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怎样的计策?

左倾-45°


魏延是蜀汉中后期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可惜的是与诸葛不太对路,他所设想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用,那么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什么呢?它的真实性有几何,可行性又有几何呢?我们今天说一说。

子午谷奇谋的大体策略是:

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之计,由魏延亲自率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突进,直逼长安,趁魏不备,一举攻取长安和潼关;另一方面,由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军长安,两军会师于潼关。

“子午谷奇谋”大概就是这个过程,属于声东击西之策,《三国演义》选材于魏略,对子午谷奇谋做了描述。

但是,这个策略被诸葛亮否决了,《演艺》的原文这样写: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如对手司马懿所料,司马对此事的评价是这样的:

“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以上的内容都是出自《三国演义》,那么正史上有“子午谷奇谋”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虽然未能详细的说是从子午谷出发,但也看得出魏延是想要提出分兵声东击西,夺取潼关。

那么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有多少呢?历史不容假设,子午谷奇谋终究还是停留在了纸面上未能实施,诸葛亮未能实施,也未必只是为人谨慎,怕用险,而是由他的战略思想决定的,因为诸葛亮有可能不打算攻取长安,而是采取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以阳谋胜阴谋,达到逐步蚕食魏国,最终化量变为质变,攻取天下的策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以汉中到长安潼关,构成一道防线。对外挡住魏国对内消灭雍凉魏军。



三国志的记录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魏略:魏延率万人走子午谷攻占长安,诸葛亮从斜谷率主力到长安汇合。我认为三国志的记录更准,因为潼关是关中门户。不拿下潼关很难守关中。两者综合就是:魏延率万人走子午谷,拿下长安后向潼关进军。诸葛亮率主力从斜谷赶到潼关和魏延一起拿下潼关。蜀汉大军在潼关切断魏国跟雍凉的联系。这样雍凉就归蜀汉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把一切想的太顺利了:1十日到长安。到不了呢?子午谷六百多里,每天要走六十里以上。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秦岭崇山峻岭,子午谷更是难走。公元230年魏国伐蜀,曹真走了一个月因为下雨才走了一半。魏国伐蜀前肯定是计划过的,不会选在雨季伐蜀。可见气侯的多变的。2夏侯楙知道蜀军兵临城下就会跑,御史、京兆太守这些人就会投降。要是夏侯楙不跑或御史、京兆太守等人坚宁呢?粮草不多并未无大型攻城器械的魏延如何攻城?夏侯楙、御史、京兆太守和守城将士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考虑吧。据魏略: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也。就是说魏国的法律受到敌人进攻超过百天,没有援军到的话。投降敌军,其家人不用承担责任。3长安城还有粮库和周围也有粮仓,我可以补充。魏国守将跑前把粮草烧毁了了呢?4魏国援军要二十天后才能到达。魏国在洛阳的中军有十万以上。洛阳距离长安不过六百多里,距潼关也不过三百多里。魏延认为自己走子午谷十天就够了。洛阳到长安的路比子午谷好多了。公元228年正月孟达在上庸造反,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兵临城下。4二十天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到达长安,要是赶不到呢?不先解决关中曹真郭淮部,诸葛亮如何西上?5魏国已经在关中诸险要布防。魏延走子午谷难兔会让魏军发现。如有一支魏军只要几千人就够在谷口设伏。公元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时,魏国已收到消息。魏明帝先下手为强伐蜀。孙资反对并建议据险而守: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魏延即使成功拿下长安和诸葛亮在潼关汇师,也难以在潼关挡住魏国反扑。原因1粮草后勤保障不了。潼关距离汉中近一千里,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势甚为天狱、秦川崇山峻岭,粮草难以运到潼关。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粮草供应不上而退军。战线拉长更加难供应。魏国在雍凉驻军少就是因为雍凉不足以供养大军。后来魏国在雍凉屯田,才够供养数万人。司马孚向魏明帝建议在上邽屯田。据晋书司马孚传: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2蜀汉尚无跟魏国在潼关决战后实力。蜀汉一旦占据潼关,就会面临魏国大举反扑。蜀汉人口九十万,军队十万。魏国人口四百五十万,军队四十五万。潼关距离洛阳三百里,魏国本土做作。无论是调集粮草军队都要方便的多。蜀汉北伐军队数目不详,个人猜测六万左右。就算是蜀汉倾国而北伐,十万都上前线了。魏国至少能调集二十多万进攻潼关,可攻可围。公元257年诸葛诞在寿春率十万人叛魏,东吴动用十万人支援诸葛诞。蜀汉姜维数万人北伐。因寿春城坚人多,司马昭采用围城策略。率二十六万人围住寿春十三万人(东吴有三万人进城),外面还有东吴朱异的三万人,后来东吴又派丁奉他们率领的五万吴军前去。司马昭派陈泰率军挡住东吴援军。司马昭围了寿春十个月,城中粮尽。魏国在蜀汉数万+寿春叛军十万(原本就是魏军)+东吴十万,还能调集二十六万。胡三省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谋原因: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

如果魏国不围改为攻,蜀汉也是难挡住的。当年马超等部十万人在潼关都没有挡住曹操。曹操的策略是主力跟马超在潼关相持,另派军队渡河据守。然后主力渡河。魏国要是调二十多万攻打潼关,完全可以以二十万猛攻潼关。六七万渡河绕到后面去。然蜀汉根本抽不出多少人马去阻击。

(汉中栈道)

再者就是韩信故事,有人讲韩信能成功我魏延为啥不能成功。因为时代情况的不同。1刘邦韩信出兵定三秦。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至少半年后才投降,一年后雍王章邯战败自杀。史记:元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汉二年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降。2项羽这时根本无法救援三秦,因为这时项羽在跟齐赵开战。(因为项羽分封不公,把原来的赵王改为代王把好地方都给张耳了。陈馀只封候,于是跟代王攻张耳。齐国田荣也没封王,连他部下都封王。张耳的手下,和代王的手也封王。)就是说韩信用了一年才完全占据关中。


(看这地图陇右红色部分,只要拿下陇右就可以切断魏国跟凉州和西域的联系)

诸葛亮也是有采纳魏延的计策,不过是缩小版的。就是切断陇道,切断凉秦州跟魏国的联系。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也有切断陇道的想法。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诸葛亮北伐一直是想夺取陇右切断陇道或在渭河北原切断陇道。有四利:1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2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当时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3魏国在秦凉二州统治不稳,羌胡多次叛魏。4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小鸿哥


关于对“子午谷奇谋”的讨论是老生常谈了,魏延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一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三国志里的“攻潼关”;一种是魏略记载的“攻长安”。

照常理来看,魏延的“奇谋”更倾向于第一种,既“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优点

上图是“子午谷奇谋”的示意图,可以看出,魏延走的是蓝色路线,诸葛亮走的是黄色路线。相比诸葛亮需要郿县、长安等障碍,最后到达潼关、武关来看,魏延倒是可以直冲长安,然后绕过长安,抢在曹魏关东军团支援关中时,拿下潼关、武关,利用蒲坂津运粮(曹操征关中时,命徐晃设立蒲坂津,作为运粮基地)。

关中地区一马平川,除了潼关,武关之外几乎无险可守,魏延拿下这两个地方,可以阻碍关东军进入关中,也可以保护诸葛亮慢慢蚕食关中,最后全取关中地区,把战线推往潼关——武关一带。凭着关中物资和险要关口,和曹魏大军相持。

而曹魏集团还对蜀汉的动态不明,他们的精神全部集中在了江东一带,曹真、张郃等人也正在荆州防备着东吴,这时的关中是力量最为薄弱的时候了。

这一点来看,魏延确实是个军事高手,因为他敢弄险,打战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必克”的方法。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呢?这就得从“子午谷奇谋”的缺点来说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缺点

第一:地形。子午谷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而且栈道年久失修,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且因为山地居多,魏延所带的一万军队肯定是需要熟悉山地战的部队。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辛苦训练出来的“无当飞军”,这是属于蜀军的精锐部队。

第二:天时。魏延要走子午谷,就得求神拜佛老天不要下雨,曹魏三路大军征蜀时,曹真走子午谷,结果一场雨就把三路大军都给挡住了。曹真被困在子午谷里,可供行军的栈道大部分都被冲垮了,曹真一面修栈道,一面行军,半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第三:曹魏方面的反应。虽然曹魏在关中的力量十分薄弱,但也不至于到了一击而溃的程度,各地驻守的军队至少也接近一万,还有防御羌胡的精锐骑兵,以及各地的民兵,加起来至少有两万部队。更要命的是,长安守将夏侯懋虽然无能,但驻守在长安附近的雍州刺史郭淮可不是等闲之辈。

何况长安离曹魏国都洛阳很近,就算魏延真的拿下了潼关、武关,可郭淮要是直入长安,接管夏侯懋的兵权,和洛阳方面两边夹击的话,凭魏延那一万军队,能守得住吗?(魏延攻潼关、武关肯定也会有损失,一万部队得打个折了)。

所以“子午谷奇谋”看似赢面很大,好处不小,可也存在着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魏延本人和那精锐的无当飞军,不论损失了哪一个都得让诸葛亮狂吐几斤血。


狐史首丘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计谋,也是非常有争议的计谋。按《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让诸葛亮拨给他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穿秦岭直取潼关,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会师于潼关。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冒险,故而不用。魏延感叹诸葛亮过于谨慎,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很多人也把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当做魏延心中不满的开始。

这个计谋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赞成的很多反对的也很多。赞成的认为此计是出奇制胜,以当时蜀汉的国力不可能与曹魏打消耗战,只能先发制人以奇致胜,步步为营是慢性自杀;反对的认为此计太危险,成功率很低,一旦失败会对蜀汉军力造成影响。诸葛亮也是认为此计太危险而不采纳。



那么此计到底能不能行?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赞成和反对的都有道理,这里只表达下我的观点,也不敢说一定有道理,权当一乐。

个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有很大的成功率。理由如下:

一、魏延久镇汉中,他对汉中的地理地形肯定非常熟悉,子午谷的地形怎么样他虽然不一定亲自勘察过,但一定有所了解。至于有人怀疑魏国会在子午谷设下伏兵,我认为也不可能。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引《魏略》来看,当时魏国以为蜀中只有刘备能北伐,而“卒闻亮出,朝野大骇”,说明魏根本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北伐,又怎么可能在子午谷设下伏兵呢?



二、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纨绔子弟,《魏略》记载“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多蓄伎妾”,可见他只知道娶妻纳妾,没有统帅的本领。如果魏延率军直驱长安或潼关,凭夏侯楙绝对不是对手,后来的北伐中,比夏侯楙厉害百倍的郭淮一样败在魏延手上,因此打下长安或潼关希望极大。更何况还有诸葛亮的大军在后面支援。



三、很多人怀疑魏延打下来了也守不住,这点我认为不会存在,因为按照计谋,蜀汉两路齐进,不出数日就能成功会师,曹魏方面没有什么准备,一时之间也发不了大军来攻,而且魏延还不是一般的将领。再者,打下长安或潼关,攻守之势转换,守到大军支援完全没有问题。



四、就是反对者认为的危险,这一点我认为既然是打仗,危险就不可避免,比子午谷奇谋危险的多的计谋还有很多,当年曹操夜袭乌巢、周瑜火烧赤壁、邓艾偷渡阴平,危险性都不在子午谷之下,也都成功了。以蜀汉的国力,不能和曹魏硬刚,只能是出奇制胜才有胜机。



综上所述,子午谷奇谋作为历史上的奇谋,成功率和危险性并存,历来人们都是见仁见智,至于到底能不能行,历史没有如果,既然没有采纳,那就已经落入历史的尘埃之中,无法证实了。


红尘入世亦不闲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由魏延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和潼关,两军于潼关会师。但一向用兵谨慎小心的孔明,认为此计凶险难以成功,弃而未用。关于此计的真实性以及计划的优劣,后人争论不休,意见不一。我想说的是,即使计划是真的,可能照计划实施了,改变了三国的力量对比,甚至蜀国能统一中原。但也可能计划失败,削弱了蜀军的力量,后面的情况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了。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我同意第一楼主的回答,比较具体和全面。


老愚6298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趁机攻打潼关,诸葛亮的大部队从斜谷出发,而魏延带兵从子午谷出发,两者在潼关汇合。因为子午谷两岸都是悬崖峭壁,路途险峻。但是能比大部队快很多。那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呢?

第一,因为子午谷地势险峻,而且栈道年久失修,如果天降大雨,根本无法通行,虽是奇谋,但是棋出险招,诸葛亮一生谨慎,所以为了安全考虑,不会采用。

第二,蜀军国力微弱,如果同意魏延的计策,魏延带兵肯定是蜀国的精锐部队,但是子午谷奇谋是兵行险着,如果蜀国的精锐部队出问题了,后果谁都负责不起,恢复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为诸葛亮一统中原又增加了困难,所以诸葛亮也不会采用。

第三,魏国守军也不是泛泛之辈,一路上舟马劳顿,再好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也会下降,所以很影响蜀军的士气与战斗力,所以诸葛亮也不会采用。

所以这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


过客听风007


赞成那个第一个的观点,死谋!甚至会加速蜀国灭亡。


啊王I


子午谷死谋!


三叶草31415926


如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知人生死,用兵如神,北伐怎会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所以子午谷奇谋不妨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