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水窪窪裡的戈壁關隘

這是一座人們並不陌生的關隘。

唐人的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將這個關隘和荒涼、和別離聯繫在了一起,給它抹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

如今,人們到玉門關時,它是座在水窪窪中的關隘。這中間,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茫茫荒原,無邊無際,玉門關孤獨地站在戈壁上

我們是讀著唐詩認識玉門關的。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從讀書識字始,唐詩就伴隨著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有幾篇寫玉門關的詩句令人難忘。李白在《關山月》中寫道: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胡宿在《塞上》中寫道: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里間。契利請盟金匕酒,將軍歸臥玉門關。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這些詩人有人到過玉門關,有人遙想了玉門關,因而在他們的筆下,玉門關也是各不相同,有愁怨,有豪邁,有金戈鐵馬,有蒼涼雄渾,哪一個是玉門關的本來面貌呢?

初秋,我在敦煌,經不住幾個朋友的攛掇,又走了一次玉門關。這一次,它將是怎樣一座關隘呢?對敦煌人來說,玉門關是一個並不遙遠的存在,對那些來自南方的遊客而言,即便是到了敦煌,也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

這個在敦煌西南70多公里處的關隘,孤零零地站立在戈壁荒原中,過玉門關往前不遠,就是令人聞名色變的羅布泊了。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甘肅敦煌市西北7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門關也簡稱“玉關”。

清早,我們從敦煌出發,直奔玉門關。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座以旅遊而聞名的城市,街道整潔,行人不多,來來往往的多是揹著大包小包,東張西望,滿臉好奇的遊客。出敦煌市區,過七里鎮,一直向西南方向而行。通往玉門關的有三條,我們選擇了遊客們最常走的路線。這條路將敦煌影視城、陽關、玉門關等幾個景點連在了一起。從地圖上它大體和通往青海的公路並行,走了20多公里後,經過了黨河水庫。路上有個岔路,穿過鐵路,直接拐入戈壁灘中。此時,我們從西南,轉向了西北方向。

戈壁茫茫,一望無際,公路筆直地通往天邊。幸好,我們不是唯一的車輛。這條專門為開發玉門關旅遊而修建的旅遊公路,似乎有些繁忙,大大小小的車輛不少,人們都是奔著玉門關而去的。汽車走了十幾分鍾後,過大牌坊,基本上算是進入景區了。不過,我們並沒有輕鬆,敦煌的朋友說,這裡距離玉門關還有四五十公里呢。

車窗外,進入我們視野的,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在我們的視線盡頭,有片綠色,那裡似乎是一個村莊,除此之外,我們的視野中沒有樹木,沒有飛鳥,只有不大不小的風從戈壁灘上掠過,留下若隱若現的印記。

這情形,真讓人昏昏欲睡。忽然,敦煌朋友的聲音打破了車裡的寂靜。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你們知道在小方盤城的西面,傳說中有個驛站叫‘馬迷兔’?”

“啥,怎麼這麼怪的名字。”

“說說,究竟是咋回事。”

敦煌的朋友,便給我們講了馬迷兔的故事。和所有的民間故事一樣,其內容大多經不住人們推敲,但人們還是愛聽。馬迷兔的故事也是如此,一開始就吸引了我們。

很早以前,販運玉石的商隊,一到馬迷兔就出問題了。啥問題呢?被玉門關一帶的地形所困擾。據說玉門關一帶“沼澤遍佈、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商隊行走十分不易。車內的一位朋友反駁說,看看車外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玉門關怎麼會是沼澤遍佈呢?你就好好編。面對打擊,敦煌朋友不氣餒,繼續講他的故事。但朋友的問答卻吸引了我的思緒,是啊!玉門關怎麼會是“沼澤遍佈、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這民間故事也錯的太離譜了。

敦煌朋友繼續著他的故事。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戈壁灘上中午氣溫非常高,人們很少活動,商隊也不例外,往往是中午休息,晚上趕路。可是到了“馬迷兔”驛站附近,天就快黑了,因而總是迷路。到了什麼程度呢?就連識途老馬也不知道方向,所以也叫馬迷途,結果人們以訛傳訛,成了馬迷兔了。有一次,商隊的小夥子救了只大雁,大雁不僅把他們帶出馬迷兔。還指點他們在玉門關城門上方,鑲嵌一塊發光的墨玉,這樣晚上就不用擔心迷路了。這就是玉門關名字的來歷。

令我感興趣的是故事中對玉門關的地形的描述,那裡是否是沼澤密佈呢?就在我們沉吟中,遠遠的地平線上,一個孤零零的城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座孤城便是玉門關了。

荒原古城,撲朔迷離,它就是古詩中的玉門關嗎?

玉門關,那就是玉門關了。這些年,我多次到過玉門關,每次看見它的時候,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很快,我們的左側出現一群奔跑的駱駝雕塑,接著穿過一個牌坊,就算是到了玉門關邊上了。下車,沿著砂石路,慢慢往玉門關走去。在我們讀過的唐人詩句中,玉門關應該是高大雄偉的,這樣才不負它千古雄關的威名。然而,我們面前的玉門關,卻是一個四方的土墩,似乎也沒有多麼高大,更是同雄偉無法相關聯了。

走近了,才發現,這個土墩別有洞天,西面的城牆上有個門,順著木製棧道,邁步進去,裡面四四方方,真像個方盤。難怪當地鄉親們把它稱之為小方盤城。小方盤城,有兩個門,一個在西面,一個在北面,現在北門不能通行,只有西門供人們進出。城堡是用黃膠土板築成的,城牆高9.7米,東西寬24米,南北寬26米多,面積630多平方米。城牆上光禿禿的,半牆上還有當年架設房屋留下的痕跡。這一切,和我們想象中的玉門關大相徑庭。在我的想象中,玉門關是連接東西方交流的樞紐,城池雖然不能同長安相比,但至少要有點磅礴的氣勢吧?否則,怎能和萬里絲綢路相配呢?

很小的小方盤城,給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謎團。這就是曾經威震西域的玉門關嗎?自然不是。那麼玉門關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小方盤城只是當年玉門關城的一角,確切地說,應該是當年玉門都尉的辦公地點。我們站在小方盤城內,就能感覺出這一點,從牆上留下的痕跡上,人們似乎能勾勒曾經的情形,房屋靠著城牆修建,大體是上下兩層,城牆頂上有月牆,城牆邊有馬道遺蹟。玉門都尉或許就在二層的某個房間中,向人們發號施令。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建築,既能保證中間的採光,也便於防守。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裡既然是玉門都尉的所在地,那麼玉門關在哪裡呢?其實,玉門關就在小方盤城的外圍。在城內轉了一圈,然後又順著旅遊棧道,向北面40多米處的觀景臺走過去。這是一處高出地面的土墩,上面是現代人修建的木質平臺,沿著層層木臺階,走到平臺上。再看四周,忽然我們思緒就豁然開朗了。

此刻,再回頭看小方盤城。它地形地貌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小方盤城所在的位置是一處東西走向的狹長砂石崗,而在它的西側60多米遠的地方,有一個高出地面的墩臺,上面人們曾發現了唐代的建築痕跡。在它的東側三四十米的地方也有墩臺的痕跡,如果再算上我們腳下這座墩臺。把這些墩臺連接起來,就是一座城了。它大體是坐北朝南,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 6.7米。在這座城正南、長城內側有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由砂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巴黎藏的石室殘本《沙州圖經》亦載玉門關“回一百廿步,高三丈”。這些材料說明,玉門關的位置和城牆大小,與今日小方盤城周圍形勢大致相合。因而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遺蹟就是玉門關城的遺址。上世紀初至今,考古學家們在玉門關周圍發現了一些漢簡和漢代灰坑,出土的文物明確寫著“玉門”或“玉門都尉”等字樣,這裡就是漢代玉門關的位置了,那麼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

平臺的北面,我們看到的景色又是一變,遠方的疏勒河若隱若現,而平臺和疏勒河之間,卻是一片望不到邊的蘆葦叢,綠油油的水窪,隨處可見,這裡不僅植被異常茂盛,蚊子也接二連三,似乎到了某個湖邊,而不是在戈壁灘上的玉門關。

實際上,玉門關修建在疏勒河河畔。以前疏勒河水勢洶湧,完全可以行船。漢代時,有一支部隊名為樓船士水軍,他們在疏勒河上,用船為沿河防守的部隊運送糧食給養。這支水軍,似乎駐守在距離玉門關不遠的地方。一個叫河倉城的地方,人們也將其稱為大方盤城,所謂河倉城就是沿河修建的倉庫。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面對大面積的沼澤蘆葦叢,我們驚歎古人智慧,也為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感到震驚。如果靜下心來,觀察玉門關周圍,它其實是一塊沼澤地中的高臺,四周都是低矮的窪地,如今疏勒河來水少了,但這裡依舊長著茂密的蘆葦。而在上世紀初,玉門關基本上就被水所圍困。曾有外國探險家,坐船在玉門關周圍考察,茂密的蘆葦叢林,將他們的小船遮蔽得嚴嚴實實。

為何會有這種景象呢?水窪窪中的玉門關,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藍色的疏勒河,劃了一道線,留下諸多謎團

要解開水窪窪中的玉門關之謎,就要從疏勒河說起。說到疏勒河,我們就不由自主想起了聞捷的詩:你啊,藍色的疏勒河……

河西走廊有三條河流,從東往西分別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這三條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也是弄清河西走廊歷史地理變遷的線頭。

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託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腦。曾經有人這樣寫過疏勒河:“這條河流此時的疏勒河如同一個小孩,蹦蹦跳跳向西北流淌,經過肅北縣的高山草地,然後穿雪山峽谷,進入了昌馬盆地。一路上它漸漸地長大,成為一個身強力壯的大小夥子,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水勢洶湧的疏勒河,既給人們帶來了幸福,也帶來災禍。以至於人們不得不在昌馬峽口修建一座大壩,以調節疏勒河的水量。出祁連山的疏勒河,似乎更有些肆無忌憚,它在河西走廊的荒原中分出了諸多支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十道溝河。疏勒河在衝出祁連山的山前沖積扇後分為東西兩個支流,東支流最後流入了居延海,而西支流,則在今玉門市境內拐了近乎直角的彎,滾滾向西而去。最後,匯黨河,入羅布泊,歸屬塔里木水系。一條河分屬兩個水系,世所罕見。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所在的位置就是疏勒河的西支流岸邊。漢武帝元鼎六年後,西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四郡,列兩關。列的兩關就是玉門關、陽關。其實,當時是列四關,還有兩關在黑河下游,居延海一帶,大體在內蒙古額濟納一帶,這裡也有兩關,它們是懸索關、肩水金關。

疏勒源自於蒙古語,它的意思是水草豐美。也正是疏勒河養育了漢軍將士,他們在這裡開疆拓土,以疏勒河為依託,沿黑河、疏勒河一線防守,修長城、設鄣亭、立規程,以四關為據點,牢牢地堵住了匈奴東進南下的道路。可以這樣說,在河西走廊西段,大道沿著疏勒河而行,長城沿著疏勒河而修,石窟沿疏勒河水系而開。在疏勒河兩岸,300公里長的漢長城,100多座古代城堡遺址,可謂是星羅棋佈。

玉門關所在的位置,已經是疏勒河的下游了,這裡是一個連接綠洲的關鍵點,南邊是鹽澤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南面則是荒原戈壁。漢長城沿著疏勒河而來,在這裡分為兩支,一支沿疏勒河而行,向羅布泊戈壁中延伸,一支在戈壁荒原中向南山方向延伸,這是一條不為人注意的塞牆,它連接著玉門關和陽關。如果我們把從黑河下游居延海,到陽關,乃至南山的塞牆連接起來看,這道雄偉防線,等於在河西走廊最西端安裝了一把大鎖,將進犯的匈奴牢牢地堵在外面。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荒原戈壁上,佔據了水源,也就佔據了軍事上的主動性。想想看,在戈壁荒原上,在烈日下跋涉一天的人們眼裡,水窪窪中的玉門關,這是一種多麼親切的所在,水在這裡也就意味著生命,意味著希望。

也正是玉門關的位置重要,在漢代就有三遷的說法,而唐代的玉門關,更在距離這裡很遠的地方。

唐人誤區,一座關隘,千年的滄桑變遷

儘管我們在開頭引用了唐人的詩句,以此來展現玉門關的方方面面,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確,唐人所說的玉門關與漢代人說的玉門關,不在一個地方。這似乎有點奇怪,為何會形成這樣的情形呢?

站在玉門關下,我們不由想起了岑參的詩句,“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盛唐時期,岑參數次途經玉門關,也認識了玉門關的駐軍將士。在他的筆下,玉門關守將蓋將軍,是個勇將,慘烈的戰鬥中,他依然能保持勇武。然而,唐人說的玉門關在近安西雙塔一帶。唐人並不知道漢代玉門關的位置,更不知漢代曾三遷玉門關。

玉門關,這座要塞,不僅是內地與西域的連接點,也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座橋樑。實際上,在班固編著《漢書》的時候,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就已經不得而知了。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小方盤城是早期的玉門關。長期以來,關注玉門關的專家學者非常多,但古籍中有限的記載,實在是無法弄清楚玉門關的變化。1907年到1915年斯坦因曾先後兩次對敦煌長城烽燧遺址進行過發掘,共出土漢簡789枚,他在距離小方盤城不遠的一個古驛站中發掘出了一批漢簡和其他文書,認為這裡就是漢代的玉門關遺址。至此,玉門關才漸漸地浮出水面。依據發現的漢簡,人們認為在西漢時期,玉門關的位置有過三次變化。整個西漢時期,在小方盤城(今天人們所說的玉門關位置)、大煎都侯(疏勒河下游終點處的後坑一帶)、馬圈灣(在小方盤城西十公里處)。

小方盤城中玉門關是什麼時候的呢?在漢昭帝之前,小方盤城中駐紮有玉門都尉府、玉門侯官、大煎都亭、玉門關四個單位,而且這裡有了比較完備的郵傳系統。這幾個單位並不是同時成立的,在元鼎六年以前,先設立了玉門都尉府、玉門侯官這兩個單位,後來才有了玉門關建制。可以這樣說,早期的玉門關在小方盤城,其設立的時間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到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之間。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千百年的歲月煙塵,茫茫的戈壁荒原,一株株的蘆葦,一塊塊的玉石,將玉門關寫在蒼涼的大地上,寫在了我們的靈魂深處。這座因玉石而得名的名關要隘,在疏勒河畔,在水窪窪裡,展現著它的風情。

<strong>


玉門關真相:戈壁荒原上,被小河沼澤所包圍!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