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胤禛的亲信李卫,到底有多么狡猾,如何躲避步步杀机?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李卫和高福都是雍亲王府的家奴,雍亲王胤禛对他们有救命之恩。起初,两个人仅仅负责一些日常工作,根本无法执行秘密任务。在雍正王朝中,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工作关系,绘制了一套百官行述,记载了很多京官们的秘密。雍亲王胤禛命令四川提督年羹尧千里奔袭江夏镇,获得了当铺的当票。但是京城的那家当铺属于老八胤祀的产业,为了获得百官行述,雍亲王胤禛起初命令高福前往,但没有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卫冒充富家公子,利用各种问题成功的获得了百官行述。



经过这次事件,李卫和高福卷入了皇子们的斗争。对于他们这些家奴来说,风险非常大。因此,李卫选择了金蝉脱壳。在此之前,雍亲王胤禛对年羹尧的忠诚已经产生了怀疑。谋士邬思道建议派人监视年羹尧,而且派去的人必须靠得住。作为雍亲王的小厮,李卫很有可能听到了雍亲王和邬思道的谈话。因此,李卫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李卫和王府的女仆小翠关系非常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李卫和小翠在花园中约会,正好被总管太监高无庸发现。这一切太巧合了,很有可能是李卫故意制造的。



雍亲王府的规矩非常严格,下人违反了规矩,当然不能继续留在王府。但李卫的罪过并不是很大,根本不至于从重处罚。与此同时,胤祥、邬思道、年羹尧都在为李卫求情。最终,李卫带着小翠离开的王府,前往四川担任了一名知县。经过一番运作,李卫离开了京城的漩涡。此后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李卫都可以置身事外。李卫自己虽然非常狡猾,但是应该想不出这样的办法,他应该得到了邬思道的真传。邬思道曾经给了李卫两个建议,第一,对雍亲王胤禛保持绝对的忠诚,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第二就是不要过多的介入机密事件,这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雍亲王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以后,邬思道离开的京城,没有投靠声势滔天的年羹尧,当时,年羹尧已经担任了抚远大将军,指挥20多万军队。邬思道投靠了陕西布政使李卫,由此可见,邬思道对李卫的能力非常认可,认为投靠李卫才是最合适的。在处理年羹尧的问题上,也能看出李卫的狡猾。年羹尧平定了青海蒙古贵族的叛乱,但是自身出现了狂傲自大的情况,对各地的总督、巡抚也敢呼来喝去。各地的官员对年羹尧非常不满,雍正皇帝最终对年羹尧忍无可忍,撤销了年羹尧的一切官职。



此时,众多的官员都上书要求斩杀年羹尧。当时,李卫已经担任了两江总督。李卫的态度非常重要,那么,李卫做了什么呢?李卫建议斩杀年羹尧,其实,这个建议对雍正皇帝并没有好处,李卫完全是为了自保。年羹尧已经是墙倒众人推,即使李卫上奏也救不了年羹尧。在这个时候,李卫根本不敢与整个官场为敌,他只能上书要求杀掉年羹尧。通过这个举动,可以洗干净自己与年羹尧的关系。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卫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狡猾,这种狡猾是很多读书人不具备的。例如李卫的同行河南巡抚田文镜,就没有这样的能力。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在《雍正王朝》里,李卫做人叫“狡而不猾”,通剧李卫的表现是没有两面三刀的地方,做人懂得感恩,更懂报恩。应变之处,处处为公。

在剧中,李卫其人出身乞丐,和高福一起耍诈乞讨。那也是走投无路之时,被南下筹赈的胤禛胤祥识破,也属正常。但从中可以看出李卫身上透出一股机灵劲,遇事不沉沦,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胤禛将其收进府中,有一点是明说的,那就是冲着他们落难的身世。人无难处不收,这是胤禛收人的准则。但满足这条件的不但李卫,还有高福。所以李卫还有一点,那就是李卫这种遇到困难,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特长。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李卫走得比高福远。在到永安当铺“赚”《百官行述》的时候,高福负责踩点;李卫负责“埋饵”。李卫扮作一个山西破落二代去当身家,一口山西腔,使得当铺老板毫无疑心。而事后店老板很快从口音、身形判断出踩点的高福是个南方人,从而打开来缺口。所以说李卫在这个过程种,对自己刻意的包装,也是后来被避免认出的一个因素,从而也是拯救了自己。


事后,胤禛亲自找他谈话,告诉他不适宜在京城露面了。他第一表现是”四爷要赶他走”,这又让胤禛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就那么巧地发生了在年羹尧进京接受任命的时候,发生了他与翠儿偷情被高勿庸抓住的事情。电视剧里看起来只是巧合,但是根据李卫的秉性,这更可能是李卫顺水推舟,将自己变成“储备干部”的一条捷径。一手将自己”好色”的小辫子递给胤禛;一手当仁不让地利用年羹尧对自己的不设防承担起替胤禛看着年羹尧的责任。这是胤禛无法拒绝的。


十年后,当李卫成为一个四品粮道“荣归”雍王府的时候,自己仍然把自己定位成雍王府的一个三等奴才,不咋呼 给自己儿子取名”李忠四爷”,处处告诉胤禛,我李卫对您是感恩戴德的,是忠心耿耿的,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处境,我这辈子,下辈子都是雍王府的奴才。在这点上,年羹尧要是懂得李卫的十分之一,最终的下场也不至于此。


以及在后来曾静案中,虽然雍正为了大义,赦免曾静。但是对于常人而言,这种污蔑自己的气,实际上是无处可撒的。而李卫脱了官服,进到大牢里鞭打曾静。实际上着实替雍正出了气,虽然雍正罚了李卫,但是对李卫的信任更胜一层了。

李卫因为这种深入到细节里的“表忠心”,赢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对李卫的信任是仅次于对胤祥的信任的,甚至是高于邬思道的信任的。


而李卫正是因为雍正对自己的这种信任,李卫才敢于管别人不敢管的事情;才得以在任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无论是协助李绂戳破“恩科舞弊案”,还是在任上替刘王氏翻案“赚黄伦”。从路径上来说,都特别刁钻,不符合常规行为,但是目的和本质而言,都是大道为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国家与老百姓。

另外李卫的说话艺术的确非一般人可及。通常可以直戳问题要害,又避免了与自己身份不符而引火烧身。

在年羹尧的事情上,实际上是雍正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对于年羹尧的处理结果,雍正实际上是背负着“功高不赏”、“兔死狗烹”的道德包袱的。雍正试探李卫态度,但是他却看似答非所问地说了在底下听到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童谣,又说了“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闯出天大的祸。”没有一句话是李卫自己的态度,但实际上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另外在弘时的问题的处理上,李卫更是登峰造极了,那一句“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弘时的命运又被决定了。


所以像李卫这样的人,你无论如何也搞不倒他。在一般政敌面前,他任何破绽都不会留给你。而在雍正面前,除了留个似有似无、可大可小的“好色”的小辫子外;剩下的就是你解决不了的事情,李卫有办法;还有深入到每个细节里的表忠心。雍正有什么理由杀他?为什么要杀他?



炒米视角


想多了,这是编剧的活儿,是编剧让他躲过的,就这么简单~皮影戏里面每一个角色再复杂,也是背后玩皮影的人设计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