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年少隨父打拼成印尼商界領袖,衣錦還鄉花10年建番仔樓,做好事不留名澤被桑梓,愛國華僑李功藏用家訓規範子孫言行——

凡吾子孫 和善心正 處事必公 費用必儉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李功藏肖像圖

從南安市區驅車前往南安眉山鄉的觀山李氏民居,大概40分鐘車程。村子藏在大山裡,每一方山水都清麗如畫。

“繼去年獲評福建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李氏民居正全力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眉山鄉觀山村黨支部書記李戊己將剛剛拿到的這塊省級招牌,小心地懸掛在李氏民居番仔樓牆壁上。

“這些番仔樓很有特色,是南安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將它們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李戊己在接受海絲商報記者採訪時說,為了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他們對觀山李氏民居進行修繕,近期將迎來專家考察。

作為土生土長的眉山人,李戊己就像一名資深導遊,向我們解說著李氏家族的百年傳承,他說:“觀山李氏家族中最為出名的是李功藏,他不僅是印尼著名商界領袖,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是不遺餘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隨父印尼打拼成商業巨頭

觀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於清至民國期間回鄉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有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尤為典型的當屬有著百餘年曆史的“功藏厝”。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說李功藏是位富商,一點也不為過。至今,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所修建的番仔樓。

出生於清朝咸豐年間的李功藏,是南安觀山村人,也叫李耀垣、李紫亭。至於他如何成為印尼億萬富翁,李功藏的第五代傳人李渭生只知道個大概。“高祖早年有讀過私塾,18歲跟他的父親李廷芬前往印尼雅加達經商。”現74歲的李渭生告訴記者,《南安縣誌》裡說,李功藏性剛耐苦,精勤過人,獲利之息十數倍。積累十幾年,又創辦德和商號,資本越來越充足,信用大著。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李渭生

在外事業有成,回饋桑梓成了閩南華僑的典型特徵。這一點在這位華僑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李功藏回國後,做得比較轟動的是,花巨資和他人一起創辦福建第一條鐵路——漳廈鐵路。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漳廈鐵路火車站

19世紀90年代,西方列強擴大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展開侵佔我國鐵路權的激烈競爭,國內掀起挽回路權的群眾運動,漳廈鐵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籌建的。

1906年,鑑於廈門闢為通商口岸後,客貨較多,成立的福建全省鐵路有限公司決定籌建漳廈鐵路,向社會廣泛募股。李渭生說,當陳寶琛到印尼募捐時,一開始認捐的人非常少,李功藏“不遺餘力四處鼓吹宣傳,一時投資者多至鉅萬”。

經歷了百年滄桑,如今這條福建省第一條鐵路的遺蹟,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個相對完整的涵洞。借古鑑今,這段塵封的歷史留給後人無盡的思考。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這條鐵路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個相對完整的涵洞。

李渭生介紹,除了漳廈鐵路,這位商業巨頭還參與創辦或入股廈門自來水廠、泉州新門電廠、福州電燈公司、泉安公路股份公司、中國銀行等,涉及行業極其廣泛,財富不計其數。

聘請建築大師設計番仔樓

衣錦還鄉後的李功藏,在商界長善袖舞,在老家蓋了一座又一座古大厝。在李戊己的帶領下,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建築。斑駁的外牆和周邊叢生的雜草,見證著古厝歷經的滄桑。這座古厝即為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所建,至今尚住著一位83歲老人石麗琴,也就是李渭生的堂嬸。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番仔樓是有來歷的。李功藏旅居印尼,艱苦經商,獲得財富,娶了印尼姑娘為妻,為了把她帶到觀山落根,特意仿製印尼建築風格,於1900年動工,建造此樓。”李戊己對番仔樓瞭然於心。

番仔樓凝聚著這位海外遊子多年的心血。原來這個地方是個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為四層。為了使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用的,然後打實,由此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洗禮,砰前牆依然筆直如新。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番仔樓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3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

“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李渭生進一步補充道,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蒼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用人工搬回。要知道,每根石柱有千斤重,需要24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10餘公里,須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這座奇特的古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共有56個拱,看似普通,但如何讓它牢固堅實,是個大難題。“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黏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水不穿。”李渭生說,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10年,耗資10萬兩白銀,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為何在半坡之上建番仔樓?為了給後人留下歷史答案,李功藏特意用石匾在二樓讓師傅雕刻“為高必因”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曾給遊客留下不少困惑。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畢業於泉州師範學院、當過老師的李渭生解釋道,“為高必因”語出《孟子·離婁上》:“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意思是說,築高臺一定要憑藉丘陵,挖深池一定要憑藉沼澤。意謂辦事有所憑藉則易於奏效。似乎也蘊含著李氏先人對於後代越來越好,奮發向上的美好寄寓。

如今,雖經世事變遷,但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這個小山村裡。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為善不近名風範長存

李功藏不僅是位商界領袖,更是德高望重的大慈善家。在泉州仍流傳著他愛國愛鄉的故事。在車水馬龍的泉州中山路上,有座名為“泮宮”的標誌性建築。115年前,李功藏出資重修,才讓有著泉州府文廟“校門”之稱的泮宮得以保留至今。

“李功藏為善不近名,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李渭生的堂弟李紀聰現在在泉州培元中學教書,他援引清朝進士吳增寫的《李功藏墓誌銘》介紹高祖的事蹟:凡賑荒救災捐助養老慈兒中小學校,修築橋樑道路堤岸祠宇,以及舍藥施櫬諸善事,多以千計。特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就是說他做了很多好事不留名,怕人家知道,結果就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做了哪些好事。

而在民國版的《福建通志》也記載,清朝政府受列強侵略,國庫空虛,向華僑募款。李功藏輸財救邊,清帝聞其愛國,誥“急公尚義”授中憲大夫。

其他的現有資料也能證明李功藏一生行善。採訪當天,李渭生特意拿出一份名為《哀輓錄》的複印件,這是李功藏後人、現居住於泉州市李功藏故居的李柏權,於2018年捐給泉州市檔案館的珍貴資料。裡面不僅有李功藏的生平事蹟,還有當時各界人士的輓詞輓聯等。

不難看出,這位慈善家公益事業覆蓋面廣,不僅捐贈學校、醫院、養老院,還建橋修路,甚至賑災山東、河南、陝西等。令人欽佩的是,在教育事業上,李功藏傾其所能,在泉州、廈門捐贈或創辦中小學數十所。

1904年,他還以父親李廷芬的名義捐建豐州學堂。

李家第五代傳人李紀聰所在學校——培元中學,就有李功藏參與捐贈。原來,1904年劍橋大學畢業生安禮遜創辦培元,購買土地後經費已所剩無幾,安禮遜到南洋募資。陳嘉庚就到印尼把安禮遜引見給李功藏說:李先生,他一個外國人,為了我們祖國的教育,捐出自己的財產,還到處奔波募資,很讓人敬佩。你能不能捐資幫助一下。李功藏就對安禮遜說:你說,你要我捐多少,我就捐多少。

始建於唐開元末年的泉州府文廟,同樣得到李功藏的巨資修建。據李紀聰介紹,1926年泉州府文廟大成殿樑柱穿漏蛀損,傾欹之度,在二尺外。當時政府委託清朝進士吳增募修,吳增跟李功藏說了這件事。李功藏說:勸捐為第一難事,處在現在這種兵荒馬亂年代,做這種事情,就更加困難了。雖然如此,如果現在不修葺,過不了多久必將傾塌,到時要再修,即使花數十萬元,也不能輕易恢復原貌,既然如此,就讓我獨自承擔吧。於是,李功藏委託建築大師傅維早承建,共花了1萬元來修建文廟(當時的1000元可以買100畝田地)。

人們對這件事的評價是:意義深遠,使得文廟能夠到今天仍然巋然存在,都是李功藏出力的結果。“高祖好事做了很多,他甚至開過棺材店,就是擔心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窮苦家庭有人去世沒錢買棺材,都可免費領取。”李渭生補充道。

傳承良好家風申報國保單位

李功藏對社會慷慨,對自己及家人卻非常嚴苛。“聽長輩們講,李功藏勤儉節約,對子女要求極其嚴格,生活很簡樸。他要求下一代不能隨便浪費糧食,即便是地瓜、米飯掉到地上,也要撿起來。”年事已高的石麗琴依然秉承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良好家風。

翻著這份《哀輓錄》,一旁的李渭生繼續介紹,李功藏娶了兩個老婆,育有10個子女,在臨終前分家產時,請了“一代糖王”黃奕住等人作公證。李功藏特別交代,位於眉山的番仔樓為子女共有,不得轉讓變賣。時至今日,李家後人默默守護著這座古大厝。

作為一名愛國華僑,李功藏逝於廈門鼓浪嶼,享年69歲。“當時社會各界悲痛不已,圍著他的靈柩久久不願離去,最終只能往路兩邊撒下銀兩,才開出一條道來。”這一事蹟同樣記錄在《哀輓錄》裡。

李功藏生前對教育事業重視,對子女更是如此。《南安縣誌》記載,李功藏事業發達之後,“則歸而整理田畝以課耕,延名師以課讀,為子弟作久遠之計。三弟功麟遂以縣學生補廩,親兄功炳亦充縣學生,子鍾元以縣學生舉宣統乙酉科選士,成堅成益成禮均英華書院畢業生,孫春禧等畢業晉江中小學者尤多。皆由平酷奢書香之報也。”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書香門第。

李功藏長子李成器繼承父親遺志,對家鄉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位於番仔樓後頭的“產乾頭新厝”,便是由李成器於20世紀初期興建。

“李家後人經商者不在少數,也有從政的,從事教師行業10多位。”李渭生說,李成器之子李春禧曾集資創辦眉峰茶場、南安雪峰農場,為民國泉中學校(現泉州六中)、僑光中學校董,上世紀50年代捐獻國寶何朝宗渡海觀音等,現收藏於泉州海交館。

除了留下良好家風,李功藏還用家訓規範子孫言行:“凡吾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士農工商,各守一業,和善心正,處事必公,費用必儉,舉動必端,語言必謹,事君必忠,為官必廉,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觀山李氏民居正在修繕,加固建築質量,迎接專家考察。我們也正在積極申請南安市家風家教示範基地。”李渭生希望李功藏留給世人不僅僅是一座座建築,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一代僑領李功藏雖然是個大富翁,但他生活非常節儉,對子女還那麼嚴格。如此良好的家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值得現代人學習。其閱歷豐富、商界稱雄、大愛無疆、治家有方,壘就一座巍巍豐碑,詮釋南安華僑精神的豐厚內涵。這部教科書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南安市僑史專家洪順興這樣評價李功藏。

投建福建首條鐵路、捐建數十所學校的他,地瓜米飯掉地上也要撿…

欄頭題寫人

王志安 南安市第十三屆政協常委,南安市第七批優秀人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泉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個人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展三十餘次,曾經獲得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作品展最高獎,全國第二屆翁同龢書法獎最高獎,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作品展最高獎,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展最高獎等。曾獲得福建省第七、八屆百花文藝獎二等獎,泉州市政府第七屆刺桐文藝獎一等獎,南安市第二、三、四屆武榮文藝獎最高榮譽獎等。

記者:蘇清彬 黃奕群 李想 見習記者:李楊瑜 文/圖/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