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照顧父母最多的孩子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離得遠的在他們心裡是最好的,這是為什麼呢?

靈犀185149568


有人說照顧父母最多的孩子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離得遠的在他們心裡是最好的,這是為什麼呢?


剛剛看到話題就想到了我的一個同學,同學兄弟姊妹好幾個,除了同學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之外,老人的其他子女全部在外地。以前父母能行能動的時候還好點兒,後來父母一個接著一個生病、臥床,父母生病住院,同學兩口子就醫院、菜市、家裡幾頭跑,光身體累不說,心裡的累要比身體的累嚴重得多。有時閒暇之餘,仔細想想父母生病那些被折磨得寢食不安和擔驚受怕的日子總是刻骨銘心!

同學家有個特殊情況,母親從來不想花別人的錢,就是逢年過節外地孩子的錢也一分都不要,就連老兩口子過壽時,外地子女要給錢也是一個子兒都不收。別以為老人這樣做是他們的錢都給了照顧他們的孩子,恰恰相反同學跟父母住在一起幾十年,年輕時同學跟父母住在一起自己要上交生活費,後來老人年齡大了,家庭所有的生活開支,包括外地孩子回來看望父母和家裡來了客人,所有的開支全都是同學自己花錢,不但如此一直以來同學兩口子也從來不收父母一分錢生活費。這樣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底細的人,肯定說這樣不可能的,不管大家信不信,這是絕對的真實事。

讓人有點兒欣慰的是,同學父母逢人就誇兒子媳婦的好,親朋好友也都知道同學兩口子對父母很孝順。按理說老人都跟親朋好友說兒子兒媳的好了,按理說在老人心裡應該這個一直陪伴的兒子好吧?可恰恰相反老人整天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跟同學吵吵吵,有時候還把跟兒子的不快把氣往兒媳身上撒。雖然老人跟親戚說過兒子孝順的話,可老人同樣也說兒子的許許多多的不是。最讓人不解的是,老人經常當著兒子的面說外地的孩子如何如何好,就連逢年過節連東西都不買,平時甚至連電話都極少打的外地孩子在老人心裡也是好的。

最最讓一直陪在身邊孩子心裡鬱悶的是,老人竟然當著兒媳的面多次說:“老了兒媳婦管什麼屌經,還是閨女好。”弄的兒媳只好裝聾作啞直搖頭……

從上述這個真實的案例分析,跟老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平時小小的言差語錯老人就記在了心裡,雖然陪伴的孩子對父母照顧的很周到,但是由於長期都受到同樣的陪伴和照顧,在老人看來卻成了理所當然。正像有句話說的那樣:“久居蘭室而不聞不其香。”可對外地的孩子呢,由於他們長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偶爾回來一次老人就感到新鮮,他們別管老人說話做事對不對統統順著老人來,在老人看來不跟自己頂嘴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外地的孩子即使平時不打一個電話,不買任何東西,哪怕過年都不回來老人心裡一直還惦記著,那些孩子喜歡吃什麼喝什麼老人總是牢牢記在心裡,只要外地的孩子回來他們喜歡吃的吃,該帶走的老人也提前給準備好,可是,整天守在老人身邊時刻贍養和付出的孩子的吃喝喜好老人卻壓根就不知道……

要問為什麼?還真的說不清,我猜想或許如大家說的那樣:只有距離才產生美吧!



智慧奶奶


本來就是,我媽媽一直就重男輕女,我小時媽媽就不喜歡我,因為我像我父親,黑,不漂亮,我弟弟都像我媽媽,媽媽很漂亮 所以媽媽就一直不喜歡我,可是媽媽又離不開我,文革時期我父親去時了,才14歲的我就挑起了保護媽媽和弟弟們的擔子,一直到媽媽老去,我也老去,還是我照顧著媽媽,最後送走媽媽時也是我守候著媽媽,可是其他的人都忙,除了大弟外,他們連看看媽媽都非常難得,媽媽有三個兒子就我一個女兒,可是媽媽永遠愛的是她老人家的兒子,媽媽對我很不公平,但是能怨嗎?不能,天大隻有天,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兒女,我認為父母偏心是廣泛的,但是孝敬父母是應該的,我這輩子的許多不幸其實都是媽媽給我造成的,不過都過去了,媽媽也走了,媽媽最後的歲月一直都在我面前懺悔,媽媽還說下輩子我們還做一家人,只是她老人家做女兒,我做母親,她老人家說下輩子她來報答我,我每次聽媽媽說這話就要哭一場,是心痛媽媽也是安慰自己,不管怎麼樣,我的付出得到了媽媽和所有認識我的人的認可,我就值得了!,我無怨無悔。


依風聽蟬


我是有發言權,說的一點也不錯,我姊五個,那時我的兒女才幾歲,生活也有餘,那幾個都是農村的,二老在沒得病之前,我貼補不少,吃穿用每年都邦不少。二老得病(癌症)以後,在醫院裡我花了5份之四的錢。我不後悔,我以前不知道,二老走了一後,我哥說我媽煩我,因為我經常數囉她。

現在想一想有後悔,為什麼錢花的多,力也出的多。到後來人還不喜歡,

可能出錢,出力說活也大膽,人老了就象小孩,說不得,雖然都為他們好。她們理解不了,就象電視劇裡的蘇大強。任何人到老了,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往現在的年青人,照顧老人也得有學門,不要硬頂,換個方式。不要象我一樣不討好,應該大夥有一個健全的訪法。不要什麼都攬。


6312IO


我每個月工資2000元左右,東拼西湊在我們小區裡給父母買了一個80平米的房子,把他們從幾百裡外的農村老家接來,就是為了多年來的心願,想讓父母脫離老家那種孤單勞累的生活,接到身邊方便照顧,畢竟都七十多歲了,看著他們身體健康,我覺得自己做的值了。雖然日子過得拮据,每月要還房貸,要供孩子讀書,要負擔父母家所有費用水、電、物業、有線電視等等,但是還是比較開心,因為能每天看到他們。同事們坐在一起聊換季去哪買衣服,做什麼指甲漂亮,興什麼樣的鞋,對我來說都沒有興趣,我好像和時代脫軌了,原因就是我沒有那麼多錢去考慮打扮自己,其實是我沒有能力去支撐願望,可是我還是選擇去做了,就不想給自己留遺憾。

和老人近了,生活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他們的生活習慣多鹽多油,偏愛吃辣的硬的,因為媽媽是高血壓,爸爸做過胃癌手術,這些都不利於他們身體,我時常和他們講,可是他們不聽話,說多了不開心,反倒和我生氣。姐姐也在附近偶爾過來看看,什麼也不說,他們覺得很開心,弟弟每年回來一次,父母更是疼愛的不行,言聽計從。突然我覺得我好失敗,為什麼我心心念唸的為他們操心,卻換不來他們的理解呢,我為了他們負重前行已經舉步維艱了,反過來別人都是好人,唯獨我不行。但是如果有任何事我要是不參與他們就不開心,還生我氣,每年帶他們檢查身體,回老家小住,我寧可請假都必須陪著。有時候我也想不管了,像姐姐似的偶爾去看看,可是老公勸我,咱們接他們過來不就是為了他們晚年開心麼,孝就是順,順著他們吧。有時候一個人心裡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靈犀185149568


題主這個問題提得真好。本人兄弟四個(無姐妹)我最小。大哥,三哥在外地一年中回家三四次。我和二哥在家,父親十年前去世。老母親今年八十八歲了。不過身體挺好,自已能照顧自已。每次大哥大嫂,或三哥三嫂及孩子們回家老孃都高興得不得了。彷彿讓人覺得他們才是親生的一樣。走到哪裡恨不得寸步不離,恐怕一轉眼又走了。就連平時常吃的糖果,都沒有他們買回來的味道好。我有時也說,一樣的兒子怎麼沒他們做得好。妻子說,行了到她的這個歲數,又不用咱伺候,就知足吧隨便她高興就行了。事後我也想,距離產生美這話說得怎麼那麼好!




鄉野清風270


謝謝!是的,我有體會。我父母病重我伺候她們十年,接屎接尿……。有一次我下班回家,我父母在屋裡說話,他們很牽掛不管他們的——我的妹妹。

這也是人之常情,都是他們的孩子,看不見他就想念啊!你守在跟前,天天見。

我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距離》,文章中寫到:現在的親情友情都很重要,但是多好的關係也要保持距離,給自己留有退路,給別人留下自己活動的空間……,我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往往盡孝的,天天守著他,他不說你好,離的遠的倒很親近!

老人,見一面少一面,老小孩啊,不要怪他,儘自己的良心就很好!我們盡孝不是讓人說好的!老人走了,自己沒有遺憾,這就足夠!


沐清風明月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孩子,人家都說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和小孩兒有很多共同之處。如果你養過孩子,就會知道很多父母在養孩子過程當中喜歡方方面面管束孩子,但最後的結果適得其反。

你的孝心是有目共睹的,包括你丈夫的寬容和善,這些都是你的財富,也是你的幸福,是誰都不可能奪走的。但是孝順這件事情,你是發自本心的,不應該去太多的講求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到孝順二字,要想孝就要順,而你總是不順,你又怎麼能指望父母感念你的孝呢?但這並不是說讓你袖手旁觀,只是需要換一種方法。你看到她們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那與其在那裡說教,不如從源頭上,從根本上去改變他們的習慣。比如說,你可以換成低鈉鹽或者換成可以定量的調味瓶,又或者也可以採取多蒸少炒的方法,這樣既不會引起你們之間的矛盾,也會讓父母在不知不覺之間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同時還有幾個方面是你需要特別注意的:

1.不要在父母面前拿自己和其他姐弟進行比較,因為這樣會讓父母認為你存在妒忌心理。

2.不要為了父母去節衣縮食,控制自己的需求或慾望。因為這樣的話,父母會認為你沒有這方面需求,那麼在他們有餘錢,或者你有餘錢的時候,他們所想到的就是先用這些錢去接濟有需要的孩子,可能會引發你們之間更多的矛盾。

3.不要邀功。你孝敬父母的行為,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雖然你們經常發生摩擦,但這只是行事方式的差異,並影響他們看到你的孝心,所以你不要總把這件事掛在嘴上,讓自己的孝心變得很廉價。



老孟的娃世界


這個不喜歡,是你自己感覺到的呢,還是父母告訴你:“我最不喜歡你。”

從距離上看,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近距離接觸,必然會產生一些生活矛盾和摩擦,由此產生的不開心,是不是你以為的父母不喜歡你?其實並不是的,父母知道彼此愛著,一家人可以互相理解包容,會展示最真實的他們在你面前。

對於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由於平時見的少,思念牽掛是多過現實層面的相處,所以你會覺得他們好像更喜歡在外的孩子。


安安心理


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在一起了,再小的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只要做事,就可能有錯。

今天,你忙得很,忘了出門帶走垃圾。晚上回來,老媽嘮叨了半天,你是哪個煩呀,累了一天了!

父母內心是愛每一個子女的,但是每個父母的三觀和自己的是不同的,在一起生活,就會產生矛盾。而不在身邊的兒女,沒有具體的三觀碰撞,就只有愛和思念在他們心裡。

我們不要抱怨我們的照顧,得不到理解和喜歡。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常有感恩之心,方得善心,百善孝為先!





樹葉極光


遠了香,近了殃。這是我們老家的一句俗語,也是我的親身體會。

老年人對遠方的孩子裝在心中夢裡,掛念有嗔怪,表達方式是皺眉嘆氣 ,嘮叨是自言自語,向親友炫耀用來當道具。

老年人近前的孩子放在眼中嘴上,責怪和疼愛,表達方式是瞪眼,嘮叨是直來直去,是發號施令的工具。

這並不是老人不識好呆,這是人上了年紀琢磨不透的自然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