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577149781


1

作为高干子弟,周亚夫的出道成名,却极富浪漫英雄主义。

一段细柳营的佳话,直到现在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让他以恪尽职守的硬汉形象留在国人记忆中。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六万匈奴兵浩浩荡荡南下,烽火一路传到长安。

汉文帝针对京城防卫进行部属,命刘礼屯兵长安以东的霸上(今陕西西安东郊)、徐厉屯兵长安以北的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而长安以西的细柳,则交给绛侯周勃之子,河内太守周亚夫。

▲出身将门的周亚夫。【剧照】

进行一番周密布置后,皇帝自己也没闲着,带着大臣和护卫,前往视察。霸上和棘门的守军听说皇帝亲临,大开营门迎接。

用白云大妈的话说:“那是相当壮观。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汉文帝一行车马从营门长驱直入,无人阻拦。将领们带着手下,都表现得毕恭毕敬,迎来送往,不失礼节。

一般领导要是见属下如此卑躬屈膝,估计很是满意。可看着将士们脸上笑嘻嘻,汉文帝心里一点儿都不高兴。

眼下还有细柳的驻军未视察,汉文帝估计也觉得烦了,巴不得赶紧结束这无聊的工作。

然而,细柳营的将士们却让汉文帝眼前一亮。远远望去,营门的士兵身披铠甲,气宇轩昂,看到皇帝的大队车马走近,纹丝不动,异常警觉。

宫里的护卫嚣张跋扈,一来就想硬闯。营门的守军立马拦住,手上紧握兵器,寸步不让。护卫们高声喊话:“尔等快开门!我们是宫里的卫队,天子车辇马上就要到了。”

细柳营的将士们完全不把这话放在心上,回答道:“军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天子之诏。”

汉文帝得知前进受阻,只好命人持节告知周亚夫。这时,营门方才放行。皇帝一行入营,守军叮嘱他们:“军营中不得纵马驱驰。”

先是拦门,接着又是警告,若在一般皇帝看来,这种行为绝对是大逆不道。幸亏汉文帝是性情温和的一代明君,能体会周亚夫的良苦用心。一行人只好缓缓前行,到了中军营帐,终于见到周亚夫。

周亚夫全副武装,见了汉文帝,揖而不跪:“臣身披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请允许以军礼拜见。”

汉文帝心中一颤,一时竟放下威严,双手扶住车前横木,以示敬意。

出了细柳营,一路上汉文帝还在回味,不禁赞叹:“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朝堂之上,有太多人如刘礼、徐厉般呆板迂腐的臣僚。他们在官场上战战兢兢,一心讨好上司,在人情世故上花的心思,比起本职工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此舍本逐末,于国于民皆无益处,正如汉文帝所说,霸上、棘门守军,如同儿戏,一旦遇袭,都将轻易被俘。

而周亚夫这样的硬骨头,绝对是百里挑一。

2

细柳营的会面,让汉文帝终生难忘,他为太子刘启,即汉景帝留下遗嘱:“危急时刻,可把军队放心交给周亚夫统领。”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由吴王刘濞领衔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我们所熟悉的七国之乱,原本其实有九国参加,刘濞先后联系了胶西、楚、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赵等八国。

结果,齐王胆子小,早早悔约。济北王因为都城城墙倒塌,竟被国内官员挟持,以修筑城墙为由退出。

▲七国之乱。

当时诸侯王都对汉景帝积极推行削藩不满已久,参与七国之乱的多是削藩的“受害者”,如楚王刘戊因为太后守丧期间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被治罪,削去东海郡,还有赵王刘遂犯法,胶西王参与卖爵,都被削地。

而吴王刘濞除了被削去会稽、豫章二郡之地,还与汉景帝有私仇。当年,刘濞的长子刘贤入京,与尚未即位的刘启饮酒博弈,起了争执。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殴打刘贤,失手将他打死。

新仇旧恨加一起,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发兵数十万,一路西进。

叛军打到梁国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此时汉景帝已经听从袁盎之计冤杀晁错,想以此平息众怒,可刘濞拒不撤兵,自称“东帝”,誓与中央斗争到底。

3

这一年春天,汉景帝的日子过得很慌,七国叛军不愿罢兵,中央能否和他们正面交锋,心中没底。

就在此时,汉景帝猛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推荐的周亚夫。

周亚夫终于等来建功立业的机会,被拜为太尉,统帅三十六将出征,讨伐叛军。

▲周亚夫官拜太尉。【剧照】

出发前,周亚夫对景帝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吴楚兵剽悍轻捷,不可贸然与之交锋。请陛下允许我暂时放弃梁国,不予救援。我军迂回到叛军侧后,断其粮道,待敌军消耗殆尽,可一战而胜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周亚夫的战略,不惜牺牲一隅以谋全局。随后,周亚夫率军出征,一路绕道,来到叛军东北方向的昌邑(今山东境内),占据深沟高垒,而将梁国让给叛军,任由其攻打,消耗其兵力。

与之相对,七国刚起兵时,刘濞手下一名年轻的桓将军,曾向他建议,吴国多步兵,步兵利于平地作战。我们要避开城池,以最快的速度分兵攻下洛阳武库、敖仓粮库,攻占函谷关。如此,据险守关,就算拿不下关中,也可以二分天下。

可是,刘濞却没采纳。

因此,叛军几乎倾尽全力攻打梁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兄弟,正带兵拼死抵抗。他多次请求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以大局为重,不予理睬,只派轻骑截断吴楚叛军后方的运粮水道。

刘武只好带着必死的决心,亲率精锐据守睢阳。城外周亚夫军不打算倾力支援,吴楚叛军却倾巢进攻。从此之后,刘武对周亚夫恨之入骨。

战争进行了两个月,周亚夫的计谋终于起效。吴楚叛军军粮逐渐耗尽,后备补给跟不上,多次向周亚夫的主力部队挑战。

叛军频频侵扰,一夜,营中发生骚乱。深居大帐中的周亚夫早已听见动静,但仍从容淡定,躺着不动。不一会儿,营中将士情绪稳定下来,骚动自然平息,周亚夫早睡过去了。

又过了几天,叛军大举进攻军营东南,来势汹汹,可周亚夫却调兵到军营西北去防御。后来,叛军主力果然偷袭西北,让周亚夫逮个正着。吴楚军这招声东击西,用得不太灵。

随着兵粮耗尽,叛军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悻悻然退兵。周亚夫等的就是这一时机,立马出动精兵追击,大破叛军。叛军作鸟兽散,刘濞及其部下四散逃亡。刘濞的人头被悬赏千金,不久死于越人之手。

吴楚七国之乱自爆发到平定,总共才历时三个月。周亚夫推为首功,当之无愧。

4

七国之乱后,周亚夫的政治生涯走向顶峰,两年后,更是出将入相,官至丞相。

为将者进了政治的圈套,若想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当年细柳营中与汉文帝的君臣之谊,恰好暴露了周亚夫的性格缺点——刚正不阿,不知变通。

回到朝中,周亚夫先后因几件事,与汉景帝产生矛盾,并最终走向悲剧。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改立刘彻(汉武帝)为太子,以其生母王娡为皇后。

帝王家事,臣子本就不该多过问,偏偏耿直的周亚夫在这件事上和汉景帝起了争执。他固执己见,认为栗太子没有过错,怎能轻易废黜?

周亚夫的谏言,挑拨着汉景帝心中的一根刺,从此以后,他和周亚夫渐行渐远。

▲汉景帝。【剧照】

这时候,梁王刘武还记着当年周亚夫见死不救的仇恨,每每进宫拜见窦太后,都要和她抱怨周亚夫的种种不是。窦太后也听了不少关于周亚夫的坏话。

恰好有一次,窦太后跟汉景帝建议,该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个侯爵。汉景帝起初故作推辞,说:“太后的侄子和弟弟当初也未封侯,直到我即位后才受封。现在我封皇后哥哥为侯不太合适。”

窦太后坚持己见,说:“当年我哥哥在世时没有受封,直到他死后,才封了他儿子。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深感遗憾。你现在都是皇帝了,可以便宜行事,赶紧封王信为侯吧。”

汉景帝心生一计,说:“我与丞相商议一下。”经由与丞相商议通过,汉景帝恰好可以摆脱私自赏赐外戚的恶名,要是有稍微清醒的政治头脑,都知道,此时就应该顺着汉景帝的意思。

周亚夫却是个“直肠子”,对汉景帝甩出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王信身无寸功,不能封侯。”

汉景帝一时哑口无言。

5

王信封侯一事,周亚夫一句话就得罪了老板、老板娘和老板他娘。当丞相做到这份上,真是个性十足。

匈奴贵族唯徐卢等五人降汉。汉景帝心花怒放,这回总得封个侯爵表示一下,以此鼓励更多匈奴人来归顺。

周亚夫又跳出来抗议:“这些人背叛自己的主子,我们还给他们赏赐,以后还如何惩戒我朝那些不守节的臣子!”

抗议无效,汉景帝这次丝毫没有理会周亚夫的意见,只是愤愤地说:“丞相的建议不中用了。”随后,坚持封唯徐卢等人为侯。

一个执拗任性,另一个独断专行,周亚夫心里很受伤。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称病辞职,汉景帝顺手免去他的相位。

君臣失和,这样的结果也不至于太难看,可惜战功赫赫的周亚夫短短几年间,由人生巅峰跌落谷底。

▲周亚夫画像。

历代多有人同情周亚夫的悲剧结局。南宋文学家陈耆卿,如此分析周亚夫官场失利的遭遇:“宰相职业,以格心为主,不以矫激亢讦为功。”

周亚夫的耿直性格正犯了为臣者的大忌,这当然是他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只是汉代的史官们呈现给我们的片面之词罢了。

6

周亚夫的父亲,是开国功臣绛侯周勃。

周勃为人敦厚,出身寒微,年轻时靠编织蚕具讨生活,有时在别人婚丧嫁娶仪式上吹箫伴奏,挣外快。可他却是最早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干部之一。

西汉初年形成“布衣将相之局”,周勃亦是其中翘楚,后来在诛灭诸吕时立下大功,汉文帝在位时曾任宰相。

可就是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晚年居然被诬告谋反。汉文帝将他交给廷尉处置。

周勃惶恐不安,说起话来舌头都打结了,不知道怎样应付审问。

狱吏看周勃好欺负,经常没给他好脸色,借机对他进行羞辱。周勃陷入窘境,只好拿出千金贿赂狱吏。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狱吏便在书牍背后写字暗示:“可请公主作证。”狱吏所指的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嫁给周勃的长子周胜之为妻。

周勃这才开窍,想起来自己还跟皇室有点儿关系在。于是,他把近些年得到的赏赐全部赠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通过他找到了薄太后。

周勃是扳倒吕氏,扶持汉文帝上位的功臣,又和皇室是亲家,被文帝尊称为“长者”。薄太后得知他蒙冤下狱,登时大怒。

那日汉文帝临朝,薄太后抄起头巾就朝他扔去,骂道:“绛侯当年兵权在手时都没谋反,现在年老了,身居小县城中,反倒能谋反吗!”

汉文帝赶紧赔罪,说已经查明真相,这就放周勃出狱,恢复其爵位。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剧照】

周勃出狱后,连连苦笑:“我曾带领百万将士,却不知道狱吏如此尊贵啊。”

周勃不是特例,文景之际,开国功臣集团出身的官僚频频落马。

史载,这一时期,朝中高干子弟大都骄奢淫逸,所谓“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

除了因贪污腐败和政治风波而身败名裂的,还有的功臣因子孙早夭而无人继承爵位。到汉武帝时期,朝中显贵大都不是出自开国功臣集团。

周亚夫出自汉初布衣将相世家,怎么着也是个“红二代”,自然不愿家族就此沉沦。

如前文所述,在皇后兄长封侯和匈奴降臣封侯两件事上,周亚夫都站在汉景帝的对立面,据理力争。并非因为他无偏无党,而是他作为开国功臣集团的最后荣光,对朝中新贵的倔强和抗争。

▲汉初至武帝时期,开国功臣及其后裔在中央及地方高官中所占比率(%)。

7

周亚夫的政治生涯和其父何其相似,在一次政治危机中力挽狂澜,随后在官场扶摇直上,最终又无端蒙冤。

而且,汉景帝没打算就这么放过周亚夫。罢相之后,有一回周亚夫受邀入宫,参加汉景帝的饭局。

周亚夫入座后,定睛一看,这桌上摆着的是一整块肉。美味佳肴在眼前,旁边却没任何餐具。

周亚夫毕竟是曾经封侯拜相的离休老干部,见汉景帝这般请客,当场就不乐意了,命令掌管宴席的尚席取筷子来。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笑说:“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心中愤恨,敢怒不敢言,只好脱冠跪下谢罪。景帝让他起来,他二话没说,大步流星往外走,一副铮铮铁骨,傲然挺立。

汉景帝看着昔日功臣远去的背影,喃喃道:“看他那闷闷不乐的样子,如此桀骜不驯之人,怎能辅佐年少之主呢?”那时,太子刘彻年纪尚幼。汉景帝担心,自己若有一朝撒手人寰,周亚夫必定是个祸害。

从那天起,周亚夫的结局便已注定,汉景帝很快找机会对他举起屠刀。

周亚夫被迫退休后,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儿子买了五百副盔甲盾牌,预先准备,作为陪葬的明器。

可是,周家公子也是一纨绔子弟,对雇工极为苛刻,甚至还拖欠工资。雇工们便把周家私自购买甲盾的事情告知朝廷。当时,私藏兵器是重罪。

汉景帝马上命人抓拿周亚夫前来审问。周亚夫声称对此事毫不知情,悲愤之下,他本要自刎,却被夫人阻拦,于是先被逮捕下狱。

汉景帝的意思已然十分明白,廷尉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便责问周亚夫:“君侯这是要谋反吗?”

周亚夫愤怒地辩解:“这不过是儿子给我买的葬器,怎么说是谋反?”

随后,廷尉用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作周亚夫的催命咒:“君侯纵使不在阳间谋反,死后恐怕也会在黄泉之下造反吧。”

周亚夫深知,汉景帝是不给自己留一条生路了。万念俱灰的周亚夫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半生戎马的周亚夫,终不知朝堂之上暗箭难防。【剧照】

所谓的绝食自尽,不过是一场变相的政治谋杀,一个“欲反地下”的莫须有罪名,足见朝堂的人情薄凉和帝王的冷酷无情。

周亚夫的崛起,是汉初高干子弟的最后一搏。在他之后,汉初功臣集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迅速走向没落。

不是所有功臣家庭,都能挺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笑傲朝堂,更多的是,随风消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总在不断上演,当权者们心里自然清楚,谁是对他有用的良禽走狗。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谭浩:《周亚夫与汉初功臣集团的没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最爱历史


汉景帝是个还不错的皇帝,但是距离“明君”还差得远呢。

首先,汉朝真正的好皇帝,都是有庙号的。比如刘邦建立了汉朝,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庙号为“太祖”。汉文帝与民生息又勤俭节约,故而庙号为“太宗”。汉武帝刘彻大破匈奴,庙号为“世宗”,而汉宣帝纠正了汉武帝用力过猛的弊端中兴西汉,庙号为“中宗”。到了光武帝刘秀,再造社稷,庙号为“世祖”。而汉景帝呢,没有任何的庙号,这说明他在当时臣子们心目中的评价也一般。

其次,汉景帝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鼂错为了大汉的江山可谓是费心竭力,大力的支持汉景帝削藩,但是汉景帝是怎么回报他的呢?当七国叛乱真的如期而至,汉景帝想的不是去调兵遣将镇压叛乱,反而先把鼂错处死,不切实际的希望七国会退兵,结果人家根本不理汉景帝这一套,所以汉景帝无奈之下才启用了周亚夫平叛。

周亚夫一介武夫,因为平叛的大功当了宰相,汉景帝还猜忌他。有一次宫廷宴会,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等周亚夫要的时候,又不阴不阳的说:你还不满意吗?

后来周亚夫私自购买五百具盔甲准备陪葬用,结果被告发。按汉朝法律,买卖兵器按谋反罪论处,汉景帝不留情面的把周亚夫下监狱审问,居然还指使廷尉说出了“你就算生前不谋反,死后也想谋反“的话。

周亚夫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在狱中绝食五天,不屈而死。周亚夫替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保护了大汉江山,汉景帝如果是明君,又怎么会如此对待周亚夫呢?


经史通义


汉朝名将、太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功勋,被汉景帝提拔为丞相,但周亚夫有个致命的问题,他生性耿直倔强,不懂变通,屡屡在废立太子与外戚封侯事件中与汉景帝刘启作对,于是汉景帝一怒之下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封地反省。

周亚夫政治生命终结,这也就罢了,没想到汉景帝还想要周亚夫的肉体生命!

四年后,周亚夫正在封地平静生活,突然一纸皇帝诏书到了,说是要赐宴给周亚夫,让他速速入宫,不得有误。

周亚夫很是开心,看来皇帝还是念着他这个老臣哪,赐宴之后说不定就要重用自己了。所以赶紧去赶紧去,吃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

周亚夫并不知道,等待他并不是一顿普通的晚餐,而是一个巨大的侮辱,和一次可怕的杀身大祸。

终于,君臣二人又在未央宫重会了,多年未见,刘启发现周亚夫更老了,说话也比从前温和很多,不像从前那么冲了。然而,刘启还是想按原计划耍一下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在这四年里被磨平了棱角。这也是他弃用周亚夫整整四年的其中一大原因。

图:周亚夫

说实话,刘启还是很感激很敬重周亚夫的,毕竟人家是个大功臣。可他就是受不了周亚夫那满身的倒刺,看到就讨厌。

于是刘启想了鬼主意,让人故意在周亚夫的席上放一大块肉,整盘菜就这么一整块没有切碎的肉,而且没有刀,也没有筷子。就这样。

这可叫人怎么吃?

嘿嘿,考验周亚夫的时候到了!

四年的闲居时光究竟有没有把他变得谦恭谨慎,或者还是死性不改的硬骨头,就看他怎么吃这块肉了。

结果周亚夫刚跟人聊完天,低头正准备要吃肉,忽然愣住,然后就开始嚷了——噎?我筷子呐?不是谁给我拿走了吧?谁手那么贱呐?一双筷子还不够用?——见没人理他,又转头去骂旁边主管宴席的宫吏——小子你还愣着干嘛,还不赶快去给老夫拿双筷子来!

失望,刘启太失望了。看来周亚夫还是从前的周亚夫,他难道就搞不明白——就算他有再大的嘴巴,朕不给他筷子,他也永远只能跟狗一样抓肉吃,否则就得挨饿吗?

图: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西汉帝王殿汉景帝

周亚夫这个暴脾气啊,他也不想想:皇家请客,那可是国宴,如此重大的场合,待客礼数竟然不周,这可能吗?这明显是故意的,故意给他难堪的。

这时,看到“服务员”迟迟不肯给他筷子,甚至连理都不理他,周亚夫也忽然醒悟了——原来这是一个圈套,皇帝在羞辱我!他这么做,就是想要我服软,乖乖做他的狗。

周亚夫当然不可能服软,士可杀不可辱,皇帝也不行!

气氛变得尴尬了。刘启冷眼看着周亚夫,看他如何吃肉。而周亚夫却始终没有动弹,他也只是静静的看着刘启,满脸倔强之色。

刘启心中怒火已经冲天,但仍强忍下来,挤出一丝冷笑:“此非不足君所乎?”

意思是:你有啥不满意的!你难道不知道你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这块肉都是朕给你的吗?想要筷子吃肉,可以,求我!

图:汉景帝阳陵“海内皆臣”16字方砖

其实说来说去,刘启还是在学他爷爷刘邦和老爸刘恒的那点儿帝王权术,只可惜学的实在蹩脚,只让人看出一小肚子鸡肠,半点儿城府和心胸都没有。

不过这也没啥好大惊小怪,专制制度嘛,就是专门制你的。此中妙处被制者永远无法体会,他们只能乖乖被制。眼一闭,牙一咬,忍一忍,挨挨也就挨过去了,多挨几次也就习惯了。

有些恬不知耻的奴才,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快感来。

然而,面对刘启这赤裸裸的耍弄,周亚夫仍没有丝毫退让,他可是个铁血直男,宁折不弯,因而只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躬身行礼称谢。这等举动,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老师罚站的差生,虽然低头认错,但眼神执拗,愤恨不平。

刘启心中也清楚周亚夫其实一点儿都不服气,于是长叹一声,挥挥手让周亚夫起来。

接着,刘启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正准备再好好教育周亚夫一下为臣之道。周亚夫却忽然做了个让全体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只听他冷哼一声“臣告退”,说完就转身快步走出大殿,走的那么决绝,旁若无人,连头都不回一下。

——得,爷不陪你吃这丢人饭了,爷回家自己吃方便面去!

真是太拽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退休老干部,竟敢对皇帝拂袖而去,真千古未有之硬骨头也!

一旁年方十四岁的太子刘彻忍不住讥道:“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贼。”(此句出自野史《汉武故事》,正史并未记载)


景帝听说,不觉冷笑,于是静静的目送着周亚夫的背影直到离去,然后环顾四周噤若寒蝉的几位朝廷重臣,沉声道:“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这家伙态度如此嚣张,将来朕千秋之后,谁还能制得了他!朕决不能把他留给年轻的太子!

景帝这一句话,等于已给周亚夫判了死刑。


写到这里,小生我忍不住要穿越一次,去诘问一下刘启先生了。

您要觉得周亚夫用不了就别用,自己不用,也别留给儿子用,直接把周亚夫打发回封地永不叙用不就得了,干嘛要杀呢?

刘启大笑,反问:“你说呢?”

我不明白。据小生所知,你虽未为仁君,却也不是个暴君,更不是杀人狂,史书记载,你还在此前一年下诏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刑罚。所以我更不明白,周亚夫为何一定要死。

刘启长叹:唉,其实朕又何尝想落下个妄杀功臣的恶名,但他自己要找死,我有什么办法!

找死?

是啊,谁叫他处处不给朕留面子。

不给面子就得死吗?周亚夫这只是想在人主面前坚持政见并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这又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

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不给皇帝面子的人就得死!而且,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高盖主,在军中威望巨大,便无权柄,也能生乱!

周亚夫是朝野公认的忠臣,一生军令如山安天下,他又怎会生乱?

他是忠臣,但他忠的是国家社稷,不是皇帝本人。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这不是逻辑,是皇权。皇权为天,生死万物,凛然不可稍侵!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继承的顺利稳定,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万世皇统,为了消灭潜在的威胁,也为了震慑那些朕百年之后要留给太子的朝臣,朕可以牺牲任何人,包括朕的亲儿子刘荣在内,何况他周亚夫?

你只讲皇权,那人权呢?

人权?此乃何物,朕从未听说过……

我真想给他一巴掌,但还是算了。毕竟,我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点去强加给古人,所以,我只能慨叹,我只能悲怆。


千古名将英雄梦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汉景帝的“明君”之誉是相对来说的,事实上,此人做的糊涂事不少。

比如,他草率削藩,就非常不明智。

他先前听了晁错的分析,感到七国势力已呈尾大不掉之势,很着急,便急吼吼地要挥刀斩乱麻,哪知步子迈得过大,扯蛋了——吴王刘濞与胶西王刘印以“清君侧”为名,大举起兵,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先后响应,一齐西进,是为“七国之乱”,。

长安的汉景帝吓得面无人色,毫无人君之范,一迭声找晁错来商议对策,他自己从屋子里走出来,抬腿迈门槛时,一时间竟不知先抬哪条腿好,可知仓皇失措到了极点。

晁错认为,七国叛兵不过都是乌合之众,他们一来信心不足,二来承受着忤逆的重大心理压力,只要天子御驾亲征,必然一哄而散。所以,一个劲地劝景帝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可不就是送死吗?

汉景帝的表现,和历史上最鼻涕的两宋皇帝差不多,连连打摆子——实际上,两宋鼻涕虫之一的宋真宗,在辽兵犯澶州时,还是在寇准的鼓励下勇敢地亲征了一把;而另一鼻涕虫宋高宗,在伪齐兵侵两淮时,也曾到越州遥遥呐喊了一番。

汉景帝连这两位鼻涕虫都比不了,胆小如芥子,回头听信了袁盎的馋言,杀了晁错。

汉景帝天真地以为,杀了晁错,吴王刘濞等人的“清君侧”口号落空,师出无名,自然散去。

这种智商,不像是政治人物应有的。

造反,从来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

要清除造反,靠的还是军事。

名将周亚夫不是政治人物,是纯军事人物,军事手段玩得很溜,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牛气冲天。

不过,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得罪了一个人——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

当年,汉文帝分割了齐、代、淮南三国,为日后削藩做准备,走了一着妙棋,即合并广梁国之地,将刘武封为梁王,以控制中原,拱卫中央。

七国之兵东来,一门心思想着先破梁国再鼓而西进。周亚夫就抓住了这一点,卖梁国而绕后断敌粮道。

补充一下,周亚夫这么做,是得到了汉景帝点头同意的。

汉景帝怕死,当时总觉得能保住自己就阿弥陀佛了,哪管什么梁王、栋王?举双手赞成周亚夫的部署,将周亚夫从车骑将军破格拔为太尉,出任平叛总指挥,领三十六将,全盘调度汉军主力迎战吴楚联军。

但是,七国兵败覆灭,危险过去,汉景帝很快忘掉自己的窘迫相,又开始神气活现起来。

那梁王是太后最为宠爱的儿子,对周亚夫的见死不救耿耿于怀,每次入朝,都会在太后、汉景帝面前大说特说周亚夫的坏话。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梁王刘武嚼舌根子的次数一多,周亚夫在太后、汉景帝心中的坏形象就慢慢地树立起来了。

前面说了,周亚夫是个军事人物,不是政治人物,对此一无所知,丝毫没有觉察即将到来的危险,而又因建了平乱大功,被升为丞相,掺和到许多政治事件中去:比如汉景帝喜欢小儿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大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劝谏景帝不要搞事;又比如梁王刘武推举王皇后的弟弟王信,要汉景帝封王信为侯;周亚夫搬出了刘邦与群臣所订的“白马之盟”,劝谏汉景帝;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来归,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同样跳出来反对……

汉景帝越来越厌烦周亚夫,虽然不说什么,但冷暴力对待。

周亚夫顶天立夫一大好男儿,受不了这种鸟气,托病辞职。

如果故事就此结局,这对君臣倒也善始始终。

但这汉景帝在四年之后,不知脑子里哪根弦被拨动了,突然想起了这位曾经力扭危局的老臣,要在宫苑之中召见他,赐他用餐。

用餐就用餐呗。

汉景帝又恶作剧地想试探周亚夫的刚烈性子是不是改了,故意命人在他的面前不设放筷子。

周亚夫一开始以为是管事的人狗眼看人低,不尊重已经退休臣子,呼喝着要筷子。

汉景帝却皮笑肉不笑地对他说:“有酒有肉,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周亚夫这才明白是汉景帝存心戏耍弄自己。

周亚夫如果是纪晓岚、和坤这类宠臣、弄臣,开得起玩笑,受得起皇帝的污辱,自然没事。

但周亚夫不是。

汉景帝如果是汉高祖刘邦那一类粗豪汉子,经常与韩信、郦食其、陈平等人粗话连篇,那么,偶尔的恶作剧也无关大雅,但汉景帝不是。

周亚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盛怒之下,“霍”地站起来,将头上的帽子摘下,往地上一扔,气呼呼地离席回家。

这下就把汉景帝闹了灰头土脸。

汉景帝盯着周亚夫的背影,恨恨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就发生了有人告发周亚夫儿子私藏甲盾、周亚夫悲愤下狱的事。

不用说,“私藏甲盾”,根本就是别有用心的诬陷。

遭到诬陷的周亚夫冤枉无处诉,怒极。

另外,神算许负早年曾为周亚夫算过一卦,说他最终会饿死。

周亚夫于是就按照许负的预言,绝食,饿死自己,以示抗议。

过了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刚烈至此,宁死不失大英雄本色,千载之下,勃勃有生气焉!


覃仕勇说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很多古代君王对待功臣的态度。作为西汉第四位杰出皇帝汉景帝,在对待自己在位时期的最大功臣周亚夫时,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卸磨杀驴”的路。在周亚夫被杀的这件事上,诚然汉景帝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被杀的周亚夫,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备受宠信到被疏远、冷落、戏弄直至被害,其人生轨迹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其实周亚夫悲剧的人生早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因为细柳营治军一事,周亚夫得到了汉文帝的提拔。到了汉景帝时期,“削藩”一事引得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发动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为了平息这场叛乱,汉景帝无奈之下杀掉了献“削藩”之策的晁错,但仍无法平息叛乱。最终汉景帝决定按照文帝生前遗嘱起用周亚夫讨伐叛军。

周亚夫不负汉景帝所托,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平息了叛乱。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周亚夫先后被封为太尉、丞相,深得景帝的器重,此时的周亚夫可谓是达到了人生顶峰。但也正是在平乱过程中,因没及时救援梁国,他无意间与梁王刘武结下了仇恨。后来梁王刘武每次去京城朝见天子,“常与太后言条侯(周亚夫)之短”。正是与梁王结下的这一个仇恨,为周亚夫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窦太后心中,梁王刘武的分量比起汉景帝刘启还重。周亚夫得罪了梁王,相当于是得罪了窦太后。所以即便是周亚夫有再大的功劳,也早已在窦太后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恰恰在这个时候,周亚夫还因为自己生性耿直的性格得罪了汉景帝跟窦太后。

景帝七年,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便找来了周亚夫商议对策。周亚夫认为废长立幼不合祖制,劝诫景帝不要那样做。其实在汉景帝的内心早已经下定决心另立太子,之所以找来周亚夫商议,不过是找一个理由罢了,没想到周亚夫这么不识趣。正是如此惹得景帝怒不可遏,言称自己的家事不容外人插手。

中元三年,窦太后想要让景帝封王信(王皇后兄长)为侯,汉景帝没有同意。在窦太后的步步紧逼下,提出了找周亚夫商量借此应付窦太后。汉景帝之所以要将周亚夫搬出来,是因为周亚夫敢于直言,肯定表示反对,这样就可以将窦太后的怨恨转嫁至周亚夫身上。果然不出所料,周亚夫以汉高祖曾与诸大臣歃血定下的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由反对此事。窦太后听到周亚夫对王信封侯的意见后,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周亚夫可恶至极,周亚夫由此得罪了窦太后,同时也得罪了王信和王皇后。

在这之后周亚夫又因为反对汉景帝封归顺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一事,再一次得罪了汉景帝。这君臣二人日渐疏远,矛盾重重。此时周亚夫才深感自身处境不妙,便称病辞职。虽然君臣二人矛盾重重,但毕竟周亚夫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此时的汉景帝也在考虑是否让周亚夫辅佐幼主,便安排了一场宫廷宴会。

在宴会上,汉景帝故意给了周亚夫一大块肉,并授予下人不要配筷子。周亚夫见状大怒,随即向侍者要餐具。早就注意他一举一动的汉景帝,这时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也知道景帝不高兴了,十分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让他起身,他立即站起来,径直走出了宫门。这样目无君上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汉景帝。随后汉景帝借周亚夫儿子私造盔甲一事,将周亚夫逮捕入狱。对私造盔甲一事毫不知情的周亚夫无法忍受人格屈辱,便绝食而死,史载“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其实纵观周亚夫的一生,特别是他最终的死亡。纠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耿直的性格,以及“谋国不谋身”的做事风格,无论是在废太子一事,还是在封侯一事上,周亚夫想到的都是国家的利益,丝毫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会得罪皇帝、得罪太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景帝狭隘的心胸,同样是为国顶撞自己。汉文帝在细柳营一事上,不仅没有怪罪周亚夫,还提拔了他;汉景帝则是因为废太子一事,大发雷霆、日渐疏远。


煮酒君


汉景帝在位只有16年,在这十六年当中,国家动荡不堪。如果他真的是明君,那么名臣晁错就不会被腰斩。所以说,汉景帝是个软弱的帝王,而正是因为汉景帝软弱,所以他害怕性格强势的周亚夫。那么周亚夫是怎么被汉景帝逼死的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周亚夫之死是有事前预兆的。当周亚夫还是河东郡守的时候,他碰到一个女相士许负,许负对他说:我看你的面相,简直贵不可言。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八年之后拜相。可惜的是,再九年之后会饿死。

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周亚夫心里想:简直是胡扯。为什么呢?当时其父周勃为丞相,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周胜之,小儿子周亚夫。周勃死后周胜之继承了爵位,成为候爵,自己就是个郡守,怎么可能封爵呢?谁知道,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怎么回事呢?

三年后,周胜之因为杀人而被剥夺爵位,其爵位由周亚夫继任。第一步,封侯实现了。那么拜相是怎么回事呢?最后为什么会被逼饿死呢?

文帝后期,匈奴时常兵犯边陲,为了拱卫京师,汉文帝派宗正刘礼驻军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军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驻军在细柳。后汉文帝亲自巡视各军,结果让人诧异。

汉文帝来到刘礼、徐厉军营时,可以驱车直入,两人也慌得赶紧出营跪拜。但是当汉文帝来到周亚夫军营时,却受到了营卫的拦截,营卫高声说道: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没有办法,汉文帝只有派使者进去通报,这时周亚夫才命令开门。

皇帝的车驾不仅没有军令进不了门,进去后还不得在军营中疾驰。没有办法,驾车之人只有牵着马徐徐前进。等来到军帐前,周亚夫以军礼相见,不跪拜,汉文帝感叹周亚夫治军之言,大大的夸奖了他。汉文帝喜欢这样的人,汉景帝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

汉文帝临死时告诉太子刘启:以后朝廷有急,可以依赖周亚夫。刘启记住了这句话,但是他却不了解周亚夫。因此才导致了君臣之间隔阂的开始。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升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刘启采纳名臣晁错的建议,大面积削藩,最终导致了七国叛乱。

当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其中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是叛乱的中坚力量。为什么呢?

刘濞坐拥三郡五十三城,煮海为盐,仰山铸铜,因此相当富有。刘戊在薄太后丧葬期间,不守规定,欢歌燕舞,因此被朝廷归罪。吴、楚相邻,刘濞于是勾结刘戊,共同起兵。其他人都是被朝廷分隔齐地之后的诸侯,实力很弱。

吴、楚兵汇合后挥军西进,在梁国遭遇到汉景帝亲弟弟梁王刘武的阻击。吴、楚联军有三十多万,刘武遭遇到空前的压力,无奈写信向朝廷求援。于是汉景帝在诛杀晁错无效后,无奈选择了发兵。

汉景帝任命升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主力前去帮助梁王平叛。这时周亚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周亚夫认为:敌军人数众多,自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气势正盛。因此,不能与之对敌,应该挫其锐气,断其粮道,然后再逐一消灭。汉景帝答应了,但是随之又反悔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周亚夫率军出武关,来到洛阳,这时距梁国已经很近了。但是周亚夫没有前往助战,而是东进来到昌邑,随之扎下营盘,观望战争态势。

此时,梁王刘武很气愤。如果不是梁国坚守,恐怕叛军早就西进攻入武关了。朝廷派你周亚夫过来支援,你却站在一旁看笑话。于是,刘武给汉景帝写信,请求派周亚夫救援。

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又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因此,迫于窦太后的压力和刘武的请求,汉景帝给周亚夫下昭,让他去支援梁国。但是周亚夫按照原先的布置,一动不动。最后,刘武无奈派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命抵抗,算是稳住了局势。

后周亚夫派兵袭击叛军粮道,叛军粮道被断,进攻周亚夫军营又失败,于是溃败而去。周亚夫随之率军追击,彻底击溃了叛军。最后论军功,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两人其实不相上下,但是此一战后,两人开始有了矛盾。而周亚夫最后被逼而死也有刘武的因素,怎么回事呢?

七国之乱平叛后,汉景帝升周亚夫为丞相,这样的话八年后拜相又实现了。那九年后饿死又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说了,因为七国之乱平叛的事情,周亚夫得罪了刘武,因此每逢刘武见到汉景帝,都要说几句周亚夫的坏话。这些话的核心意思就是周亚夫太盛气凌人,不把皇帝的旨意放到眼里。一开始,汉景帝没觉得什么,慢慢的却发现,好像是这么回事。那么为什么呢?

汉景帝因为讨厌栗姬,所以打算废了栗太子刘荣。此时朝廷大臣几乎都知道汉景帝喜欢夫人王娡和其儿子胶东王(汉武帝)刘彻,因此大家都不做声。当汉景帝去询问周亚夫意见时,周亚夫以太子无错为由拒绝废立,还据理力争,惹得汉景帝大怒。最后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依旧废了栗太子。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叛降西汉,汉景帝很高兴,准备封他们为候,以引诱其他匈奴将领也归附。但是周亚夫表示了反对,他说:如果给那些叛变之将封侯,那么我们以后如何对待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汉景帝依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封了唯许卢他们为候。周亚夫很生气,提出辞职,汉景帝准了。

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宴请众臣,故意请周亚夫前来,看他是否还在生气。周亚夫来之后,汉景帝悄悄让人不要给周亚夫的位子上放置筷子,只放置大块的肉。后周亚夫索要筷子,汉景帝揶揄道:难道有肉还不知足吗?周亚夫看出皇帝的意思,于是跪谢之后怏怏而去。汉景帝喃喃自语道:像他这样的人,难道还指望他辅佐幼主吗?

这其实就是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周亚夫性格强势,而汉景帝性格懦弱,因此两人不和。而汉景帝担心自己百年后,年幼的继承人被周亚夫这个强人所欺负,所以从此以后不再起用他。但是随后的事情出乎所有人意料。怎么回事呢?

周亚夫的儿子出于好心,买了五百个朝廷违禁品甲盾,为的是以后周亚夫下葬时使用。谁知道因为克扣雇佣工的工资,被雇佣工揭发,说周亚夫涉嫌谋反。于是汉景帝派人前来调查,周亚夫拒绝承认。

此事交给廷尉后,廷尉亲自审问周亚夫,此时就不是就事论事了,而是变成了故意为难。廷尉说:你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买甲盾是为了下葬用。廷尉冷笑一声,说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想在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看出廷尉是故意的,于是拒绝再说话。后周亚夫被关进大牢,绝食五天饿死。九年后饿死又成功应验,你说巧不巧?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汉景帝不算是一个明君,他错杀晁错就是例证,而因为忌惮周亚夫强势的性格逼死周亚夫也是例证。周亚夫被逼死不在于周亚夫太强势,而在于汉景帝没有宽阔的胸怀。你说呢?


每日趣评


应该说,汉景帝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算是一代明君。周亚夫被逼而死,不能都怨到汉景帝身上。天家无情。帝王无恩。我们在这方面苛责汉景帝有些‘’不公‘’。


实际上周亚夫被逼而死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政治利益分配上,与汉景帝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开元先生对此有着详细地论述)。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的受益者和代表。自然反对汉景帝对文官集团和新兴利益集团的扶持和重用。而站在汉景帝这边来看,地方诸侯王国和功勋集团是旧有势力的代表。而他们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汉景帝时期宗室诸侯王国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功勋集团的问题就此凸现出来。

但周亚夫试图阻止汉景帝扶持新文官体系上台,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就是制衡皇权控制一切,阻止新兴的附属于皇权之下的新利益集团形成,尤其是阻止皇后之兄无功封侯。再就是匈奴单于归降封侯。引发汉景帝的强烈不满,最终被排挤出朝廷,受辱而终死。


堂堂一代名将,当朝宰相被一个“欲反地下”的莫须有罪名下狱被逼而死,足见帝王的冷酷无情。 周亚夫的崛起和覆灭,是汉朝功勋集团的最后一搏。再无崛起。在他之后汉初功勋集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周亚夫不知进退,跟皇帝讲道理。实在是太‘’跋扈‘’。汉文帝能把周亚夫留给儿子汉景帝用。但汉景帝却觉得周亚夫桀骜不驯 只能给儿子带领来了灾祸,甚至造反。反正是帝王嘴大。说什么都对。性格上的缺失也注定了周亚夫的死期。细柳营之事,往好里说是会带兵。实际上却是做事太‘’原则‘’不知进退‘’。


当然,这里也有汉景帝用刻薄寡恩的一面来,吴王刘濞的儿子怎么死的,晁错被故意诛杀,栗太子刘荣怎么死的,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温情面纱下面最残忍的一面。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他的江山需要周亚夫平定自家人的叛乱;平定过后,景帝气愤他对梁王见死不救。景帝又担心周亚夫危及自己的后代。这其实就是不自信,是封建时代帝王的必然反应。。 因而,功臣的死是必然的。帝王都说爱惜人才,但关键时刻还是觉得奴才好用。

既要周亚夫战功赫赫,又要周亚夫廉洁自律,还要胸襟开阔,知进退。明事理。封建帝王的要求实在是让忠臣为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公元前143年,周亚夫在狱中绝食自杀;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具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为什么无法跨过2年去辅助16岁的汉武帝呢?汉景帝的话说明了一切: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汉景帝在自己死前打击周亚夫的原因就是——不让周亚夫成为汉武帝的大臣!

汉文帝死时,叮嘱汉景帝要重用周亚夫。汉景帝老时,因为周亚夫和他的政见不同,加上周亚夫的态度不够恭敬,就担心:

周亚夫对待自己尚且如此不尊重,自己死后对待汉武帝就更不尊重。

这就是汉景帝所说“怏怏者非少主臣”的意思。

当然汉景帝只是想找点周亚夫的错,从而有理由不让周亚夫辅佐汉武帝,避免汉武帝被架空,并无杀周亚夫的意思。但周亚夫态度非常强硬,一心表明自己没有错,最后因为骄傲而自杀。

周亚夫案完全是周亚夫骄傲不配合造成的

1、取庸上告周亚夫父子买天子才能用的器物,汉景帝派遣人去责备周亚夫,周亚夫一言不发,不做辩解,不给汉景帝面子,激怒汉景帝,将周亚夫下狱;

2、周亚夫被捕时,就想要自杀,最后被周亚夫夫人阻拦;

3、周亚夫在入狱后对于审讯的官吏完全不配合,导致“吏侵之益急”。这和周勃入狱和审讯官吏配合完全不同。

周勃在出狱说的一句话完全表达了他和审讯官吏的配合: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汉文帝打击周勃,是因为周勃是西汉功臣集团的代表,是汉文帝巩固地位必须打击的对象。在周勃服软配后后,汉文帝就赦免了周勃。

汉景帝打击周亚夫,是因为周亚夫功高的二朝老臣,一旦辅佐汉武帝,三朝老臣随时可以否决汉武帝任何意见,汉武帝会完全被周亚夫架空。汉景帝只是找个周亚夫的错,以此不给周亚夫辅佐汉武帝的机会。但周亚夫死守骄傲,宁愿高傲的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说汉景帝明君,是说他对老百姓对自己还算是有点交待,秉承了汉文帝的与民生息的基本国策,让汉朝的经济得以发展,给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坚实基础。而对于晁错、周亚夫这些功臣的所为,我只能说刘启真是一个薄幸寡恩之人!


△汉景帝刘启



周亚夫之死,死于君臣之间的权利平衡,死于功高震主又让皇帝不安的耿直个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周亚夫,宽容大度的汉文帝对此是大加赞赏,但是这种“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的名将风格,实在是犯了帝王的大忌,而汉文帝的作为真的是够的上明君所为,在临死前还不忘告诫太子刘启:“国家若有急难,周亚夫可担大任。”识人之明可见一斑!

周亚夫在汉景帝时期,因为平定七国之乱,受到汉景帝刘启的器重,在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之后发生的几件事,让汉景帝很不爽!


  1. 第一件是刘启想废太子刘荣,被周亚夫投了反对票。
  2. 第二件是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也被周亚夫投了反对票,虽然景帝也不愿意封王信为侯,可是这个锅却让周亚夫去背,说这事不同意的人是大臣周亚夫他们,我也没办法啊!让本来就对周亚夫不感冒的窦太后更对周亚夫没好感。
  3. 第三件是匈奴将军来降,景帝很高兴,就想封这些人为侯,周亚夫又跳出来说:“这可不行,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以后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汉景帝很不高兴,没听周亚夫的,还是封了这些来降匈奴将军们为侯,周亚夫很失落,耿直BOY受了伤,就托病辞了职,这让汉景帝刘启对周亚夫的印象坏透了!

    △周亚夫
后来,汉景帝想试试周亚夫的脾气改了没有,就设了一个饭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上了一块大肉,不给筷子,周亚夫以为负责酒席的官员失误所致,脸上显露不悦之色,向他们要筷子,景帝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周亚夫听出其中讥讽之意,于是免冠告罪请退,景帝才说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起来,转身怒冲冲的走了,景帝望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说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非少主臣”让周亚夫埋下了杀身之祸,此时的太子已经是刘彻,周亚夫曾经反对废原太子刘荣,所以看到怏怏而去的周亚夫,汉景帝的心里肯定想着此人不可能会听从他的安排、以后会尽心辅佐少主刘彻啊!当一个功高震主、名盛一时却又让皇帝觉得难以掌控、心怀顾忌的武将,其实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为了给太子刘彻扫清道路,汉景帝抓了周亚夫一个把柄,最终逼死了周亚夫!


△周亚夫陵园

对于周亚夫的死,司马迁说他:“足已不学,守节不逊。”不够谦逊,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结局!


草堂有春色


首先,汉景帝并算不上一代明君,比他老爹汉文帝差太多,特别是他的心胸更是要狭隘得多。汉文帝用人不拘小节、宽宏大量,主要看能力。所以文帝对周亚夫一直很尊重,临终前对汉景帝留下遗嘱:国家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周亚夫是最可信任、最可依靠的力量。

确实如汉文帝所说那样,周亚夫军细柳,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使得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对于汉景帝而言,周亚夫的功劳,其实算是保住了他的皇位和挽救了他的政治声望。

但这样一个人,最终也免不了成为权力的牺牲品。周亚夫被汉景帝以谋反定罪,怎么看都像是对汉景帝的一种莫大讽刺,如果要谋反,当初联合七国,成功率不是更大,何必要等到平乱之后呢?

说到底,周亚夫跟他爷爷汉高祖,他嫡亲奶奶吕雉一样,见不得有能力的人,成为其继承人的潜在威胁,哪怕这个威胁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周亚夫其人工与谋国、拙于谋身。他并没有或者说,太过高估皇权的包容性。在封建皇权下,君主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代表,国家是皇帝的私产,官员们想要在官场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深谙君主的心理活动,在彻底执行君主的命令时,又要时刻把握自己不会成为君主忌惮的对象。

然而,客观来讲,周亚夫无论是出将还是入相,其作为大多时候都极容易得罪君主,他所做所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当然也不是说他眼中没有景帝,只是在其心目中汉朝的江山社稷要高于皇帝本人。

但是,周亚夫处事不懂得变通,缺少妥协和原话,心中有国无君,冒犯了皇权,导致景帝对他十分反感,这是他的失策之处。或者说,他虽懂得这些道理,但因个人性格问题却不屑于那样做或不愿那样做。

再者,封建社会是甲天下时代,军队归帝王所有,周亚夫身为一介臣子,一意孤行,在平定“七国之乱”过程中违背圣命,没有立即去援救梁王刘武,在景帝看来,这是对皇权的蔑视和无礼。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这本来是皇室内部家务,最后决定权在皇帝,丞相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但周亚夫却参与其中,最后又加深了汉景帝的厌恶。由此,汉景帝将周亚夫当成了其权力之路上的绊脚石。

在得罪了皇帝和国戚后,使得景帝及皇亲国戚们不断向他发难,随着所树之敌日益增多且不断形成包围之势,周亚夫的处境愈加险恶,竟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周亚夫儿子行为不端这一导火索的直接引发下,最终导致了整个悲剧的发生。

不听皇帝话的周亚夫,把所有的勋贵都得罪了个遍,在王信封侯时间中又得罪了窦太后,引起了窦太后的高度警觉,如此之下,性格刚毅、直言不讳的周亚夫的人生悲剧已经无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