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心理?

極樂許師兄


"一切法無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能認識丶理解丶領悟到,則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實際親證到,則是自性本覺的開悟境界,起碼是"等覺菩薩″的階段層次,接近於佛了吧!

"佛″,是"覺者“。心地境界覺丶行圓滿,具五眼六通,得"無漏″智慧。"無漏",乃是斷盡一切煩惱。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達到五種神通,唯證佛覺者可得"漏盡通″。

不到真正"無我",怎能斷盡煩惱,得“漏盡"通?煩惱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識心田,無始劫積累的"妄想丶分別丶執著″的業力種子,斷盡談何容易?別說六道凡夫,即使三界聖人,阿羅漢丶辟支佛丶大菩薩,都是在分段修行證果。小乘聖人(聲聞丶緣覺)斷的是“執著″心,大乘菩薩斷的是"分別"心,等覺丶妙覺還須斷最後一分無明,方能證佛法身,進入無"妄想"境界。

"真誠丶清淨丶平等丶正覺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無我"的成佛境界。"清淨"心,無執著無汙染,即是阿羅漢的境界,獨善其身丶"自了漢"。平等"心,無分別丶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賢丶地藏丶觀音,諸大菩薩的境界。"正覺"到位,妄念除盡,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圓滿丶無餘涅槃丶大圓鏡智丶無量光壽,與眾生融為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迴歸了本無生滅丶本自清淨丶本不動搖丶本自具足丶能生萬法的自性本覺。

要想當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證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隨緣丶唸佛"。

"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皆是"無常","我"即無可執著也。理上雖明,還須實修證得方是受用。看破幫助放下,放下進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學,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真空妙有無量壽


無我是一種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萬物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體大悲。

無我無自私心,無分別心,無嫉妒心,無貢高我慢心,無嗔恨心,無邪心,無妄心,無痴迷心,眾生平等,謙虛恭敬。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心空無一物。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內心降服六根六賊。不能聽見打鼓就上牆,要心如如不動,不去也不來,對外界沒有見聞覺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達摩初來中國時,沒人識真佛,都不聽他講法,只有一隻鳥對達摩說:“西來意,西來意,教我出籠計”。達摩說:“兩腿一蹬,兩眼一閉,即是出籠計"。這隻鳥很快領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趕緊兩腿一蹬,兩眼一閉。主人回來看見他心愛的鳥蹬腿了,急忙把這隻鳥從籠中拿了出來,放在手心上,想鳥怎麼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機,這隻鳥突然揚長而去。這鳥真的出籠飛走了,它自由了,再不會被監在牢籠裡了。這個問題恰恰說明無我相得解脫自在。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逍遙自在得解放。



用戶和言悅色


“無我”相對於執著於“自我”,人生的這個“我”,這個肉體和由肉體而產生的六塵,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並不是實有的,一切都將隨歲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個宇宙形成的時間相比,簡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麼值得執著呢?俗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執著於“我”的虛妄,便能夠體驗到靈魂的淨化,並最終獲得幸福的人生。

而現實生活中做到“無我”並非常事,人們常常執著於某種念頭,比如為了滿足自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許多痛苦煩擾,卻往往忽視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現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切眾生,都有一個“我執\

國學解讀人生


  1. 只有死人才會進入到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2. 無我來源於緣起說,緣起說來源於因緣理論,因緣理論是婆羅門教的思想。佛教拿來,作為佛法的第一公理,改頭換面說成緣 起說。緣起說,推導出來,無常無我,於是認為,一切都是盲目的無目的的隨機的,所以生 命也是個不值得過的東西。 那什麼才是有常的呢,佛教認為什麼都不生,緣起就沒有了條件,那個地方就是有常, 就是佛性。
  3. 按照無我的理論修煉下去,必然對肉體和生命極端仇視,不愛惜生命,也不認為 長壽長生值得追求,嚮往死人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涅盤寂靜。
  4. 而中國文化,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生生不息。中國人崇拜剛健,崇拜生生 不息。
  5. 印度文化,則簡直就是中國文化的反義詞,他們仇視剛健,仇視生生不息。進而也仇視肉體。所以,他們的修行功法,全部都是盛陰凌陽的路數,修持佛門功法,陽痿是必由 之路。
  6. 建議中國人還是不要去追求什麼無我境界,哈哈。

公子天行健


“不要臉”是"無我"境界和心理的不二法門

“不要臉”一種意思就是我們口頭所說的死不要臉,另一種意思就是"放下"。“不要臉”是達到"無我"境界和心理的不二法門。"無我”的境界和心理可以從哲學和實際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

王陽明的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追求 “無我”境界的表現之一。

《道德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希望實現的"無我"境界現象之一。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是已經到達"無我"境界的表現之一。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這是莊周在"無我"的境界中糾結的表現之一。

這些"無我"的表現和現象都屬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一時也打不開也推不開。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和聽到的幾種"無我"表現和現象。

一朝富貴便拋妻棄子的有錢人和平步青雲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有權人,基本上都具有"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頭腦靈活四肢健全卻沿街乞討的健康人和遽逢鉅變身無分文而去打工端盤子的富家子,也基本上具有”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抬棺出征馬革裹屍的左宗棠和虛與委蛇賣國求榮的李鴻章,都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和心理。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在西疆和李鴻章在馬關的事情都有詩為證: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現在西疆的"左公柳"就是流芳百世的"愛國柳"。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是死到臨頭老臉掛不住給自己塗脂抹粉,哭哭啼啼賣國的路上孤家寡人慈禧老太婆都不待見他呀!

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和文天祥反元護國寧死不屈,二人都是選擇了一條路走到底,這也是"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說來也是絕妙的諷刺,汪精衛和文天祥身前都各自做了一首至今流傳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可憐的汪精衛最後卻是頭一歪脖子一扭死在了日本遺臭萬年。"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無愧於是中華民族萬古流芳的愛國者。

所以我們要拾起善的“無我”,放棄惡的“無我”。同樣是達到“無我”的境界和心理卻是有云泥之別。


想象一陣風


無我,有幾種詮釋:

一是指人欣賞美景或在投身某項事業時忘我的境界,即物我兩忘;

二是指具有高尚靈魂的人,他的考慮問題、行事的目的以大眾利益謀福祉,不再以一己私利為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已經超脫了凡人,他是智者,是聖人,他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引領蒼生,解救蒼生,大公無私,如偉大領袖們。

三是指當生命面臨生死考驗時捨生取義、捨己救人的人,他們是無我的人。如我們的很多英雄們。



lign往事如風


“無我”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心理?

“無我”就是“無己”,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指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夠順應客觀,順應自然,忘掉自己,不羨求任何名位。不忘初心,大公無私;家國情懷,不負人民。

“無己”出自《莊子.逍遙遊》,原文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徵,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心中最高的理想追求。

“無我”本是一個極具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觀。“無我”一詞刷爆朋友圈,是因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一場重要的外交場合引用了這個詞。

3月22日,在意大利出訪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被問了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中國最高領導人回答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這是一個直抒胸臆、斬釘截鐵的答案,這是一個振聾發聵、感人肺腑的答案,這是一個滿腔赤誠、充滿情懷的答案。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背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大國領袖的抱負、責任、擔當和情懷。

“無我”是一種信念和追求,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的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當我們談論某個東西時,很容易就這個東西談它本身。但事物的邊界不是由它本身(我)決定的,而是由“不是它”的那些東西(彼)來決定的。如果沒有了我的觀念,也就沒有了博取之心了。世間的任何情態,都是依附於“我”而生,有“我”這個主體在,就有分別;一有分別,各種慾望都產生了。如果沒有了“我”的觀念,就會承擔相應責任而不計較任何。心為物役就會迷失自我,心有雜念就會患得患失。這就是“無我”的境界。

物我兩忘,是“無我”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也借“無我”這個哲學色彩濃厚的詞,來談他對中國詩詞美學境界的理解。他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無我之境,任何時候都保持一顆恬然的心,心境悠然與自然萬物高度契合。無我之境,不是沒有“我”,而是“我”已經與自然形成了天然的和諧,分不清物和我的區別了。這不僅是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無需雕刻,渾然天成;這也是做人做事為人民服務的至高境界,不忘初心,大公無私。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是對“無我”二字最好的詮釋。


美文美生活


首先說這是一個平凡人揣摩猜測聖人境界的問題,不管你怎樣東抄襲西剽竊,始終都是鸚鵡學舌,斷章取義,就像讓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做大學生的論文,簡直是趕鴨子上架,強人所難。為什麼這麼說呢?佛法講四個步驟,叫信,解,行,證。詳細說對佛法要首先深信不疑,二要理解經意,三要按照經意實踐修行。四要親自體驗證悟無我的真實境界,沒親證的說的在好也是道聽途說。拾人牙喙。在說說佛法學位,法華經明確說明,只有一佛乘。但對心量小的根基眾生怕嚇的他不敢修行所以因材

施教。比如最高學歷是院士,那你先達到高中吧,基礎好了繼續到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在到院士。當你證到人無我,就是羅漢境界,證到人無我,法無我就是菩薩,菩薩里細分還分一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通過修證十二因緣證的是緣覺佛。只有圓滿覺悟的才是佛。現在說無我境界,就是羅漢境界,已經是了不起了,在如今像法時代,找個初果聖人都非常稀少,何況是羅漢呢。達到羅漢已經超越了四禪八定。具備了五眼五通,其中天眼通,法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可以飛行。而且身體沒有痛感,拿刀砍都不知道疼,所以金剛經中佛說,念往昔我為忍辱仙人,節節割節身體,要有我相應生嗔恨。這不知疼都是通過四禪八定修來的,所以你讓一個沒有一點修行證悟的凡夫去解釋無我的境界與心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痴兒說夢。


漁樵晚歌


無我利他是一種高覺悟境界的簡稱!相對於有我而生,有我即是凡夫俗子之想,時時想我,時時利我,時時為我,用一切滿足自己,好像很對,但必竟低級庸俗,難登大雅之堂呀!當有我開始想他人利他人服務他人之時,就是進步提升了,開始由有我向無我進發了;有我利己低級,終究為歷史所埋沒;然而無我利他高級,終究永存光耀歷史;無我利他事例有很多,如天空,大地,空氣,海洋,高山,日月星辰等等太多了,超凡入聖者,道祖、佛祖、菩薩、天主、耶穌、真主,還有人中之傑,名符其實的領袖如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及當下的習總書記克強總理,及各行各業,盡心盡力鞠躬盡瘁真實實踐默默奉獻服務於民永無止境的真實奉獻者們,不為名不為利不為錢不為權,只為心中那顆永恆的真心,而奉獻一切,皆是無我高尚人士!我們大家一起,來向無我之學習吧,即利己又利他,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地球,利益一切,多好呀!如能如此,真實美好生活,註定會早日實現呀!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成功註定屬於你我他她呀!


用戶一棵小小草


無我,便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要做到無我,是很難的,但經過不斷修證,能夠修識自性,無我的境界當會初步顯現。

但真正到了無我,那是連無我也沒有的無我,此時才是真正的無我,即是如來藏境界。

當然,這需要無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證入。

初步修證,一定要有將心住下來的意識,即住於自性。自性即本真。

從咱們凡夫的思維,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隨著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隨色亂走亂跑,隨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這顆心雖然還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隨色便時時染塵,時時煩惱。這些煩惱又會因緣合和,再生無數煩惱,這樣無有盡頭,自己給自己造了一個無邊苦海,便永無福日。

所以,知此道理後,就要懂得我心原本淨,入了色塵,關閉慾念,一切色塵實際上與我無關,本來就是與我無關,管他怎麼鬧,怎麼瘋,我乃持淨不著,即如來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種慾望,放下,放下即是回頭,回頭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脫離苦海。

無我的境界便是解脫,脫離苦海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