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财过度?过度理财有什么危害?

头条理财


“过度”,当作何解释?在个人的理解中为:超越常度。也就是超过了正常范围能够接受的程度。那么什么是“理财过度”呢?简单来讲,就是将自身的资金进行理财收益的程度,已经超过了自身条件、环境所能够承受的程度。本来理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因为过度理财而造成了更多的不便影响。那么,理财过度有什么危害呢?

一、理财过度对于日常生活有着影响。

正常的理财都是将自身生活以外的剩余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往往是投资理财产品或者稳定型的货币类投资产品,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没有任何的影响。从正面讲,正常的理财能够给予自身更多的额外收益,当然,是不会影响到自身正常生活的。但是,理财过度呢?会是影响理财者正常生活的存在。

有一个朋友,对于理财来讲,可以说达到“痴”的状态。为什么说是“痴”呢?本来将剩余资金进行理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既能够创收又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她却不一样,她就希望自己每一分、每一厘都能够进行理财,并且期望的是最大化收益。当然,这里指的最大化,是他认可的稳定型理财,没有多大风险的理财产品最大化收益。所以,几乎都投资了固定长期限的理财产品中,保险理财、银行理财,还有长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

理财,本来是好事,但是被她一弄却成了折腾事儿。我是怎知道的呢?是因为她找我挪钱,与我讲了一些,然后再打听打听才知道,她真的是对于理财达到了“痴”的地步。将所有的资金全部多买了长期限的理财,自己手里可以说没有钱。如果自己家里有个需要用钱什么的,就是借钱。所以,周边的朋友基本都被她借了个遍,觉得这样很是不好。

所以,像这种就是理财过度,通过理财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是所有资金进行理财的存在,需要的是合理理财。

二、理财过度对于本金、利息有着折损,并不能达到利息最大化。

理财过度,对于本金、利息也是有着折损的可能。就算是低风险、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同样是存在这种可能性。怎么讲呢?

还是讲那位朋友的理财方式,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理财效益,所以全部认购了长期限的理财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手里的资金不宽裕不说,向亲戚朋友借款办事,别人多少也是不情愿、不愿意。

而这种理财的方式有没有风险呢?从风险等级的角度讲,风险性很低。但是从利息收入的角度,以及日常生活可能存在应急资金的时候,那么对于利息就可能存在着折损。当违约的时候,如果是保险理财,不仅仅是利息收不到,本金也会随着折损。如果是定期存款,那么利息也就会大大折扣。

所以,过度理财对于本金与利息可能存在着潜在的折损伤害。

三、应该如何避免过度理财?

过度理财,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性格、情绪、条件、资金、环境、背景等等因素,都没有一概分析清楚,而自己期望最大化收益而造成的。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过度理财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低对于理财收益的期望值,既能够满足手头资金又能够达到理财的收益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合理理财。市场中有着灵存灵取类的理财:货币基金,虽然年化收益率低于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但是灵活度很强。而理财产品中也是有着不同期限的产品。所以,可以进行合理的匹配,既能够满足灵活使用的资金,又有着中短期的理财,还有着长期高利率的理财,综合受益并不低,并且就算遇到应急需要资金,也能够更好的调节。


厚金说


子曰:过犹不及也!放在理财上讲,过度理财也是不会理财,甚至不如不理财。

我说两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过度理财的案例,让大家加深了解一下过度理财的危害。

案例一:过度使用杠杆

我一个朋友,对股票投资很感兴趣,也非常有头脑,炒股几年后,在股市上确实赚了不少钱。

2007后,股市不太景气,赚的钱差不多都还回去了。后来股市涨涨跌跌,陆续又赚了点钱,炒股水平自觉提升不少,总感觉选股技术很高了,可是资金量太小,以至于赚钱太慢。

几年前开通融资融券业务,感觉还是不过瘾,开始借钱炒股,利用借的钱再加上融资杠杆,资金量确实可以了,每天收益最高能超过4万元。

但是好景不长,股市上没有永远的赢家,2018年,几乎全军覆没,不但赚的钱全部赔进去,连借的钱都还不上了。

这是典型的利用杠杆投资高风险项目,赚的快赔的也快,赚的时候飘飘然,赔的时候倾家荡产。


案例二:缺乏风险意识

还有一个案例,也很有意思。前两年,余额宝收益很高,都在4%以上。一个朋友听别人说买货币基金赚钱,不明白基金的区别,稀里糊涂的就从支付宝里买了混合型基金。

结果傻人有傻福,2017年买的基金非常好,到年底投资收益接近40%,一时间成了投资高手,经常有人向他请教投资技巧。

第一年投资没敢多投入,2017年底到2018年初,很多人家看好A股入摩概念,自己也觉得很有道理,认为2018年一定会有不错的行情,因此,2018年加大投入,结果可想而知,全年损失超过40%。

这是典型的不了解产品风险,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投资的结果。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说明,过度投资就是超过自己控制能力的投资,往往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度利用杠杆,加大投入;二是对风险认识不足不,盲目投资。需要大家引以为鉴。

共享互联网金融红利,欢迎关注互金直通车。


互金直通车


过度,指的就是超过限度!

理财过度,就是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理财!正常的理财都是将自身生活之外的闲钱进行投资理财。一般的理财指的是投资稳定型的货币基金,或是银行理财产品之类的!更有的是进行基金定投而已!

而理财过度,不仅将闲钱全部用于理财,还将全部身家,有的甚至是去借钱来理财。这些都是理财过度的表现!正常的理财是不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而理财过度则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表面上看要用尽所有的钱来进行理财,事实上有可能会是本息折损的局面。并不能达到理财的最优化!

过度理财对日常生活是有危害的!特别是前几年兴起的P2P理财,很多人把钱投进去了,但是最终不仅连利息没有拿到,连本金也没有了。这些本金有可能是一个人的全部家产!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例子。

他自己是公务员,在一个小县城里面,每个月也有8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在小县城里面生活得很滋润!可是他不甘寂寞。非要拿出全部家产去理财不可。在之前他听说有个P2P网站不错,每个月都能获得不少的利息,一开始,他用自己十几年来的积蓄进行理财。大概投了有20万进去,每个月都能获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这可是他工资的一半啊。有了这个收入之后,他就开始过度理财了。如果仅仅是这笔钱,即使没了,对他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可是,他开始套现信用卡来进行理财。由于他是公务员,信用卡的额度比较高,套了大概有30万,加上前面的20万,总共50万进行理财。一个月的利息收入就是1万元。比他的工资要高不少。

可是,正当他高兴了大半年之后,这家P2P网站就开始不付利息了。他很着急,也问过我会不会被骗了。我当时和他说,赶紧报案吧。可是,他还是指望着没事。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当他报案时,别人已经跑路了。而他自己则背负了信用卡的沉重债务!如果不过度理财的话,也不至于这样。最终,他老婆也和他离婚了。他的公务员位置也是难了。对他而言,这次过度理财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对于理财而言,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过过度理财!然后找些货币型的基金来投资。或是采用基金定投方式进行。千万不要以为有高利润的理财就将全部身家放进去,有可能就会是倾家荡产的结局!


股海重生2015


我是鹅子,金融在读学生党,没工作没钱没有开源来源,因此会更重视自己手上的一分一毫,自然也入过理财过度的坑。今天就着重说一下以下两个点。

1.没有留出日常生活必备的现金和应急金。因为对于“赚”钱的渴望,同时也懂得一些理财知识,盲目把钱全部放在理财产品中,因为理财讲究长期,导致自己日常生活现金流断裂。

2.不重视投资比例。没有系统的理财知识,但又觉得自己懂理财的人是最可怕的,自以为是清醒的投入,其实是这边这个产品买买,那边那个产品买买,左右开弓,没有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刻画相应的投资比例,构建相应的投资组合,最后,就只能等着风险找上门,覆水难收。

综上所述,最值得的投资是投资自己,学好知识,武装自己,才是第一要义。


天白鹅子


差不多我们现在在社会上还能走动的人都没有什么金融理财知识。这句话说出来很多人会不太相信,但是确确实实来讲,就是没有任何学习过这方面知识的经历。做和自己知识不相称的事情,一般就称为过。对。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东西,很少会有人去看一看相关知识,比如,银行的策略分析报告。甚至很多人即使看了,也没看懂。我们很多人理财是凭经验办事,凭道听途说办事。这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

第二是钱的数量和精力的投入不相称。手里拿着了五、六万块钱,一会儿想要投资理财了,一会儿想要投资股票了。花大把的精力在这一点点钱上面过了。真的有点过了。

第三,是和经济趋势,经济环境,不相符的投资方法。我们很多人只有理财的需求,而不会在意经济的环境和趋势。不仅不关注经济环境和趋势,也不关注相关政策。比如说,去年4月份资管新规落地了,到2020年之前它属于一个过渡期。等到过渡期满之后,银行理财就不再保底了。那么和不能保底相比,多2%利息,却要面对可能存在的本金风险,那么哪一个合算,就有讲究了。对经济趋势的不敏感,也就是说,在经济趋势好的时候,增长快的时候,那么投资理财适度放松一点,放大胆一点,激进一点,都是没有问题的。而经济形势不好,经济环境差的时候,投资理财往往是没有什么收获。因为人家赚不到钱,投资投给人家的,也没有更多的回报。

所以过度理财,不是钱拿出去太多,而是在不应该拿出去投资理财的时候拿出去了。而且拿出去的方向是我们很少有了解的,最多是道听途说的一些知识。想要挣钱,多多少少应该有一些知识储备。比如说,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比如说对银行策略的研究。比如说对股票知识的学习。我们很多炒股人也是这样子的。他从来没有学习过炒股知识,也不会去买一本十几块钱的书来看一看,更不会去研究,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的情况,他就买下了。买的股票主要是道听途说,据说会涨。上面的这些都是投资行为存在过度的情况。

还有一种过度理财是只有理财,忘记了自己来做什么的了。比如刚看到一个问题,已经有3套房子了,接下来是买房还是买股票。难道就不可以投自己身上一点?难道我们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扒钱。扒拉完钱,走人?最多临终前讲一句,客厅里的灯关了没有。


大舟财经观


理财过度分为两种情况:

1.兜里其实没有什么闲钱,但是这个产品也在买,那个产品也在投。每天乐此不疲。实则浪费生命最宝贵时间。这是最大的危害。

2.兜里有很多闲钱,也是这个产品也在买,那个产品也在投,这个危害比较小。无非就是不知道在理财市场经历不要折腾的原则。每折腾一次,就是成本,如看到价格不好了卖掉A,然后看到B好,于是就去买B。也是理财市场的最大利润来源,为市场做贡献。如果为自己好的话,就经历不要折腾。

总的来说,提问者的目的,可能是第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下,请努力工作,找事情,赚钱。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等到了第2种条件下,才人畜无害。


美国寿险指南


家族财富密码周婷婷:

所谓的理财过度就是走一个方向走过了,对理财存在一定的误解,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的人接触理财时候就同时注册了十多个信贷平台,并不能降低自己的理财风险,鸡蛋还是那些鸡蛋,只是篮子变了样子而已。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高风险投资一部分,低风险投资一部分,分散自己的投资风险。

过度理财可能带来的危害我觉得首先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因为你又要顾及日常的事务,又要在闲暇时间研究股票等,然后就是一味的相信理财的功效,而丢失了本职工作,最后弄得血本无归。

总之过度理财就是超过自己控制能力去理财,往往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所以理财一定要有限度。


家族财富密码


过度理财就是一个人把所有精力,所有钱财投入理财产品,盯着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真正的理财追求一个合理稳定的收益率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走入过度理财的误区。否则,危害极大。1、放弃提升

过度理财容易让人着魔,让人花太多时间在理财方面,从而放弃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偶尔赚点钱后,还放弃工作,一心去理财。

然而,理财有风险,必定有赔有赚,收益不稳定,甚至熊市很容易亏损,放弃工作相当于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必定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资金压力。

2、损失惨重

一般理财过度理财的人会非常疯狂的研究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并且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所谓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分散投资。

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高收益与高风险是并存的,一旦选择了高收益,就意味着选择了高风险,也就存在随时损失大量本金的可能。

一旦匆忙入局,一下投入太多,总想收入更多,获得最大化的获益,从而不知道及时止盈止损,即使2015年初的牛市抓住了,随之而来的熊市也会让人损失惨重,甚至2015年炒股的很多人到今天依然还是亏损的,陷入股市,而无可奈何。


严重的甚至借钱投资,最后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被高利贷逼的家破人亡,害人害己。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切记千万不要把理财当工作,不要让理财影响自己的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要借钱理财。


风中寻梦


不论是理财也好、投资也罢,以我们的财富水平作为基础,都存在一个“限度”和“底线”,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理财过度在浮云君看来主要指的是以下两点:投资比例配置过高、高杠杆投资。


<strong>


(1)投资比例配置过高的危害

假如浮云君可以支配的全部流动资产为 10 万,那么配置股票、基金等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超过总资产的 50%甚至更高 ,这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投资行为了,可以划归至理财过度的行列。


理财讲究的分散投资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果投资过于集中、比例过重,相应的风险系数就会非常高,遭遇投资“滑铁卢”的概率也就非常之大。


如果我们看好一只股票,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投入其中,“押宝”成功我们或许真的能够从此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万一失败了呢?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孩子上学这些事情有考虑过么?而且相比于投资成功,往往失败的概率更大。


这种

盲目重仓投资的行为无异于“慢性自杀”,一旦遭遇黑天鹅事件,家庭日常生活的维系平衡都会被打破。看看那些因为炒股亏损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哪一个不是因为过度重仓导致的?

<strong>


(2)高杠杆投资

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也就算了,起码亏损后自己还能承担得起损失,就怕有些投资者嫌弃盈利速度太慢,开通了融资融券功能,使用加杠杆的行为进行股票交易买卖。这无异于是刀口舔血,假如遭遇经济逆周期,这类投资者会亏损的比上一类惨得多。。。


俗话说得好:借的钱迟早是要还的。加杠杆投资在牛市遭遇大行情确实赚的非常顺畅,但是一旦大盘变脸,亏损的速度也会是普通投资者的数倍,即便是一个跌停,就能让账户市值大幅度缩水。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潜在的风险明显比收益大得多,所以融资融券导致血本无归的概率非常之大。



理财需要讲究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实际风险偏好、资产水平选择恰当的产品、投资适当的金额


浮云视界


理财过度,实际上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能是指用在理财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过度;也可能是指将收入过多的用于理财,影响了生活水平。

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当的理财知识,但是有丰富理财知识的人,应该是理财专家了。一些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喜欢通过自己钻研寻找最优的方案。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时候自己千辛万苦选择的理财收益产品并不理想。其实,我说的最大群体是股民。投身股市,认真学习,希望通过买卖股票的理财方式赚取很高的收益。结果很多人血本无归。很多股民是10买9亏。

其实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人士去干。可以通过适度投资股票型基金,让基金经理去操盘,自己只关心基金的面值就可以了。这样能省去很多时间和功夫,专心挣钱。

如果不喜欢风险的话,直接就用来购买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储蓄式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了,收益不高,好在安全。

我们用于理财的资金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正常职工,我们每个月的收入最起码要有30%和40%要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如果将生活费用压缩至10~20%,实际上相当于生活品质直接下降了一半。

确实,通过买菜、消费这样的小事,能够省不少钱。但有时候却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省下块儿8毛的作用实在不大。消费要合理,储蓄也要合理,就是这样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首先要做好基本保障,按要求缴纳五险一金。第二步,才是分配我们的收入所得。40%用于住房和股票,30%用于生活,20%用于理财存款,10%用于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可以根据个人收入和喜好情况自行选择。不过记住所说的商业保险不是非常复杂的分红保险、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等等,它实际上是单纯的医疗保险、重疾保险、意外保险、财产保险等等。买保险也要精挑细选,买纯粹的,这样才能减少支出,获得最大的保额保障。


所以,合理的才是最好的,过度了就有危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