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正验证了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所以北伐不成功?

羽落沧海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评论中的一句话。眼下有些人就是抓这一类评论,贬低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事业证明,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后来的北伐没有成功,完全是客观原因和诸葛亮英年早逝造成的结果,丝毫无损于诸葛亮的英名和形象。

诸葛亮用兵的最大特点,是稳扎稳打,进退有方。面对实力远强大于蜀军的魏军,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有所斩获。而每次因种种原因退军,诸葛亮都依法而行,有条不紊,确保军队全身而退,令对方无懈可击。以至于极善于用兵的魏军统帅,曾对诸葛亮有所贬评的司马懿最后也不得不慨叹:"诸葛亮真神人也!"至于宋代大诗人陆游、苏轼,更是在这方面给诸葛亮以极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魏延是蜀汉后期名将,他曾向诸葛亮献上一条计谋,即是由他率一万军队,走子午谷路袭击长安。这就是某些人所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认为此谋过于冒险,没有采纳。从那以后,魏延一直对诸葛亮耿耿于怀,在行动上多有抵触。

所谓"子午谷奇谋",实际上是一次豪赌。在历史上走此路者无一成功。而一旦失败,不仅一万人将全部赔进去,而且也会严重挫伤蜀全军士气。蜀军本来就人数不多,诸葛亮又爱兵如子,他不同意魏延的冒险,是合乎情理的。魏延不恤此理,反积恕于胸,终于在诸葛亮死后,他搞了另一个"子午谷奇谋",绕道挡住蜀军退路,来了一场更大的豪赌。这一次诸葛亮死了,没人阻拦他了,他也就把自己的命彻底赔进去了。

事实证明,魏延虽然武勇有余,但在用兵谋略上,比诸葛亮差的就不是一星儿半点儿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评价是中肯和客观的,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捧成了神,只是诸葛亮并不是神,诸葛亮的才能在政治方面突出,军事就差一些了,多次的北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打仗有时候就要冒险,不然哪来的孙子兵法里面所说的出奇制胜啊,什么都要循规蹈矩,那还怎么出奇制胜啊!魏延是个有能力的将领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值得冒险的!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魏国最强,你最弱的去打最强的,还不冒点险搞点偷袭,就面对面的硬碰怎么能赢呢!魏国也有许多能打的将领,谋臣也多啊,一个司马懿就让诸葛亮够呛的,按照诸葛亮那样谨慎的打法,北伐真的没有多少胜算啊!魏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提出冒险的子午谷偷袭,这是很划算的买卖,就算失败了对大部队也算不了什么,反正就五千精兵,死了也损失不大,可是成功了,却会收获巨大!可谨慎过头的诸葛亮就不愿意冒险,自信的以为按照自己的规划是能北伐成功的!


过分谨慎的诸葛亮就是没有成功,他采取的就是硬碰硬,步步为营,结果司马懿采取的就是打消耗战,反正魏国实力强耗的起,慢慢拖死你诸葛亮,就是不出城对打,气急败坏的诸葛亮无计可施,甚至送一套女人衣服讥讽司马懿是女人,司马懿还是不出战,诸葛亮也就没办法了,屡屡失败!真是佩服诸葛亮了,打了几次,怎么就不改变战术,冒险搞点出奇制胜的战术,老是那么的老规矩,这就证明了诸葛亮军事上还是有点保守和死板,没有什么奇谋,换做他人早就改变战术了,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对的!不能说诸葛亮没有军事能力,只不过他的能力在练兵,叫他打仗就实在不行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几万兵马围着名不经传的郝昭坚守不到一千兵马的陈仓攻打,使出浑身解数,几万打一千愣是打了二十多天没有攻下,最后惨败而归,可见诸葛亮打仗还真的没有他吹嘘的那样神,还真的不强啊!


这就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总以自己的实力硬碰别人,不敢冒险,不敢出奇制胜,循规蹈矩,魏国只要坚守不出,打消耗战,凭借比蜀国强的多的实力,生生耗死了诸葛亮!性格决定命运,谨慎过头的诸葛亮注定搞不出什么奇谋,也就决定了失败的命运,谨慎成就了诸葛亮,也造成了他的失败,谨慎管理后勤还行,打仗就太勉强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为了完成刘备的毕生心愿,诸葛亮在稳定了蜀汉的局势后,决定率兵北伐。对于北伐事业,诸葛亮进行了精心地准备,不仅训练了一大批精锐士兵,而且派人寻求东吴的帮助。既然北伐就要进行了,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是:从哪一条路进攻曹魏。对此作为统帅的诸葛亮与手下的大将魏延,意见出现了分歧。

在诸葛亮看来,徐徐推进,比较稳妥。也就是先率兵平定陇右一带,再寻找机会进攻关中地区,拿下长安和洛阳。至于魏延,他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大概意思是让他率领精兵五千,再负粮五千,直姐从褒中出击,然后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超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此时镇守长安的曹魏安西将军夏侯楙,看到蜀汉军队从天而降,必定会惊慌失措,然后乘船逃走。于是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长安。这时诸葛亮大军已经来到了曹魏境内,在他和诸葛亮的双方夹击下,长安以西地区可以迅速平定。

根据魏延提出的计谋,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感觉不确定因素太多,不好操作。于是拒绝了魏延的建议,然后他亲自率领大军向祁山发动进攻。当然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失败了,但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关系。反过来说,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提议,非常合理,蜀汉虽然不能大胜,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遭到重大失败。

其一:诸葛亮与魏延处于不同的位置,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魏延只是一名将军,他的职责是冲锋陷阵,至于一场战争的胜败,显然不用负责。也就是说,魏延不用考虑万一“子午谷奇谋”失败了,会给蜀汉带来多大的损失,甚至会不会导致蜀汉就此灭亡。而诸葛亮却不一样,他得为整个蜀汉的存亡负责,即使不能实现中兴汉室的大业,也不能让蜀汉在自己手里灭亡。

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打仗没有绝对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敢保证百分百成功。对于诸葛亮来说,需要的是平稳,不求大胜,但求不败。从祁山进攻虽然进展缓慢,但一旦形势不利,可以安然撤退。只要蜀汉军队不遭受巨大损失,大不了再进行第二次北伐。

其二:从大的局势看,蜀汉基本上很难消灭曹魏,北伐与其说是统一天下,不如说是谋求生存。

作为大谋略家,诸葛亮也是一位聪明人,很明白当时的局势发展。曹魏的实力远远强于蜀汉,即使蜀汉占据了陇右地区,攻下了长安和洛阳,也很难统一天下。因为曹魏会集中一切兵力对付蜀汉,而东吴也会阻止蜀汉消灭曹魏。在东吴的眼里,诸葛亮北伐不胜不败最好,再说东吴根本就没有向蜀汉称臣的打算。只要曹魏实力严重受损,东吴立马会解除与蜀汉的同盟关系,然后与曹魏进行结盟,共同对付蜀汉。因此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谁都不允许对方消灭第三方。

现在情况很明显了,统一天下的北伐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接下来诸葛亮的北伐,就只是为了维持蜀汉的生存。为了提高蜀汉人民的危机意识,也为了安抚蜀汉内部荆州人士的返乡情绪,更为了中兴汉室的大旗不倒,诸葛亮只能北伐。只是北伐的目标变成了不求大胜,但不能大败,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就失去了价值。

总之,诸葛亮的北伐是迫不得已的举动,事关蜀汉的生死存亡。说白了北伐就是蜀汉维持生存的手段,至于能不能消灭曹魏,并统一天下,那就看天意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被采纳非常正常。

说句题外话,后来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就是完整实行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结果高迎祥的部队遭到了惨败,自己也被杀死了,最后这支起义军的残余势力由李自成继续率领。


子正寻道


导语

有一句俗语叫做“诸葛一生需谨慎”,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诸葛亮一生不愿犯险,凡事以稳妥为首要条件。而“子午谷”奇谋恰恰是一个险招,这个险招虽然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实上其中的问题也很大。

分析

  • 子午谷奇谋

要是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子午谷奇谋,我们还需要先讲一下什么是子午谷奇谋

说到子午谷奇谋,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中确切的提到了“子午谷”这个地方: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却并未提到子午谷这个地方: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第一个版本是源自于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第二个才是《三国志》中的原文。不管哪一个版本,其目的都是魏延领一支奇兵,用偷袭的方式,先于诸葛亮到达曹魏集团的重要区域中,等待与诸葛亮的汇合。

  • 魏延能否拿下长安(或者潼关)

子午谷奇谋看似是一条捷径,但是如果想成功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才可以完成魏延攻占长安(或者潼关)的目的

1、要是想完成子午谷奇谋,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奇”。出奇制胜是满足子午谷奇谋的必要条件,而这就涉及到军事战争的保密性。三国鼎立的时候,各方都有细作安排在敌方阵营中,虽然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出奇制胜的战争案例,但那都要满足“短、平、快”这三个条件。而出兵子午谷虽然要比绕道祁山要快,但却也并非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怎么也要有十天以上的时间。以魏延在蜀军中的重要性,率兵出征必然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恐怕在魏延还没有走出子午谷的时候,曹魏一方就已经完成了布防。

2、即便是魏延能够做到完全的保密行军,在曹魏集团没有设防的情况下就兵临城下,是否能够完成第一个战略目的呢?

①如果按照裴注中所说,是以五千人马去攻打长安,但长安城却是曹魏集团的重要城市,从汉朝开始就重点经营。即便是夏侯楙无能,但只要他不犯大错,长安城也并非五千人马就可以攻克的。简单点说,“子午谷奇谋”的一切前提都是在假设对方无能而进行操作的。

②那么换言之,第二个版本中的以万人去进攻潼关,然后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是否行得通呢。恐怕也未必,潼关一向是险要隘口,和长安、武关,共同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战略防线。如果不是重兵出击很难把潼关拿下。

3、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兵出子午道这个计划很难行得通。在魏延提出这个计划后并没有多久,曹魏集团就曾执行过这个计划。当时曹魏的大将军曹真与魏延不谋而和: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他不仅提出了这个计划,而且还率军执行了这个计划,可是结果却不遂人意: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曹真的能力并不比魏延差多少,曹真没有走出子午道,恐怕魏延也做不到。

  • 即便拿下长安(或者潼关)又是否能够完成会师的目的呢?

就算是魏延完成了战略构想的第一步,想要两军会师,也绝非易事

1、即便诸葛亮兵出祁山,没有受到曹魏集团的阻挡,也需要极速行军二十日以上,才可以与魏延进行战略会师。但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事实证明,诸葛亮每次北伐也都受到了重重阻碍,没有成功过。而就在诸葛亮一步一步的解决阻碍的时候,魏延早已陷入了重重危机当中。

2、不管魏延的战略构想是长安还是潼关,他都不可能率领大军出发。魏延的战略构想所选择的是走一条险道,而子午道就是一条栈道,早就年久失修了。他无法满足大规模行军的需要,说白了五千到一万是魏延所能携带的兵力极限。然而,就这些兵力,孤军深入后,拿下了长安(或者潼关)后,必然会遭到曹魏集团的反扑,到时候魏延很难坚持到诸葛亮率军会师。

  • 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计划

很多人都在说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这个计划,就是要打压魏延。其实在《三国志》中已经给出的答案是亮以为此县危。这个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呢?

1、分兵之危:蜀国的兵力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自从荆州失去以后,兵源的扩充更加大了难度。诸葛亮恨不得一个兵当两个兵勇,魏延一下就带走了大量的兵卒,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这个计划,所带走的兵还必须是精兵。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讲,这对于兵力明显有缺陷的蜀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战略布局。

2、人性之危:魏延是降将,也素有野心,诸葛亮不得不防。如果真的让魏延出兵子午道,一切顺利那还好办,要是失败了,魏延必将陷入危机。危机之下的魏延是否会投降曹魏,这一点谁也无法保证。而魏延一旦投降了曹魏,对于蜀国而言即损失了魏延所带去的精兵,也损失了一员大将。

3、粮草之危:兵出子午道所携带的粮草必然有限。以子午道之险能够安然无恙的走出都是难事,肯定带不了足够的粮草。从子午道出兵再快也要十日才可以完成,等到出了子午道粮草恐怕就不够用了。到时候连正常的生存都无法维系,何谈对曹魏集团作战呢。

4、敌情之危:出兵子午道一切的前提都是出奇制胜,这都是魏延的一个假设。可事实上,曹魏集团对诸葛亮的北伐早有准备:分命大将据诸要。谁有能保证子午口没有人去守卫,以后来曹真取道子午口可以推测出,子午道也并没有被曹魏集团所忽略。在不了解敌情的前提下,而轻言取巧,这是兵家大忌。

  • 纵然真的能够会师子午道,又真能决定战争走势么

一场战争、一个战场的胜利根本改变不了最终的走势,即便魏延计划完全成功,结局也不会改变

1、魏延是要如韩信故事,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可当时的天下大势与楚汉争霸的大势完全不同。曹魏集团所面临的对手也没有项羽多,假使诸葛亮和魏延在潼关会师,那势必会引来曹魏集团的全线反扑。甚至曹魏集团还会选择走诸葛亮所走的路线,去直接切断蜀汉大军的后路,到时候蜀汉所面临的危机是无法想象的。

2、蜀国的士卒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以蜀国的士卒的特点,真要是和曹魏集团在潼关进行大会战,根本无法抵抗曹魏集团的骑兵。翻山越岭是蜀国的强项,但真正要是进行正面对决,蜀国与魏国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蜀国还不可能像曹魏集团一样,补充兵源。蜀国想要补充兵源的难度太大了,真的在潼关一代大决战,很有可能会被围歼。

结论

军事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想指望一个奇谋就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经过通盘的筹划才可以。以诸葛亮的谨慎、稳妥更是要想象的比常人周到。而且,子午谷奇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这个计划本身就存在着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可子午谷奇谋一旦执行失败,蜀国将面对的打击则是无法挽救的。


再言春秋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宁可不取得大的胜利,也不愿意出现大的失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是后人对诸葛亮用兵的客观评价,诸葛亮擅长用兵,却不喜欢用奇谋,这也是他屡次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诸葛亮之所以不使用子午谷奇谋,主要是由于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悬殊,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又比较低,诸葛亮不愿意冒险使用子午谷奇谋。

蜀汉和曹魏实力差距

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地北伐,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曹魏,而是为了以守为攻保全蜀汉。关羽丢失荆州之后,蜀汉的领土只剩下了益州,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士兵数量只有10万人左右。曹魏占据了9个州的土地,人口和士兵数量都是蜀汉的5倍,只要曹魏不出现内乱,蜀汉基本没有希望击败曹魏。

诸葛亮非常了解蜀汉的国力缺陷,因此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作战,从来没有冒过一次险。诸葛亮的这种打法非常符合蜀汉的国情,如果诸葛亮贸然跟曹魏决战,那么蜀汉十有八九会提前灭亡。

子午谷奇谋的几个缺陷

历史上的子午谷奇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魏延带领精锐五千人进攻长安,诸葛亮率领蜀汉主力进攻凉州,然后诸葛亮和魏延东西夹击将凉州地区攻克。第二个版本是魏延带领一万精兵攻克潼关,然后魏延守住潼关抵挡曹魏的主力部队,诸葛亮趁机消灭凉州地区的曹魏驻军。

不管是第一个版本的子午谷奇谋,还是第二个版本的子午谷奇谋,都要求魏延必须能够攻克长安或者潼关,并且抵御住曹魏的大军进攻。同时诸葛亮能够消灭曹魏的凉州军团,再派遣军队到关中地区支援魏延。

曹魏在潼关和长安都驻扎重兵,魏延能否攻占长安和潼关需要打上一个大问号。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连一个陈仓都没能攻下来,如果诸葛亮不能攻克凉州,那么魏延的军队就是一支孤军,肯定会被曹魏包围消灭。

可以说子午谷奇谋是一次成功率极低的军事冒险行动,诸葛亮一生都不愿意冒险,他肯定无法接受如此冒险的子午谷奇谋。当然诸葛亮的打法虽然稳定,但是却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毕竟曹魏的实力超过蜀汉5倍以上,蜀汉和曹魏中规中矩的打消耗战,根本没有任何翻身的几率。

子午谷奇谋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历史上出其不意的谋略,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管是韩信的暗度陈仓,还是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二战时期的曼施坦因计划,都是从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进军,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将强大的对手一举击垮。

虽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希望非常的渺茫,但是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就能够直接改变曹魏和蜀汉的国力对比,甚至能够一鼓作气击败曹魏。在曹魏和蜀汉国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子午谷奇谋未尝不是蜀汉翻盘的唯一希望。

总的来说,子午谷奇谋是一次典型的军事冒险行动,虽然子午谷奇谋很难能够成功,但是子午谷奇谋也是蜀汉翻身的一条捷径。假如诸葛亮接受子午谷奇谋,魏延和诸葛亮联手攻占了凉州,那么蜀汉弱小的局面就会被打破,三国的历史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史海泛舟摆渡人


孔明小聪明/只是放了几把火/格局不够/没招聘人才也没开疆辟土/霸着位置不作为


用户911645833750


我觉得不是,还是不要过于夸大子午谷之谋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看到邓艾偷袭阴平,就觉得奇袭子午谷可以成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邓艾偷袭阴平能够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刘禅的意志稍微坚定一点,然后不要贸然出兵决战,固守待援就可以。邓艾那几千人马实在不够看。

魏延奇袭子午谷如果成功,即使拿下潼关,或者能对曹魏集团造成一定的震动,但是司马懿父子不是刘禅,魏延的几千人马也真心不够看,要从根本上打败曹魏集团基本没可能。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很大可能是全军覆灭。

对于诸葛亮来说,此时的魏延是可以倚重的大将,所以根本损失不起。如果没有夷陵惨败,蜀国元气未伤,诸葛亮应该会给魏延这个机会。






风神翼龙12


不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弄险,这点也恰巧证明了诸葛亮谨慎做事的态度


快影混剪


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恰恰说明诸葛亮是一流的战略家,无与伦比!

先来看看当年的汉中之战,真的是刘备集团实力强大到可以正面对抗曹魏集团,并从其手中硬抢过了汉中吗?并不是!汉中之战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对蜀汉而言,这是家门之祸,对曹魏而言,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曹操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放弃汉中,迁走民众,留下空城给蜀国。

现在我们换个视角,对蜀汉而言,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以攻为守,寻找机会,蚕食曹魏领地,缩小国力差距,这一点从诸葛亮选择的进军路线就能看出来意图,蚕食陇西。诸葛亮是战略制定者,魏延是战术执行者。

那么再来看打下长安有意义吗?没意义,长安对蜀汉而言也是鸡肋,甚至是累赘,打下守不守?不守打下来干嘛,难道正义之师会去抢城屠城?守的话,用多少兵力守才能挡住在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上从潼关源源不断赶来的曹魏大部队?兵少守不住,兵多守好嘛,围而不打,分兵直扑汉中。更不用说还要面临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长安虽是大城,没有补给粮草能撑多久呢?

现在明白了么,魏延只是将军,战术执行者,眼中只有攻城掠地。诸葛亮是丞相,国家栋梁,考虑的是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两个人思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这种矛盾也像极了现代企业里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矛盾!

因此,子午谷奇谋的重点根本不在能不能成功,而是根本没必要去考虑打长安。

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战略正确,战术只是锦上添花。战略错误,战术执行力越强,犯的错误就越大。

我猜肯定会有人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来反驳我。需要看到的是,不管邓艾有没有偷袭得手,蜀国被灭都只是时间问题,邓艾的战术成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趋势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能被延缓,却无法被改变。

再说说我最崇拜的诸葛亮先生,绝世奇才!君子典范!人臣楷模!一辈子都在逆天而行,主动去拿了一手烂牌,居然还把一手烂牌打的相当出彩!最后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带走了诸葛先生。诸葛亮在世时,蜀国稳如磐石,还能以弱攻强,打的号称用武通神的司马懿先生不敢正面对战。诸葛先生君子之风,连打架都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的真面对决,不屑于阴谋诡计。这样的人,几乎完美的君子,历史上能有几个?

再来说说陈寿的评价,需要看清楚的是,这里比较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诸葛亮自己,是说他的谋略能力不像政治能力那么出色。就好似一位学霸政治理论考试100分,军事理论考试98分。你能说他军事理论考的不行???[可爱]


Dr塞上空许约


导语:

子午谷奇谋不执行可以视为奇谋,若是执行了就不是奇谋了。诸葛亮不同意是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能成功,徒耗蜀国国力诸葛亮怎么能同意。


子午谷奇谋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被记录在史书中,让大家都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打压魏延不让魏延建立军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古代战争有城池的一方会占尽有事,因为没有热武器攻城是战争众最消耗兵力和士气的。魏延提出以万人为出子午偷袭洛阳,这个计谋根本就不能够实现。洛阳作为魏国都城常备的守城兵马就不会少于一万人,而且城内不会没有良将,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怎么能成功破城。


行军迟缓根本起不到奇袭的作用

从子午谷的地形分析一下奇袭的可能性。如果子午谷是平坦的官路那么必有关隘设防,那么魏延出兵肯定会与之交战那么奇袭就化为泡影;如果子午谷和其他蜀地一样是崎岖山路,那么魏延及所率领的军队不会有太多的骑兵,没有了骑兵怎么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等魏延率军到达城下时魏国已经做好了防御或者还没到城下就已经与魏国援军交战了,一样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

诸葛亮数次的北伐都无功而返并不是诸葛亮不擅长攻城掠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就是一柄双刃剑,蜀国凭借地理优势可以抵御魏国的大军进攻,但蜀国的地形也同样的限制了自己。大军出川是个难题,而粮草的运输供给更是难题,粮草补给无法得到解决大军远征必败无疑。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都是败在粮草不足,而不是诸葛亮不擅长奇谋。

总结:魏延想要建立功勋但是子午谷确实很难实现,三国时期蜀国最弱以小股军队袭击最强大的魏国都城可以用异想天开来形容了。三国正史中攻城战能够破城的只有两个条件:第一城内粮草用尽,城内放弃抵抗;第二城内发生叛乱自开城门。魏延率军前往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所以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并不史书评价的那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