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alisa晶


帝王术也没有那么神奇,就是把人事权、检察权、军事权、财政权四大实权抓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了。至于一个官员腐败啥的并不会影响皇权。我们来细细分析吧。

1、公文政治是有助于皇权的

许多人总以为乾纲独断、事必躬亲才能保证不被架空,才是真有实权。其实这种理解太绝对化了。

(公文政治)

明王朝到了明英宗时期,已经逐步进入公文政治状态,许多事不靠朝议解决,皇帝和自己的顾问靠着往来公文就可以了。

有军国大事,内阁与兵部户部工部讨论后,并征得皇帝同意,直接发上谕。

一般的事,到了司礼监,其中需要拟定意见的交给内阁,皇帝偶尔在上面挑挑错误啥的就足够震慑所有人了。比如找个错别字,再给你标出来,意味着啥?你懂得。

(嘉靖)

关键是处理这些文件的人,又不是国家经制,他们的职责全来自皇帝的首肯。想一想,皇帝是不是最小付出,最大收获。

2、嘉靖皇帝的权术

嘉靖皇帝精通权谋之道,斗倒了杨廷和后,把各项权力抓到了自己手里。

锦衣卫由自己的小伙伴陆负责,就这一点,各种情报就会源源不断到自己手里。

人事权嘉靖不仅比较重视,更是要上升到道学扶乩的高度,保持神秘性。

军队一直忠于皇帝,他们的工资来自皇帝个人的口袋。

监察权方面嘉靖驾驭言官整体比较成功。

财政方面皇帝一直有自己的小库房,嘉靖看管自己库房也没问题。

(陆炳)

在当时的制度前提下,与嘉靖对基本权力的把握,以及他的权术,自然是运筹帷幄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讲到嘉靖帝的帝王术,历朝历代,就很少有像他那样把群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在《明史》里,嘉靖帝虽然被张廷玉等人评价为中材之主,但是他的聪明程度,尤其是权谋之术,真的可以比肩明太祖朱元璋。

自从太祖朱元璋杀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明朝就没了名义上的宰相,后来通过引进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辅臣,特别是内阁首辅,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明朝中后期,还在大内赋予司礼监盖印和批红的权力,从而明朝皇帝控制朝政的流程就显现了出来。

一般情况下,明朝的六部和全国各省府州县有了问题,就写奏疏到内阁,内阁的阁臣,商量一下,拟定一个对下面奏疏报上来事情的处理意见,呈交给司礼监,这称为票拟。有的内阁首辅比较专权跋扈,比如夏言,严嵩,他们就独断专权,自己写票拟,不跟其他内阁阁臣商量。

司礼监收到票拟以后,进呈给皇帝,皇帝有个大概的意见,是准许还是否决,司礼监的太监们根据皇帝的决定批红盖印,然后把票拟发回给内阁,通过的,内阁就分发六部照办,否决的,内阁重新拟定意见。

这就是明朝皇帝处理朝政的一般流程。

从这个流程看,明朝的内阁的确不像宰相那样能独断专权了,因为明朝初年的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他们可以不用请示皇帝就可以处理一般的政务,就可以指挥六部执行,而后期的内阁不行,他们事事都要写票拟,要司礼监批红盖印。

就算内阁首辅独断专权,也只是在内阁里面当老大,上面还有司礼监,司礼监上面还有皇帝,不是首辅说了就算的。

因此,为了争权夺势,明朝内阁的票拟权也就非常重要了,而票拟权往往掌握在内阁首辅的手里。为了争夺票拟权,就必须先成为内阁辅臣,然后成为内阁首辅。

因而,明朝内阁成员们,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从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祯帝,发生了很多次的内阁乱斗,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嘉靖朝。

嘉靖帝朱厚熜帝王术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制造并利用内阁乱斗,从而,即便自己不临朝,也能牢靠掌握权力和控制朝局。

举个例子,嘉靖帝在大议礼时期,孤掌难鸣的时候,得到了张璁、桂萼等人的支持,在嘉靖帝胜利以后,张璁自然而然被嘉靖帝塞进了内阁。

但是,张璁进了内阁,就失去了跟嘉靖帝的直接联系,只能通过票拟搞联系,可是此时的内阁首辅是杨一清,杨一清很鄙薄张璁,他认为张璁本来是没资格入内阁的,因为张璁进士名次比较低,不是翰林,再加上他巴结嘉靖帝才入的内阁。

由于首辅杨一清对张璁的限制,张璁没法越过首辅的限制上达天听,而嘉靖帝本来就很孤立,由于大礼议事件,又跟百官不对付,所以不能失去张璁桂萼等“礼议诸臣”的外援,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跟张璁等人沟通。

他效法明仁宗赐给首辅杨士奇银章的故事,也给了张璁两枚银章。

这种银章有什么用呢?本来是为了识别票拟的,如果内阁进呈给司礼监的票拟,封口盖了这枚银章的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就不能私自拆看了,当然,首辅也不能看,只能皇帝本人可以看。

嘉靖帝实际上是给了张璁密折专奏之权。

平时内阁的票拟,无论哪个阁臣办理的,都要经过内阁首辅之手,内阁首辅查看后再呈递给司礼监,可是张璁得到了这枚银章,他自己经手的票拟,盖上银章,杨一清就算是内阁首辅,也不得私自拆看,只能嘉靖帝一个人拆看。

就这样,嘉靖帝重新跟张璁取得了直接联系,从而获得了对百官斗争的内援。

这样的银章,嘉靖帝一共赐给张璁两枚,一枚的章文是“忠良贞一”,另一枚是“绳愆弼违”。

后来另一个议礼诸臣里的桂萼也被嘉靖帝塞进了内阁,嘉靖帝也赐给他两枚银章。也给了桂萼密折专奏之权。

但是,嘉靖帝觉得这样做有点太过了,毕竟容易偏听偏信,万一张璁桂萼二人利用银章打击报复其他大臣怎么办?

为了搞平衡,嘉靖帝又赐给内阁首辅杨一清两枚银章,杨一清作为首辅,竟然也有了密折专奏之权。

嘉靖帝玩弄权术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嘉靖朝后来的首辅夏言和严嵩,都得到过嘉靖帝赐给的银章。

嘉靖帝这么肆无忌惮地给予阁臣银章和密折专奏之权,将本来已经变弱的内阁首辅的权力,进一步地削弱了。而且还引起内阁乱斗的加剧。

实际上,嘉靖帝是把重大权力都收归到司礼监了。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几乎是二十四小时不离嘉靖帝左右。

因此,嘉靖帝就算几十年不上朝,一样牢牢掌握着朝廷大权。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加强内阁次辅的地位。像严嵩,徐阶,做次辅的时候地位非常稳固,轻易不会更变,目的就是掣肘首辅。

例如,有一年,嘉靖帝在西苑修道的宫殿发生大火,将宫殿烧毁,搞得嘉靖帝闷闷不乐。嘉靖就暗示首辅严嵩给自己修宫殿。可是此时的严嵩已经老迈,竟然提议让嘉靖重回大内。

这让嘉靖帝非常不爽。因为嘉靖帝以前在大内曾经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他很惧怕回去。

内阁次辅徐阶猜透了嘉靖帝的意思,派自己儿子去给嘉靖帝修宫殿。得到了嘉靖帝欢心。于是嘉靖帝逐渐重用次辅徐阶,而疏远首辅严嵩,把平常的政务交给徐阶去办。

有人也许会说,这反映不出什么帝王术?

其实前面我们说了,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权力巨大,其他的辅臣一般都得仰首辅的鼻息。此时嘉靖帝把政务交给次辅,把首辅架空,透露出的信息,朝廷的百官,鼻息灵敏的,应该已经开始重新安放自己的屁股了。

总之,明朝的嘉靖帝,虽然多年不出深宫,不开朝会,但是他通过自己高明的帝王术,仍旧牢牢掌握着明朝的朝局。


西堤君


“帝王术”的概念非常宽泛,古代凡是教帝王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都是帝王之术,它包括管理、谋略以及识人、用人、驭人之术。孔子的仁政亲民是帝王之术,各种权谋与诡同样也是,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王权统治。但能真正将权谋诡计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帝王屈指可数,无疑,明世宗朱厚熜是当中的佼佼者。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11位皇帝。1507出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爷爷是明宪宗朱见深,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明武宗朱厚照是他的堂哥。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在位45年。1566年在乾清宫去世,享年60岁。擅长:书法、文辞及驭人之术。

对于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后人对其总体评价不高。原因就是这位嘉靖皇帝几十年不理朝政,求仙问道与研究青词,因而被指责怠政懒政。但不可否认的是,嘉靖皇帝的智商要远远高于一般人,在他当政的几十年里,朝政稳固,且用人有术,将帝王的权谋之术发挥到极致,玩弄无数人于鼓掌之间,堪称明朝十七位皇帝中的领航者。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五子,朱厚熜作为朱厚照的堂弟被选中,即位时15岁,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杨廷和从朱元璋众多的子孙中选择了朱厚熜,就是因为他的天资聪颖。杨廷和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能发掘出一个将驭人之术发挥到极致的继承人。

朱厚熜按照遗诏进京后,作为三朝元老的杨廷便要朱厚熜先当皇子,再即皇位。但初出茅庐的朱厚熜来了一句:“如果一定要这样,那我就不干。”杨廷和第一次领教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沉稳与锋芒。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事件,为了反对嘉靖追认父亲为皇帝一事,三朝老臣杨廷和率儿子杨慎在左顺门前,振臂高呼:“国家养士150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229名大臣跟随着杨慎,在左顺门前放声痛哭。

嘉靖找到了对付读书人的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廷杖。四品一下官员全部廷杖,17个人被打死,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参军。此事以文官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年轻的朱厚熜很轻松的控制了时局,解决了问题。这次立威很成功,这一年,他十八岁。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嘉靖熟练地运用着权谋,操纵所有的人,张璁、杨一清、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久经考验的,深通权术的官场老手,比起朱厚熜来,水平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嘉靖皇帝最为拿手的伎俩就是,利用态度上细微变化,制造群臣矛盾与不和,使他们彼此倾轧与掣肘,相互的损害与消耗。然后他在关键时刻将坐大与跋扈者除掉,以使之平衡。

在“大礼仪”事件中,张璁是嘉靖皇帝的忠诚支持者,顺理成章的就成为当朝的内阁首辅。嘉靖深谙用人之道,为了制约渐渐膨胀的张璁,他召回了赋闲在家多年的老油条杨一清。嘉靖利用杨一清资历老声望高,且久离官场,与群臣无瓜葛,可稳固皇权,使朝臣达到平衡。杨一清很快领会了嘉靖的意图,时不时与张璁唱反调。

嘉靖皇帝一边让杨一清当首辅,一边偷偷避开他他,跟张璁私下说他最信任的人还是张璁,暗示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下张璁更加按捺不住,公然指责杨一清排挤持有异议的同僚。而此时的嘉靖的深厚功力显现,他谁都不说,而是假装调和,和稀泥。杨一清一下来了劲,上疏说张璁“志骄气横”,一些朝臣也一起加入弹劾张璁。嘉靖发现时机依然成熟,便顺水推舟的令张璁“回家深加反省”。嘉靖要挫张璁锐气的目的达到,随后马上就召其回京入阁。失去利用价值的杨一清一年后被革职。

张璁再次成为首辅后,嘉靖又用他屡试不爽的手段,要给张璁使个绊子,让他步杨一清的后尘。那么这个合适的人选就是夏言,这颗政坛新星即将升起。嘉靖用了一年时间,便使夏言从给事中升为侍读学士,再到礼部尚书,速度之快已完全超越张璁。夏言马上表现出了当年张璁膨胀后的感觉,开始攻击张璁,两人你往我来的,最终张璁完全败下阵来,被嘉靖活脱脱的折腾致死。

其实这个时期并不是嘉靖权术最高潮的时期,在他潜心修道以后,嘉靖才将自己的驭人之术发挥到了极致,夏言、严嵩、徐阶,三代首辅,嘉靖使得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倾轧打斗,自己眯起眼睛修道、隔岸观火,借刀杀人。这帮文臣对于嘉靖布下的权谋之阵,玩的不亦乐乎,斗得天昏地暗,往往是欲罢不能,紧锣密鼓的替补登场。对于嘉靖权术的使用,不得不说,是前无故人后无来者。

嘉靖这么聪明的人,没有把心思用在治国理政上,致使国家发展停滞不前,使明朝元气大伤,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种子。在嘉靖统治时期,文、武人才辈出,但嘉靖却把心思花在玩弄权术和修仙得道上,在满足自己心里需求的同时,也葬送了大明王朝。


野史也是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烦请批评指正。

什么是帝王术,驭人术也。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让嘉靖帝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位嘉靖。

嘉靖做皇帝,做得聪明,做得心机深刻。作为高明的权术家,他参透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权力稳固与否,与是否勤政爱民根本无关,关键在于控制力。什么是控制力?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用人。

一、示弱以人站稳脚跟

正德十六年,十四岁的嘉靖帝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紫禁城。这时的内阁三人杨廷和、蒋冕、毛纪,都是前朝老臣,参预定策立帝,更不免自恃功高,企图决断一切。

不久嘉靖帝就与内阁就生父兴献王的尊号问题产生争议,嘉靖帝知道自己根基未稳,被迫妥协。

之后,嘉靖帝与杨廷和等阁臣协力清除弊政,朝政为之一新,他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嘉靖三年正月,逐渐站稳脚跟的嘉靖帝,重提兴献王的尊号问题,杨廷和上疏请求致仕以要挟嘉靖帝。但是此时的嘉靖帝已站稳脚跟,早已厌倦杨廷和的跋扈难制,遂诏允杨廷和致仕归里。

杨廷和去后,嘉靖帝对在“大礼仪之争”中反对自己的人坚决采取镇压措施,先将为首者翰林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逮捕,又逮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命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待罪。锦衣卫奉诏拷讯丰熙等八人,编伍谪戍。其余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杖责。被杖致死者十六人。

自此,嘉靖帝终于真正算是大权在握。

二、走马换将宣示威权

在“大礼仪之争”中成长起来的嘉靖,对于皇权的运用越来越炉火纯青,垂青于某人,扶上台,不久将其打倒,再重新挑选一位,不久再用人取而代之。不断走马换将,以这办法,既防止任何柄政太久、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现,也随时宣示着他的威权。

下面将嘉靖年间的14位内阁首辅例举如下:

  1.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3.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4.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5. 杨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6.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7. 杨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8.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避讳(嘉靖帝名字为朱厚璁)易名张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9.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10.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11.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12.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13.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14.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15.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16.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17.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18.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19.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20.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21.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22.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23.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纵观嘉靖年间的的14位内阁首辅,除了最后一任徐阶,他没有来的及打到外,其余所有人,几乎都是他亲手扶起来,然后再亲手打倒。罢官、致仕已是上佳结局,死于非命也并不新鲜。

“大礼议之争”后,正德老臣杨一清重新出山稳定大局,仅三年,在内阁首辅位上被罢归,翌年更遭夺职,老年受辱,杨大恨,疽发背卒。“大礼仪之争”立了大功的张璁,左等右等等来个内阁首辅,但是又被嘉靖像猫戏老鼠一样,擒而复纵,纵而复擒,三起四落。张璁之后,夏言成为第一红人,备受信用,但嘉靖对其再施猫戏鼠之故伎,使之两起两落,终于嘉靖二十七年先罢官,再逮其下狱,斩首。因夏言被打倒而崛起的严嵩,老奸巨猾,赔着小心媚事嘉靖十几年,烜赫一时,最后解职、抄家、儿子被处决,自己则死于孤独和贫困。

三、退居西苑大玩太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发生后嘉靖帝便退居西苑,开始了他长达23年不上朝的皇帝生涯。但是朝政却从来没有一天离开过他的掌握,从夏言到严嵩,再到徐阶,三代内阁在他的匠心独运之下,斗得天昏地暗,精彩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非亡即败,再能翻筋斗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当中,嘉靖运用之妙、拿捏之准、思虑之细,都让人叹为观止。

著名史学家,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老师,在他的《大明王朝1566》有过这样的评价:二十年来他不再上朝,也不再集体召见甚至是内阁的阁员,每日更多的时间都在练道修玄,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有几人知道,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去争。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稳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去说。嘉靖帝死后,隆庆年间的一位进士李维桢讲了几句很有味道的话:世宗享国长久,本朝无两。礼乐文章烂焉兴举,斋居数十年,图迥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其英主哉!

意思是嘉靖帝当皇帝时间这么长,这在明朝也是最长的,但是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抓的很紧,退居西苑几十年,朝政却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大家觉得没有哪一天他不曾亲自临朝”。

《世宗实录》也记载道:“晚年留意于玄道,筑斋宫于西内”,但“宸衷惕然,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

意思是嘉靖帝虽然深居简出,但对一切都保持高度警惕(“惕然”),从来对外面发生的事放心不下,也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的耳朵;不仅如此,他虽然不公开露面,省去所有公务活动,却不曾放弃对文件的批阅,重大决策都由他本人亲自做出,经常召见少数重臣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直接过问每件事情。


瓦窑堡的碳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明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为什么没有被别的大臣谋权篡位?为什么没有被周边国家吞并?嘉靖帝的“帝王之道”是什么?

小哥带大家一起探秘“帝王奇人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处,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皇帝如何一步步集中君权?

嘉靖皇帝VS群臣,三年“大礼仪”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武宗驾崩以后,因为自己没有子嗣,所以按照祖训,传位给朱厚熜。

“大礼仪”之争第一局:“皇太子”位和“皇帝位”之争。

明武宗驾崩后,朱厚熜被朝中代表,司礼监,皇族使团迎接入京,但是按照朝中大臣的意见,由礼部负责,朱厚熜应该从东华门进入,居住在文华殿,这个礼仪是按照太子礼法来实施的。

但是朱厚熜认为这样不合适,因为他是兴王,“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因此他拒绝这样的安排,此刻朝臣和朱厚熜互不退让,最后由太后下懿旨,群臣共同签字上书,最后朱厚熜在郊外签字,由大明门进入,在奉天殿继位。

因此,在这一场交锋中,朱厚熜胜出。

嘉靖帝篡改历史,篡改族谱,为父母提升次序。

嘉靖皇帝继位后,在讨论嘉靖皇帝帝考(皇帝的父亲)问题上面,嘉靖皇帝和群臣又一次起了冲突,嘉靖皇帝提议,自己的父亲要有帝号,但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并不同意,因为嘉靖之前就是武宗嘛,那里来的其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最后他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大礼仪”事件的最终结果,就是嘉靖皇帝羽翼丰满,皇权高度集中,从此开启了嘉靖皇帝信心满满的大改革之路。而杨廷和更是被废为庶民,皇帝的威严一时无两,同时嘉靖皇帝利用“大礼仪”事件,造成了国家“礼大于政”,导致“礼官和议官”势同水火,为以后的党争埋下隐患。

嘉靖皇帝前二十年之壮举。

嘉靖皇帝继位之后,首先沿袭了以往君主的策略,即大赦天下,罢黜贪官污吏,减免税贡,赈灾等等举措,并且嘉靖皇帝敏锐的觉察到,很多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利用私权侵占他人田产,因此他重新核查田产登记,严令这些人归还他人田产,稳定了农民阶层,提升了粮食产量。

同时,嘉靖皇帝废除“外戚世袭”这一朝政包袱,减免了大批世袭的蛀虫,为局势稳定奠定了基础。

嘉靖皇帝在此期间,完善了“内阁机构”,“内阁”组成人员由原来的五品六品大学士提拔至二品甚至一品,有了专门的机构名称,机构办公地址,而内阁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皇帝每天批阅国内大事400余件,阅读文字近20万字,最终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内容不同,分门归类,择其重点上报给皇上。也就是说,自从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由皇上一个人每天独立完成的工作,此刻由内阁代理皇帝完成,此刻的嘉靖皇帝可谓是完全放飞了自我,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

嘉靖后期,朝纲松弛,嘉靖皇帝锐意尽消,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亦言:世宗“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因此,通过上面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明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够二十年不上朝,但是依然稳坐皇位,一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二是因为内阁完善,三是因为嘉靖皇帝善于弄权,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时内阁(议官),太监(司礼监,东厂),礼官三方互相牵制。

所以说,嘉靖皇帝能够二十年不上朝,和他优秀的“帝王术”离不开。

谢谢大家。


古梁镛


其实那是嘉靖的“帝王术”厉害,厉害的不过那套政治体系。

我问你,论“帝王术”嘉靖赢的过那秦王汉武,比的了那唐宗宋祖?那么秦王汉武,那唐宗宋祖如果不上朝20年,也和那嘉靖帝那般,那汉唐会怎么样?

我想嘉靖比不过秦王汉武这些人,如果这样人也和嘉靖一样不上朝20年,那么这天下早就无法想象,仅仅因为下面的人为了争权夺势就够这天下乱上十回。

那么这套政治体系为什么会这么“完美”?

首先,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仅将相权王权合二为一,还顺势将六部变成一个没有实权只能办事的机构。 朱棣开始设内阁,经过几代完善形成后来的内阁制。

内阁成了皇帝联系六部的“秘书处”,然而相权已经融入皇权,内阁权利来源于皇权。例如内阁成员处理完了一项政务,需要上传给皇帝,皇帝颁发命令六部才能实施各项具体事物。

内阁四个阁老相当于四个没有实权的丞相,基本上都能将大大小小的事物处理好,而皇帝只需要牢牢抓住这四个人,基本上都能抓住整个朝堂。

当然,明朝这条政治体系不止一套内阁制,总之这套政治体系使皇帝牢牢将权利抓到自己手里。除了一个宫女差点将皇帝打死,实际无论权臣,外戚,太监还是后宫,真正威胁到皇帝的通通一个没有。要知道,明朝出现很多奇葩皇帝,但是却有没有一个威胁到皇帝,可见这套体系多“完美”。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夜雨还有其它文章回答等着你看哦!


长史君


方圆论坛观点!

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此人在位45年,从初期的英明神武到最后民间流传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这里面的转变不可谓不大。嘉靖的皇帝之位来的也很是侥幸。明武宗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所以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就定有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这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继位之后由于没有丝毫的权势,所以被当时的内阁好像傀儡一般操纵,而当时的国家权利也都被内阁控制,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象征,之后朱厚熜趁机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直接以铁血政策打服了朝臣们,并且开始从内阁之中收回权利。在嘉靖继位之初,嘉靖处事英明果断,政治朝政,减轻民众赋税等,这个时候的明朝出现了中兴之像,但后期嘉靖开始迷信道教,开始专心修道。对于朝政再也不像之前一样关系亲力亲为。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道的事业上面。而严嵩则是顺应皇帝心意,专心研究皇帝修道的喜好,并且严嵩为了献媚嘉靖,他不管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他都在所不惜。嘉靖修道需要祈祷上天,而祈祷上天需要写青词。严嵩为了献媚嘉靖专心研究青词,弄嘉靖龙颜大悦提拔严嵩入阁为相。民间称呼严嵩为“青词宰相”。



这里就要说到为什么嘉靖那么宠幸严嵩了。不是因为严嵩能力有多强。也不是因为嘉靖青词写的好。而是因为严嵩忠心,严嵩把柄太多,随便挑出一样都够处死他的,这反而让嘉靖觉的严嵩很好把控。而且严嵩的权利都来自于嘉靖,这就让嘉靖十分的放心。话说嘉靖修道之后十分讨厌处理繁琐的政务,而一个忠心并且好用的臣子来提自己掌管朝政那就太适合不过了。而且嘉靖把朝政交给严嵩不是放手不管朝政了,整个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在嘉靖的眼中。这个时候就要说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嘉靖时候明朝锦衣卫的掌控者名为陆炳,而陆炳和嘉靖两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嘉靖对于陆炳十分的信任。而陆炳的锦衣卫监管着整个大明王朝。所以嘉靖可以不用处理政务,又可以起到监管国家的职责。



除此之外,严嵩还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以嘉靖的英明神武,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如此的荒废朝政是多么的荒唐。但有了严嵩背锅这一切就都和嘉靖没有关系了。做臣子的天生就要给皇帝背锅。而严嵩绝对是个优秀的背锅侠。严嵩是个巨贪,这嘉靖一清二楚,但为什么嘉靖不管他呢?因为嘉靖修道需要大量的钱财。当时不管国家再怎么穷。严嵩对于缺过皇帝修道的钱。这么一个给你提供花不完的钱,还可以满足你修道的兴趣,替你管理国家,有事没事嘘寒问暖的人。嘉靖怎么可能不喜欢他。皇帝只要做好平衡就好,不让任何一方做大,就可以安心稳坐钓鱼台。



这也是历朝历代不管多么英明神武的皇帝都会喜欢贪官比喜欢清官要多。因为皇帝都觉得贪官好把控,不就是贪点钱嘛。无所谓了,而且有把柄的臣子用着也放心,想收拾随时可以收拾掉。反而是大清官,皇帝都不敢太过于信任,不好钱财的人野心一般都比较大,皇帝没有把柄可抓,这让皇帝还怎么信任你。这就好像乾隆曾对纪晓岚说过,“朕知道和绅是个贪官,但朕离不开他啊”。这足以说明一切。翻开历朝历代的历史看一看,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是贪官和清官并存。唐太宗曾说过“一个国家都是贪官是灾难,但一个国家都是清官,也是个灾难”。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嘉靖是明朝中后期最聪明,最厉害的皇帝,没有之一。

看下《明实录》,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史官们表面一本正经地按照所谓的儒家道德要求,去评价明朝的各个帝王。但实际上,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是皇帝要你怎么写,你就得怎么写。到了中后期,按照文官集团利益写,听话的就是好皇帝,不听话的几乎都是荒唐胡闹的皇帝。

虽然明武宗朱厚照谥号“武”(克定祸乱曰武,很高的评价),但是一定要说这个皇帝荒唐,又是豹房,又是好人妻;而像明英宗那种傀儡,则给予了非常高额评价,谥号里用了“英”(明识大略曰英,也是很高的评价)字,真的是因为他废除了人殉吗?还有就是那些活得命短的皇帝,如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皇帝,但是谥号就可以用到“仁”(美谥)字,那是因为他在位的时候,替靖难之役里很多被打成罪臣的人平反,但是不是朱高炽本人的意思,你也不知道。最搞笑的是明熹宗朱由校,谥号都用了“熹”(恶谥)字了,还不忘夸奖他“废除矿税”(废除了利益集团的税收)。

所以评定明朝皇帝谥号的人通常都是帝国精英,内阁首辅,都算是有水平的,还算比较客观的。但是写史的完全一副文官既得利益集团的嘴脸。

但是到了嘉靖,大家就都难住了。嘉靖明世宗的谥号用了“世”字。

嘉靖就是这么一个神人,准确地说,是一个权谋天才。从他进京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让大明从“土木堡之变”以来形成的新秩序彻底被颠覆;让失去勋贵制约的文官集团彻底大分裂;让内阁成为匍匐在他面前的一个柴犬。为了防止文官集团与司礼监勾结,架空自己,他重新重用锦衣卫,而打压东厂,彻底断绝文官集团的外援;通过漫长的“大礼议”,对文官集团进行驯化,张璁、桂萼的入阁,彻底颠覆了文官集团百余年来形成的论资排辈的规则;夏言的被杀,用鲜血教育了内阁和文官集团,更不可以和军队走得近。

最绝的一招,就是用“青词”来传递圣旨,你们去猜吧。猜对了有奖,猜错了杀头。如果这道旨意本身就是嘉靖的错,那么也没关系。嘉靖是“神”,所以不会错的,错的是内阁读错了圣旨。

这样的皇帝明朝之前没有过,之后更没有过,他没有像后来的其他皇帝,自己斗不过文官集团,便推出宦官集团来抗衡文官集团,最终弄得鸡飞狗跳,民怨沸腾,还给文官集团无数口实。嘉靖20多年不上朝,却利用文官集团内部分裂来牢牢控制着大明的国柄。

嘉靖从来不需要去管理任何具体的事情,他只需要抓住内阁的首辅,他就抓住了整个大明。他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老。而内阁却没有一个像过往的“三杨”那样活得有尊严,无论严嵩还是徐阶乃至后来的高拱,都争先恐后守在嘉靖的炼丹房旁边的小屋子里,随时等候旨意。彼此之间还为谁“值班”而吵得不可开交。

再想想崇祯,是多么符合儒家标准的好皇帝啊。废寝忘食,十几年来未尝有一天敢偷懒的;节约用度,后宫还要自己纺纱织布。但是重来没有把自己摆在帝王的角色上,不会帝王术,不会权衡,用力过猛,若有嘉靖十分之一,大明也不至于亡国。



炒米视角


嘉靖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朱厚熜,在位时间是1522年至1566年共四十五年。


嘉靖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打击权臣和限制宦官的权利,皇权高度集中。在他治理下出现了国家一度繁荣昌盛,出现嘉靖中兴局面。

但是作为统治者都是害怕死亡的,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高,嘉靖皇帝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延长自己寿命上,为了延长寿命,嘉靖皇帝相信方士的言论服食甘露延长寿命,他命令宫女每天收集树叶上露水供他饮用,结果一些宫女们不堪重负一起行动想杀害嘉靖皇帝,经过壬寅宫变惊吓后,1542年嘉靖皇帝开始移居西苑,专心修道,把朝政交给首辅严嵩和一些大臣管理,一交就是二十年,自己不上朝办公。


在嘉靖皇帝在位后二十年虽然炼丹不上朝,但是在一些大事上还是要由他决定,严嵩等朝臣虽然处理朝政,但也不能为所欲为,好比现代社会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关系,严嵩是总经理,嘉靖皇帝是董事长,董事长虽然不来公司搞具体管理工作,但公司的一切还是在董事长掌握之中。嘉靖皇帝这个人有处理朝政几十年的经验,朝廷中大臣都是他提拔上来的,他虽然不来上朝,朝廷一样是正常运转的。如果遇上关系朝廷一些大事上,大臣们还是得找他批准,只是办公地点不是在朝堂上而已。

嘉靖皇帝这种办公方式并非他帝王术厉害,他是采取抓大放小的管理方式,大事由他决定,小事由大臣决定。当然这种管理方式也是有弊端的,事情不经过大家讨论研究就随便处理,长期下去会导致内忧外患,比如严嵩安排亲信专权打压忠良,蒙古鞑靼部攻入北京,禁海导致沿海倭寇横行,葡萄牙占据澳门等事件。


奇哥修真



谈不上帝王术。嘉靖皇帝14岁从湖北到北京接替堂哥明武宗当皇帝,一开始就遇上大礼仪之争,大臣们意思是要嘉靖皇帝给堂哥武宗当亲弟弟,给伯父孝宗当儿子。为了这事,嘉靖皇帝和大臣们斗智斗勇,最后不得不提刀杀人,在赶走首辅杨廷和以后,又打死了17位大臣,打伤了一百多位大臣,这才得以拒绝认伯父孝宗为父亲,父亲还是自己的父亲,即兴献王朱祐元。

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学会了所谓的帝王术,也变得刚愎自用。他自以为自己是天纵英才,聪明睿智,别人的心思都能看得见。他给父亲的庙号是睿宗,给长子的名字是朱载睿。他对除了父母和子女以外的任何人都谈不上有交情。他和伯母张太后坚决斗争,寸步不让,他对自己的后妃随意打骂,对大臣们更是冷血。



嘉靖皇帝在位45年,其中20余年不上朝,但是不是不见大臣,见的少,范围小,小事不管,大事必抓。他信奉一个简单的原则:人都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在位前20年,换过21位内阁首辅。处死过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尚书张经等一大批忠臣,废掉伊王,郑王和徽王等4个亲王,杀掉了武宗的两个亲舅舅。

虽然嘉靖皇帝残酷杀人,但是,国事没有蒸蒸日上。他20多年不出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晚年一直以为自己的自己成绩和文景之治差不多。严嵩等人也是这么告诉他的,实际上早已民不聊生。海瑞上书告诉嘉靖皇帝,现在国家的状况和您的年号一样,嘉靖嘉靖,家家干干净净,一贫如洗。这才把徐阶叫来问,徐阶说,大体是这样。十个月后,嘉靖皇帝死去。



这个人是最不值得学习的。他的从孙崇祯皇帝,个性和嘉靖皇帝一摸一样,终于把明朝玩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