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封建统治者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集权。在统治者眼中,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可以安享万年江山,就可以拥有永恒的利益。正因如此,自秦至清,皇帝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维护统治阶层的集权。他们或许做法不同,但是,却殊途同归,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秦皇的办法是以暴制暴,秉持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结果,他的政权到了秦二世手里便已走向覆灭。汉唐二朝崇尚儒学治国,但是,却使外戚官员、宦官太监获得了太多的权力。这批害群之马祸乱朝政,最终,使政权万劫不复。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明朱元璋建国后,别出心裁的使出了新的手段,借此缄万民之口,那就是“特务系统”。明朝时期,特务机构的势力是所有封建王朝无法比肩的。至此,民众相互检举揭发,特务四处打探情报,每个人说话前都需谨慎三思,这是明朝时期的最大特色。

朱元璋出身草根,身边自然有一群追随自己打天下的穷苦哥们。我国封建时期的起义者均有这样一个怪癖,但凡出身穷苦百姓的好兄弟一起奋战打天下的,曾在一起度过种种难关的,在成事后都鲜有善终——这就叫做:能“共苦”而不能“同甘”。

为了能让自己的权威得到保障,同时,也使自己的继承人免受功臣辖制,成功的起义者往往会对共同奋战的老哥们说上一声抱歉:“对不起兄弟,你知道什么叫功高震主吗?”对此,朱元璋总结出一句十分精辟的话,那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论疑心病,恐怕只有魏武曹操能与朱元璋相提并论。身边的得力干将,越有能力的他便是越不安心,从这点看来,朱元璋甚至比曹操更甚,至少,曹操的疑心是针对别人的,而朱元璋专挑自己人下手。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也对自己身边的功臣不放心,但他却并未将事做绝,只是让这群老哥们交出权力,然后,放他们回乡颐养天年。早年跟着赵匡胤征战四方时,功臣们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大局已定后,功臣们的能力却成了一种威胁。

对此,赵匡胤只好替他们做出安排:“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不能像朕一样再想着打仗,以后,还是琢磨怎么享受晚年吧。”宋初的大臣十分懂事,在赵匡胤有兔死狗烹的苗头后,纷纷表现出对金钱的欲望,变得目光短浅只知享受。

自此,功臣再不问政事,君臣和谐。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相比之下,朱元璋思考的东西过于复杂,他觉得,就算是让这群老哥们颐养天年,有朝一日自己驾崩后,他们难免会重回朝廷为难自己的儿子,不利于朱家的统治。如此之下,倒不如找出他们的弱点逐一击破,永绝后患。

为了更加顺利的找茬,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便成立了名为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都知道,明初军制为“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五千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四十八处。但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改革了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并且,朱元璋赐予该机构巡查、抓捕、刑讯的权力,并且,不受制于所有司法部门,特立独行,这期间,丞相胡惟庸就成了朱元璋的第一个目标。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找个理由将其问罪处斩。在杀掉胡惟庸后,朱元璋怕留下祸患,干脆斩草除根,派出锦衣卫对与胡惟庸案有牵涉的官员实施抓捕。锦衣卫得令后迅速在全国布下包围网,将所有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

上万人死在了这场案件中,就连年近八十的太师李善长都未能逃过一劫,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十几年后,朱元璋故技重施,将功臣蓝玉以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问斩。蓝玉的忠心人尽皆知,蓝玉一死天下人都为其喊冤,朱元璋十分恼火:“我就要看看是谁在替蓝玉伸冤!”之后,又派出锦衣卫清查与蓝玉有牵连的官员,最终,又杀掉了一万多人才罢休。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朱元璋放手大杀,生灵涂炭,连太子朱标都看不惯父亲的做法,向朱元璋进谏道:“陛下杀孽太重,恐怕会伤了陛下与群臣之间的和气。”朱元璋并未答话,默默的走开了。次日,朱元璋召见太子,当着朱标的面将一根荆条丢到地上。

并且,立即命令朱标将荆条拿起来,太子害怕扎到手,并未弯腰捡起。

朱元璋看儿子若有所思,说道:“你害怕荆条上面的刺,不敢拿起来,那么,父亲就帮你把这些刺逐一拔掉,再交到你的手里,这样岂不美哉?如今,我杀掉的官员都是对你的统治产生威胁的人,只有干掉了他们,你的江山坐得才稳呀。”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其实,锦衣卫的目标不止是朝堂上的官员,他们还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潜入民间军队,探听舆情信息,一丝一毫对朱元璋不利的流言都逃不出锦衣卫的耳朵。

可以说,每逢锦衣卫出巡,地方官根本不敢随便询问,只要哪个地方官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或是在言行举止间流露出对锦衣卫的不满,那么,他们都有可能身陷囫囵。一旦被锦衣卫抓走,则意味着命不久矣,最好的下场便是落得个终生残疾。

朱元璋派出大量锦衣卫潜伏在各地,关于官场民间的大事小情他都要锦衣卫传达。哪位大臣某天在家因为什么请客、请的什么人、吃的什么饭、席间作了什么诗,朱元璋全都一清二楚。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向请客的大臣透露昨夜宴会的细节,群臣听到无不胆寒。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自此,这些官员不论在朝中还是在家里均小心谨慎,朱元璋要达到的就是这种目的。

史籍记载,锦衣卫的审问方式“别具一格”,常用的用刑手段足有一十八套,夹棍、钉指都是些小儿科罢了。单单一项“杖刑”,锦衣卫们都能玩出花样。

每当决定对一个犯人执行杖刑,先是轻轻的打,边打边问,美其名曰为“打着问”;当犯人闭口不言,拒绝配合时,下手就得重一些,也就是“好生打着问”;当犯人破口大骂,或几棍子打不出个屁来,激怒了主审官员后,锦衣卫就会“好生着实打着问”,这时锦衣卫下手就会没轻没重,一番乱棍下来犯人难免会出气多进气少... ...

锦衣卫之恐怖,由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之后,虽然,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但是,在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另外,锦衣卫拥有极大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着,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最后,我们再说说朱元璋的这颗万分警惕之心是从哪里来的。

元朝时期,由于,中国受到少数民族统治,所以,统治者推行的政策均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们表面上尊崇汉人的法律治国,暗地里却仍是暴力治国,汉族人民与蒙人受到了平等对待。又因元朝统治时间不到百年,时间太短,两族人民根本不能产生融合,常年受到压迫的基层汉民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推翻蒙古人的统治。

元朝官场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政治谣言,官员私下串联,为了防止暴乱,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强行限制汉族百姓的生活,就连做饭的菜刀都被要求几户共用一把。压迫之下必有反抗,元朝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越大,老百姓间相互通气的情况就越多,各地时有汉民起义反抗暴政。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朱元璋骨子里就是个农民,对民间舆论可谓了若指掌,老百姓的力量有多强大,朱元璋是最清楚的,毕竟,自己就是靠老百姓起家的。那么,自己的政权会不会被老百姓推翻呢?朱元璋非常害怕元朝的落幕发生在自己身上。

早在朱元璋投身郭子兴麾下时,就曾遇到过多次阴谋暗算,在此期间,朱元璋逐渐有了一颗警惕心,这颗警惕心在其建国后逐渐演变成疑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成为皇帝之前,朱元璋对这句话十分认同。

但是,在其坐上龙椅后,朱元璋难免会深思:自己能从一介平民变成天子,那么,别的平民也有机会将自己取而代之。在成为洪武皇帝后,朱元璋不忘自己出身的卑微,害怕朝中百官的出卖,忌惮身边并不存在的危险,对手中的权力越来越迷恋。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消极的态度中,朱元璋吸纳了前朝的教训,用尽手段真个各种各样可能威胁自身统治的势力。朱元璋清楚绝对不能像元朝一样压迫百姓,但是,一定得限制民间舆论,防止私下通气的情况发生,必须得有专人负责控制舆情,锦衣卫机构就这样诞生了。

朱元璋建国后,因百废待兴,无暇在官制上浪费功夫,最初的政治制度沿用了前朝,由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主持政局。待局面稍稳后,朱元璋便将心思放在官制上,他觉得元朝时中书两省的权势太大,于集权统治不利,所以,废除了这一机构,另设布政司。

虽说,布政司的职权很大,有绝对的行政权,但是,布政司的所有决策都是朱元璋下达的,所以,布政司与中书省不同,只是替朱元璋发声的傀儡机构罢了。此外,原本负责军机事务的都督府被朱元璋一分为五,根据不同的职能分而治军,无法一家独大。

朱元璋生前建立了一强大组织,最终,却害得大明王朝万劫不复

除了对政治和军事机构的改革外,朱元璋又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特务机构,监视包括全国军事、政治、经济、舆情在内的大事小情,朱元璋使明朝军事、政治、情报三个部门相互制约,将所有大权都牢牢握在手中。

然而,治天下者,视天下者如草芥,必为天下者所唾弃,纵使朱元璋绞尽脑汁用出浑身解数,但是,明朝终究难免走向灭亡。

【《明史》、《锦衣卫》、《明朝锦衣卫的权力运行与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