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咋这么多话呢,还用得着你说吗?

赶紧闭嘴,我不爱听你说话!

你说完了没有,说完了赶紧睡觉。

我和你说话不都不听,你以后也别和我说话!

很多父母都不会倾听孩子,尤其是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的时候,更是不允许孩子说话,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解释就是顶嘴和狡辩。而且,父母并没有觉得拒绝听孩子说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当父母拒绝倾听孩子说话,会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之前有过这样一个新闻,青海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不堪同学欺凌选择自杀。在他留下的三封遗书里,将被欺凌的情节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霸凌少年的人就是罪魁祸首。

可是,在事发前一个月,一直在学校寄宿的他回到家里,告诉了父母自己被霸凌的事儿。但是,父母看到的只是他擅自回家,然后责骂了一番,之后把他送回学校。

后来,少年再次逃学,这一回他选择出去打工,老板收留他之后,好心告诉他的父母。结果,目前还是劝他不要逃学。之后,少年选择自杀。看到遗书之后,母亲追悔莫及。

曾经有教育专家说过:引导孩子的人生,不是在孩子身上复制我们的人生观,更不是对孩子进行严苛的管控。而是在孩子幼时,在尚不具备选择能力和指挥时,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出孩子内心的渴望,帮助他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父母为什么不愿意倾听孩子呢?

共青团湖南省委曾经主持过一项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调研,调研人员统计了长沙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求助热线受理的1276万个案例,结果显示,46.2%的家长已经严重丧失与孩子沟通的能力。

其中,在亲子沟通障碍的家庭里,孩子反感甚至拒绝与父母交流,而"你不懂,懒得跟你说"成了父母们的口头禅。

还有一项关于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显示,超过逾三成的父母边玩手机边与孩子聊天,近两成没时间与孩子聊天,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

我没时间、我没心情以及我没有耐心,成为父母拒绝倾听孩子的三大主要原因。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有些父母宁愿自己玩手机、打游戏,也不愿意陪伴孩子,听孩子说话

很多父母在孩子就说了开头的时候,就会打断孩子,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指责和评价,父母滔滔不绝地可以说出很多,但是唯独丧失了倾听的能力。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我并没有这样,我每次都让孩子把话说完,可是为什么孩子现在还是不太愿意和我交流呢"?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没有做到真正的倾听。

什么才是真正的倾听?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派克说过,如果我爱谁,那就一定要关注他,而想要做到关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学会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正听着对方讲话,但是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

"倾听是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尽量去体会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个表情动作,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倾听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

孩子在向父母传递信息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希望父母来解决问题,而仅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所以,真正的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倾听孩子的感受。

认真地去倾听孩子说出来的话,感受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爱与尊重,从而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家庭中,有一对听话的父母远比有一个听话的孩子更重要。

不被倾听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知乎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学三四年级时袭击患过肿瘤,病痛来袭时,她勉强支撑着到妈妈教书的教室门口求救,想获得妈妈安慰并诉说自己的恐惧,但不知情的妈妈却搬了一个小板凳到教室外,命令她:你就坐这儿。

后来女孩厌学,妈妈以为是孩子叛逆期,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手上有拿着小刀划过的10道自残伤疤……

女孩说:我心里是恨妈妈的,她每天在我身边转,却从没安心听我说过话……

即使当时在病痛中,也没有给她倾诉的机会,这让她很绝望。

我们总在强调,要认同和肯定孩子,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认同和肯定呢?不是靠表扬,而是需要父母的倾听。

但是,却很少有父母能做到,父母会觉得,"一个小孩子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来?我们不需要他们说话,只需要他们听话就足够了"。

其实,我们所说的倾听,也不是需要孩子说出什么真理来,我们要用的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想法,孩子内心的情绪,孩子想要让我们知道、理解的事情。

而一旦我们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就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首先,拒绝倾听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无足轻重,甚至在校园里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孩子就会说,我不想和你说话,说了你也不会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一点儿都不重要,而自己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旦,孩子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到学校或是社会,他依旧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慢慢地他就有可能成为被别人霸凌的对象。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父母的拒绝会给孩子的人生蒙上阴影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过:"霸凌发生的唯一原因,是一个人的恨意和另一个人的懦弱遇到一起,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恨意与懦弱表现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不认可和限制所致。"

而父母不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认可。

其次,拒绝倾听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心门一旦关上,将难再开启。

不少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很多心里的秘密都不愿意告诉父母,父母都比较苦恼,但是他们都是用"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这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孩子为什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呢,小时候不是天天围着我们叽叽喳喳的吗?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孩子是渴望与父母交流,只不过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放弃了

主要原因在于孩子觉得,告诉父母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少孩子在找我咨询的时候,都表达过类似的感受,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做主。

当年上什么小学,到后来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甚至以后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父母都已经提前想好了。哪怕自己提出反对意见,却只是遭到父母的无视。

一开始孩子还会感觉到愤怒,想要表达和发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失望,从而再也没有和父母倾诉的欲望了。

第三,拒绝倾听孩子,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他将很难有勇气和力量面对人生。

我们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我们为孩子创设最好的教育环境,希望孩子可以成人成才。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我们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这才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没有了安全感,一切都是空谈。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父母拒绝倾听孩子,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听孩子说话了啊,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和我说,这怎么回事儿呢?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做到真正地倾听孩子。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倾听孩子呢?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做到以下三点,真正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一点,听话不要只听一半,要让孩子把话说完。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问他:假如你在飞机上,飞机飞到半路发现没有燃料了,但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包,你觉得这个降落伞包应该给谁?

这个小孩马上回答:当然给我啦。这个时候听众都笑了,觉得这个小孩这么小怎么有这么自私的想法。然后记者又问: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降落伞包要给你呢?这个小朋友回答:因为我想拿着这个降落伞包去取燃料。

但是,如果我们在孩子说完给自己的时候,就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那么孩子会怎么样呢?他会感觉到委屈,感觉到自己不被接受。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真正的倾听从不打断孩子说话开始

因此,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无论孩子说了些什么,我们都要让自己冷静,听孩子把话说完,很有可能,当你听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错得有多么离谱了。

第二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随意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评论。

杰弗里·伯恩斯坦曾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这样说,"倾听是关键,倾听孩子不等于告诉孩子该怎么去做,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带私心杂念地倾听,不急于对孩子下结论。"

着急给孩子下结论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我们总是习惯站在制高点上,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评价,然后为孩子指出一条我们觉得对的"出路",但是,这条路是不是孩子要的,我们却很少关心。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沟通与倾听都是平等的,父母不能站在制高点上去评价孩子的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会突然告诉父母,"我不想上学了"。

父母一听就炸了,"你怎么能不想上学了呢?那你想干什么?以后没文化你怎么活啊,你都养不活自己,我们还怎么指望你啊?"父母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之后孩子委屈地去上学了,但是父母也觉得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不去上学”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可是,父母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吗?也许是在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许是昨天被老师冤枉了,他说不想上学,只是在发泄情绪,如果父母问清楚原因,让孩子发泄出来,他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父母只是直接对孩子进行了评价,然后让孩子回去上学,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第三点,倾听语言背后的情绪,要学会与孩子共情。

阿黛尔·法伯曾经说过:"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很多孩子说出来的话,并不是随便说着玩儿的,往往都有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我们也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去思考,而是要去找到背后的情绪,之后理解孩子,感受孩子。根据孩子表达的内容,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与关注,与孩子一起面对,做到与孩子"同频共振"。

“我再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最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父母听

哪怕孩子不愿意说,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

孩子说自己很难过,父母就应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觉得难过。比如说,"你为什么难过呢?是因为考试没考好吗?还是别人说你什么了吗?"

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抱一抱孩子。其实不论发生了什么,哪怕是孩子做错了,孩子只要感觉到难过,这就代表了他受伤了,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孩子的情绪,先去安慰和安抚孩子,之后再去想如何去处理问题,帮助孩子愈合伤口。

这样孩子就会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从而越来越多地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我们就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将话语权交还给孩子,而我们闭上嘴巴,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