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样貌不出众,为何一直受朱元璋宠爱?

用户68736148


好女人是正能量!借这个问题来聊聊“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马皇后是郭子兴老友马三的小女儿。马三是条好汉,原是宿州闵子乡信丰里的富户,因为嫉恶如仇,好打不平,遭恶人追杀,不得已带着小女儿逃到定远投奔郭子兴。郭子兴揭竿起义时,作为生死兄弟,马三没有犹豫,随即潜回宿州帮郭子兴拉人马,不料中途染病,含恨撒手人寰。

郭子兴将马三小女收为义女,并让自己的二夫人张氏亲自抚养,不光是因为和马三有兄弟交情,更主要的是马氏自小就“善承人意,知书精女红”,是个难得的女子。

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元璋在军中崭露头角后,郭子兴才会将马氏许配给他,让他做了自己的半个儿子。

打天下的艰难时期,马氏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庆幸有内助之功?

马氏自从嫁给朱元璋以后,就同这位将来的帝王患难与共。

郭子兴一度受人挑拨、猜忌,有段时间经常贬斥朱元璋。马氏便拿出自己的积蓄献给郭子兴正室张氏,求这位义母在郭子兴面前为朱元璋说好话。

朱元璋遭到郭子兴监禁,不得进食时,马氏便从厨房偷出炊饼给朱元璋偷偷送去,怕炊饼凉了,她还特意暖在自己胸口,为此胸都遭烫伤了。

后来朱元璋出征遇到灾荒缺粮,马氏就想尽办法地储蓄干粮腌肉,让朱元璋随时都有一口吃的,而她自己却经常忍饿不吃,史书上的说法是“而己不宿饱”。

很长一段时间,马氏还是朱元璋的随军秘书,朱元璋行军作战的文书、军令和随手写下的札记,都交给她保管,她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需要查询,她“即于囊中出而进之,未尝脱误”。

朱元璋率部渡江后,与陈友谅、张士诚接仗频繁,马氏便率领军中女眷缝纫衣褥,分给将士。

陈友谅奔袭应天时,马氏“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尽力去鼓舞军中士气。

在仁德方面,马氏更是为朱元璋赢得人心,苦心孤诣地说过很多、做过很多——

她时常告诫朱元璋,“定天下在得人心”,“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则杀亦罕也。”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有人告发他儿子有弑父叛心,朱元璋闻讯大怒,执意要杀这个不孝子。马氏出面阻劝说,听传闻,动杀心,不是明君所为。朱元璋于是派人调查,果然冤枉了郭景祥儿子。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告发他有不法行为,朱元璋立时要将他召回,命其移守扬州。马氏又出面劝阻说,严州边临敌境,撤换将帅必须慎重,文忠有威信,疑他不如信他,朱元璋照着马氏的建议做,李文忠果然不负信任,“卒成克杭之功”。

因为这些,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不仅把马氏封为皇后,更把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朱元璋曾由衷地说:“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

马皇后却说:“陛下既不忘妾之贫贱,愿无忘群臣百姓于艰难。且妾安敢比长孙皇后,但愿陛下以尧舜为法耳!”

有一天,马皇后在宫中侍坐,同朱元璋谈起往昔的艰辛,朱元璋动情地说:“吾与尔跋涉艰难,备尝辛苦,今日化家为国,无心所得,上感天地之德,祖宗之恩,然亦尔内助之功也!”

马皇后却说:“陛下一念救民心,格乎皇天,天命眷之,祖宗佑之,妾何力之有?但愿陛下不忘穷约之时而警戒于治安之日,妾亦不忘相从于患难而谨饬于朝夕!”

富贵难守美德!马皇后在成为一国之母后,更是慈德昭彰,这是任何美貌无法比拟的,说朱元璋宠爱她明显轻了,马皇后用她的大爱换来了朱元璋一生的敬爱!

马皇后正位中宫后,勤勉异常,不仅如此,她还召集女史,问汉唐以来哪家皇后最贤,何代家法最正?女史说赵宋王朝的皇后大多贤惠,家法最正。于是马皇后命女史集其家法贤行,效法行事。

见朱元璋杀戮过重,马皇后屡次劝谏:“陛下于人才固能各随其短长而用之,然犹宜赦小过以全其人。”

因马皇后苦心相劝,朱元璋刀下留人的轶事就太多了。

说个“心丧”的轶事——侍讲学士宋濂致仕还乡,由于孙子宋慎卷进胡惟庸案受到连坐,被逮到京师判了死刑。

马皇后念及宋濂教太子读书的功劳,向朱元璋求情,遭到拒绝。

于是,马皇后就不饮酒,不吃肉,朱元璋问她为那般?

马皇后说,妾哀痛宋学士之刑,想代儿子为老师服“心丧”。

如此悲悯诚心,终于打动了朱元璋。

上下几千年,真正陪布衣打天下并成功的女人其实就两位,一位是大汉的吕后,一位是大明的马皇后。但吕后却由当初的忍辱负重变成了后来的残暴嗜权,而马皇后却是一生严守内规,不仅自己不干朝政,而且不私亲族,不让娘家人受惠做官,这一点怎能不让朱元璋欣慰,怎能不因欣慰而格外珍重!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身染重病,朱元璋寝食不安,群臣祷祀山川,遍求名医。然而马皇后最终却在不肯就医下过早地谢世了。

马皇后为何不肯就医?

因为她深知朱元璋的残暴,担心一旦服药无效,医生将受牵连,她是用自己的死来成全朱元璋的仁德,这是怎样的千古大爱。


黑句本


马氏相貌不出众,但是朱元璋是真的丑啊。


朱元璋流传下来的画像算是鞋拔子脸还是猪腰子脸?这张脸绝对称不上好看,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第一次见朱元璋就:子兴奇其状貌


于是郭子兴就留下了这个长得很奇特的朱元璋,当自己的亲兵,朱元璋很能打,逢战必胜。在当时的义军中这就是人才啊,算是技术性选手,对于这种人要大力拉拢。

而人间有一种最亲近的关系叫裙带关系,但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相貌奇特的朱元璋,郭子兴有点不舍,于是想起自己还有个养女,是自己好朋友马公的女儿马氏。


于是做主把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穷苦出身,小时候差点没饿死,对家庭很珍惜,马氏虽然长相一般,还有一双当时看来有点不和礼法的大脚,但是朱元璋不太在乎这些,他只要有个女人知冷知热就挺好。


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因为有了这层姻亲关系,两人成亲后郭子兴更加信任朱元璋了,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小团体里迅速升职加薪,成了郭子兴的心腹爱将。


后来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继承或者说夺取了郭子兴的大部分班底,这个班底后来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

朱元璋从一个大头兵到独当一面的大将,这期间肯定有马氏出力斡旋的功劳。


后来,朱元璋战功日隆,手下有了一帮小兄弟,郭子兴担心他做大,对他开始提防起来。期间有人向郭子兴说朱元璋的坏话,郭子兴马上派人抓起朱元璋,把他投进监狱。


马氏展开积极营救,走了上层路线,说服的郭子兴的妻子,通过枕头风让郭子兴解除了对朱元璋的猜忌。


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


被郭子兴关起来这段日子,朱元璋水米不进,每日愁思惨淡,马氏从厨房偷了刚出锅的馒头给朱元璋吃,由于要把藏馒头藏在怀里,肉都烫的焦红,为了让朱元璋吃饱,马氏藏起干粮肉干给朱元璋吃,自己则饥一顿饱一顿的。


这份恩情朱元璋记着。后来经常提起,把马皇后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所谓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显现出他的另外一面,刻薄寡恩,手下大臣稍不顺其心的就猜忌疑心,喊打喊杀的,马皇后往往会从中斡旋,化解老朱的戾气。

史书记载的马皇后就曾经救了郭景祥,救了李文忠,救了宋濂,救了沈万三,很多必死之人由于马氏的善心,而活命。


朱元璋和马氏的感情更像是患难夫妻的天然的信任:我知道你这么做一定是为我好。朱元璋后来娶了很多女人,但是再没有对谁有这种无条件的信任。


洪武十五年马氏去世后,朱元璋后宫不再设立皇后。而朱元璋晚年开始大杀四方,由于马皇后去世,再没有人能够劝住他了。


==============================


薛白袍


俗话说,糟糠之妻不可弃。贫苦百姓出身的朱元璋非常明白这一点。马皇后和朱元璋的关系与一般帝王和皇后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用夫妻来限定了,他们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可以说没有马皇后的默默付出,就没有朱元璋后来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她的真实名字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我们暂且就称她为马皇后或者马姑娘吧。

马皇后本是郭子兴的养女,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他们夫妻俩恩爱有加。由于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属于寄人篱下过日子,虽然朱元璋有胆识,也非常有能力,深得郭子兴赏识,但难免会遭人嫉妒,长此以往也让郭子兴对朱元璋这个义子猜忌起来。

在朱元璋被郭子兴关押,差点被饿死的情况下,是这个姓马的姑娘冒死给他送饭。为了让丈夫能吃上热乎的大饼,马姑娘竟然偷偷烙饼,还将滚烫的大饼藏在怀中,以至于把自己胸部都烫伤了。

《明史》中的记载是: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马姑娘救朱元璋于危难当中,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期间,马姑娘还献出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和财物去犒劳慰问军属,安抚战死将士的遗孤遗孀,还组织妇女们为将士们缝补衣物。

马姑娘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朱元璋的士气,也让朱元璋可以安心在前线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朱元璋是个眼明脑快的聪明人,他当然明白妻子的所做作为和重要性。

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这个姓马的姑娘自然就成了马皇后。当上皇后的马姑娘依然勤俭节约,她体恤民间疾苦,常常苦口婆心的劝谏朱元璋。在对待人才和治国方针方面,马皇后也提出了她的独到见解:

“愿得贤人共理天下”。

朱元璋对此是大大的赞赏,并且奉为自己的座右铭。试想一下,对于这样的女人,朱元璋有什么理由不宠爱她。

朱元璋和马皇后已经超越了普通夫妻的感情,他们集爱情、亲情和知己于一身,两人已经谁也离不开谁。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称帝后为保大明江山,不惜对开国功勋元老痛下杀手。而马皇后是一个有慈悲心肠的人,她多次成功阻止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行为。

朱文正、李文忠和宋濂都是被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的。

马皇后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相貌平平,还有一双大大的脚(元末明初女子以裹脚为美)。但她对朱元璋始终不忘初心,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身处艰难险阻当中,马皇后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后来马皇后生病了,她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她拒绝御医们来给她治病,因为她怕自己死后会牵连很多御医。如果这些御医因为自己而死,那天底下不知又有多少无辜之人死于病痛折磨了。

心地善良的马皇后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最终马皇后含笑去世了。

马皇后的离开对朱元璋打击非常大,连父母去世都没让他流泪,因为父母死了哭是没有用的,那时候的朱元璋需要坚强。

马皇后不在了,朱元璋的精神支柱似乎也就此崩塌,只有嚎啕大哭才能释放他自己极度悲痛的情绪。

朱元璋宠爱马皇后不是因为她的外貌,而是爱这个人。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皇后,这个大明的创始人没有了贤内助,也在偏激和猜疑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醉爱谈历史


历史上的朱元璋是一个残暴嗜杀的人,不管是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还是为他诞下子嗣的妻妾,都被他屠杀殆尽。即使是出于稳固江山的考虑,他也摆脱不了残酷帝王的嫌疑。

而唯独有一人,他爱她,敬她,愿意为她改变原则多次破例。她就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马皇后。

这个世上没有无端端的爱和恨,他与马皇后之间的情感纠葛还得从朱元璋贫穷困苦时说起……

朱元璋在25岁那年投靠了郭子兴,因为能力出众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还把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嫁给朱元璋。后来却因能力太出众遭到郭子兴的嫉恨。他把朱元璋囚禁起来,打算饿他几天再把他杀了。

而马皇后则经常潜入厨房,将刚出锅的烙饼藏在怀里,偷偷给朱元璋,自己的胸口却被烫得通红。她还主动讨好郭子兴的小妾,让她在郭子兴面前求情,后来才把朱元璋放了。

朱元璋在前线征战时,她便带着妇女在后方缝衣做鞋;如果前方打了胜仗,她便拿出自己家里的财物犒劳士兵。即使在大富大贵之后,她仍然保持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

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不要杀他。

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是帝王呢?

她用她的大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将他们从屠刀下拯救出来。因为她比朱元璋更懂得人命的可贵。

包括在重病后,她自知很难医治好,拒绝大夫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说:人的生死由天决定,大夫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大夫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迁怒于大夫,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个女人,从未嫌弃他出身贫贱,跟着他南征北战,无论环境多险恶都一如既往地遵守自己的承诺。经过那么多的磨难,朱元璋的心早已像铁石一样坚硬,可那一刻,他还是掉下了眼泪。


拾遗历史


文史工作坊,分享最有趣的历史!马皇后样貌不出众,却一直受朱元璋宠爱,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糟糠之妻,情深意重。

马皇后幼年就丧失父母,后被郭子兴收为义女。最初朱元璋投靠在郭子兴门下,郭子兴看朱元璋作战勇猛,很有智慧,觉得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就将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与诽谤,郭子兴性格暴躁,常常轻信谗言,而马皇后总是想办法破除郭子兴的疑虑。马皇后对朱元璋的好最著名的典故要属马皇后怀揣滚烫的烙饼去看被关禁闭的朱元璋了。

善于谏言,顾全社稷。

朱元璋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他经常会处决心存疑虑的臣子,最著名的案件要属当时朱元璋处理宰相胡惟庸案,学士宋濂因此受到牵连。而宋濂教太子读书非常用心,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才得以免死改为流放。

身为国母,以身作则。马皇后出身低微,即使贵为皇后,却仍然保持简朴的习惯。从不铺张浪费,常常会以农民起义

的艰苦教育自己的儿女。马皇后自己还收养了很多的孤儿,非常的有善心,对待下人也没有架子,彰显了其母仪天下的人格魅力。临终前,马皇后还劝谏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喜欢请关注文史工作坊!分享最有趣的历史。


文史工作坊


帝王之情,多是一眼之欢。对于女人,极可能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


于是就有了吴秀波的小三小四小五......他还不是帝王呢,只是演过个司马懿。

但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却爱了马皇后一辈子,这个杀戮心如此厚重的帝王既然还会有爱情?

古代的贤良淑德的皇后,有两个最为直接的典范,一位是长孙皇后,一位是马皇后。她俩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在她们男人发家之前就已经婚配,是相濡以沫的糟糠之妻。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爱的女人。

马皇后是朱元璋最爱的女人。


马皇后出生在安徽宿州,自小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个悲情家庭成长起来的小户人家的闺女,在父母双亡之后,郭子兴将她收为养女,来到郭子兴府上的马皇后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竟会嫁给一个将来能够开创大明王朝的帝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各地起义不断,正是这种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朱元璋有机会遇到马氏,也让马氏遇到了朱元璋。

那个时候,朱元璋投身到郭子兴的帐下,刚刚投军的时候,郭子兴看着这个长得奇形怪状的男人,马上下令让人把朱元璋抓起来,长得奇形怪状的朱元璋被郭子兴当成了元军的奸细,还差点被杀了。

但是,投身于郭子兴帐下的朱元璋深谋远虑,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十分受郭子兴的喜爱,将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可是郭子兴一向喜欢猜忌别人,看着能力比自己强很多的朱元璋,心里难免偶尔不爽,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一度还将朱元璋给抓了起来,并且不给老朱头吃饭,这马皇后便偷偷拿了一个热炊饼放在了怀里,还把自己给烫伤了。

这样的行为,身在牢狱之中的朱元璋能不感动?这种恩情或许已经够这老朱头感动、念想一辈子了吧?

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时候,遇到了超级强大的对手陈友谅,这位马皇后在干吗呢?

鼓舞部队士气,慰劳官兵家属,安抚军心。

作为一个女人,陪他朱元璋熬过了苦难的战争岁月,给朱元璋生了好几个儿子,但她明事理,识大体。这份恩情,朱元璋难道会忘?

而当朱元璋荣登大明王朝的帝王之位的时候,马氏这个陪伴了他小半生的女人被封为皇后,朱元璋想要给马皇后的亲戚们加官进爵,但是马皇后委婉的拒绝了。

而在充满纷争的后宫之中,她大度得体,颇有皇后风度,登基之后的朱元璋每一次膳食,马皇后都要亲自过目,害怕有什么不轨之人毒害朱元璋。



当马皇后病逝的时候,身为帝王的朱元璋痛哭流涕,再没有在后宫之中设立皇后。

也许很多人无法想象朱老头这么嗜杀,为什么对自己的皇后这么好,但是却不知道在朱元璋面临疾病威胁的时候是马皇后在帮助他,在打仗的时候是马皇后在帮助他,在他安守帝王之位的时候,是马皇后管理着后宫,还将其打点得井井有条。

长孙皇后是古代女性贤良的典范,而朱元璋也一直将自己的皇后和大唐的长孙皇后相比,她们两个人都不恃宠而骄,德行优秀,皇后就当是如此!

其实,帝王的感情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

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一路走来,感情自然是真挚的,从战火走向和平,从平民走向帝王,马皇后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备受尊荣,朱元璋对她的宠爱早已经凌驾于单纯的情感之上,而是患难与共的良知,一路走来的引路人。


历来现实


朱元璋的妻子马氏的确生得不漂亮,长相朴实无华,像路边的野花,不引人注意。

长得不怎么样,也就罢了,在那个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男权社会里,她由于幼年丧母,父亲马公虽说疼爱她,却不懂得给她缠足,结果任由她一双脚板子自由生长,生生被方圆十里笑话,还给她起了个外号——马大脚。

不漂亮,脚还大,搁那个看脚又看脸的年代,马氏的条件实在是太寒碜了,想要嫁个好人家,忒难。

(马氏剧照)

然而,马氏后来不光做了皇后,一生还颇得皇帝朱元璋的器重和宠爱。朱元璋对她常常也是言听计从,完全不是吕后那样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

马氏家里是乡里的富豪,父亲马公算得上是个游侠,平时仗义疏财,救人于危难,再加上他又不善于经营,所以家当渐渐地败落了。

就在此时,马公又行侠仗义惹了人命官司。不得已,只得外出避祸。但马公膝下有个拖油瓶,就是女儿马氏。

马氏出生不久,她母亲就因病去世了。马公独自抚育马氏,从此也没有想过续弦。现在自己要亡命天涯了,总不能让才几岁的马氏跟着自己担惊受怕吧。所以,他就把马氏托付给了有生死之交的好兄弟郭子兴,让马氏做了郭子兴的义女。

马氏性格淳善,又聪慧招人疼。郭子兴和夫人都很喜欢她,视她为亲生。特别是后来,得知马公死在异乡后,郭子兴想到当年收养马氏时的诺言,更加对马氏怜爱有加,希望不要辜负了马公。

1352年,郭子兴眼见元末乱世,大家纷纷自立山头,他家大势大,占尽天时地利,所以振臂一呼,起兵反元。

(未发迹之前的朱元璋)

小伙子朱元璋就是此时成了郭子兴的手下。

朱元璋精明能干,人又聪明有勇谋,郭子兴很喜欢他,认为他将来必能为己所用,所以有心拉拢他,便把马氏嫁给他。从此后,朱元璋就成了郭子兴的心腹,不光忠心还特别好使。

朱元璋为人低调,打仗冲第一,论功站最后,又不贪不占,还爱做善事,收了不少义子。

马氏对朱元璋的行为大为赞赏,对这些义子视同己出,照顾起来也不偏不倚,感动的这些义子,个个都要为朱元璋出生入死。

郭子兴看到了可不乐意了,再加上听了几句谗言,愈发容不下朱元璋,觉得这小子是想骑到他头上,所以处处刁难。

马氏见丈夫处处被掣肘,于是拿出体己钱,送给义母及娘姨,请她们多在郭子兴面前替朱元璋美言。最后她看实在没办法,便随朱元璋南下,另起炉灶了。

朱元璋是个文盲,马氏便负责军中的文书。她不光对朱元璋旗下的将士们嘘寒问暖,还常常规劝朱元璋不可乱杀无辜,亦不可攻城掠地后做出扰民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在以后的革命中,获得极高的赞誉。

(攻打陈友谅)

但革命的的道路总是崎岖难行的,最难的一次,是和陈友谅的对战。

当时陈友谅已兵临城下,城中的官兵眼见对方的将士如蝗虫一般黑压压地迫在城下,深知难以取胜。一些官兵仓皇中就要收拾了细软出逃。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马氏再次把自己的体己钱全部拿出来,召来将士,鼓动军心,最终感动了所有将士。大家一鼓作气,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1368年,朱元璋终于夺得天下,建立了大明政权。

朱元璋得了天下做了皇帝,对一直随他南征北战,默默地在他身后支持着他的马氏感激不尽。把马氏封为皇后。

(登基称帝封后)

苦尽甘来,马氏却并不因为做了皇后而放纵奢侈,反而依旧保持节约俭朴的本性。不管是对后宫嫔妃,还是对其他皇子皇女,都关怀有加,常常告诫他们,一定要爱惜财物,做仁厚孝顺的人。

朱元璋年老时凶残嗜杀,马氏也时常设法保护朝臣和后宫内人。在马氏的劝说下,不少人得以免去一死。

朱元璋一向宠爱马氏,曾想将马氏的家人封官进爵,却遭到马氏的阻拦。

后来,马氏得了病。朱元璋不光请来名医,还亲自端汤喂药。马氏的病却不见起色,朝臣们忧心忡忡,纷纷请求要为马氏行祈祷祭祀之礼。马氏得知后,淡然一笑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阻止了这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马氏临死前,朱元璋恸哭不止,问她还有什么未尽之言?

此时的马氏已非常虚弱,但她还是喃喃地说道:“愿陛下求贤纳才,慎终如始。”

这样一个心系天下,贤惠旺夫的媳妇,朱元璋能不宠爱她吗?

(参考史料:《明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马皇后样貌不出众,似乎已是众所周知,因为史书上对她面貌的记载确实凤毛麟角,但是我们从她的大脚可见一斑,因为古代社会是要裹脚的,女儿的美丽与否与脚的大小不无关联。但是我们要知道美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对她百般宠爱呢?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做的这20件事情,感动到了朱元璋。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妨把马皇后在三段时期所做的事实罗列如下:

艰苦岁月

第一、由于皇后比较仁慈并且好读史书,朱元璋曾让她收集掌管杂记,虽然战事频繁但是马皇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第二、一次由于收成不好,再加上郭子兴的怀疑,朱元璋被监禁起来,并断绝饮食,马皇后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怀揣热饼送给朱元璋,以致胸脯上的肉都被烫伤。

第三、郭子兴曾经听信谗言,怀疑朱元璋,马皇后则从中周旋,亲近郭子兴的爱妻张氏,在张氏的调节之下,最终才冰释前嫌。

第四、朱元璋占据江宁之后,与陈友谅、张士诚边境相接,战事十分紧急,马皇后亲自率领家属为前线战士缝衣制鞋,积极做好军队的后勤工作。

第五、陈友谅进犯龙湾的时候,为了鼓舞军士们的战斗士气,马皇后将自己的黄金布帛全部拿来犒赏军士。

第六、朱元璋攻克太平之后,马皇后妻子率领将士的妻妾过江。

第七、马皇后经常储存一些干糖和腌肉,使朱元璋不至于挨饿,但是自己却常常吃不饱。

皇后年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马皇后自此成为了真正的皇后。

第一、一次朱元璋在大臣们面前称赞马皇后为长孙皇后,马皇后谦虚推辞并鼓励他不要忘记君臣共度的艰难岁月。

第二、马皇后勤于治理内宫,因为知道宋代比较贤良的皇后比较多就让人抄写宋代宫中的家法,早晚阅览,三省其身。

第三、朱元璋治理朝政有的时候会感情用事,杀戮功臣。马皇后则经常在背后苦苦相劝,正是在她的劝说之下,郭景祥、李文忠、宋濂、还有沈万三等才得以幸免。

第四、每逢干旱的时候,马皇后带领宫人吃素,为了祈祷降雨,每逢荒年,马皇后则吃粗麦饭、野菜羹,后来她还劝服朱元璋不能一直赈灾而应该提前积蓄粮食。

第五、一次朝臣在宫内吃饭,马皇后尝过饭菜发现不对口,就劝朱元璋要厚待朝臣,而自己对待这些大臣们的妇人像家人一样。

第六、马皇后知道太学学生生活不错很欣慰,但是因为担心太学学生的家人没有生活来源,便劝服朱元璋供给太学学生的家人粮食。

第七、元朝大都攻陷,将领献宝给朱元璋,马皇后则劝服朱元璋,真正的宝贝不是其他而是贤能人士。

第八、太祖每次吃饭之前,马皇后都会亲自检查。

第九、马皇后的衣服虽然破旧不堪但是仍然不忍心更换,还效仿元世祖皇后,把弓弦煮后练织成帐子、被子,赐给孤寡老人,剩余的布帛和次等丝做成衣裳送给嫔妃,并教育他们种桑养蚕的艰难。

第十、所有的嫔妃宫女生了子女之后都一律厚待,没有区别,因此,我们才发现,马皇后管理后宫的这段时间,没有什么争宠之事发生,大家各安其好。

第十一、朱元璋要寻访马皇后的宗族亲戚封爵赏官,马皇后坚决推辞,认为官禄私给外戚是非法之事。

临终之际

第一、生而为人,无不怕死,但是马皇后染病之后,大臣们请求祭祀祈祷,寻求良医,马皇后则认为,生死有命,祈祷无用,还认为再好的医生也无法治好一个将死之人。并且叮嘱朱元璋自己死后千万不要因她之死而归罪医生。

第二、临终之前,朱元璋问马皇后还有什么话说,马皇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而是嘱咐他,一定要求贤人,衲忠谏,自始至终,子孙贤能,臣民各得其所。

这就是马皇后的一生所作所为,作为妻子,她曾与朱元璋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甚至疼爱丈夫胜于自己;作为皇后,他常常规劝朱元璋勿以滥杀,善待贤能,她还以身作则勤俭持家,爱民如子。

因此,在我看来,尽管她可能相貌平平,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赞美她都不过分,这一点或许朱元璋比我们看得更清楚,因此朱元璋宠爱她自是当然,而且朱元璋在她死后恸哭不止,不再立后也自在情理之中。


四木说史


马皇后尽管相貌不出众,但她也毕竟是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能够看上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那也是朱元璋祖坟冒青烟了。更何况马皇后还是一代贤后,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到处兴风作恶,如果不是马皇后在后面及时纠正,还不知道朱元璋要杀多少无辜的人。



马皇后在民间的形象一直是以“大脚皇后”闻名。也正是因为马皇后没有裹脚,所以能够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行军打仗。因此,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还是他的恩人和战友。

朱元璋26岁时投靠了濠州的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很快,朱元璋便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并将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他。然而,对于立功过快的朱元璋,郭子兴并不放心,甚至利用他的一个过失,想将他置于死地。



作为妻子的马秀英不仅帮助丈夫逃脱了险些被杀的处境,还在郭子兴死后帮助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取得了领导地位,为朱元璋后来争夺天下打下了基础。所以,对于马秀英,朱元璋是一生敬重且爱戴的。

于是,朱元璋称帝,立即就册封马秀英为皇后。大明王朝的国号甚至都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商量的结果。朱元璋要杀朱文正,马皇后求情;朱元璋要杀李文忠,马皇后依然求情;朱元璋要杀宋濂,马皇后甚至绝食求情。



当然,最后马皇后还是先于朱元璋去世,没能阻止朱元璋后来兴起的蓝玉冤案和后妃殉葬等事件。所以,没有马皇后就没有朱元璋的皇位和大明江山。因此,朱元璋就算再作恶,到了马皇后那里也是规规矩矩的。


傅斯鸿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元配发妻子,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就被封为皇后了,而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册立皇后,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感情很好,甚至都可以用相敬如宾来形容,唯一能让朱元璋听得进去话的,就只有马皇后一个人了。

明史对马皇后的评价是仁慈,有智慧,喜欢读书和历史,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而对于马皇后的样貌并没有描写,相必马皇后的样貌应该也是普通,而且民间一直称呼马皇后为“马大脚“,是说马皇后没有缠足,不像其他大家闺秀那样是个小足。

那我们来看看马皇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马皇后与朱元璋又是怎么相处的呢?

马皇后的父亲马公因为避仇,就跑到他乡去了,走的时候就把马皇后托付给自己的好朋友郭子兴,郭子兴就收马皇后为义女,对她也十分好,让她读书写字。朱元璋投奔濠州城的郭子兴后,郭子兴看出朱元璋是个可用之人,就将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郭子兴猜忌朱元璋,将朱元璋给关起来了,并且不给朱元璋饭吃,马皇后就做了一些炊饼藏在怀里,偷偷的给朱元璋,因为比较烫,还给烫着了,马皇后还经常藏了一些干糖和腌肉,让朱元璋不会饿肚子,而她自己却经常饿肚子。

朱元璋打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候,马皇后就带着家属们为前方的将士做衣做鞋子,还经常拿出宫中的财宝犒劳士卒们,马皇后曾经对朱元璋说过:要想平定天下,应该尽量少杀人。

朱元璋经常对群臣说起马皇后之贤,把马皇后比作唐朝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即使退朝后,对着马皇后,也当面称赞她。马皇后却说:我哪里敢跟长孙皇后相比呢?我知道夫妻相处容易,君臣相处比较不易,陛下没忘了跟我在一起的艰难的日子,也不要忘了跟群臣们一起的艰难日子。

有人说宋代贤后过于仁厚,马皇后反问说:过于仁厚难道不好吗?难道要过于刻薄吗?朱元璋经常在殿前发脾气,马皇后就等朱元璋退朝之后,就用各种方法来规劝朱元璋,朱元璋的是比较严厉,但是因为有马皇后的从中斡旋,很多人受到的处罚减轻了。

太子的老师,是当时的大名士宋濂,因为他的长孙宋慎被胡惟庸案牵连,宋濂也要被处死,马皇后就劝说:普通的老百姓对待老师都是很尊重的,何况天子之家呢,宋濂一直在家乡,肯定对他的孙子的事情并不知情的。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听马皇后的话,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的,即不喝酒也不喝肉,朱元璋就问马皇后怎么了,马皇后说,她这是给宋濂做福事,朱元璋听了之后,明白了,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只是将他流放至茂州,只是宋濂死在路上。

有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认为马皇后做为后宫,不应该干政,就说:这不是你该问的事情。马皇后说:陛下是百姓之父,而我是皇后,称得上是百姓之母呢,为什么我不能问呢?

像这样的事情很多,马皇后确实是一个好皇后,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的敬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