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老奸巨猾,为何却斗不过仅17岁的崇祯皇帝?你怎么看?

靳源春


其实,明朝的阉党是一群特殊的机构,他们和唐朝的宦官不同,唐朝的宦官是有着统兵之权的,是能够影响到皇帝的废立的,可是明朝的这些阉党却大大不同,他们虽然能够左右朝局,但是却没有统兵之权,没有统兵之权的阉党只能寄生在帝王身上存活,一旦帝王下台,宦官绝对没有好果子。


魏忠贤的结果和这很类似,作为明朝后期最大的阉人,魏忠贤的势力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公元1627年,崇祯皇帝刚刚上台三个月的时间,一招“如来神掌”就将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拍在了坟墓中,曾经嚣张跋扈的魏忠贤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覆灭竟然来的如此之快,快到让自己想象不到。


魏忠贤的发迹有着很明显的规律可循,那就不断的投其所好,不断的为自己的上位寻找适合的生存土壤,直到他找到了言听计从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明熹宗给他提供了大量适合他生存的土壤,还将他抬上了权力的巅峰,可能得势之后的魏忠贤觉得自己能够操纵任何的一个皇帝。可是,离开了明熹宗,他就什么也不是。


离开了适合他生存的土壤,他连一条狗都不如。


崇祯的老哥不喜欢权力,可是刚刚上台的崇祯皇帝可是非常喜欢权力的,文臣和阉党的掣肘是崇祯最为纠结的,先收拾文臣还是先收拾阉党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明王朝的文臣利益链实在是根深蒂固,想要轻易拿下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魏忠贤不一样,他身上的而所有权力都是帝王给与的,魏忠贤手下的那些徒子徒孙们压根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有权你是爷”,没权我丫的还跟着你干嘛?


所以明熹宗一旦病逝,同时也就宣告者为魏忠贤的权力开始渐渐消散,因为崇祯皇帝不会让他继续享受这这份权力,没有皇帝的支持,有没有统兵之权的魏忠贤拿什么和皇帝抗衡?拿他的“金刚不坏神功”吗?


权力的覆灭,也同时宣告者魏忠贤生命的终结。


历史总探长


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事件来看,我觉得更多的要看清楚这个人和事的本质,才能让大家知道历史的真相。比如题主所说的魏忠贤老奸巨猾却被刚登基的崇祯帝朱由检三下两下的就收拾了,如果我们认真的来分析,其实非常有意思,不但能一窥历史的真相,更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

比如魏忠贤

首先作为中国几千年悠悠王朝历史来讲,在宦官这个行业里,魏忠贤的知名度至少排在前三位,这三位名留情史的大太监,我个人认为是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我甚至认为魏忠贤比赵高的知名度和能力更强大,虽然赵高立过皇帝(矫诏杀扶苏,立胡亥),也杀过皇帝(杀胡亥立子婴),但从政治能力和结党御人能力而言,宦官里面,没人能超越魏忠贤。

魏忠贤算是历经三朝的老资格太监了,跟着好几代的内阁,内阁首辅,各种御史言官斗得风生水起的,很遗憾,魏忠贤全部都赢了,而且每次斗下来,魏公公的势力都强大一次,而且这几朝的皇帝好像都罩着他,这就奇怪了。



其实,这就是政治,所有的政治都是肮脏无耻的,我所谓正义和善良,只关乎于利益!用魏忠贤的天启帝就非常明白这个政治游戏的玩法。此时的大明算是风雨飘渺了,如果让东林党那帮书呆子掌控了朝政,可以肯定的说,大明关门大吉要提前五十年!那帮玩意除了弹劾人,寻别人毛病,争权夺位,限制皇权,不干别的好事儿!

至少魏忠贤在位,他是一门心思为皇帝的,换句话说,他是维护皇权的,就这一点就足够了!一个封建王朝里,皇权是否稳定和巩固直接关乎着帝国的生死,这就是所有皇帝的命脉!魏忠贤得到了几乎所有皇帝的支持,至于魏忠贤九千岁的重重恶习与皇权的重要性比起来,那能算个事儿吗?因为,所有皇帝都知道,魏忠贤坏事做尽,但他绝对不可能造反。



我说几乎所有,除了那个17岁的皇帝,朱由检,明思宗,崇祯帝。这就回到了题目了,不是魏忠贤斗不过崇祯帝,而是魏忠贤高看了崇祯帝,他以为崇祯帝会和天启一样,从政治稳定上看清楚魏忠贤的重要性,虽然不再会像天启一样重用他,但不至于让他倒台。

魏忠贤却忽略了崇祯只有17岁,而且一直作为藩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少于接受当时的政治氛围熏陶,他根本不懂得大明历朝历代斗争的根源就是皇权,相权,宦权的斗争,但无论怎么斗,这三条腿都没有断过(除了开国皇帝太祖一朝,就朱元璋一条大腿)。三者断一,大明危亦!



崇祯帝希望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一扫朝廷诟病,其实这个时候的大明早就病入膏了,经受不起这样的大手术了。魏忠贤朋党的垮台直接加速了大明的灭亡,对于这点崇祯帝后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收敛了魏忠贤的遗骸自己才去上吊的。

魏忠贤不是斗不过17岁的崇祯,而是直到崇祯到死才明白,魏忠贤知道崇祯不能斗他,是崇祯自己政治上不成熟。


沉墨9527


魏忠贤本来就是一个心狠手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角色,当初自己叫李忠贤因嗜赌成性欠下大笔赌债卖掉了妻女为享求荣华富贵就挥刀自宫入宫当了太监,拜在一个姓魏的公公手下认为干爹


1.由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很快得到了赏识与晋升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享受到权利带个自己的欲望之后就忘乎所以骄横自大;而信王朱由检则深知宫廷高深莫测诡计多端疑案不断谨小慎微。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魏忠贤和崇祯皇帝朱由检他们两个斗智斗勇,牢牢抓住权利不想松手还想继续扶持无所作为的皇帝满足自己私欲的九千岁和想要继承皇位巩固皇权的崇祯帝,2.在名分和道义上崇祯皇帝就占据了上风,朱由检个人聪明睿智,对于魏忠贤的手段心知肚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处处防范,躲过多次考验。

魏忠贤这位鼎鼎有名的公公魏忠贤辅佐的皇帝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整天忙着打造各种各样的木制手工艺品忙得热火朝天,不理朝政,将所有的国事都交由魏忠贤管理,魏忠贤本来就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权势熏天皇帝将大权交给他后更加有恃无恐,残害忠臣,宫内的宦官势力日渐庞大,全国上下笼罩在黑暗恐怖之下。


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有魏忠贤九千岁而不知道皇帝是谁,朝廷内奸臣当道为了讨好这位九千岁各地源源不断的进献金银财宝,而且还给他在地方上修建生祠供人们朝拜。瞒着皇帝作威作福,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位短命的木匠皇帝就因为过度劳累醉心于大国工匠制造工艺品病倒了,而且由于膝下无子就把皇位托付给了自己的亲弟弟信王朱由检。而朱由检早就对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势力心生不满,成为皇帝之后一直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一面还曲意逢迎魏忠贤,向他表明态度自己会乖乖的当个傀儡皇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崇祯皇帝受到了张皇后的帮助,抵制了各种诱惑比较成功的哄骗过了魏忠贤的法眼,最后天时地利人和都倒向了崇祯皇帝这边。崇祯皇帝分解阉党势力,各个击破,打击权臣,逼死魏忠贤,举国上下肃清阉党势力,巩固了崇祯皇帝的统治地位。

在我看来,明朝本身就是皇权至上,宦官势力代表的最主要还是皇帝的意志,文官集团东林党对皇帝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宦官势力和文官集团还有皇帝如果皇帝的能力出众就能很好的平衡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若是皇帝放任自由则会助长宦官的气焰便会导致一系列的乱局。明朝后期就是君主处于弱势地位,宦官欺上瞒下,官员党派林立。内有农民起义军割据一方,外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朝廷宦官当权官员趋炎附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知史说史鉴史


魏忠贤是天启朝权势最盛的太监,他入宫后巴结上了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又深得皇帝宠幸,因而得到了迅速升迁,成了天启朝时权势最盛的大太监。由于明熹宗终日沉迷于木工活儿,很多大事小情都是经由魏忠贤传达的,正因如此,这个原本生理残缺的宦官,得以矫诏行事,成为了一大祸患。

然而,明熹宗死后无子,由异母兄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崇祯登基后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了魏氏阉党。结果,魏忠贤瞬间失势,畏罪自尽。很多人怀有疑惑:魏忠贤老奸巨猾,盘根错节,为何会斗不过一个十几岁的皇帝呢?

说到这一点,先不防举个例子:当时鳌拜专权时,其权势又岂止超过十个魏忠贤?不照样被少年天子康熙给收拾了么?清初鳌拜的倒台与明末魏忠贤的失势,反映出的一个本质问题在于,明清时皇权不断巩固,因而使得在各种斗争中占尽优势。

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做大,说白了主要是明熹宗的宠溺,他才得以乘机矫诏行事,并拉拢朝中部分大臣,进而残害忠良。而一旦当朝皇帝对这样的人失去了信任,那么便足以分分钟将其斩草除根。

在朱由检继位之前,便依然注意到魏忠贤的问题,并开始防范他。与此同时,魏忠贤掌权时,也引发了朝臣和百姓的痛恨,并没有人心甘情愿地依附于他。所以,当崇祯决定铲除魏忠贤时,有不少人甚至愿意站出来助其行事。


史海烂柯人


故事的结尾早已写在开头。不是魏忠贤斗不过17岁的崇祯皇帝,而是魏忠贤生做了时代,魏忠贤的结局是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

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出生,不符合所谓的正统,所以对个人权力的把持到了极点。明朝建国以后,他杀掉了大部分功臣,解除了开国元老对他的威胁。而后又废除了宰相,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也解除了,皇帝的权威到达了极点。不管是后来的内阁,还是东厂和西厂,其实都是皇帝的私人机构,也就是说魏忠贤的权力来自于皇帝,魏忠贤是皇帝的一个特别顾问。


所以,虽然魏忠贤的势力非常庞大,但其实他的权力归根结底来自于皇帝,虽然皇帝非常信任你,但绝对不会你一家独大,就会有很多力量来牵制你。哪怕强如魏忠贤,他也不是无敌的,因为我上面有人。

其实,魏忠贤本身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东厂本身的实力其实没那么强。魏忠贤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但是这人文化程度低,做管理可就不是那块料了,对手下的管束极其松懈。用人基本上只信奉一个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就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可能招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呢?东厂基本上都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真正有能力的不是没有,太少了。

最后,人家崇祯皇帝又不傻,那可是在皇宫里长大的皇子,不是什么私生子。魏忠贤是个什么嘴脸,势力究竟有多大,那小时候可都是看在眼里的。人家是要继承皇位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是一个隐患,对魏忠贤恭敬那只是表面上的,暗地里早就已经积蓄力量准备对付他了。


十一月花


说起魏忠贤,我想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中国历史上挺有名气的宦官之一,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非常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权势之大,以致当时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而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熹宗的弟弟,勤于政事,可以说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而明熹宗驾崩后,朱由检继位,在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也就是主要针对魏忠贤的势力进行清除。当然了,也不是直接就动魏忠贤,毕竟魏忠贤也不是随便就能动的了的,特别是当时崇祯帝刚刚继位,根基不稳。

于是,崇祯帝明面上嘉奖魏忠贤,暗地里开始削弱魏忠贤在朝中的影响力,而在朝堂之上,皇帝的心思和行为往往是大臣们最关注的,崇祯帝暗中对魏忠贤的针对,让“政治嗅觉”灵敏的一些大臣们揣测到了。于是便有御史杨维桓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而崇祯帝也当即免除了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朝臣们看到这一情况,也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

对于这种局面,崇祯帝并没有直接动手,反而沉住气,不动声色,任由大臣们对魏忠贤弹劾。而在海盐县贡生钱嘉征列出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之后,崇祯帝便召见魏忠贤,让内官把奏疏读给他听。魏忠贤很是恐惧,但是,事已至此,朝中大势也已经不在魏忠贤这一边。这个时候的魏忠贤,也只能黯然退场。

其实,魏忠贤之所以斗不过年轻的崇祯帝,归根结底,还是权力的源头。魏忠贤的权力来源于明熹宗,因为他是明熹宗的宠臣,所以魏忠贤的权力大,根源还是在于皇帝宠他。而崇祯帝则不同,崇祯帝需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那么魏忠贤就必须清除。


說与山鬼聽





王荣联1


皇帝的身边有多少智囊团?皇帝的背后有多少人?皇帝的权利有多大?

一个孤家寡人的老太监和皇帝斗是很吃力的。又有多少人肯帮助太监?跟着太监又有多少前途?



章小紫


老魏是家奴,对主子忠心,没想过造反。反而文官集团居心叵测,为保住自身利益,想方设法削弱皇权,架空皇帝,最后叛国投敌。


涛哥167177336


不是斗不过,而是阴差阳错!历史上宦官的巅峰是汉末和唐末,皇帝废立都有宦官把持!明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只有九千岁,没有宦官称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