西,於是被取消掉了,改用均勻分佈的流蘇。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霞帔最終演化的樣子,還有云肩的設計

再後來霞帔繼續加寬,形成一種近似於滿族背心的東西,原本明朝外命婦的補子是在大袖衫上的,外面的霞帔狹窄,遮擋不住補子,可以通過補子分辨命婦的階級。現在霞帔變得這麼大,在大袖衫上的補片就完全被遮擋了,為了表示身份,人們乾脆將補片放在霞帔上了。於是就形成了清末外命婦的服飾樣子。

明清兩代誥命夫人們的服飾演變歷史和異同比較

清朝誥命服飾

我們在老照片上看到的一些近代的誥命照片服飾只是清朝漢族誥命服飾一個階段的樣子,並非是整個清朝都如此,這個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