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压卷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何会有多处地方遭人误解?

tb雅


南宋诗人中,最佩服辛弃疾,将纸上的豪情真的写在了战场上!

这首词,被明代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误解,只因看不懂!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太多了,句句皆用典!

1 孙仲谋:

孙权,三国吴帝,曾在京口建都。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 寄奴: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在京口起兵平乱,灭南燕后秦,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孙权与刘裕同在京口起兵称帝,

如今,昔日英雄们积极奋斗的精神与风流遗韵,早已被风吹雨打尽,早已被掩映夕阳草树中,

一片荒凉破败,再也找不到像他们那样,金戈战马,令敌人闻风丧胆,大有作为的英雄了。

这两个典故,辛弃疾满是崇敬与愐怀,

而对南宋无为,缺乏英雄的时代,却是深刻的讽刺与愤慨!

3 封狼居胥:

狼居胥,山名,在今天的内蒙古西北,

《史记》记载,霍去病追讨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封山而还,

后来,深入追敌,一直打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从此“匈奴远遁”。

“封狼居胥”便成为兵家的最高功绩。

《宋书》记载,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命大将草率讨伐北魏,大败,仓皇逃回。

四十三年:1162年,辛弃疾从个人抗金开始投归南宋,到1205年,写此词时,正好43年。

投归南宋,途经扬州时,曾亲见金兵烧杀抢掠的惨景。

这个典故,辛弃疾用亲见的事实,向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的严重后果。

4 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刘义隆北伐失败后,拓跋焘率兵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山上建行宫,后称佛狸祠。

神鸦社鼓: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社日,百姓们便在佛狸祠供上祭品,少不了乌鸦来享用。

这个典故,在曾经受辱大宋的土地上,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百姓正热闹的祭神。

由于南宋朝廷长期的妥协求和,百姓们早已忘了曾经的屈辱了。

5 廉颇:

战国赵将,屡建奇功,

《史记》记载,赵悼襄王时,被夺去兵权。

后来,赵被秦围攻,又想起用,便派使者前去探看。

廉颇饭一斗米,肉一斤,欲披甲上阵。但使者受了贿赂,便回复赵王,廉颇老了,虽然能吃,却三遗矢(屎)了。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66岁了。

这个典故,辛弃疾自比廉颇,年老,却仍能上阵杀敌,赵王还能危急关头想起廉颇,而自己四十多年连个探问的都没有,连廉颇都不如,怀才不遇,满心凄怆!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意思,简言之,

孙权寄奴在京口的英雄遗风早被人忘了,元嘉年间的草率出兵,落个仓皇而逃,四十三年前的金兵血洗扬州,还记忆犹新!大宋的百姓们祭神呢,我这个老将,还有谁来问一声,好让我上战场抗金?


苍凉悲壮,慷慨悲愤,令人动容垂泪!

典故里的故事,现实中的家国,暮年苍苍的自己,一面是朝廷无作为,一面是英雄恐迟暮,沉痛中急切,急切中无奈,无奈中愤激,愤激中悲怆!

以情动人,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感人至深,光彩熠熠!

陈廷焯评价:“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


一绿浮芳


有一些伪文化人,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凡事知道一些皮毛,便不知天高地厚,到处吹毛求疵,假装老大、假装专家、假装百科全书、假装比他二大爷牛。

有人指出,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过多,有卖弄、堆砌之嫌。我想这位高人,一定属于那类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睁眼瞎子。他连辛词的题目都没有看清楚。人家在北固亭“怀古”,不回忆历史、不写典故,写什么?写专家隔壁老王吗?

类似的作品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赤壁怀古,如果不回忆古代战场的风烟、不追思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写什么?

这不是误解,是个人的理解能力十分薄弱的问题,是个人对大众理解力的考验。如果我们相信了他的说法,那么,智商同时被这类人拉低了。

借古喻今,是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辛词虽然多用典故,但相当贴切恰当,与词人所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他思想的厚重和他的历史情怀,也增加了词的文学表现力。


当代诗词精品


首先奉上正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其众多诗词大家都耳熟能详。而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仔细品鉴这首词,其前半段意境开阔,梦回三国,气势如虹;后半段却笔锋一转,放眼当下,满目凄然,国破家亡却报国无门,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是读者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这短短的一首词,竟然包含了如此多的历史典籍,虽然这样能够使短小凝练的诗词内涵大大丰富,可是这也会给部分读者造成一点障碍,或是不理解这段典故,或是理解的歪曲,所以辛弃疾也就成了有名的“掉书袋”。不过辛弃疾应该没有考虑过读者理不理解他吧,毕竟有些东西,自己懂就好。

最后,祝各位喜欢诗词的朋友的生活如诗词般美好!


且拂心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在宋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的词作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很善于用典,也正是这个特点让后世学者,专家,文化爱好者揣摩讨论,乐此不疲。有人说用典恰恰表明辛弃疾的文学素养,也有人说过分的用典恰恰表明辛弃疾在词作方面经常遇到词穷无话可说,只得用典的情况。孰对孰错自是不能一概的接受和否定,因为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人物和文化却具有主观性,我们需要辩证性的去看待,研究。

回归正题,我们首先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不妨简单地将其翻译一下: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纵观全词,这首词用典的地方特别的多,孙权,刘裕,拓跋焘,廉颇等优秀的或君王、或将领的事迹在短小的词句中跃然纸上,毫无疑问,这是需要很深的文学素养和功底的,不然即便知道典故,也是无从下手。再加之作者通过一词一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不服老,不服输的豪情壮志,使得全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无限的升华,这决不是简单的用典二字可以用到的。辛弃疾能在名家辈出的宋朝文化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不然怎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主观的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在客观的历史中有主观性的人和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和素养的提升呐~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喜欢可以关注走一走哦(•́₃•̀)



萌之帆


酬悟空邀答:

直接看题目,首先题主做了一个前置,认为稼轩此调为宋词压卷之作,此说法多引自写出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扬慎所说。如果我不认为其可以作为宋词压卷,不知算不算是误解呢?



宋词中优秀的作品有很多,就算在怀古的豪放词当中,我也认为此调不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等一的高手往往能将用典化于无形,即使读者对其用典不甚了解,仍能感受作者的情怀,感受到词的意境。

再说说误解。诗词创作不是数学解题,其目的不是要推算出一个正确答案;其也不是论文,是为了论证某个论点。诗词创作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典故也是意象的一种)组合,去营造出意境意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其实际上是一种触感。有时,我们读完一首诗词时,会陷入诗人的语境中,或安谧闲静,或沉郁悲凉,或明快高旷,或慷慨激昂 ,或莫名其妙,这就是意境。 同一首诗词,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感触都会有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感触也会有不同。很难说谁的感触是正解,谁的为误解。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黄山谷说写诗要“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这是因为诗词的意象大多已经在历史的沉淀中,有了特定的指向,例如,如果说此调的“封狼居胥”说的不是说卫青、霍去病的故事,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但是,黄山谷又接着说了要:“点铁为金,化腐朽作神奇。”也就是说要将这些有出处,有来历的意典,进行重新组合,化出新意。这样,这一意典又可能超越了本身含意,关联出新的雅趣。这仍然可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触感。就正如在“封狼居胥”前,加上“元嘉草草”又变成了说宋文帝的故事了。

再说词的创作手法还有很多,抒情的方式也多是借物致情的间接抒情。而更有一些难以定论的象征手法,如此调中,有人说佛狸是影射完颜亮,佛狸寺则是作为金人入侵的一个象征建筑,这些都是可继续考究的,并不一定就是正解。即使是如“烽火扬州路”是指那一个区域范围,至今也仍存在几种不同的见解,没有谁对谁错。



综上所述,就诗词而言,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没有必要争出个谁对谁错。当然,如将此调作为一篇中学课文看待,出于教学需要,须有一个拟定的“正解”。这只与教案有关,与诗词无关。


诗词书院


宋词灿若繁星,这首词虽然很精彩,但是也谈不上压卷之作。古今中外,能传颂千古的诗词文章无一例外都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性的光辉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如绵绵长河中那晶莹剔透的凌凌波光。在我看来,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词就非常出色,道尽了人世沧桑,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我认为人过五十,到了知天命的时候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无尽意蕴。


耕云钓月89202987


恕我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我亦未看出辛稼轩此词有什么地方遭人误解?我只知道此词是辛稼轩晚年的扛鼎力作。作此词时正值南宋朝庭拟复用稼轩之时。

当时宋宁宗嘉泰三年,宋得知金国久被蒙古所困,民生凋敝 ,宋欲恢复故地,在贵戚韩侂胄的主持下北伐之声渐浓,辛弃疾亦跃跃欲试。他被朝庭派往镇江(京口)前线布防。

来到江防重地,登上北固亭眼望水天一色,辛弃疾词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此词写成即有同时代人岳珂称其:“微觉用事多耳”而爱用典是辛词特点之一。所以马上有人打抱不平,批评岳珂:“尚是不解词味”但这只是个人之间对此词的理解不同而已,谈不上误解呀。

真正误解辛弃疾的是南宋朝廷。他们对辛弃疾总是用而不重,欲用不用。因此直到辛弃疾病逝。他那收复河山的梦想也未能实现。


雲淡風清29


这首诗词是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杰作,当时北宋正受外敌入侵,而时政又尚文轻武。诗人在抵抗外敌征战中心发而作,引用古时英雄来 讽刺当时朝政。

诗中人物都是旷世豪杰,孙仲是三国孙权,寄奴即为刘裕。封狼居胥自 霍去病 马踏匈奴后,再也没出现过。

让人误解是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赵将,仇家郭开多使计贬低廉颇终不为赵复用。

诗人用古喻今,用心良苦,其心志更苦。


333888水一方


首先讲我对该名词的理解。这首千古传诵的杰出词篇,上片赞扬了历史人物了孙权和刘裕。这里抒发怀古之情与南宋朝廷的苟安求和形成对照。下片“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因草率出征而惨败史实,既与上片刘裕北伐胜利对照,期望当政者吸取教训,不能草率出兵。全词借古讽今,言简意深。这首词用典较多,但都切合时地,自然成理。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上下一气贯注,笔墨大开大阖,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

我建议挑剔者还是下苦功进修基础知识,学一些如何评诗词的基本常识,不能一点碎片知识就不是一边倒地声期力竭,不是断章取义,无底线地批评别人,不加思索地声讨……总之就是对问题囫门全吞枣没有系统学习总结,用狭隘眠界视线、和认知来评价别人,才导致错解。赏析古人名家的诗词,还要求我们运用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等知识能力。如这首词有着深厚的意蕴,闪现着哲理的光彩,如果不学无术,就滑到乱弹琴啦!


黄宇芬


杨慎评这首词为辛词第一,没说宋词第一。

全篇在怀古中陶写自己的情怀,以古人写自己的忧愤,表达自己对战斗的渴望。他不满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懦弱,以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暮年无人知赏、壮志难酬的悲剧结局。

其中金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歌慷慨,满纸英雄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