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派人勘察康熙陵墓后,为何马上封闭墓穴?

月光下的温唇


康熙景陵的首次勘察时间为1952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勘察的原因是此前景陵多次遭遇盗掘,盗洞暴露在外,任由外界空气雨水进入地宫,所以专家们出于保护的目的,封闭了盗洞,上世纪90年代又修缮了景陵的地面建筑。

那么既然景陵已经被挖开,为什么专家们不趁机开展考古工作呢?

其实原因不是民间传闻的那些所谓康熙棺椁会喷火、地宫机关重重之类的,真有这么先进的机关,景陵也不会被盗的只剩几副骨架了。专家们之所以采取了最原始的封闭方式,主要处于几下几种考虑:

1、考古技术有限。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面对遭遇盗掘、污水倒灌的景陵,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贸然考古,只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2、失去了考古的意义。考古是一门科学,与盗墓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考古都是被动式的,即墓葬遭遇盗墓贼破坏、或因工程建设不得不开展的抢救性发掘等,对于帝王陵墓更是应该慎之又慎。所以,考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文物,同时也是依托出土文物来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

而康熙的景陵在道光十二年(1821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遭遇失火,导致地面建筑部分被毁坏;1945年12月22日地宫又遭遇土匪劫掠,几乎所有珍宝丧失一空,毁棺抛尸,仅剩几具骸骨浸泡在污水中;1952年7月14日圣德神功碑亭又被雷雷电击中烧毁。所以,到1952年时,康熙景陵基本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即便考古也没有了意义。

1956年,在郭沫若主张下,考古专家曾主动发掘了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也是唯一一次主动式发掘帝王陵墓(因为这座墓从未被盗,所以具备考古价值),结果因为考古技术落后,反而对定陵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破坏,此后,主动发掘帝王陵被禁止。

3、考虑到民族情感。1952年时虽然清朝早已灭亡了40年,但依然有很多皇室成员,对他们来说,包括景陵在内的整个东陵都是祖宗陵寝,专家们出于这个角度考虑,也是不会轻易对东陵进行主动式发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