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版本流傳考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論述各科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內容的專著。對於本書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卷數,目前學術界的共識為本書由隋朝醫官巢元方等編撰,成書於隋·大業六年(即公元610年)。全書共50卷,分為67門,1739候。

上述觀點源於宋朝,而在宋代以前的史志中,對於本書作者及卷數,則著錄不一,故令後世歧說較多。最早輯錄本書的是《隋書·經籍志》,志載《論(當為“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此醫家《隋書·麥鐵杖》中有載)撰。在《舊唐書·經籍志》中則為《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當為“吳景賢”,吳景在《隋書》《舊唐書》中均無從考證)撰。而至《新唐書·藝文志》中則為《吳景賢諸病源候論》五十卷,與《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巢元方撰,兩書並存。至《宋史·藝文志》,則只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一種記述,而無吳景賢或吳景編撰的《諸病源候論》記載。

對於以上史志中的不同記述,《四庫全書提要》雲:“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惟《新唐書·藝文志》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觀晁公武《讀書志》稱隋巢元方等撰,足證舊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則《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字之誤。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如止五卷,不應目錄有一卷矣。”即言《諸病源候論》是隋朝官府組織編寫的醫著,由巢元方和吳景(當為“吳景賢”)2人作為監修或總編撰,致使隋唐史志中的記載不統一。丹波元胤按曰:“吳景賢名,見於《隋書·麥鐵杖傳》,則《提要》有吳景監撰之說者,實系臆測。然以是書為巢、吳同編,理似當然。姑據《新唐志》並載二家之書,以俟後考。”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據文獻記載,《諸病源候論》一書在北宋以前一直在流傳,如王燾的《外臺秘要方》在每門類之前多先引《諸病源候論》之觀點闡釋疾病概念以及病因病機,後列治病諸方,在40卷《外臺》中,有28卷341處引錄了《諸病源候論》三十餘卷中的文獻,可見在王燾供職的弘文館即藏有該書。而日本醫家丹波康賴撰成於公元982年(相當於北宋太宗時)的《醫心方》,亦仿《外臺秘要方》之體例,於每門之前引錄《病源論》(即《諸病源候論》)的“病候”內容,全書30卷中,有24卷直引《諸病源候論》五百四十餘處,陸百四十餘條,可見,在北宋之初,《諸病源候論》已流傳至日本。可惜由於唐宋之間連年戰亂,北宋以前的傳本均佚。

北宋政府對醫學是比較重視的,當時曾頒令天下,向廣大的民間徵集各種治病的醫方、單方、驗方,購買和徵求獻出醫書。宋朝政府對此書極為重視,曾把它同《素問》《難經》《脈經》《千金翼方》《龍樹論》等一起作為“醫學”(宋代醫學教育的專門機構)必讀教材,同時規定,試補“醫學”考試,也要從此書中選題,正緣於此,宋朝政府在成立“校正醫書局”(此機構成立於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之前,便把此書連同《素問》《難經》一起刊行於世。《玉海》卷六十三曰:“天聖四年(即公元1026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模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此記述與宋綬序文中所載完全吻合。是知宋代初刻此書的時間是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早於成立“校正醫書局”三十年。此刊本稱為北宋本,但此本亦未保存下來。現存世的該書傳本,是南宋以後的各種刊本。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其一為南宋版本系統,此版本“蓋南宋人從天聖校刊本而重刻者”(《經籍訪古志》),但據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載,《巢氏病源》當為一千八百餘候,與現行刊本之候數有出入。該版本自元代以後,國內已失傳,但日本既知的卻有兩部:其一是懷仙閣藏本(現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其二是酌源堂藏本(此本20世紀後下落不明)。故現存該類傳本,主要為日本醫家據此二本影寫及抄本。現存之刊本有日本天保四年(公元1833年)丹波元堅據懷仙閣藏本配補酌源堂本影寫本、小島寶素據懷仙閣及酌源堂兩本影寫本(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日本無名氏據南宋本抄本(現也存臺灣“故宮博物院”,但僅存卷14~19)等。此外,1981年日本刊行的《東洋醫學善本叢書》中所收該書,主要是據懷仙閣舊藏南宋本影印。

其二為元刊本系統,元刊本《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今北京圖書館及北京大學各存1部),是“據宋本重刊,而兼校改文字……唯標目增重刊巢氏及總字”(《經籍訪古志》)。據馬繼興考證此本系據宋本重刊,其篇目次序及內容與宋本不同。由於南宋刊本國內早已失傳,故後世刊本均自此本衍化而來。現存此係統之版本有:明·汪濟川、江瓘刊本《重刊巢氏諸病源候論》,署“隋太醫博士巢元方撰”,《經籍訪古志》考證,其體式同元刊本,“不記刊行年月,似萬曆以上物”。明·汪濟川、方鑛校刊本(歙方東雲校刻本於聚奎堂,扉頁作西爽堂藏板),書名《巢氏諸病源候論》,《四庫全書》所錄即為此本,此版本“版式全與前本(即汪濟川、江瓘刊本)同,文亦不差一字,案方鑛未詳何人,且汪濟川與江瓘共刻此書,無復刻之理,意是書估欲其易售,妄改校者姓名耳”(《諸病源候論解題》)。“又有汪濟川、方鑛校本,及吳勉學校本,俱是重刊前刻者(即汪濟川、江瓘刊本)”(《經籍訪古志》)。此外,明朝尚有嘉靖間刻本、萬曆吳勉學校刊本。

清代的刊本有:《四庫全書》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分為67門,1739候);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抄本;清嘉慶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胡益謙經義齋刊活字本(簡稱《巢氏病源》),訛誤脫漏較多;清光緒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清光緒十二年丙戌(公元l886年)印本,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湖北官書局重刻本,封面及扉頁均題《巢氏病源》,但每卷首尾又題《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柯慎菴雲:“是據袁壽階舊鈔傳錄,差勝胡本。”清光緒十七年池陽周學海氏校刊本(序稱《新刻病源候論》,每卷首又題《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署“隋太醫博士巢元方撰”。周序稱:“以家藏舊本付梓,並取《外臺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而《日本訪書志》考證:“光緒辛卯,池州周氏又刊此書,自稱以舊本付梓,實即胡益謙本也。”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博文書局石印本。

此外,尚有日本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書林萬屋作古衛門刊行本,名為《巢氏諸病源候總論》,“雖互有異同,然文字體式,不失元本之舊,頗為可喜”(《經籍訪古志》),認為其為重刊元本。還有同年上村次郎右衛門刊本。

近現代的版本有1912年湖北官書處重刊本;《中國醫學大成》本,民國25年刊;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丁光迪等校注本(以元刊本為底本)。

通過以上通檢,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北宋以前,對《諸病源候論》一書,稱謂不一,有六種之多,但“病源”這一關鍵詞則是一致的,自宋朝以後即統一稱為《諸病源候論》。其次,本書之卷目數自唐以後均為50卷,但“候”數有出入,導致這一結果的可能因素有:一是傳抄版本不一,可能有疏漏;二為歷代醫家在傳抄過程中,對相似的候目進行了刪除;三是將相似的候目進行了合併。同時,我們可以看出《諸病源候論》的成書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隋代以前,遠至《黃帝內經》一書著述的時代,對病因、病機問題,雖有諸多論述,但均系附論於有關篇章中,或其他論著中兼論病源。自隋代巢元方、吳景賢等《諸病源候論》問世,體現了中醫學術在病因、病機方面具有了系統的、全面的認識,在基礎理論文獻領域,填補了一項空白。其內容不僅學科齊全,而且對病與證的病因、病機、病候以至於病變類型等各個方面,均具有較為詳盡地論述,該書對後世影響較大,如唐·王燾的《外臺秘要方》、宋·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聖惠方》、劉昉的《幼幼新書》、明·朱橚主編的《普濟方》以及日本醫家丹波康賴編撰的《醫心方》等醫學名著中有關病因、病機的內容,大多依據《諸病源候論》,或以此書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故《四庫全書總目》稱譽此書為“證治之津樑”。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