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呂后不殺韓信,韓信會造反嗎?你怎麼看?

屁微大伯


依史書的說法,韓信是打算造反的,只是還沒來得造反,就被呂后殺了。

不過,這種說法很值得懷疑。

我先說說史書的講法。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實際上已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還在劉邦的監視範圍。韓信便想到倚重好朋友陳豨,當時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臨行前,韓信對他說:“雖然皇上現在信任你,可是如果有人說你想反叛,謠言多幾次,皇帝不信也信了,你要怎麼辦呢?”陳豨聽得冷汗直流,趕忙請救。韓信悄悄地說:到時起兵自立唄,我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時(漢高帝十年),陳豨果然被逼叛變。劉邦率軍親征,當時想帶上韓信一起去。韓信推脫身體有病,不肯前往。

韓信留在京城幹什麼呢?據說他打算偽造了一份聖旨,釋放囚徒與奴隸,進攻皇宮,目標是呂后與太子。不過,什麼時候起事,這還需要

陳豨的配合。不巧的是,意外發生了。有人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要造反,並供出陰謀。

鐵娘子呂后當然不是好惹的,就打算幹掉韓信。怎麼幹掉呢?她想了個辦法,要是把韓信召進宮中,殺之易如反掌。於是他讓蕭何去請韓信,理由是:假稱陳豨已經戰敗身亡,要求各級官員前往宮中祝賀。

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不能不給他個面子。於是便與蕭何一同進了長樂宮。只是一踏入宮中,就是踏入鬼門關。韓信被衛兵逮捕,立即處死。

以上是〈史記〉的說法,但是有幾個可疑之處。

其一,韓信與陳豨的對話,並無第三人在場,史書怎麼記得繪聲繪色呢?如此大逆不道的對話,只可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乎你口,入乎我耳,絕不可能有第三人知道。韓信與陳豨更不可能對別人說,那麼史書所記的,難道只是杜撰的嗎?

其二,劉邦去徵陳豨,難道就沒監視韓信嗎?劉邦是什麼人,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嗎?不要說韓信,就是文官蕭何,劉邦在外出遠征時,對他都不放心。說韓信能從容策劃釋放囚犯進攻皇宮,簡直是在說夢話。要是看不死韓信,劉邦敢放心去親征陳豨嗎?有理由相信,韓信身邊差不多都是劉邦安插的耳目。

其三,倘若韓信真的想造反,呂后在接到舉報後,應該馬上派兵包圍韓信的府第,將他捉拿歸案。韓信就是個光桿司令,沒有兵,只要派個幾百人去就手到擒來。但呂后卻沒有派兵去捉拿,反而派宰相去。這就不對了。明明知道韓信要造反,你派宰相去,這風險多大啊,搞不好就去送死。幾個小兵就能擺平的事,你讓宰相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個講不通。

因此,我認為真相是這樣的:比劉邦還心狠心辣的呂后,一直想置韓信於死地。正好借陳豨之亂,劉邦不在皇城之際,以謀反為藉口,殺掉韓信。不公開捉拿,是因為公開逮捕,就必須要公開審判,到時還要羅織一系列無中生有的罪證,比如麻煩。而召韓信入宮,秘密處死,先殺了再誣以謀反,別人信不信無所謂了。至於韓信與陳豨勾結之事,我想是無中生有的。謊言編得再好,也有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韓信與陳豨所謂絕密的談話,居然寫得繪聲繪色,都忘了背景設定了,要給這個編劇打差評。


君山話史


對於韓信是否造反,太史公是懷疑的,他在《史記》裡用了春秋筆法,雖然字面上看是敘述了韓信造反,但卻長篇大論蒯通對韓信的勸進,其中有“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洛,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思之。”而韓信聽了蒯通之言,卻回應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車,衣我以衣,食我以食。”韓信要報恩,載漢王之患,懷漢王之憂,死漢王之事,不能向利背義。蒯通仍然不死心,又以過往歷史教訓與遭劉幫拋棄的朋友等事例勸進韓信,其中有“足下今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答應蒯通,下來想想。第二天蒯通又勸,這時韓信主意已定,送蒯通走人,自己決不背漢。其實蒯通之前,廣武君李左車在韓信請教他時,也對天下大勢進行過分析,傍敲側擊提醒過韓信。韓信根本就沒有正面回應。

以我看,韓信不會反,其碼在劉邦在世時不會反。第一,韓信是士兵出身,投劉邦而被拜將,身榮貴顯,對劉邦是打心眼裡感激的。其他後來造反的異姓王侯,投奔劉邦時已經是個軍閥或有勢力的人了。第二,劉邦對韓信完全信任,完全支持,給韓信提供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使韓信能夠以自己的想法組織戰爭。對此韓信心裡是明白的。第三,劉邦降職韓信,當時不是韓信一個人,而同時有其他人,而且每次都被劉邦抓到了他與敵人或其他異姓王侯來往的證據。如果從管理的角度看,自己是有錯誤的,應當接受處理。第四,韓信的性格是個能夠忍事的人,不是火爆脾氣,而且自小家貧,有飯活命就不胡來,慾望不是非常高。第五,韓信對軍事的推演非常精通,但對國家的組織管理是個外行,他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會再去造反,另推一個皇上。至於說劉邦死後,韓信會不會反,我看有可能。周勃、陳平等不是最後都反了呂后嗎?


二曲人


首先這個問題就本身有問題,不是韓信會造反嗎?而是韓信最後就已經造反了,只不過後來因為自己一位家臣的弟弟的叛變,韓信的造反計劃最終被呂后等人知曉,之後呂后就用計將韓信騙到皇宮之中,不久之後韓信就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之中。所以真正歷史不是因為呂后要殺韓信,韓信才造反,而是韓信要造反,呂后才要殺韓信。

那麼韓信造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最後他又為什麼造反失敗了呢?

漢初,劉邦在韓信等人的幫助徹底的平定了天下,並建立了大漢王朝,這個時候我們誰都知道,劉邦要開始清理那些異性的功臣了,正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其實最開始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韓信就已經準備要謀反,當初項羽的將領鍾離眛在項羽死之後,因與韓信關係好就到楚地投奔了韓信,就因為這件事情,韓信開始受到劉邦的猜忌,而在這之後漢六年,終於朝堂之上有人告發韓信謀反,而劉邦也準備幹掉韓信,這個時候韓信就已經準備要起兵謀反了,只可惜韓信這個說實話,軍事才能非常了得,但是政治眼光真的不行,明明知道劉邦都已經準備要幹掉自己了,明明就知道自己已經功高震主了,不管自己有沒錯,劉邦都是要處理自己的,可是韓信還是帶著一份僥倖,他認為自己只要殺了鍾離眛就一定會沒事,可是呢最後的結果就是,韓信從楚王被降爵為淮陰侯。而這是第一次韓信有明確的造反意向,只可惜韓信除了軍事能力強之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行,政治才能低,情商更低、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未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之後韓信由於被降為淮陰侯,他開始真正的知道劉邦的想法了,他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行動,可能就不只是簡單的降爵了,而是要丟掉自己的命了,只是現在的他已經是無權無兵無地,所以他只能等待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韓信以前的舊部陳豨被劉邦任命為鉅鹿郡守,韓信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就在陳豨來向淮陰侯辭行的時候,他對陳豨說了這麼一句話“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最後信了韓信的話,並說道“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漢十年,陳豨反了,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假稱病,所以韓信並沒有跟隨劉邦前往,之後韓信並派使者前往陳豨處,告訴他“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不久,韓信並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一切都準備完畢之後,韓信就靜待陳豨的消息,如果這個時候不出現任何的問題,可能韓信的計劃就成功了,只可惜老天真的想讓韓信死,韓信也真的沒有做皇帝的命。在韓信等待陳豨的消息的時候,一個告密者出現了,他是韓信想要處死的一位家臣的弟弟,為了救出自己哥哥,這位弟弟並將韓信要造反的消息向呂后告發了,而這個時候的韓信並不知道自己要造反的消息已經洩露,所以在呂后想要設計殺死韓信的時候,韓信一無所知,最後韓信的結局,我們都知道,韓信最終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中,其也被夷滅三族。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其實原本韓信有很多次造反能夠成功的機會,比如睢水之戰,劉邦被項羽在彭城打的全軍覆沒,這個時候如果韓信造反絕對能夠成功,再比如,當時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之後,劉邦還在正面與項羽激戰之時,韓信如果能夠造反也能成功。但可惜的是,韓信都錯過了,他不在最有機會的時間舉兵造反,卻偏偏再最沒有機會的時候造反,韓信的失敗是註定的,可以說即時他是在劉邦剛建立大漢,他還是楚王的時候造反,他也有成功的機會,只可惜他一定要在自己被降為淮陰侯,無兵無權無勢的時候才下定決心造反,只是這個時候造反,韓信也沒有太太成功的機會了。可以說韓信的死,完全就是他自己做出來的,該造反的時候不造反,不該造反的時候偏偏要造反,這隻能說韓信真的該死,只可惜連累了他的家人,三代人陪著這麼一個愚蠢的人一起命喪九泉,真的不值啊。


澳古說歷史


就算呂后不殺韓信,韓信也會造反。

韓信先是投靠了項羽,實際上,項羽對韓信還是不錯的,因為項羽本身就是傑出的戰將,而且手下能人頗多,對統兵帥才需求並不十分迫切,韓信轉頭就背叛了項羽,投靠了劉邦,韓信年輕時為了保全性命,連別人褲襠都願意鑽,這個人是個做事沒有底線的人,一切實用為主,既然韓信可以背楚投漢劉邦,為什麼就不能叛漢自立,或者叛漢投他呢?

因為他想要的劉邦已經給不了他了,而且曾經得到的也被消減了。,與其當初對待項羽的態度看,背叛劉邦並不是沒有可能。

再有就是韓信從骨子裡就瞧不起劉邦,他瞧不起混混出身的劉邦,一個自己瞧不上的傢伙,奪了自己的兵權,消了自己的王爵,讓自己一生的努力化為泡影,韓信對劉邦心生反心就在順利成章不過了。

呂后雖然以謀反罪疑滅韓信三族,有借題發揮,趁機解決異性諸侯王問題之嫌。但是也未必不是先下手為強的質保手段。如果不先下手為強,說不定死的可能就是自己,而不是韓信。韓信造反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很大。





瞭解歷史看這裡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作為智謀無雙的韓信不會不懂這一點,但在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基本穩定後,在舊帳新帳前,韓信不反也得反!


在打天下關鍵戰役中,劉邦需要韓信支援,而韓信藉機要挾封王。在大戰面前,先伸手要功要地位,本身會讓劉邦怨恨,更會讓呂后切齒銘記。在統一天下後,這些舊帳要清算了,韓信明白:功高震主,要挾君王,哪一條都要他命,生死之間,逼他造反!

韓信稱帝后,不斷削減異姓王的權力,並以造反為由逐個擊殺,這引起了韓信極大的恐懼。每一個異姓王的下場,都與韓信的命運相關連:呂后在每個時刻都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韓信是異姓王,在清除之列,只是時間問題。清除異己,韓信不會坐以待斃,不能不反。


呂后既使不殺韓信,韓信也忍不下猜忌和逼迫,更何況他還有用兵如神的能力!


星下靜思


既便是呂后不殺韓信,韓信也不會造反。因在多年的戰爭中,韓信以七千新兵,發成到幾十萬精銳;韓信領兵,屢戰屢勝,多次以弱勝強,在軍中的威望極高,而劉幫則屢踐屢敗,當年為七千新兵,經過多年的大戰,位剩多少?又能有幾個是劉幫的心腹?完全可以在戰徵中消耗掉,或在劉幫危急時派其去增援,從而徹底控制軍隊。

韓信在剿滅齊國以後,完全可以不去支援劉幫,整兵精武,靜等劉幫兵敗,戰死或退入漢中,劉幫以經50多歲了,要報復韓信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韓信在劉幫兵之敗後,再和項羽爭鋒,如能滅之,可以橫掃天下,一統山河,位登九五,若不能滅之,也可以形成鼎是之勢。

而韓信帶著震主之威,猜忌之苦,沒有踴兵自力,完全可以說明韓信沒有造反之心,登基之念,是不會造反的。


風中的沙8474


既使呂雉不殺韓信,他肯定會造反。

理由是:一、劉幫稱帝后,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才無奈地封了異姓王。二,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劉幫急需韓信回援,而韓信卻要挾劉幫封他為代齊王。劉幫在張良的授計下,被迫封韓信為齊王,劉幫對這件事耿耿於懷,秋後算賬只是時機問題。三、劉幫封異姓王,其目的是標註了剿滅的目標,只待時機。四,當劉幫不斷找藉口誅殺異姓王時,韓信深感唇亡齒寒,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揭杆而起。五,韓信的軍事謀略在漢初無人可比,這是劉幫心中最大的憂患,殺了韓信一了百了,韓信深知反不反都是一死,不如死的轟轟烈烈。

總之,劉幫為了劉家漢天下,非殺韓信不可,所以,呂雉殺不殺韓信,韓信都會造反。’


清風源80119728


不殺的話,如果仍讓他做楚王,那麼楚與漢的矛盾將不可避免的產生戰爭,因為韓信是唯一一個異姓王爵,將面臨全朝廷的野心家的圍攻,他做楚王時,有人告他謀反,群臣爭相自告奮勇去討伐他,在異姓王越來越少的時代,這些希望借殺死韓信得名的臣子也會越來越多,韓信必定會被逼反,劉邦不殺他,惠帝也會殺他,惠帝不殺,文帝景帝也會殺,景帝不殺,武帝也一定會殺他,他的楚國太富饒了,太大了,整個古楚地不停的被劉邦分割,後來又封什麼荊王長沙王淮南王,去裂楚,韓信的楚可是大半個楚國。。太可怕了,他死後他的子孫會沒有野心嗎?在諸侯力量聯合起來超過皇帝的時代,他作為最尊貴的諸侯,會沒有野心嗎?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韓信的家族必定會被消滅的,而且必定會很快消滅。

毅哥談歷史


如果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造反?

我覺得造不造反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造反的實力。一個老百姓說我要當皇帝,皇帝就算聽到了估計也是呵呵一笑說,你以為皇帝這麼好當的!但是如果聽到韓信說要當皇帝,估計必對韓信殺之。這就是自身實力問題。

韓信有造反的實力,而且軍權在握,韓信只要反,就算不能成功推翻劉邦,偏居一禹沒有問題。所以才會引起劉邦殺心。

韓信也是居功自傲不會急流勇退,天下已經平定,軍權在你手上誰也不能安心啊。

在來回到不殺,會不會反?雖然不重要,但是可以假設。我認為不會反,劉邦就算認為韓信不會反,也不敢用大漢江山去賭。我的理由是韓信是個自傲的人,一開始在項羽軍中不受重要,遇到劉邦使他才能得到發揮,他不知道怎麼面對。其次,韓信戀舊,騰達之後回到家鄉面對以前舊人都照舊提拔。所以明知道呂后把他叫過去有不妥也去了。所以我覺得他心中就沒有想當皇帝,只是實力到了,身邊的人鼓動了,自己的心也有點誘惑了。他的真實想法不會造反。

歷史已經過去,不能急流勇退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


憶然10


韓信與劉邦,就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典型的例子。人沒有互信就無法生存,會很累。但人與人又有巨大的利益衝突。而“互信”具有時間性,即不同步,,即你今天想對不起某某,告誡自己要相信他,,而那個人卻想 我這麼對他,他卻不信任我,,,等等。總會有時間差😁。韓信與劉邦就是如此。。人與人的不同以及環境的變化就會造成互信的時間差😭,,而厲害衝突,利益攸關,,所以越是大利益,越風險,實際上是互信的時間差經不起利益的考驗。。。因此,伴君如伴虎,不是君王不信任你,而是生死攸關,稍有不慎就皇位不保啊😄。。韓信與劉邦就是如此,,,比如韓信初到漢營,拜大將軍,,暗渡陳倉,平三秦,立下不世之功,,劉邦馬上剝奪了韓信的帥印。因為利益攸關啊😄,,韓信領老弱病殘,一舉滅趙又吞了齊國,,自立假齊王,,劉邦大怒,,但馬上轉怒為喜,,說大丈夫應該真齊王。因為,很有用,項羽還在。。垓下一戰,項羽之死,,劉邦突然闖入大營,韓信還在睡夢中就被奪了兵符。。。早在齊國,就有人勸韓信,獵狗烹,彈弓藏,,韓信沒有反漢,,是相信劉邦的,原文是感恩漢王知遇之恩,即信任。。。劉邦也是如此,信任韓信,,只是韓信太厲害了,利益攸關啊。。。其實,韓信韓陰候,小地方,如果給予極大榮譽,削兵權,,再加上一些時日,,韓信銳氣消亡,天下太平,韓信即使相反也哪有機會。。韓信只是覺得窩囊而已😄。因此,不殺韓信,給予榮譽,不覺得窩囊,韓信只要再沒有生命危險,韓信不會再反的。。。。劉邦複雜的心情可以從《大風歌》裡體現出來,大漢天子的內心矛盾,,國家內亂,匈奴困擾等等,苦無良將的悲涼,即便衣錦還鄉,依然讓他遺憾的離開人間。。。所謂君臣互信,要給予對方安全感,即承認對方的利益。所以,大臣不掌兵權,,君王給予大臣以榮譽與金錢。雙方利益得以穩定,互信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