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七星印月


项伯是楚汉相争中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他的关键作用在于鸿门宴上救了刘邦,而这一救,表面看是因为之前说服了项羽,而不同意亚父范增擅专,但反过来说,何尝不是在代表项家另一派人物向项羽的权威发起挑战,表示异议。

项羽以侄子的身份取代项梁,从名份上未免不足,只是起兵最项梁项羽二人是主谋主力,杀宋义夺回军权也是项羽一力促成,后面的破秦屡建奇功,更是无法掩盖项羽的合适的楚国统帅、项家家主的实力。形势虽然是这样,但作为项梁仅存的弟弟项伯未必能同意项羽成为家主的事实,史书虽没有明文记载二人有过言辞交锋,但从一些蛛丝马迹约略可推。


项伯好游侠,行走江湖时曾杀过人,被官府追捕,得到张良的掩护和帮助,有此救命之恩,项伯感念不忘。等到项羽刘邦兵分二路攻秦,刘邦赖项羽拖住秦军主力而入关中破咸阳,有自立之意。项羽得知大怒,既已击溃秦军,便欲乘势攻打刘邦夺取咸阳。项伯得知,连夜到刘邦营中通知张良,这是在鸿门宴之前的重要一段,由此引出刘邦拉拢项伯,并亲自到项羽面前请罪和说理的鸿门宴。项伯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实质是对侄儿地位表达不满和被刘邦以金钱和联姻拉拢所致。项伯之后继续在项羽阵营发挥余热,直到楚汉相争尾声,还带兵到九江杀死英布的妻小一家,其中是否与刘邦有再交集也没有记载,有人认为范增的出走也和项伯有关。后来刘邦取胜,项羽自刎,项伯投降,感念前恩,刘邦封他为射阳侯,在项伯之前已有项氏族人项他先降刘邦,项他是项羽的族侄,项氏骨干人物之一,汉朝建立后封平皋侯。刘邦项羽死后虽然赦免项氏族人,但让他们全部改姓刘。与项羽有关的项氏算是以另一种方式绝后了。


南方鹏


鸿门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了,后人常将有预谋或暗藏杀机的宴会称为“鸿门宴”。这个典故出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在我看来,鸿门宴应该是史记之中十分精彩的片段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歇后语,也出自这个故事之中,可以说鸿门宴彰显了司马迁高超的史学和文学功底。

鸿门宴说的是什么故事呢?话说秦朝灭亡后,项羽和沛公(也就是后来的刘邦)开始逐鹿天下。项羽是一个有着雄心报复的人,其地位显赫,是楚国的贵族,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但却无太多心机。

而刘邦起家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底层的摸爬滚打,使得他见识到了世态炎凉,以致心机十分重,而且他的缺点也十分多,自从有了一些势力之后,酒色便为常事。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诟病他的地方,在描写刘邦之时便用了“贪于财货,好美姬”几个字可见对刘邦的看法之深了。

项羽的谋士范增,是谋略甚深的人。刘邦屯于坝上之时,为了成大事,将最喜欢的财色戒掉了,开始拉拢人心。范增对此十分警惕,于是才和项羽谋划了鸿门宴,希望在这场宴会上将刘邦杀掉。

刘邦最初不知道项羽和范增的谋划,在赴宴之前,鸿门宴中的关键人物出现了,那便是项伯。项伯是谁呢?史记中提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也就是说,项伯是项羽的叔叔。

那么项伯又与刘邦有何关系呢?原来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张良,而项伯与张良关系交好,起初,项伯因杀人而犯命案,张良将其救下,为报答这一恩情,所以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

可以说,项伯初心是为了报答张良之恩,并不是为了刘邦脱险,这从项伯对张良说的“勿从俱死也”一句话中,便可得知,项伯最初只是打算让张良跟他逃跑,不要再追随刘邦了,怎奈张良十分讲义气,非但没走,而且还将前因后果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后,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张良便献策,让他通过项伯的关系,假意向项羽服软,以苟全性命。那么项伯又是如何同意替刘邦说话的呢?

原来,刘邦通过利益拉拢了项伯。他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也就是说,你替我引荐项伯,我要拜他为兄长,不仅对项伯礼遇,还与他约为婚姻。让项伯对项羽传话,刘邦不会造反,项羽得知后,便信以为真了。

可以说,项伯在鸿门宴之前,便已经与刘邦结为兄弟了,这也是他帮其脱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贵族果真是讲信誉的,项伯允诺刘邦传话,便对项羽说了刘邦的情况。而项羽允诺不会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果真,宴会之上,范增频频暗示项羽,项羽均未动手,真是君子呀。范增实在没有办法,于是便找来项庄舞剑,借机杀害刘邦。而项伯也随即起舞,保护刘邦不受伤害,最终刘邦借去厕所逃离了鸿门宴,保全了性命。

事后,范增十分生气,指着项羽大骂“庶子不可与之谋”(意思是:这个小子!难以跟你共事呀)。不仅如此,在此后的战争之中,项羽也曾试图杀害刘邦,皆为项伯“杀之无益”为由,保全了刘邦。

楚汉之争,项羽自杀后,刘邦将项氏一族保留了下来,并赐封项伯为“射阳侯”,其他项氏也被封了桃候、平皋侯、玄武侯等,项氏得以保全了。但刘邦封项伯为侯,一方面是念及旧情,更多的则是为昭告天下其仁慈之举,而且项氏已然不成气候了,所以即使给了空名也无所谓了。

项伯保全刘邦,一方面是因为在刘邦处得到了所谓的“尊敬”和婚约等利益关系;更重要的一方面实则是为了承诺。今人对于“诺”字看得不是很重,而古人则不然,除了刘邦这样的“小人”不重诺之外,贵族或有身份之人,将“诺”字看得比性命更重要,这点在项羽和项伯身上皆有体现。


夕阳下的晚枫


“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鸿门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老谋深算的范增几次动心,超强自信的项羽犹豫不决,勇敢无畏的范庄举剑无果,而敌军阵营里,同样级别的张良当断则断,无比圆滑的刘邦抬脚就溜,英雄屠夫樊哙卖力护主,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逃离了虎狼之窝。在这一出大戏里,项氏阵营里的项伯,扮演了一个超级不光彩的猪队友形象。有人说了,他也是为了保住项氏一族的血脉嘛,对,他是保住了项氏,不过此项氏,只是他项伯的项氏(血性已无)而已,因为他不但这次帮了刘邦,以后还多次帮了刘邦,实现了自己封侯国姓的梦想,虽然跟着项羽混,也未必不行。

  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        冷眼看!

  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项伯是个小人(不是骂人),他很懂得为自己打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至于害了谁,害的人和他有什么关系,那不在考虑之列。

  他为什么会去告诉张良刘邦有危险?

  因为他跟张良有情义,有瓜葛。想当年项伯杀了人犯了罪,是张良救了他,现在他有权了,是项羽的叔叔了,在项氏阵营基本说一不二了,趁现在报答当年的大恩,这也很符合恩义原则嘛。只是他没想到,他的这份天真的心,竟然还得到了刘邦许诺结为儿女亲家的好回报——既然将来都要是儿女亲家了,那通风报信也是应该的嘛,在接下来的宴会上,儿女亲家有危险的时候出个手救下,也是应该的嘛,儿女亲家是多么好的事情啊,项氏赢了,他为王为侯,项氏输了,他仍然可以享受富贵,哎呀,这种事情,光用想的,就美妙无比了——项伯当然想不到,直到他死,这个亲家的称呼也轮不到他。

  对于项伯来说,刘邦当然不能死,一死张良就没主子了,张良就伤心了,落难了,他要搭救张良报恩就不够意思了,最好的就是替他保住刘邦,让恩公过上幸福的日子。至于项羽会不会幸福,那无所谓,反正他项伯会开心,成了有信义的人,这就可以了嘛。何况一个小小的刘邦,怎么会是项氏的超级敌手,范增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没事老危言耸听干什么,不要吓坏我的亲家了!

  他们还是好兄弟了!

  好的,就这样,项伯救了刘邦。

  奇怪的是项羽也脑抽抽,明知道项伯有问题,还事事听他的。后来封各位诸侯王时,愣是把汉中给了刘邦。这块地多好,巴蜀关中三秦啥的,都是要地,就这么滴,因为项伯收了准亲家的好处(项伯估计也没想到这点,只记得儿女亲家儿女亲家了,魔音入脑的),把项羽说得一愣一愣的,这事就算成了。

  后来,荥阳一战,项羽要煮太公汤,项伯又不让,项羽也听了……

  我们后人当然知道项羽失败的可能是非常大的,没有刘邦,也可能有李邦,可是项伯所为,真的很不光彩,小人行径让人不齿。起初,项伯也只是略替刘邦说两句好话,后来就站在中间了,再后来,他就站刘邦那边,成了真正的叛徒了。西汉建立后,他被封为射阳侯,赐刘姓,人称刘缠(原项缠),孝惠三年他去世后,他儿子刘(项)睢犯了罪,爵位没了——套路这东西,要想有就会有的。(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