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17套房產正在出售中。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貝因美已從志得意滿的奶粉第一股變成了變賣房產的扭虧的“怪物”。

在連續兩年鉅虧後,2018年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因美”,002570.SZ),在創始人謝宏迴歸後實現扭虧為盈,貝因美的盈利歸功於謝宏的“迴歸效應”嗎?

近日,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因美”,002570.SZ)發佈2018年財報,營收同比減少6.38%,至24.91億元;淨利潤為0.41億元,同比增長103.89%。在3月29日晚間發佈公告後,4月1日和4月2日貝因美連續2天股價上漲,截止到4月2日收盤,股價上漲4.8%。

貝因美財報顯示,2008年其營業收入僅有19.4億元,此後的2009公司營業收入暴增了13億元。而在此後的2010-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幾乎年年複合增長15%-20%。淨利潤亦出現爆發式增長:由2008年的0.99億元一路飆漲至2013年最高的7.21億元。至此,公司走上巔峰,無可爭議的成為A股“奶粉第一股”。

但好景不長。自2014年開始,貝因美業績開始出現大幅下滑,淨利潤由2013年至2014年,跌幅超過90%。隨後的2015年,其出現了小幅增長後,但2016年和2017年分別虧損7.81億元和10.57億元。2018年4月27日起,貝因美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也變更為“*ST因美”。

2019年4月1日,貝因美已經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告,尚需深圳證券交易所審核批准。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貝因美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從2017年7月開始,貝因美計劃出售包括黑龍江省安達牧場等旗下牧場和29套房產,以期盤活存量資產幫助其保殼,賣房保殼一直持續到2018年靠“財報操作”轉虧為盈。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時間財經表示,2018貝因美隨著謝宏的復出,包秀飛的抄盤之後,得到了結構性的改善。依託整個中國奶粉行業的紅利,對於貝因美這個曾經國產奶粉老大,還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因為從整個產品線來看,貝因美拿到的奶粉配方註冊制名額最多,總經理包秀飛在整個奶粉行業的人脈以及渠道資源也不錯。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截至時間財經發稿前,貝因美電話始終處於無人接聽狀態。負責審計的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也沒有給出時間財經任何回覆。

“操作財報”?

貝因美扭虧為贏,靠的是財務調整,而不是經營增長?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時間財經查閱2018年貝因美財報後發現,除了非營利性損益數額巨大,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大幅度縮水以外,公司境外資產大多屬於虧損狀態。貝因美控股子公司吉林貝因美已連續3年未達到業績承諾,公司多個投資也未達到預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非經常性損益淨額為2.58億元,2018年貝因美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稅前總額為2.91億元,主要包括各項政府補助1.06億元,廠區搬遷補償收益0.71億元,處置子公司收益0.45億元,業績承諾補償收益0.28億元;而2018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僅僅為0.41 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2.58億元,貝因美母公司實際虧損2.71億元。

負責審計的天健事務所,在財報中表示,“由於非經常性損益金額重大,對現盈利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將非經常性損益確定為關鍵審計事項”。同樣作為審計關鍵信息的還有一點,2018年的銷售費用大幅度下降,貝因美公司2018年度銷售費用金額9.95億元,佔比營業收入的39.95%。同比下降16.62%。天健事務所表示,“銷售費用金額較為重大,2018年度同比降幅較大,且其完整性存在固有的風險”。

但是貝因美的主營業務收入反而由2017年的26.41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24.25億元。主營產品奶粉和米粉的銷售同比分別下降了7.42%和17.33%。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不容樂觀的還有,公司主要境外資產一項裡:除了生產加工的愛爾蘭公司以外,澳洲和中國香港的公司都處於虧損。其中,位於澳大利亞的GUANGDASHENG 公司,2018年虧損達到了1.09億元。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除此之外,貝多美多個投資項目未達預期。貝因美3大募資投資項目——黑龍江貝因美5萬噸嬰配粉項目、北海貝因美3000噸米粉項目、年產6萬噸兒童奶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均未達到預計效益,其中兒童奶項目2018年虧損170.19萬元。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貝因美財報解釋稱,受行業變革及市場整體環境影響,黑龍江貝因美奶粉銷量下降,考慮到資金成本原因,公司按需定產,相應減少產出,故未達到預計效益;隨著消費升級,各類米粉替代產品不斷湧現,市場容量增長緩慢,公司對米粉產能進行了調整;此外,兒童奶產品需求緩慢,公司對兒童奶產能進行調整,項目完工後尚未進行大量生產,故未達到預計效益。

2018年是關乎貝因美能否實現“保殼摘帽”的關鍵節點,貝因美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

董事辭職疑問

除了貝因美財務報告體現出的問題以外,在財報發佈一週前的3月22日,董事朱曉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恆天然集團(FonterraCo-operativeGroup簡稱恆天然) 派至公司的董事,提出書面辭職。恆天然方面之前向媒體解釋,朱曉靜的辭職,是由於恆天然旗下的安滿品牌的銷售與營銷工作已重歸恆天然管理,安滿與部分貝因美產品形成競爭關係,可能給公司帶來潛在的利益衝突。

事實上,恆天然與貝因美“芥蒂”已久。從2014年至今,貝因美已經做了8次業績調整,均下調了此前預告的業績。在貝因美2017年2月27日發佈的公告中,董事朱曉靜、Johannes Gerardus 及獨立董事劉曉松均表示無法對公司2017年度業績快報作出準確判斷,不能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對貝因美的內部控制缺陷、資產減值等問題表示關注。

恆天然也曾公開發表過聲明,表達對貝因美連年虧損業績的失望。失望背後是恆天然的痛——恆天然對貝因美的每股收購價格為18元,按照目前6-7元的每股價格,賬面虧損在6成以上。

本次朱曉靜的辭職,也有部分業內人士提出“是否代表恆天然逐步退出貝因美”的疑問。

自救之路

靠“賣房”盈利的財報,還有恆天然董事朱曉靜的離職,不禁讓人為貝因美的未來捏了一把汗。隨著謝宏的復出,貝因美打算採取什麼樣的自救之路呢?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貝因美財報公司展望一項中,可以清晰看到5項整改措施, 但大部分是老生常談:包括重塑公司文化、打造願景組織、優化企業流程、疏通堵點和節點、打造數據化運營體系等。

這其中比較有新意的是,隨著謝宏的復出,貝因美充分利用公司創始人謝宏創立的成功生養教體系。即通過專欄和生養教講座等方式傳授生養教的秘密,親授育兒經,觸達精準人群,增強品牌粘性。

而在展望中貝因美對未來研發和業務新增長點雄心勃勃,提到“公司計劃憑藉貝因美研究院領先的研發能力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產品研究延展至特配食品和益生菌品類,開啟業務新增長點。關注特殊嬰兒群體需要,以國內率先取得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001號無乳糖配方為契機,滿足乳糖不耐受嬰兒的產品需求。進一步推進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配方、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母乳營養補充劑、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等已註冊產品的研究與產業化”。

但不得不提的是,2018年貝因美研發費用同比減少61.3%,僅佔營業收入的0.63%,研發人員從2017年的55人減少到2018年的33人。本能的問題是,在2018年研發費用和人員大幅度縮水情況下,2019年貝因美是否真的會如財報所稱,投入足夠的研發資金和人員進行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


貝因美“幻象”:“奶粉第一股”摘帽ST竟靠售賣12套房產


眾所周知,隨著二胎政策的敞開,奶粉市場大環境利好,消費者重拾對國產奶粉信心。尼爾森數據顯示,國產奶粉所佔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0.7%上升至2018年的43.7%,銷售額增速從2017年的14.5%上升至21.1%,市場份額和銷售額增速上均有所上升。另外,國產奶粉電商渠道的增速和線下市場銷售額增速均高於外資奶粉,2019年市場份額有望持續上升。

而2018年也是真正的奶粉品牌突破年。伊利、飛鶴、健合、君樂寶、澳優都實現突破。飛鶴嬰幼兒奶粉突破100億元,伊利整體奶粉業務突破80億元,澳優嬰幼兒奶粉突破40億元,君樂寶奶粉過40億元目標達到50億元。

顯然,貝因美掉隊了。如今,2019年已經過了4分之一,對於貝因美來說,光靠賣房子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如何取悅消費者。(北京時間財經 梁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