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書可以一開始就臨趙孟頫《洛神賦》等行書字帖嗎?還是一定要從臨《聖教序》開始?

斌38797769


初學行書,既不贊成學習《洛神賦》,也不贊成學習《聖教序》。

理由是:

對初學來說,這剛好是兩個大坑。

《洛神賦》是趙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調子太平,幾乎沒有節奏,字形大小正側變化也微乎其微。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長卷,一般來說,很少有寫的特別出色的。因為要考慮通篇的前後一致,協調統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寫成,就不能任性放膽寫,多大的家都一樣。比較一下宋元明米芾,蘇軾,趙孟頫等人的行書作品,大件都顯得相對拘謹,而手札,短文絕大多數則寫的極為精彩。

趙孟頫的字,總體上來說調子文雅平正,精微精準。看筆法不難,但字法的機巧微妙變化,極難。且只適宜寫小字,一放大那種華滋溫潤的感覺就沒有了。

現代的書法表現形式,又是以大字為主。即使專寫小字,把握不好,極易寫的又軟又俗。觀察一下當代寫字的,趙體行書寫的好的,幾乎沒有見過,就是這個原因。因此,趙孟頫行書基本上不適宜初學。

趙孟頫是一劑治療粗糙荒率的良藥,但那是寫到一定程度後出現問題時的事,是後話。

《聖教序》是集字刻帖,基本看不清筆路。集字的毛病就是不能選筆法,結構上變化大的字,同樣是因為要考慮通篇協調統一的問題。《聖教序》同時還必然存在擺字的問題,字與字之間基本沒有呼應顧盼關係。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初學極容易寫的又乾又硬,又平又正,字與字之間互不相關,造成章法的簡陋單調,毫無生氣。

《聖教序》是治療軟緩靡弱的一劑良藥,但同樣是寫到一定程度出現這一問題時才有效力。也是後話。

《聖教序》近兩千字,倒是學習行書結構的最好範本之一。

對初學,建議還是從米芾《蜀素》《苕溪》二帖入手。畢竟筆法豐富,筆勢爽快,風格特點突出明顯,易於感悟學習。

初學基本要求是先把筆寫活練熟,筆要能壓下去,要能把字寫勁利,寫厚實。不然大多會形成用筆尖繞字,寫出來輕飄飄的鎮不住紙;或者筆畫形成乾硬的死槓槓。

而學米芾,一般很少出現這兩種情況,這也是大多數人入門學習行書以米芾為範的原因,也是實踐證明成功的路徑。

井底之見,謬誤難免。歡迎題主和書友們批評指正兼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提供我的幾位恩師的觀點吧,就簡單敘述,不作評論,以敬恩師。

第一種,從集王聖教序,或書譜。

我當時是從聖教開始的,一段時間後,易出現呆板的現象。

而其他書友從書譜入手的,比學聖教的更有書寫性,對於各種筆法也掌握的豐富而精準。

第二種,從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入手。

趙的真草千字文,真書流暢妍美,筆法一窺即知,況趙的結字平穩,點畫精到,對於打基礎還是不錯的。

第三種,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理由同上。

有的書友字容易歪,或者結構鬆散的,你可以臨一段歐體來化解這個問題。

有書友為得粗曠而寫碑,平時可以注意花點時間就可以寫寫趙孟頫,文賦等之類精到的帖子,互補一下。

等等。

假如,你喜歡聖教序,可以每天花八分時間臨它,剩下兩分時間用來寫寫二王尺牘或者二王一路的墨跡。

哪有那麼複雜的規矩,史上有名的書家,似乎都是各有各的套路,沒有說必須先學誰,再學誰。

殊途而同歸,都是拿古人精華,入我筆下。





飛鴻踏雪


學行書,臨《洛神賦》還是臨《聖教序》,其實都有道理。但我更贊成聖教。


趙孟頫是書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書家,他簡化了王羲之的筆法,讓王字變得易學,從《洛神賦》從手學行書當然不錯。

而《聖教序》是集的王羲之的字,雖然行氣上有些問題,但《聖教序》勝在字數多,相當於一個王羲之的“字庫”,學習行書,直接取法“書聖”無疑l是最好的選擇。


但學習《聖教序》一定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同時臨習王羲之的其他經典手札作品。聖教因是集字,連貫性稍差,而其手札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點。

我的看法您同意否?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對於學習行書從哪裡入手,這是一個很多初學者關心的問題。



學習行書,需要有一定的控筆能力。行書的筆法變化比楷書豐富,因為這一特性,成為歷代書家最喜愛的一種書體。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多以行書名世。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趙孟頫……


行書從什麼地方開始學習呢?很多人主張從王羲之的《聖教序》開始。《聖教序》,是懷仁耗費二十五年時間,蒐集王羲之寫的最好的字鐫刻而成。給學習王羲之書法的人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但是,《聖教序》是石刻,沒有相當的書法功底,對王羲之變幻無窮的筆法有所認識,直接從石刻的《聖教序》入手學習,便無法探知道行書多變的奧秘。臨寫出來的字乾硬無神,全無王羲之韻逸灑脫之氣。

趙孟頫《洛神賦》墨跡本,是趙孟頫的行書代表名作。全文並序九百餘字,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鋒芒變化,畢現毫端。對學習書法的朋友來說,最難的是怎麼下筆。下筆的角度、輕重、方向、映帶承接,在石刻中是很難看到的。而墨跡中,這些東西清晰的呈現在紙面。越是細緻精微的地方,越是書法的機樞所在。把這些東西學到手,理解透徹以後,再去學習《聖教序》,就不會受困於石刻中乾硬的點畫。寫出有血有肉,神飛韻逸的行書。



子衿書法


學行書,建議先從《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入手,這句話是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說的,我認為他的話有道理。

學行書,須入晉。書入晉,必有神。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張旭光說的“學行書,就臨《聖教序》”,就是要求學書者取法乎上。這就是經驗!



至於趙孟頫的《洛神賦》,不是說不可學,而是建議先不要去學。請各位網友不要誤會。

關於學習書法方面的事,由於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爭論總是不斷,我認為,有爭論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實際上,學書法先學什麼?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可有的同志非得把它弄得神神秘秘的,這是何必呢!

我認為,學大篆,就臨寫《散氏盤》、《石鼓文》。學小篆,就臨寫《嶧山刻石》。學隸書,就從漢碑入手。學草書,就臨寫《平復帖》、《出師頌》、《月儀章》和“二王”。學楷書,就從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入手。學行書,就臨《聖教序》和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




中州耕牛堂主


既然已到了學習行書階段,那肯定是有一定楷書的基礎了。不然無論學習任何一家,都會有一股“野氣”。


學習行書最好還是首選“墨跡”本,其次才是取法高低的問題。根據古今書家經驗:大都依次以元、宋、唐、晉、魏為取法順序。絕少以明清書家為宗法對象的。

元只有一家可宗法,即趙孟頫。且墨跡本眾多精良。

宋有“宋四家”,但歷來書家只是多臨米、蘇;多讀黃、蔡。


唐的行書取法有些複雜。個人面目鮮明、流派眾多是其難點。歷代以學《聖教》的態,取李邕的勢為多。

六朝是行書取法的終點。不僅鍾、王,幾乎家家都可宗法,且不脫王氏書法體系。只是以求不同的“韻態”而已。


總結下來回答問題:學趙孟頫是首選;但不一定從小行楷《洛神賦》入手。可先臨《前.後赤壁》☞《閒居》等賦後,再上手《聖教》;學趙孟頫要學其骨勢,不要重其豐腴;學《聖教》不要學其“瘦硬”,要重“韻態”。此為個人淺識,以供參考!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我認為還是在有了較好較紮實的楷書臨摹讀帖基礎以後,臨摹《懷仁集王聖教序》為正宗。但《集王聖教序》由於是集字和碑刻作品,相對缺少墨跡本的那種精氣神韻,需要通過臨摹王羲之的其它臨摹墨跡本拾遺補缺,然後可以在去臨摹趙孟頫。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如果自己確實比較喜歡趙孟頫的書法的話,自然也可以再具備紮實的楷書基礎後直接去臨摹學習趙孟頫。

這裡為什麼一直在強調必須具備紮實的楷書技法基礎的呢?原因在於毛筆行書點畫線條比較流走暢達,一些偏旁部首需要一氣呵成,讀帖能力不足或技法不嫻熟,可能在寫行書是會捉肘見禁,難以顧全。如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去學習,也不會感到太難了,學習興趣也更高漲。

話又說過來,《集王聖教序》由於是集字作品,耗費了懷仁幾十年的心血精力,其中包括了很多其它書體或作品不具有的技法,就集字創作作品的技法。這對於初學書法的愛好者而言非常重要,非常就要學習和參考價值。他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的臨摹學習和書法創作的思路和技巧。


翰墨書道


學習二王,做靠近的應該就是松雪了,開宗立派成一代大師,但是趙體不好學。歸結於沒有底子就學,容易入媚,松雪少年時代深入聖教序,打下紮實基礎。但學習二王的,個人更加喜歡米芾,王鐸兩位大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既有二王的運筆,又有自己的結字風格,不規規學似。更有線條的表現力,更具有書寫性,能形成書法的表現力,“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之輩所能及也”,但是,他們三個人都是對聖教序深入骨髓的,這點他們是共同的。





重墨堂陳墨之


旗幟鮮明地說:學行書 從集字聖教序學習是絕對的正途,這點上絕不含糊。

聖教序學習的主要難題在於聖教是碑,如何透過刀法看筆法是最大的難關。而這一關可以通過借鑑王羲之手札唐摹本解決。

趙孟頫書法技術很高,但是卻最容易把人帶偏。因為他筆法太嫻熟了,但是與王羲之相比,太過簡略因而油滑。一旦練了趙孟頫行書,特別容易習慣定形。油滑之氣一旦沾上,想擺脫則難上加難。


長劍不出鞘


這個問題,要看之前練過什麼字體,比如是唐楷,還是魏碑,或其它字體。

之前練的字體,與王羲之行書、趙孟頫的行書,它們之間,筆法、字法是否有兼容性,這一點非常關鍵。這就像醫院急救病人過程中急需匹配血型一樣的道理。所以,書法也是講求血緣關係、親緣關係的!

如果不考慮彼此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直接學某一種行書字體,會出現筆性過渡很困的情況,必要的時候可能還需要專門找個兼容性好的什麼帖練一下才行,否則,想闖過這道坎兒確實要費些周折了……

所以說,學書法最怕的是,初始階段起步入門時選錯範本,加之沒有考慮好以後將要陸續地學什麼帖。系統的規劃課程,系統的訓練套路,這兩個大問題必須事先考慮周全,否則,事與願違,得不償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覺得趙孟頫《洛神賦》有些過於柔和,不如《松江寶雲寺記》、《崇福寺》、《長春道院記》等更加陽剛雋美……當然了,這是我的感覺。可以到〈書法欣賞網〉上專門查閱趙孟頫行書帖,好多種。

趙孟頫的行書,筆法規範、字法規整,比較適合初學者。

《聖教序》是公認的行書必修課目,筆法豐富,字形多變,生手直接學它有些難度。在正式臨寫之前,最好進行短暫的筆法過渡練習,不然的話,一兩個月進入不了最佳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