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丨沈東平:血染中原留英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旭兵

“說日本,道日本,日本真是虎狼心;佔我地,殺我民,堂堂大國受蹂躪;舉紅旗,拿起槍,堅決打倒小日本……”在抗日英烈沈東平的家鄉舞陽縣,許多鄉親在祭奠英雄時,還能傳唱他當年譜寫的抗日戰曲。

沈東平,原名張秉乾,1905年出生於舞陽縣太尉鄉林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3年,吳佩孚部在漯河招募學兵,年滿18歲的沈東平前往報名,從此開始他的軍旅生涯。隨後他進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地下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於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愛國將領馮玉祥、共產黨員吉鴻昌舉起抗日反蔣大旗,組成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沈東平跟隨吉鴻昌積極投入到抗日鬥爭中。同盟軍失敗後,黨組織派沈東平回河南開展地下活動,尋機組織地方抗日武裝。1937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重建河南省委,沈東平任省委委員兼豫東特委書記。

“沈東平的組織能力特別強。”據舞陽縣委黨史辦負責同志介紹,1938年5月,日軍鐵蹄踏入豫東。為開展敵後游擊戰,沈東平和西華縣長楚博等人以縣保安大隊、4個區和58個聯保的武裝力量為基礎,迅速組成西華人民抗日自衛團,不久改名為西華人民抗敵自衛軍。7月,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西華人民抗敵自衛軍,深入睢杞太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中共豫東特委決定由沈東平率1500餘人作為第一梯隊先行出發。當時,部隊內少數人眷戀故土,沈東平對戰士和家屬耐心講保家衛國的道理:“鳥愛巢,不愛樹,大樹倒,往哪住!”聽了沈東平的話,戰士們紛紛表示:“不趕走日軍,我決不回家!”

就在這年7月,沈東平獲悉駐睢縣日軍要給城南河堤嶺日軍據點運送彈藥、給養,當即決定打一個伏擊戰。7月29日,伏擊戰在日軍經過的馬路口村打響,在與日軍援兵激戰中,沈東平身負重傷,仍臨危不懼,沉著指揮,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最終,他和17位勇士在掩護部隊撤退時不幸犧牲,在豫東抗戰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抗日十八勇士殉難後,埋葬於平崗集。2003年,睢縣人民政府將沈東平等抗日十八勇士的忠骨遷葬於睢杞戰役烈士陵園,並建立十八勇士紀念碑。

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體名單,沈東平名列其中。

如今,在豫東的原野上,沈東平烈士灑下的熱血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而他為了民族解放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偉大精神,也激勵著我們在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