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简简单单39712687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生命的起源是什么?——不是诗情画意的梦溪笔谈,而是自然科学的重大课题。



充分而精准的认识生命的本质与起源,既关乎全人类的最大福祉,也关乎个人的医学健康。

基本估计:如果物理科学对生命起源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原理体系。那么生命科学也未必有什么突破性进展,因此不妨在此各抒己见。

以下是物理新视野,就物理学视角,提出的一个基本框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生命的一般性定义

语义学的定义:生命,即生者有命,是有生有死有繁殖的生命体。

恩格斯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其基本因素在于与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当新陈代谢停止,蛋白质分解,生命活动停止。

进化论的定义:生命是物体繁衍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制于环境,环境适应力或生存能力的表现就是生物的生命力。

生物学的定义:生命是有机物和水构成的1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回应刺激、自我复制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这四个定义,当然是生物学定义比较靠谱,但依然不能给出生命的本质或起源。

显然,我们缺少一个基于生命体本原的物理学定义。下面是笔者的探讨。


生命起源的因果链

我们可以采用执果索因的办法,构建一个关于生命起源的因果链,即:

①生命体←②细胞←③有机物←④无机物←⑤基本粒子←⑥场介质(光子)。其中:

①生命体,皆由各种细胞组成,其中有水、有机物、无机物,也不排除中医学的元气,即活体内的场介质或光子。

②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包括病毒(非完全细胞),诸如:体液细胞或血细胞、软组织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

③有机物,细胞有水、基因DNA、氨基酸(尤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尤其光合作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激素。

④无机物,细胞中的有机物来自无机物。例如碳水化合物有CHO,蛋白质有CHONSP。

⑤基本粒子,无机物分子来自原子,原子来自费米子与玻色子。费米子有电子、质子与中子。玻色子有介子与光子。

⑥场介质,基本粒子来自不同能密的场介质。电子内部是恒定高能密的场介质,光子内部是不同低能密的场介质。

原子内部是电子运动所在的电磁场介质。原子核内部是核子运动的核磁场介质。

原子光谱是电子作为移动震源激发电磁场介质变成的电磁波频谱。

场介质是构造基本粒子与传播粒子间作用力的电磁波或光子,是活体中无处不在的元气。

生命的物理学定义

有了“生命起源因果链”的分析,可以给生命体一个精准的物理学定义。

生命,是光子·电子·质子构造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的存在形式。要点如下:

其一,光子是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必要条件,而细胞离不开有机物。

其二,光子,作为活体元气,用来传播生化能与生物波的物理学要素。

其三,电子,是传播生物电流的主要角色,也是实现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角色。

其四,质子,也叫氢离子,是生命体液或广义血液电解质平衡的主要角色。

其五,电子与质子的动力学功能的传播,必须以光子作为载体。


答案:生命的本质或起源

根据上述关于生命的物理学定义,可以给出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是细胞经由场介质或生物波进行的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

物理新视野,旨在建设性新思维,共同切磋物理/逻辑/双语的疑难问题。


物理新视野


个人认为要理解生命的本质,从在物理学和信息学角度,最后都要落到熵这个概念上。这里提到信息学,是考虑到生命的遗传和进化都涉及信息学与“熵”相关的一点原理。

熵和博茨曼熵公式

在统计力学中,熵是衡量封闭系统中微观态(系统内部各种可能的配置状态)总和(宏观态)的物理量,通俗的说就是衡量封闭系统中无序度的物理量。

熵的计算方式由博茨曼熵公式给出——非常简洁,但意义重大,博茨曼熵公式将物质系统的微观态与其宏观态联系了起来:

  • S-熵

  • W-微观态的总数(即系统中各种配置的可能性总数)

  • k-博茨曼常量(博茨曼常量)

公式的含义即:熵等于系统各种可能性总数的自然对数乘以博茨曼常量。

这个公式被铭刻在博茨曼的墓碑上——

上图:博茨曼墓碑

熵的量纲是“焦耳/开”,即能量与温度之比,这暗示了能量与温度的某种关系。而生命或许就诞生在能量与温度的交媾之间——一种因能量在低熵态下流动而产生的熵自维持现象。

如果把宇宙中的能量比喻为“流”,那么根据博茨曼熵公式以及熵量纲的内涵,在温度固定的条件下,熵就跟能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能量流也可视为熵流。于是,我们可以把生命认为是熵流中的小漩涡。就如同水流中的漩涡,水流及其能量在局部区域因为流速的减缓而发生了流动模式的改变,从而造就了一个能量的临时滞留区,改变了水流的局部形态。如果能量能够持续供应,那么漩涡就可以维持这种涡漩的状态持续下去,虽然能量和承载能量的物质在持续不断地通过和更新,但其形式(熵)基本稳定不变。

漩涡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且恰当的比喻,或许在文学和哲学上,这甚至是一个“万物有灵”的哲学实例。

为什么要低熵?

上图:低熵态(左)和高熵态(右)的图示对比(是不是有强迫症的既视感?)

进一步分析熵的量纲,我们能够发现,要实现低熵,能量就要尽可能的小,而温度则要尽可能地大。这放到博茨曼熵公式中的含义就是系统的微观态要尽可能地少,也就是说系统复杂度上升,熵就会增加,而且这种递增的趋势符合自然对数规律(这也是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内在的规律)。

上图:自然对数曲线,系统复杂度与熵的关系也符合这个曲线。这也是许多生物生长的规律所蕴含的曲线。黄金螺线的函数就包含了自然对数的底e。

上图:黄金螺线就内涵了自然对数的因子在内,成为了诸多生物生长的内在规律。

低熵有利于传递能量的物质通道的稳定,这就像我们输电,那么电流太大电线就会烧断;输水如果水压太高,水管就会爆管。这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类基于硅这种材料的性质开发出了复杂的逻辑电路用以模拟人类的逻辑智能,这种复杂的电路结构必然不是用高电流来驱动的,一个电涌过去电路板就烧了。[悟空问答·小宇堂——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图:电子显微镜下有序的微电路三维空间结构。若再加上电流在时间上的有序度就能形成具有逻辑能力的计算电路。逻辑电路实质上是人类自身有序度的复制,以及生命有序度的外溢。

生命的基质

但要在能量和温度之间保持低熵,是比较难的,因为一个体积固定的封闭系统如果内能增加,则温度必然增加。但这种升温的难易程度跟被加热的物质的特质有关。

而巧的是,我们常用的另一个物理量恰巧就跟“熵”有同样的量纲(焦耳/开),即比热,就是用来描述上述升温难易程度的。

比热又叫热容量,用于描述用热量使物质升温的难易程度。比热越高,输入或输出相同的热量,温度改变的幅度越小,我们来看看常见液体的热容比较:

上图:常见液体的等压、等容热容值一览。除了液态氨之外,水是热容最大的常见液体。但显然在地球环境下,不太可能存在大量的液氨供生命孵化。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液氨可能在其他不同的星球的环境中扮演生命基质的作用。

水因为契合了低熵的需求,成为了孕育生命的首选的基质之一(至少在我们地球的这种环境下)。于是地球的生命自水而生,于是也有了我们饮水思源的各种比喻、象征和遐思。

水较高的热容,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区间,使得相对其他溶质中更易维持低熵环境(水在0-100度的液态情况下比热都不会变)。这使得溶于水的各种物质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耦合。而利于物质进行能量耦合,从而构建各种复杂的能量通道,就是低熵环境利于生命产生的根本原理。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能量传递通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上图:光合作用光依赖环节的电子能量传递Z型通道。

生命需要的基本机制

  • 首先,一个条件开放的封闭系统,于是有了细胞膜,将生命体的内部有序度与外部隔离开来;

  • 其次,一个低熵态的自维持稳态,于是有了新陈代谢,允许利用适度的能量来维持能量通道的结构稳定(这包含对内外环境的改变);

  • 再次,一个扩展和复制现有低熵态的模式,于是有了繁殖,低熵态自发凝聚和量化的结果;

  • 最后,一个适应环境改变的机制,于是有了进化,对于熵态的潮涌起伏的自发适应。

  • 再后来,一个更灵活的适应环境改变的机制,于是有了智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并提前对环境做出适应和干涉。

这一系列的机制反映的都是生命的本质——一种因能量在低熵态下流动而产生的熵自维持现象。

生命应该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宇宙中应该有非常多生命的小漩涡,他们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经久不衰。

生命为什么需要维持?

这源自于宇宙的一条基本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増定律”),称:

封闭系统的熵随时间永不会递减。

因此,没有水流能量支持的漩涡终究是要消失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条经验性的定律,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论证而得到,只是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归纳而来,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没有观察到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状况,似乎它就是宇宙的必然规律。

上图:演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验示意图,热量会自发地从左侧高温的烧杯进入到右侧低温的烧杯,这个过程熵是增加的。

熵增加意味着系统有序度的破坏,因此生命的目的似乎就是通过摄入能量来对抗内部系统熵的增加,但生命无常,若有朝一日这种对抗无法逆转熵的侵入,于是就有了死亡。这对于漩涡来说,不过是消失在能量的洪流之中,再自然不过的过程。

生命现象的信息学本质

信息学中“熵”是随机性的度量,这个定义与统计力学中熵的定义是相关的。但显然生命不是随机的,生命具有基于现有形式进行传承发展的趋势,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低熵态,而另起炉灶显然是熵増的姿势,我们再多讨论一下生命的下述两种机制:

  • 生物在环境适当的熵増压力下延续着现有的有序度发展,于是有了“遗传”;

  • 但现有的有序度并不一定契合环境“无常”的有序度变化,于是某种不适应的差异体现出来,于是有了“自然选择”;


  • 遗传的过程因为随机性的“变异”使子代与祖代有所不同,再加上环境的自然选择,于是有了“进化”。

信息学里面定义的“交叉熵”这一概念,用于描述指定的随机分布与实际随机分布之间的差异,似乎就描述了进化的原理。

如果说时刻变化的自然环境就是某种熵的真实分布状况的话,那么生命体自带的那一套遗传信息就是既定的那套分布模式,生命体用上一辈已知的方式来应对环境,但环境已经与上一辈不同了,怎么办?——不适应,很简单,好,不幸死掉吧!但幸好,有的子代因为遗传的过程中信息发生了随机的改变,跟掷骰子一样刚好掷到了那个适应的参数,结果活了……

于是小小的生命体跟大自然玩起了求解最佳交叉熵的掷骰子游戏,生!生!生!变!变!变!总有一款的交叉熵会最小化到适应的门槛里面,于是利用这种反馈机制,生命体在黑暗之中杀出一条存活的血路一直到今天,采用的手段被达尔文称为“过度繁殖”。如果不是环境巨变(像恐龙遇到的那种),生命体应该就会沿着这条路顽强地一直走下去。

所以生命体从信息学角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求交叉熵最优解的过程,只要跟真实的分布相差不大,就活下来了。

如今,这个求交叉熵最优解的模式常被用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当中,用于实现各种分类识别,这俨然又是一个人类自开始制造工具以来将生命的本质机制复制到其他物体中的例子,或许有一天这种生命力就真得传过去了呢?


小宇堂


01.

生命的本质是人体,而人体本质是本性,或者叫人性。人的本性是由显性人体、潜性人体和人体这“三维性”所共同组成的。


02.

但从本性上讲,人体的系统是由人体潜性中的阴性“人体链”所控制的,也就是说,外表上的阳“命”是由内心里的阴“性”所操纵的。这就是所谓的“人体链”,即,人体阴性中的“基因、遗传、意识、灵魂和兴趣”。

03.

比如,“人体链”中的“意识”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事实上,意识是由“显意识”、“潜意识”和“意识”共同组成的。其中,“意识”是物质与精神的分水岭,所谓“显意识”,是连接着“人体链”内的“基因”和“遗传”这两个与物质直接相关的因素;所谓“替意识”,链接着“人体链”内的“灵魂”和“兴趣”这两个与精神直接相关的因素!

04.

由此可见,“人体链”中的“意识”也具有三重性,类似于中国人心目中的“阳性、阴性、中性”和西方人眼中的“质子、电子、中子”,它们分别对应于“显意识、潜意识、意识”。因此,在意识内部,没有谁控制谁的老大之说,而只有分工不同而已!


05.

当“物体链”中的“网络”改变了“人体链”中的灵魂以后,“人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也就是说,“我”对于“人体”中的“吾”的辩认能力,即,辨认同类的能力,正在改变为对“物体”中的“它”的另类辨认能力!

06.

事实上,动物驯化与机器驯化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人在驯化狗的同时,狗也在驯化人;同样,人在驯化机器人的时候,机器人也一样会驯化人,并以此产生了“人格分化”。


07.

“多重人格分化”是未来人体变化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人从原来的“我”和“吾”这样的“双重人格”,变化成了“三”以及“三生万物”以上的人格后,那么,这样分化后的“多重人格”将如何限定和管理?

08.

通过肉体生命所映射出来的“多重人格”构成了一个新的“一对多”的人体新格局,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实现“人体”与“人格”之间在生理功能和物理实验上的共存,将对人体生命本身也带来了新的考验。


09.

这就意味着,原本固化的肉体能否适应或控制多重人格变化的躁动和无序?同时标志着,未来人体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改变!这也许正是当下很多创业、创新年轻人,由于“多重人格”的突如其来而突然“被抑郁”直至“被猝死”现象迅速增加的初因吧!

10.

以“五形”原则作为“多重人格”的限定和划分,也是重新定义“多重人格”的基本准则。即,“五形人格”才是符合人体基本变化特征的最佳原则。


(未完待续)


定慧堂


生就是能量,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 能量也组成生命和万物,人可以将已经由能量形成的原物质提炼或加工成完美的工具和用品,开天的神也可以将宇宙中一部分能量直接转化成有智慧的生命,然后再将这些生命在设计好的六道中进行换位游戏,这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反复的进行六道轮回的结果,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生命永远逃不脱轮回的束缚,可怜几乎所有的地球人都只相信这辈子就一死百了,所以世界上坏人才会那么多,他们总是认为变一次人如果不放肆一下就白活过了,但更不知他所犯下的罪孽将在下一个轮回中百倍千倍的而付出代价,因为人只是由能量而够成所以 人会死亡但我们的生命永远不会死亡更不会消失,其实所有的地球人外星人包括高维空间的神或佛都只是整个宇宙中非常庞大的游戏群而已,只是不知道这个庞大的游戏是由谁怎么设计出来的……


玉树沧海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气息是灵。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生命的本质是气息灵成为活的人。没有气息灵,就不是活人,不是活人就没有生命,是死的尸体。耶和华上帝说,你从尘土而出仍归回尘土。这里主要讲的就是生命的本质,生气(灵)。灵原意就是气息,灵是不会死的,人的灵是被造的永恒。去那里呢,去阴间就是阳间的反面词,或有一个地方,等候末日审判。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到父那里去。道路就是耶稣带领进入救恩,真理就是上帝的道,耶稣用自己的样式使人明白真理,生命,主有永恒的生命。约,八,12,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康1717495


生命的本质这个问题,与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等等问题一样,在我半个多世纪的生存时间里,遇到了无数次,由此,可以认定,每个人(仅限汉语世界)都问过,每个人都在问。为什呢?家长老师,书本网络,回答的都有道理,没有一个答案让人认为真实可信。也等于是说,到今天,人们(也许仅限中国人)的认识范围还没有出现事实的唯一正确的回答。

我在写《汉语梦想:全民通用口语文》的过程中,对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延续历史过程进行了完全独立的思索,查证了大量考古的、猜想的、天文地质的可见资料,从中发现,其实,它与其说是个问题,不如说是因为大家长期被蒙蔽被欺骗的结果和表现(这句话的理由就不分析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琢磨)。

《人类简史》和《万物简史》这两本书当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它们把几千年来的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的研究和思考都介绍得很清楚,给我很大启发。我的研究条件很糟糕,没办法证实我的研究结果,不过,它们和其他科学成果完全可以作为旁证甚至直接证据,证明我的理论没有错。这个理论叫类的延续理论,不属于直接的生命本质问题回答,但就是生命本质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很可能就是生命本质。

类的延续可能也不是新鲜理论,只是我没见过别人的。它不长,也有大几千字,放到这里来比较麻烦,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到我头条号里去看吧,会有收获的。


胡氏口语文


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信息(能量)之创造性本质。生命之自性之创造性本质,可追溯到宇宙源头之自性,所有的显化都是自性的创造性本质之显化,源头自性‘’程序化地‘’赋予了它内所有生灵包括最小的粒子像自己被创造一样去创造自己的世界。

物质宇宙这个构架是要你体悟自己(自性)创造自己的实相,体悟宇宙的本质是激情之欲望之创造性的显化。

你是一个自己,为了操作的目的,其实你(一个整体)除身体外,还有三个意识(信息)系统:①自性--宇宙的主秩序(可以说是程序系统);②身体意识--即不同细胞合作构成的身体意识,主管身体生长、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无意识的身体现象、本能,自发地、欢愉地、自由地运作等,不随你意的意识;以及你所知的③自我意识--能自主的意识,你的思想。

细胞也一样,除身体(细胞)外,还有三个意识(信息)系统:①自性(宇宙的主秩序),②身体意识(即不同分子合作构成其“身体”的细胞身体意识)以及细胞的③自我意识(与其他细胞去合作的意识)。以此类推到所有的粒子,以及其他生物,实体。“自性”就是共同的“那张宇宙内在的网及系统程序”。自我意识是他能自主的与他外界进行合作协调的意识,类似于可以“文化交流”的部分,只是不同的“自我意识”的意识层次深浅不同,都有自我意识;身体意识是他内的不同个体进行合作协同整体运作。可是,这些部分是密切相连的,它们就像是意识的三个不同信息分系统,在一起运作以形成整体。那区分——那仿佛的区分——并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改变,在交互影响。

人是自觉地知道有自我意识的生物,“自觉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它从其他种类意识中“露了头”,人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存在不仅是与环境分开的,并且也是与地球其它所有的生物分开的。(其他的生物不是这样感知世界的)

就此而言,人是大自然那个注定要由一个局外的观点来看他自己的部分,他是大自然那个注定要专长于观念之自觉运用的部分。他长出了知性之花—— 一朵必须安全的深深根植于大地的花,外散出新的心灵种子——那不仅是为他自己,也是为自然的其余部分,而他也是自然的一分子。

你的“自觉的自我意识”,它的的确确代表了一个能从以外在的身份看向自己源头“自性”的能力——而其它生物仍到某程度沉浸在那“浑然天成”中。

“自性”的显化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每时每刻宇宙的本来面目都是“自性”的显化,“自性”相当于宇宙这个系统的“内在网络及主程序”以信息的方式存在,任何个体都在这个“自性”之网中,在自己所在位置与“自性”在一起体验自己的自性(可以这么说:宇宙主程序可以说是“高等自性”,你的自性是主程序之内的低级一些的分系统程序)。“自性”在其本质内保持创造所有各种形式的物质之倾向,及创造所有可能的之原动力。因为每时每刻都是自性的显化,所以每时每刻可以说你都在“自性”中。现在的你就是自性此时此刻显化的你的样子。任何物质(物种)都有创造“冲动”的本质,有些我们看似是在“配合创造”而已。任何物质都在与周遭互动创造新的世界,有如化学反应一样,最微小的粒子都在“发生各种反应中”创造新的世界。

宇宙的源头-“自性”,那“总的自然规律”,好比电脑游戏,宇宙自性是一个能自动升级程序的游戏版本 ,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存在的形式,信息自身携带能量场-宇宙所从出的能量之源,能量与信息是一体的。

现在,科学认识到能量与物质为一。那么信息,在哲学上是物质的,能量与信息是一体的,人的意识肯定是信息,这样能量与物质与信息与意识就统一了。信息在自身能量场中产生变化,转化形成最小的的粒子,从而形成宇宙的实质结构。

所有物质是信息的集合,显化是信息的实质化,现在所见所感的实质世界就是实质化了的信息,“过去”的信息,“未来”的信息都储存在此时此刻宇宙的“自性”里。了解宇宙就是取得相信,诠释信息。所谓对过去的描述,就是调取实质化过了的信息进行诠释(诠释,是基于文化背景的,所以有很多可能的版本,直到真相),所谓未来,就是信息还未实质化,现在还是“活的”,“活的”就是有很多条路径,看我们选取某条路径的实质化,其它路径是潜藏着,也是在那儿的。所有显化出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路径的实质化。宇宙永远实质化在现在,当下,当下是所有对未来和对过去所作诠释及反应的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断的在了解信息诠释信息用自我意识(也是信息)的过程中创造世界从而提高认识(取得新的信息)重新了解和诠释信息创造我们新的世界。

社会形态在“主体(意识,信息)、文化(意识、信息的融合)、自然及社会(意识、信息的显化)”三大领域此起彼伏交互影响下整合与分化,再整合再分化的过程中向前演化。这些“交互影响”归根究底都是“信息的作用”。只是怎么诠释“信息”,还有待于我们自身发展和进步。

宇宙以“高等自性”达到完全的知晓--秩序,以“肉体”达到完全的体验--宇宙“血肉之躯”创造的显化,意向\\行为\\文化\\社科(星球)\\各领域协调社会(星球)进化。。。社会文化重心不断前移,显化越来越“美”。。。

宇宙每时每刻在创造;宇宙要牠内的生灵用“基本假设模式”感知他自己的也是宇宙自己的世界,创造他自己的也是宇宙自己世界,无穷无尽。宇宙就是在玩这样一个刺激的伟大的创造性却又宇宙性的自己的“游戏”。

所谓化身,就是宇宙内的所有事物,正如任何事物在自己当时当刻的位置说话,蚂蚁说“我是蚂蚁”,某人说“我是某某”,社会说“我是社会”,这个“我”有我的历史,我的当下,我的理想,我的实质未来。

所有人(化身)在每个时刻有自己的视角(层次),视角创造感知,感知创造经验。

以一种说法,这是“自性”玩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性却又宇宙性的游戏,可以说“自性”因欲望而悸动。。。因为‘我’全知,而‘我’想要真正的体验,我要实质化,化身为肉体(可感可知的生灵)达到完全的体验”,各个化身本质上分享了“自性”与生俱有的那些创造性能力。各个化身在不同的位置层次体验“自性”(宇宙的主秩序)的创造性显化。

而这游戏的确代表了一种新的感知。但我要强调,“自性”的每个化身都是独特的。每个都有其目的,虽然那个目的无法轻易的来界定。你的生命及每个生命的目的是在其存在里面。那个存在可能包括某些行动,但那些行动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它们是由你生命的本质里跃出的。而生命单纯的藉着存在,就必然会完成其目的。 总的来说,你通过你的行动和感知,你的自我意识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提升的过程中,通达其源头--自性,与源头链接,然后通晓宇宙秩序,高高兴兴与“自性”共玩这个刺激的伟大的创造性却又宇宙性的“游戏”。现在你也许只是被动地玩着。

伟大的奇迹是,每一个“自我”——不论它的层次为何——是它自己,拥有宇宙自性主程序之内他自己的自性,而非其他,即使当它在没完没了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中,它可能是另外一个的一部分时,他能体验自己,改变及创造自己的环境,同时也增益了其他的“自我”。

活在这儿是一种光荣,每一个人选择了他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生的挑战。每一自己必须以世俗的方式来体验他自己。以个人性的眼睛从这独特的焦点看出去,那是你透过心灵与肉身奇迹似的联系而形成的。其实,你是过着人生的“神”——存在、渴望及创造。藉由荣耀你自己,你荣耀整体宇宙。每个人私密的,而却也是为所有的人类过他的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观点,每个人为他自己也为人类整体尝试新的挑战、新的情境及新的成就。

你将接纳目前的地位——不论它是什么,当它是那个方向的一部分,而了悟到所有你需要的创造性的要素都可以由它而来。做你自己,并且信任你自己的完整性,你将会自动的去帮助别人及创造美好的世界。

每个人都直觉地知道自己来到人世间经历有其重要性,而且有某种意义联系着个人与更大的创造模式。每个人偶尔都会感知一个私密的目的,但许多人却因为没能有意识地知道或淸楚地觉察那内在的目标,而充满了困扰。

在人内心有一种需要,那是去感受并表现英雄式冲动的需要。他真正的本能导致他自发的有一种改善自己及他人生活品质的愿望。他必须把自己看做是世上的一个力量。这是他感觉其生命有目的及意义的天生需要,那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戏剧,在其中,他可以感到一个比他自己更大的目的,而自己又是其中的一部分。


说法者法界同谋


生命的本质是蛋白质的运动。机械运动的主体是简单物体,化学运动最基本的微粒是原子,电子,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生命的最基本组成是蛋白质,各种各样的器官,细胞,血红蛋白,都是不同形态,结构的组合体。蛋白质的生存需要特定的温度,气压,磁强度场,辐射,酸碱度……。每一项都有一定数值范畴,地球以及人体,基本都是中性的,所谓碱性体质,正是一些所谓专家的大忽悠,来自米国的舶来品,国人坚信不疑,蜂拥而至,养生堂赚得盆满钵满。我们没有财力跟风,生死听之由之,幸而躲过一劫,所谓站在城楼看风景,笑看人生。


青山不掩



小益鸟康乐韧挣


我的研究证明,生命的本质是,生命是三个条件和合的统一体,即生命体(不是灵魂),身体,意识。三个条件和合生命就存在,三个条件分离一期生命就结速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而轮回不止。三个条件不能独立起作用不能独立在,身体死亡了生命体和意识一起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生命的三个条件中,生命体是永恒存在的无生灭无始无终本来就有的,它是生命产生的依据和本源,无形象无障碍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毁灭,是一个气物存在人的(包括一切动物)大脑中,它是生命具有活力及意识的根本依据。身体是一生一世存在的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意识是决定生命走向的根本依据,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