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你認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

勤徑苦舟其修遠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神奇的時代,百家爭鳴,經典湧現,能人輩出。聖人,因思想智慧而被後人尊之為“聖”,思想智慧的突然爆發,而且還是整個世界的共性,難免讓人生出“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樣類似的想法。

大多數人並不知曉,老子、孔子,他們也稱某個人為“聖人”,而春秋戰國時期也並不是人類第一次的思想勃發!第一次是在上古時期,上古時候有個人創八卦,悟天機,演化萬物生滅之道,制定人類綱常倫理,規劃世界未來格局,甚至還被譽為“聖人老師”,此人正是“人皇伏羲”!焦恩俊飾演的伏羲《天地傳奇》

這些聖人的出現,就好像是上天註定的一樣,普通人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思想、智慧無比高深的人呢?做一個俗人,吃喝不愁,坐擁美女,執掌大權,有什麼不好?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他們為什麼要捨棄呢?

《鬼谷子》一書,曾經講過,聖人用心去看世界,凡人用肉眼去看世界,用心看到的是本源元始,用肉眼看到的則是事物的變動。

就拿看病醫病來講,我們看到的是事物的變動,有病去醫院,有錢就能享受單間雅座,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聖人看待的是本源元始,有病不需要去醫院,不生病不就解決了?如果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我想聖人的這種想法,未必不能實現!

可以見得,聖人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只是他們選擇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無力抵擋命運的囚牢,只能妥協,而聖人一直都在尋求著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即使他們自己粉骨碎身,都在所不惜。

所以,把聖人和我們歸結為一個大家庭,聖人應該就是那種比較叛逆的孩子。而叛逆的原因,無非就是他們不認同我們選擇的存活方式,不認同我們所創造的未來。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日本兵拿著一杆步槍就可以看住好幾十號人,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一股腦全衝上去,他一下能打死幾個?!換子彈還需要時間!前面的擋子彈,後面的衝上去,直接就廢了他了。

因為,沒有人願意犧牲,沒有人敢於反抗,所以這些人最後都被集體槍殺了。


聖人是叛逆的,也是正確的,當所有人選擇臣服於沒有未來的命運,選擇妥協於扭曲的現實,“聖人”就會出現。我們仔細觀察上古時候和春秋戰國,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們的存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很是極端,而且,大多人都妥協於這種規律之下,強者生存,弱者淘汰。



都市修道人


如果你讀過世界歷史,或者把中西方的歷史進行比較,

你會發現,東西方的歷史大約在1500年以前,是如此的相似!

不僅讓人浮想聯翩。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古王國時期,恰與《史記》所載的中國炎帝、黃帝同時。

一些專家據此得出了中國文明在埃及的假說,埃及是一個世界性的王國,所有文明的源頭,

學術問題允許討論嘛,專家講的也是很不錯的。

而且基於這個假說,那麼東西方歷史如此相似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比如:古巴比倫太陰曆與中國陰曆 公元前20~18世紀,古巴比倫創建了以月亮圍繞地球旋轉週期計算的太陰曆,與中國夏朝所使用的陰曆,不僅同時,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閏月。二者如出一轍。又怎麼解釋?

如果文明的源頭都是一樣的,解釋起來就容易了。

這個就本題所指出的,中國孔子與印度釋迦牟尼生於同時期,兩人年齡只差14歲。一個開創了延續2500餘年的東方傳統文化——儒學,一個創建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與中國劇作家湯顯祖 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與中國傑出劇作家湯顯祖不僅是同時代人,而且同於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亞被譽為西方戲劇之父,湯顯祖則為中國戲劇之祖。不可謂不驚奇。

俄國彼得大帝與中國康熙皇帝基本同時登位,後來他們又相繼去世,康熙死於1722年,彼得死於1725年。彼得大帝開創了俄羅斯帝國,康熙皇帝奠定了東方最強大的國家,兩人俱為一世雄主。

公元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後,不甚文明的時代,

哲人對人性的思考,卻達到了那樣的高度,那樣的層次,孔子一個人便讓我們解讀了兩千年,

蘇格拉底至今被西方人懷念,喬布斯願傾其所有換一個與蘇格拉底獨處的下午!

世界在不斷變化,即便暫且後退,方向確實前進的。

這樣看來,古不如今,今不如明,但是中國普遍認為,明不如今,今不若古!

人心不古,一切都向古代看齊,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古人說的卻一點沒錯。

我不知道公元前發生了什麼,我卻知道,在那個智慧大爆發的時代,擦出的思想火花,道盡了中國人的普世價值。

經典永不未過!


逸謙吧唧吧


老子的道家學說誕生最早。儒家是在漢武帝時才正式立為國學。中國的佛教卻只是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在唐朝才真正興盛起來。為什麼?

道家學說的根基是道,儒家是禮,釋家是空。為什麼,有區別嗎?沒有!!!

老子是發現道的人,他發現了,可是無能為力,孔子也發現了道,他用盡自己認為有用的仁義禮智信等手段試圖成為道。而喬達摩也發現了道,可是道是唯一的,那其他人怎麼辦,於是他的學說都是勸人放下,解脫。不要再尋找道。他們都有一句相同的話:

不可說。不可說。

之所以不可說不是不能說,而是說不得。說不得就是說了你就不能得到的意思。假如你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冥想體悟等方式知道“道”是什麼的時候,你就可以接受他,因為它是你自己探索出來的,也可以說是悟出來的。

道並不高深,它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我們認知內的所有生物都參與其中。這包含著東方,西方,僧侶,修士,科學家,無神論者等等所有的生命。

道不能說的原因是因為它一旦被明示或者證實就會導致極大的災難。在道面前,任何國家和勢力都不會允許它的存在,可是所有國家和勢力卻都在為它而努力發展探索。

好了,作為一個神棍編到這裡已經很不容易了。其實道並不是迷信的詞彙,我就是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裡看到的道。最後用道德經結束這次瞎掰,只要你能明確的理解“道生一”中的一,你就知道了道,也就瞭解了道。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也就是道不能說的原因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用戶53080569393


平常我們說的中國文化,無非是“儒、道、佛”,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這三家,各有聖人,各行教化,其思想、教言澤被後世無有窮盡。老子,道家鼻祖,其說“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立身處世主張以清靜為本,治世則推崇無為而治,對兵法權謀、經國濟世、立身做事皆有極深遠影響。千秋聖人孔子,刪詩書、定禮儀,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開儒門道統,為萬世師表。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人天導師,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三輩九品皆得受教,史料多有於佛門中“求富貴得富貴、求爵祿得爵祿、求子得子、求平安得平安”的記載,民間至今仍廣泛流傳“佛氏門中,無求不應”之說。

令人稱奇的是,這三大聖人出世教化,基本上是在一個年代,都是在公元前500年前後,前後頂多相差六七十年,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思索:莫非這三位聖人是攜手而來?

一,老子生平及學說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王朝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或說其生於約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471年,但沒有翔實的史料為證,不敢妄信。他大約與孔子同時代,年齡或比孔子稍長,這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史記》中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的記載。

老子為周朝“國家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其在職時,既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什麼弟子跟隨學習。真正使他名聲大振的,是關令尹喜。《史記》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意思是說,老子見到周王室日漸衰微,知道不可久居,於是“自動辭職”,離開周朝王室,打算到關外隱居起來。過函谷關的時候,被關令尹喜攔住,逼著老子寫書傳道給他,否則就不放他出關。老子無奈,只好寫下《道德經》一書,才順利“通關”。出關之後呢,“莫知其所終”,不知他去了哪裡隱居,更不知其晚年情況如何。

後來尹喜將此書公諸於世,天下人遂得見《道德經》,更依此衍生出許多故事來。五代時有一宰相杜光庭,以老子出函谷關隱居為引子,撰成《老子化胡經》一書,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西渡流沙之後,去了哪兒呢?去了印度;去印度之後,成了什麼呢?投胎成為釋迦牟尼佛;並說孔子就是文殊菩薩,等等,荒誕不經,無從稽考。因為這書出於杜光庭之手,後世遂將沒有根據的編造稱為“杜撰”。

老子生逢周室衰微的時代,必耳聞目睹許多骨肉相殘、弒父弒君、壞亂綱紀之事。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會與我們一樣深有感觸。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他的思維不為一事一時一世一國所拘,沒有變異為“憤青”一族,而是以其高超絕倫的智慧,洞幽識微,寫成《道德經》一書,以指導這“攔路弟子”尹喜修道。得遇這樣的老師,尹喜先生也真夠有福氣的。但《道德經》這部鉅著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並受到許多皇帝的崇奉,或許是老子當初沒有想到的。

司馬遷《史記》稱“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道德經》“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大學問,用之以己,是自我完善、自身修養;用之以亂世,則救民於水火,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歷史上每逢亂世,必有道家的高人出世,最大限度地減輕“生靈塗炭”之災。帝王御世,則每每“外示儒家,內用黃老”,幾乎已是不成文的規矩。

二,孔子生平及學說簡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周王朝魯國昌平鄉陬邑,其先為宋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世壽七十三歲。

孔子生時,比老子稍晚,周王室已然衰頹,綱紀廢弛,禮崩樂壞,諸侯之間經常互相侵伐;子弒其父、臣弒其君者,屢見不鮮。自堯舜而下至於商湯、周文王、武王的禮法典章,已被置諸高閣。取而代之的,是各諸侯對國土、利益、享樂的無厭追求。

孔子高屋建瓴,看到亂世的根源所在,洞若觀火。同時以其卓絕的睿智,也清楚地知道實現“天下大同”的綱要所在。於是,不辭艱辛勞苦,率弟子遍遊諸國,以期能有諸侯王採納他的建議,《論語》:“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大意是說,若有君主用我主持國家政事,一年打下基礎初見收效,三年便能於天下大有作為。

這不是吹牛皮,《史記》記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大意是說,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攝國政。理政魯國僅三個月的時間,販賣豬、羊的奸商就不敢胡亂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去搶著撿走;各諸侯國來的客人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走後門送禮,都能得到規範的照顧,好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魯國有了一位如此卓越的政治家,引起了鄰國齊國的巨大擔心。魯國日漸強大,這對齊國不是福音啊!於是選派美女聲樂團,送給魯國國君去享樂。這正是魯國國君的所好,於是沒出幾天,就不理國政,國內大事也不再以禮法行事。孔子見狀,知道“豎子不足與謀”,於是離開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行。從56歲到68歲,先後遊歷了十幾個諸侯國,期望他的治世之道能為當權者所用。

可惜的是,沒有一位君主能採納他的建議,終日除了鬥雞走狗聲色獵酒享受“美好生活”之外,就是追求權力與國土。對於孔子的“王道”,完全不感興趣。

孔子“皆不得於諸侯國”,失望了,到68歲的時候,回到了魯國,開始了他的曠古事業,刪詩書、定禮儀、作《春秋》、教弟子,儒門道統,自此而始。

孔子被尊為“萬世文宗”。文,經天緯地謂之文。歷史學家司馬遷讚歎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其高足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另一高足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

孔子所立“禮、義、仁、智、信”之說,側重於以古人智慧啟迪後昆,而不是復古。肉體有生死,但古人的智慧沒有生死,歷萬世仍飛舞靈動,開發我們的智慧,以立身濟民。自漢朝以來,儒家學說備受朝野推崇,奉為圭臬,在法治不健全的封建社會甚至將《春秋》精神作為斷獄的依據。“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德其行其智其言,民於今深受其惠而不知不覺,一如太陽之澤被萬物。若說“我們至今仍活在孔子的世界裡”,並非過譽。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孔子的學說就有其無上的價值,日麗中天,民無得而稱焉。

1988年,五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在會議的新聞發佈會上,普獲得諾貝爾物埋學獎的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發表了精彩的演說,最後他得出瞭如下結論:“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依現在的趨勢而言,孔子的智慧,非但沒有過時,還將愈來愈現光芒。

三,釋迦牟尼生平及學說簡介

釋迦牟尼,是古印度淨飯王太子,生於公元前623,圓寂於公元前544年,世壽八十歲,比孔子出生提前72年。

釋迦牟尼出世之時,適當印度社會等級森嚴、神權統治、各種修行之術及異端邪說橫行,肆虐塗毒百姓。雖以太子之身,在王宮內盡享無邊的福樂,但是天生聰慧的釋迦牟尼,卻因見到了路邊死人的骨頭而生怵惕之心,感到生死對於人的恐怖,想尋求終極解決之道,卻受到父王的百般阻撓。於是,他立志出家,半夜離開王宮,出城而去,尋求徹底的解決之道。他遍尋各路修行的“高人”,最終都發現他們所行所教,並非如他所願,於是,“知非即舍”,繼續尋找他夢想中的正確之路。歷經六年的所謂遍參、修行,他失望了,滿世界竟無一人為他指明向上之路!於是不再去尋找什麼仙人、道人,乾脆自己一個人跑到雪山寒洞苦修,想以此而成就無上之道。這過程備極艱辛,冰雪漫天,寒風刺骨,日食一麥,且無人照料。如此又經歷六年,認為這也不是終極之道,並且他整個人也瘦的皮包骨頭,折騰的不像樣了。於是,他下了雪山,渡過恆河,有牧羊女供他乳粥,他吃了乳粥,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經三七日,“睹明星而悟道”,證得無上菩提,成就圓滿佛道,從此開始了他四十九年的弘法教化生涯。

釋迦牟尼佛倡導的“平等、慈悲”,在當時的古印度社會中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種種的外道、異端紛紛前來“過招”,卻無不敗北。並有不少開宗立派的外道“大宗師”於理屈詞窮之後誠心歸依,成為佛忠心耿耿的弟子,其說理之透徹、攝持力之登峰造極,可見一斑。

當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圓滿了他這一生的心願,在雙樹林中安然入滅。其遺體火化後,產生了許多晶瑩剔透的舍利,當時各國王為了爭奪佛舍利,曾陳兵城下,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嚴陣以待,揚言不惜身命,當以力取。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婆羅門從中調解,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爭戰。此建議被前來爭奪舍利的八國國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為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建塔供奉,這次事件佛教史稱“八王分舍利”。

佛滅度後,又過了五百多年,佛教傳東土的機緣成熟。經漢明帝之禮請,佛教於東漢開始大規模地傳入中國,並經佛門數代祖師的努力,融合本土之儒教、道教精義,完成了佛教中國化這一艱鉅的工作,使之成為了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情有淺深,智慧無古今,因為佛“慈悲、平等、柔和、忍辱”的大智大慧,佛法的教義深入民心,在當今現代化的社會,佛教的影響力仍然巨大無比,其教義被各階層人士於不知不覺中奉行。

四,結語

梁瀨溟說:“東方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東方世界卻有如此智慧高超的聖人出世,如今的我們仍然是瞻之如崑崙須彌,難以望其項背。三大聖人非但以其卓越知見名垂千古,且其說其教,至今對我們仍有無法估量的影響。三大聖人,歷朝歷代皆有極廣門徒,篤行其道,宣揚其說,流衍至今,對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三大聖人出世,那麼,儒家的孝悌忠信,佛家的慈悲平等,道家的清靜無為,這些高妙如日月的觀念,能從你我的腦子裡冒出來嗎?

剔除偽儒學、偽道學、偽佛學等“轉基因”之類的糟粕,三大聖人智慧的光芒,歷兩千五百年風雨滄桑,不減一毫,仍然如同燈塔,為漫漫長夜中航行於苦海上的我輩凡夫俗子指引前進方向。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這三位聖人及其後世傳人的教化,我們所謂的人類社會大概早就“皆禽獸矣”了。且各宗門徒皆對其教主的學說多方加以闡揚,造就了這樣一個“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文化氛圍,我輩生於斯、長於斯,這些觀念漸漸滲透進了我們每個人的毛孔中,已然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經世而不衰,歷久而彌新。

三大聖人出現世間,闡揚對後世產生無窮利益的教法,東亞社會人文的基因由此奠定。也就是說,公元前五百年,發生了聖人出世教化、奠定社會人文基因的驚天大事。比之盤古開天,毫無遜色。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三大聖人的教化,我們才有幸沒淪落到“斷髮紋身”的荒蠻狀態中去。倘無這三大聖人,所謂的人類社會能否延續至今,是一個極大的問題。若沒有這三大聖人,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什麼樣子,你能想像嗎?


書山樵哥


我個人認為,中國、亞洲歷史之所以會出現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幾乎同一時代的特殊現象,這是跟那個時代的特殊文化、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俗話說好:九層之臺,始於壘土。文化、思想、哲學,亦不例外。從表面上看,似乎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幾乎同處一個時代極其偶然,但是偶然現象之下必有必然因素。而這個必然因素就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到了一個文化、思想、哲學,從量的積累_到質的飛躍的時代節點。

有人說:老子、孔子是中國人,可釋迦牟尼卻是外國人。但是據我所知,釋迦牟尼的出生地,歷史過去確屬中國管轄。況且,達摩始祖一葦渡江來到中國弘揚佛法,更是讓印度佛教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由此來看,中國佛教雖源於外土、但根在中國。再從目前來看釋迦牟尼印度佛教,無論是從信眾人數、還是佛法演繹來說,都不及中國、東南亞盛行。

因此我堅信,無論是在古代中國的老子、孔子之前,還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之前,中印兩國都必然存在一個文化空前繁榮、思想空前解放、哲學空前盛行的偉大時期。


智論風雲


這三大聖人,老子立志於探尋世界奧秘,近而順從規律,力主遵從自然,他是自然人文觀的始祖,更符合於現代條件下的環保意志;孔子則至力於人性的把控,探尋人的社會的個體到整體的互動效果,近而以禮教規範人生,以期達到“人”的有序社會;而我們可愛的釋迦牟尼則更注重於那個懸掛於人的內心遠方的神秘,他最注重於心之遠方的究因求果,從而期待人當遁心而舍,問心而自然,不只無為,更要無所作為地仰望心之遠方懸浮的單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最接近原始自然的隨遇而安形態,相信“命由天定,因果循環,忍受今身修來世”,哈哈。但話說回來,在中國基礎社會里,歷來有主有次,有取有舍,最為主體的心性則仍就是:“把握原則基礎之上的,攪眾家之長服務於我,靈活運籌以達務實之最佳效果”,所以中國人的社會總是不斷演繹興衰。


宏字號


我在頭條,說過地球曾經換過:火星:水星;月亮;現在的太陽,光熱凸輪,互咬地表場溫凹差場旋,今日讓地球三次轉。

火星當空,天蓋學說,地球一陸,逐漸隆起。

水日熱冷,地表溫升,魚草動物,恐龍滅絕。

月亮太陽,遠古時代,有了人首獸身智人之後,首先迎來人類存認第一次前索沒有,最古老文明。

今太陽出,新生時代,陸分兩塊,東西相繼,人類進入,西方佛讓修好;東方道教;儒法文化,才導致了人類第二次文明出現。

星日月移,地球表面光壓陸地面重量失衡,第一次地轉改向,地球中生代到之後,人們看到日力偉大,有人寫出了天主教;又到人類肯定日心新學說;也完善了全新新太陽曆,也在內外行成,偉大華夏也進入百家爭嗚;法法文明。整個人類也進入了,更加偉大的第四次,科技文明發展時代。

以上,假設地球固定不變,不換新日照;地表三次造山;前後出現過五大災難,有過幾批新人;還是原有古人到今,沒有天地變遷,不可能出現否舊出新文化。

我卻從他們遺留下來的,各種文史記錄斷帶中,個人運用地質年代,試推出的四次全新文明遷新,因為古今外中,世界各地,還有很多例證。希望發表,謝請參考。


李志勇123569


這跟鐵的發明有莫的關係。

鐵的發明,宣告青銅時代的終結。同時,青銅時代建立的秩序,也隨之開始瓦解。人類青銅時代,長達數千年之久,在這個時代人類發明了文字,發明了農牧業,建立了城邦國家,頒佈了法律,形成了人類早期文明發展到極高的程度。



但是鐵的發明,破壞了秩序。由於鐵硬度高,鐵礦石到處都有,製作的生產工具結實耐用,生產的武器鋒利無比。沒有土地的自由民可利用畜力開出大片荒地,種出足夠的糧食養活自己,平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不依靠貴族。即使是奴隸,也試圖逃脫控制,過上自由生活。總之,舊的秩序面臨瓦解,導致各種思潮學說四處湧動。

中國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全是公元前500年左右那個時代產生的,都是因為鐵器的大規模應用導致生產力提高,社會秩序發生重大變化,引發各種學說思潮產生。




其實人類很早就開始利用鐵,世界上最早的鐵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發現的匕首,公元前2500年,中國最早的鐵也在公元前1200年出現了。但是那時候的鐵,人類可能還沒有認識這種金屬,鐵可能只是青銅冶煉的副產品。經過大約1000年的時間,隨著遊牧民族大量使用鐵製武器,並把鐵質武器傳播到世界各地,到公元前500年,鐵器已經成為常見金屬。

鐵的好處是非常容易找到,鐵礦石几乎每個地方都有,含鐵量可能有不同,但是這種紅色礦石到處都有。

在亞歐大陸北緯30度的,自西向東長長的區域內,隨著鐵的傳播,社會急劇變革,公元前500年左右,這個區域內同時催生出數位偉大的思想家,這就是蘇格拉底,佛陀,老子孔子。


泳思歷山


聖人出,有大偽!

此語兩義:一,大偽惑民,聖人出以授真;二,聖人者,泱泱之論,離真至偽。

以上而論,老子清靜可為真;釋迦求我可為真;孔子教化至偽也。三聖人同出,為什麼呢?其實都離不開“真”,老子,釋迦兩者是對真的知與行;孔子是對真的教與用。

那麼,他們的真又從何而來?當然離不開先哲對真的知。如:太極,八卦,河圖,洛書……所以本人曾論過:老子《道德經》是對太極的理解與解讀,因與人的行為相結合,所以偏離了太極對“道”的真實反映,這也是一種至偽。

真,就是哲學的認知。哲學是根據宇宙萬物運動發展的現象總結適用於人類有益於人類的普遍規律用於指導人類的科學。所以說哲學貫穿於中國五千年曆史,是世界哲學的開創者領行者。


長弓善道


提問的這個人,怎麼提問這種事情?,據歷史記載,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周遊各國,那時候的中國是在春秋戰國時間,釋迦牟尼,具體出生於多少時間?不清楚,但是他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他也不可能跟孔子老子並排在一起,佛教唐朝時期有印度傳向中國,所以在中國真正興盛佛教文化是在唐朝時期,經過後來的文化融合,逐漸發展成現在中國的佛教文化,所以個人認為不能把他們三位並排在一起,孔子,老子是由道家儒家,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但不否認現在佛教文化以融合了中國元素的文化形成了中國本土的佛教文化,個人觀念,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