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斌38797769


初学行书,既不赞成学习《洛神赋》,也不赞成学习《圣教序》。

理由是:

对初学来说,这刚好是两个大坑。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调子太平,几乎没有节奏,字形大小正侧变化也微乎其微。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长卷,一般来说,很少有写的特别出色的。因为要考虑通篇的前后一致,协调统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写成,就不能任性放胆写,多大的家都一样。比较一下宋元明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作品,大件都显得相对拘谨,而手札,短文绝大多数则写的极为精彩。

赵孟頫的字,总体上来说调子文雅平正,精微精准。看笔法不难,但字法的机巧微妙变化,极难。且只适宜写小字,一放大那种华滋温润的感觉就没有了。

现代的书法表现形式,又是以大字为主。即使专写小字,把握不好,极易写的又软又俗。观察一下当代写字的,赵体行书写的好的,几乎没有见过,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赵孟頫行书基本上不适宜初学。

赵孟頫是一剂治疗粗糙荒率的良药,但那是写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问题时的事,是后话。

《圣教序》是集字刻帖,基本看不清笔路。集字的毛病就是不能选笔法,结构上变化大的字,同样是因为要考虑通篇协调统一的问题。《圣教序》同时还必然存在摆字的问题,字与字之间基本没有呼应顾盼关系。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初学极容易写的又干又硬,又平又正,字与字之间互不相关,造成章法的简陋单调,毫无生气。

《圣教序》是治疗软缓靡弱的一剂良药,但同样是写到一定程度出现这一问题时才有效力。也是后话。

《圣教序》近两千字,倒是学习行书结构的最好范本之一。

对初学,建议还是从米芾《蜀素》《苕溪》二帖入手。毕竟笔法丰富,笔势爽快,风格特点突出明显,易于感悟学习。

初学基本要求是先把笔写活练熟,笔要能压下去,要能把字写劲利,写厚实。不然大多会形成用笔尖绕字,写出来轻飘飘的镇不住纸;或者笔画形成干硬的死杠杠。

而学米芾,一般很少出现这两种情况,这也是大多数人入门学习行书以米芾为范的原因,也是实践证明成功的路径。

井底之见,谬误难免。欢迎题主和书友们批评指正兼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提供我的几位恩师的观点吧,就简单叙述,不作评论,以敬恩师。

第一种,从集王圣教序,或书谱。

我当时是从圣教开始的,一段时间后,易出现呆板的现象。

而其他书友从书谱入手的,比学圣教的更有书写性,对于各种笔法也掌握的丰富而精准。

第二种,从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入手。

赵的真草千字文,真书流畅妍美,笔法一窥即知,况赵的结字平稳,点画精到,对于打基础还是不错的。

第三种,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理由同上。

有的书友字容易歪,或者结构松散的,你可以临一段欧体来化解这个问题。

有书友为得粗旷而写碑,平时可以注意花点时间就可以写写赵孟頫,文赋等之类精到的帖子,互补一下。

等等。

假如,你喜欢圣教序,可以每天花八分时间临它,剩下两分时间用来写写二王尺牍或者二王一路的墨迹。

哪有那么复杂的规矩,史上有名的书家,似乎都是各有各的套路,没有说必须先学谁,再学谁。

殊途而同归,都是拿古人精华,入我笔下。





飞鸿踏雪


学行书,临《洛神赋》还是临《圣教序》,其实都有道理。但我更赞成圣教。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家,他简化了王羲之的笔法,让王字变得易学,从《洛神赋》从手学行书当然不错。

而《圣教序》是集的王羲之的字,虽然行气上有些问题,但《圣教序》胜在字数多,相当于一个王羲之的“字库”,学习行书,直接取法“书圣”无疑l是最好的选择。


但学习《圣教序》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同时临习王羲之的其他经典手札作品。圣教因是集字,连贯性稍差,而其手札正好可弥补这一缺点。

我的看法您同意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对于学习行书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很多初学者关心的问题。



学习行书,需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行书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因为这一特性,成为历代书家最喜爱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多以行书名世。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孟頫……


行书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呢?很多人主张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圣教序》,是怀仁耗费二十五年时间,搜集王羲之写的最好的字镌刻而成。给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但是,《圣教序》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法功底,对王羲之变幻无穷的笔法有所认识,直接从石刻的《圣教序》入手学习,便无法探知道行书多变的奥秘。临写出来的字干硬无神,全无王羲之韵逸洒脱之气。

赵孟頫《洛神赋》墨迹本,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名作。全文并序九百余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锋芒变化,毕现毫端。对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最难的是怎么下笔。下笔的角度、轻重、方向、映带承接,在石刻中是很难看到的。而墨迹中,这些东西清晰的呈现在纸面。越是细致精微的地方,越是书法的机枢所在。把这些东西学到手,理解透彻以后,再去学习《圣教序》,就不会受困于石刻中干硬的点画。写出有血有肉,神飞韵逸的行书。



子衿书法


学行书,建议先从《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这句话是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的,我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学行书,须入晋。书入晋,必有神。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张旭光说的“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就是要求学书者取法乎上。这就是经验!



至于赵孟頫的《洛神赋》,不是说不可学,而是建议先不要去学。请各位网友不要误会。

关于学习书法方面的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争论总是不断,我认为,有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实际上,学书法先学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有的同志非得把它弄得神神秘秘的,这是何必呢!

我认为,学大篆,就临写《散氏盘》、《石鼓文》。学小篆,就临写《峄山刻石》。学隶书,就从汉碑入手。学草书,就临写《平复帖》、《出师颂》、《月仪章》和“二王”。学楷书,就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入手。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中州耕牛堂主


既然已到了学习行书阶段,那肯定是有一定楷书的基础了。不然无论学习任何一家,都会有一股“野气”。


学习行书最好还是首选“墨迹”本,其次才是取法高低的问题。根据古今书家经验:大都依次以元、宋、唐、晋、魏为取法顺序。绝少以明清书家为宗法对象的。

元只有一家可宗法,即赵孟頫。且墨迹本众多精良。

宋有“宋四家”,但历来书家只是多临米、苏;多读黄、蔡。


唐的行书取法有些复杂。个人面目鲜明、流派众多是其难点。历代以学《圣教》的态,取李邕的势为多。

六朝是行书取法的终点。不仅钟、王,几乎家家都可宗法,且不脱王氏书法体系。只是以求不同的“韵态”而已。


总结下来回答问题:学赵孟頫是首选;但不一定从小行楷《洛神赋》入手。可先临《前.后赤壁》☞《闲居》等赋后,再上手《圣教》;学赵孟頫要学其骨势,不要重其丰腴;学《圣教》不要学其“瘦硬”,要重“韵态”。此为个人浅识,以供参考!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我认为还是在有了较好较扎实的楷书临摹读帖基础以后,临摹《怀仁集王圣教序》为正宗。但《集王圣教序》由于是集字和碑刻作品,相对缺少墨迹本的那种精气神韵,需要通过临摹王羲之的其它临摹墨迹本拾遗补缺,然后可以在去临摹赵孟頫。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喜欢赵孟頫的书法的话,自然也可以再具备扎实的楷书基础后直接去临摹学习赵孟頫。

这里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必须具备扎实的楷书技法基础的呢?原因在于毛笔行书点画线条比较流走畅达,一些偏旁部首需要一气呵成,读帖能力不足或技法不娴熟,可能在写行书是会捉肘见禁,难以顾全。如果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学习,也不会感到太难了,学习兴趣也更高涨。

话又说过来,《集王圣教序》由于是集字作品,耗费了怀仁几十年的心血精力,其中包括了很多其它书体或作品不具有的技法,就集字创作作品的技法。这对于初学书法的爱好者而言非常重要,非常就要学习和参考价值。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临摹学习和书法创作的思路和技巧。


翰墨书道


学习二王,做靠近的应该就是松雪了,开宗立派成一代大师,但是赵体不好学。归结于没有底子就学,容易入媚,松雪少年时代深入圣教序,打下扎实基础。但学习二王的,个人更加喜欢米芾,王铎两位大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有二王的运笔,又有自己的结字风格,不规规学似。更有线条的表现力,更具有书写性,能形成书法的表现力,“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之辈所能及也”,但是,他们三个人都是对圣教序深入骨髓的,这点他们是共同的。





重墨堂陈墨之


旗帜鲜明地说:学行书 从集字圣教序学习是绝对的正途,这点上绝不含糊。

圣教序学习的主要难题在于圣教是碑,如何透过刀法看笔法是最大的难关。而这一关可以通过借鉴王羲之手札唐摹本解决。

赵孟頫书法技术很高,但是却最容易把人带偏。因为他笔法太娴熟了,但是与王羲之相比,太过简略因而油滑。一旦练了赵孟頫行书,特别容易习惯定形。油滑之气一旦沾上,想摆脱则难上加难。


长剑不出鞘


这个问题,要看之前练过什么字体,比如是唐楷,还是魏碑,或其它字体。

之前练的字体,与王羲之行书、赵孟頫的行书,它们之间,笔法、字法是否有兼容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这就像医院急救病人过程中急需匹配血型一样的道理。所以,书法也是讲求血缘关系、亲缘关系的!

如果不考虑彼此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直接学某一种行书字体,会出现笔性过渡很困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专门找个兼容性好的什么帖练一下才行,否则,想闯过这道坎儿确实要费些周折了……

所以说,学书法最怕的是,初始阶段起步入门时选错范本,加之没有考虑好以后将要陆续地学什么帖。系统的规划课程,系统的训练套路,这两个大问题必须事先考虑周全,否则,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觉得赵孟頫《洛神赋》有些过于柔和,不如《松江宝云寺记》、《崇福寺》、《长春道院记》等更加阳刚隽美……当然了,这是我的感觉。可以到〈书法欣赏网〉上专门查阅赵孟頫行书帖,好多种。

赵孟頫的行书,笔法规范、字法规整,比较适合初学者。

《圣教序》是公认的行书必修课目,笔法丰富,字形多变,生手直接学它有些难度。在正式临写之前,最好进行短暂的笔法过渡练习,不然的话,一两个月进入不了最佳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