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的饭、菜、肉,为什么吃不到30年前的味道?真的是化肥农药的问题吗?

重量级改变健康管理师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的饭菜肉吃不到30年前的味道了,是不是因为化肥农药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是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之间的一种矛盾。

目前,这种矛盾正在慢慢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将会迫使和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一个质变。反正,事物本来就是在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不断呈波浪式发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现在的农业生产过分追求数量与品相,而忽略了内在的质量。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否认,现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非常快,有不少非常成熟并在实际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远的不说,我们说说水稻生产,记得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也就是刚分田到户的时候,农村人种水稻水平并不高,一般亩产都是三四百斤,品种是一个问题,管理技术不好也是一个问题。以前也没有什么化肥农药,收成的水稻都是虫子吃剩的,下的肥也就是农家的猪粪牛粪等。

现在,水稻亩产超1000斤已经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了,最高的单季亩产可以达到1500多斤呢。但是,水稻亩产真的是越高越好吗?不少人反映,现在的米没有以前那样,一进屋子就闻到饭香了。还有,一些新品种水果,虽然产量高了,但也没有以前的那么好吃了。

第二,现在的水产畜牧产品生产过分追求时间速度,催生了快餐式养殖业。这一点,在养鸡业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农村人看来,以前家庭散养的土鸡,一般都要养大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鸡才可以出栏杀来吃,这样的鸡才是合格的。

但是,现在通过专门的品种和专门的饲料及饲养技术,在一些规模化商品化的养鸡场,仅用40来天就可以出栏一批鸡了,称之为快餐式养鸡。这样的鸡肉,简直都是用饲料堆砌而成,人们吃这样的鸡肉,感觉就是在吃饲料而不是鸡肉了。

这样养鸡是长得快了,收益回笼也快了,资金周转也快,但是这样养的鸡真的好吗?口感怎么样?吃过农村散养土鸡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还有养鱼也是一样,不少市民反映现在很多鱼喂的不仅仅是饲料,还有一些催生催长的激素。这样的鱼长得快,也长得比较大比较重,从商品角度来看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呢,吃的是激素还是饲料?

第三,现在的农产品生产过分追求效益,用所谓的高科技进行催种催产催熟,口味口感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正如题主所问的饭菜肉,与30年前比没有了以前的味道。

其实,米饭和青菜的味道,确实施用太多的化肥农药有关,也与品种不一样也有关,毕竟以前种东西多是偏重生态天然种出来,施的是农家肥,产量不高但却绿色无污染,自然味道最地道。

至于吃的肉没有以前的香味,这却不是化肥农药的错了,毕竟养猪鸡鸭鹅都不会用到化肥农药。

还有一点,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口味变了。以前很多人都没有解决温饱,能有饭吃、能吃饱就不错了,油水少,肚子饿,所以吃什么都觉得很香。但现在,经常大鱼大肉的,有的人还经常喝点小酒,一般的菜与肉也吃腻了,口味变得刁了。以上是桂农通个人观点,如果你认可,记得关注“桂农通”,谢谢您的点赞、评论与支持!


桂农通


我仔细看了以上的回答,除了一位以外其它的全部都是胡扯,可见多数人的话还都是不可信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种养殖都干过,经历过食品从好吃到不好吃的全部过程,并亲手生产过这些食物,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确如题目所说现在的食品没有以前好吃了,这与品种和种养殖方法的改变有关,我也因为现在的食物太难吃一直都自己实验性的自己生产好吃的东西,第一个实验是肉鸡和土鸡,分别是把肉鸡当土鸡来养,养了二年后杀了做菜,以为这样会和土鸡一个味,结果是非常难吃…还有很多实验就不一一说明了…我只说结果,所有的食物只有用以前的品种和以前的方法才会健康好吃,这些原始方法生产出来的食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远就能闻到很浓的本品特有的香味,无论是土鸡,土羊还是西红柿,黄瓜,西瓜,小麦粉,大米等都有很浓的香味,而现在生产的东西不但不香还一股说不出的怪闻…太累了不说了,大家自己体会吧


昨天后条


拿肉来说吧,30年前一年吃两次,缺,少,那是一个味儿。

现在如果想的话一天吃三次,太多了,没有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刚和朋友吃了一顿198元的自助餐,出门经过一家卤肉店正出锅,卤肉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什么感觉?

味道没有太大的变化,觉得味道不对那是生活条件改善了,吃的多了,吃腻了。

话说有个皇帝在没有当皇帝前没落的时候,讨饭到了一家饭馆门口,大厨是个好心人,正好炒完菜刷锅,见他可怜,就在炒过肉菜的刷锅水里放了些豆腐,青菜,拿去给他吃,他一口气吃了三大碗,感觉非常美味。

当了皇帝后,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吃厌烦了,又想起了这一口,请来了原来那大厨同样做了那菜汤,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大厨有恩与他才算保住性命,又举国征召大厨悬赏做那道青菜豆腐汤,杀了好几个厨子也没有找回要饭时的味道。

这样说你明白些了吗?


十月秋风寒


这个问题确实如此,有人说是现在条件好了,吃的多了,所以吃啥啥不香,是这回事儿吗?多少有点,我认为不全是。

现在的食品差不多都是用化肥生长出来的,比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等。怎么也没有用农家肥长出来的好吃,这是其一。其二就是,现在的蔬菜瓜果粮食等农作物都是杂交品种了,还有转机因的东西。还有就是肉蛋类不好吃的原因更简单,改革开放前养一头猪需要一年,才能长到一百五十斤左右,你说这样的肉能不好吃么?能不香吗?那时用猪油炸锅半个村子都能听到香味,现在用再多也没有那个味道了,如今的猪四个月就出栏了,这能好吃么?

鸡蛋不好吃的原因也是如此,以前家家养的蛋鸡夏天和冬天就不怎么下蛋了,现在的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的下,生长期太短。鸡蛋黄用筷子轻松一搅就散了,过去的鸡蛋黄搅挺长时间才散的。所以,人们才会有吃啥啥不好吃,吃啥啥不香的感觉了。


秦宝海9


可以这样说,关于现在食品味道的问题,听到过不少的版本,我还都真的试过。有人说因为现在吃的好了,肚子有了油水,所以乏味了。可是,在我混得最潇洒时,天天有宴请,日日肉润肠,在完全不觉肉味香的某一天,有人给我送来了农场自家养的小公鸡,没使用任何调味品,仅仅用了一点盐,居然提醒了我的识味神经,感觉着终于吃到了“鸡”。毫不夸张的说,这次吃到的鸡,就和小时候吃到的鸡是一个味道。这就说明,现在的鸡肉味道真的变了,而不是因为现在吃的好了。后来,和一些农家聊天,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所谓瓜熟蒂落,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必须的生长期,也就是成熟所需要的时间。而且,味道要在成熟了才能完全表现出来,也就是要给生物足够的生长期。我吃到的小公鸡,说是小公鸡,却都养了三个月以上了,加上不喂合成饲料,采取的就是野养的方式,完全不存在人类自作多情施加的影响,所以才有了味道正宗的产品。不要不信这些,每一种物种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决定动物的食物,得到的就是提前掘取利益,失去的就是原汁原味,这一点也不奇怪。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的味口变了,而是我们自己改变了动物的生长条件,也就改变了它们的品质。


辣眼刺鼻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的饭、菜、肉吃不到30年前的味道?真的是化肥农药的问题吗?

小编我一直生活在农村,对现在的食品粮食也有一点看法,以前的猪肉确实香,与现在外面买的猪肉差别真的很大,现在养殖畜禽都用饲料激素缩短养殖时间,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利益最大化,导致现在市场上的肉都没了肉味。这些年来我家里每年都自己养一头猪,用自己的玉米、花生饼、麦麸喂养,喂养周期在一年以上,用粮食喂养的猪,一年以上才能长到200斤左右。相对于养猪场的猪饲养时间是它的两倍,杀出来的猪肉不敢说吃到三十年前的味道,保证能吃出二十年前的猪肉香味。

有些人说吃不出以前猪肉味道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差,平时吃不到肉,偶尔吃一次所以感觉特别好吃,说这话的人肯定是没有吃过自己家用粮食喂养的土猪肉。食物本身是不会骗人的,只有尝过的人才会相信。芹菜的味道相信大家都熟悉,以前的芹菜,靠近它的时候就能闻到那浓郁的芹菜味道,现在芹菜还能闻到味道吗?农药和化肥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原有的粮食产量,降低了病虫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严重干扰了自然环境,现在的土地如果不用化肥基本上就没有肥力地力。一味的追求产量,使土地环境遭受了严重的危害,不用化肥现在地里都长不出东西。现在我国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农药每年的使用量高达100多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农村的虫子、老鼠、青蛙、小鸟的数量就能看出来。土壤的改变势必会对所产出的粮食造成改变,农药的过度使用势必会加剧食物的农药残留,最后不仅仅是粮食味道的改变,营养物质含量下降也是必然。


乡村看景


说实在的话,现在吃飯,感觉真不如以前味道香。以北京为例,举几个例子。

猪肉是家家飯桌上少不了的。超市那儿都有卖的。炖肉时,加上多少佐料,也出不来早年间的香味。开始用高压锅,设定20分都不行,肥的都快炖化了,但是瘦肉嚼不烂。后来转到煤气灶上,再继续炖,瘦肉仍然嚼之无味,好象在吃干草。经过周边十多处超市,筛选出两家大型生活超市,一家是公益西桥的银△,那里出售来自北京郊区平谷的新希望公司供应的货。另一家是马家堡的中瑞超市,由顺义鹏程公司的货源。前者退市 ,现在我只买:鹏程专供的猪肉。

为什么猪肉不香?

经过深入了解得知,现在猪场养猪,长肉快,个头大,一头猪就有400斤到500斤。而过去一般只有200~300斤。现在出栏时间还大大缩短了。为什么会生长如此迅速?问题全出在猪的飼料上。用的飼料和过去传统养猪的喂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大家心知肚明,何必明说。

蔬菜的问题更多,买三个茄子,有二斤多,一炒尽是水,炒完就一小盘,还没有茄子的味道。……

有人说猪飼料里的豆粕和玉米都是转基因,还有可能加了激素,也有的说蔬菜喷了药。…

反正不少食材,无法和过去相比。


汇雁1


这个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有的人说是现在的人吃的太饱了不知道吃什么好了,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产量提高了品质下降了!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产量却忽视了品质,盲目引进国外品种把老祖宗精心选育几百年的优良品种抛弃!比如中国黑猪,土鸡、青山羊、小麦、香稻、西瓜、甜瓜、香怱、大量的水果品种!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育种部门表面上是取得了多大多大的成绩,背后其实是对传统优良品种做了毁灭性破坏。三十多年来民间保留的优良品种绝种的有数千种之多,新品种的强力推广造成的品种资源绝迹另人痛心疾首!就拿现在的猪肉跟三十年前的本土黑猪肉做对比你就会发现土黑猪肉的鲜美程度甩现在猪肉几条街。面粉离开改良剂加工不出合格的产品稻米几乎吃不出任何香味,以前的黄瓜香味能飘两百米,现在的黄瓜那里还有黄瓜味?现在的小米比玉米还难吃,一点香味都没有了。


用户6339852800443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在逐年的升高,人们普遍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求意识也在提高,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饭、菜、肉的味道已经和以前的味道完全不一样了,当然30年前,可以说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年级也在40岁以上的人了,80年代时期,正好也是我国农业联产承包、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的农业生产和现在有哪些区别呢?



我国使用化肥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主要使用的化肥有尿素、硫酸铵,主要是依靠进口,进入上世纪70年代,化肥已经是普遍使用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化肥已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了,有机肥仅仅是少量的补充了。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等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大量使用了,不过当时主要的农药是六六六、DDT等,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主要使用的农药是有机氯、有机磷类的农药,可以讲当时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很多人觉得当时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比现在要少,但是从我的记忆中,应该是那时候用的肥料还是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补充,家里面常常因为没有钱买化肥,庄稼就产量没有用化肥的高。至于农药,如果有记忆的人应该知道,有机氯、有机磷类的农药味道是很刺鼻的,到了夏天到处都是这种农药的味道,农村里中毒的事故应该每年都不少。从目前化肥和农药两者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说农药的毒性要比以前低很多,有机肥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加大,是不是这样就能生产出30年前的味道呢?

个人认为产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由于农药化肥激素等造成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品种问题,其他的比如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等,也会对产品的食用安全产生威胁,并不是味道变化的主要原因:

说到品种,很多的地方品种目前已经没有或者很少了,蔬菜、粮食、猪肉等,应该说决定其品质、口味的主要因素是其品种本身,而不是由生长环境来控制的。你可以问问,现在你吃的很多东西和以前的是否是同一个品种。



比如番茄,我们以前种的番茄和现在种的番茄并不是同一个番茄,现在的番茄随便捏也不怕,以前的番茄只要红了一口咬下去番茄汁直喷;

以前的水稻一亩地产二三百斤,现在一亩地来个千把斤;就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大家还不是对着一个高产的水稻品种大呼小叫的,充分的说明了产量的重要性。

以前的畜禽要养个一年左右,现在的畜禽二三个月到半年内就要出栏;

你可以问问老人家,以前是啥品种,现在是啥品种?现在的很多品种都是向着高产、早熟、抗病、抗逆等方向发展的,当然也有一些品种是以优质为目标的,但做育种的人应该知道,高品质、优质往往和抗病抗逆能力差、丰产能力差等这些性状相联系在一起的。育种者想要育成一个又丰产、又优质、又抗病的完美的品种,几乎是很难完成的一个目标。



当然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会对产品的食用安全产生威胁,但是我要说的就是,你给那个养殖场的猪、鸡吃啥,也养不出你老家那个土猪、土鸡的味道来。


瓜农之友马博士


您好,看到你的题目,说饭、菜、肉,为什么吃不到30年前的味道?真的是化肥农药的的问题吗?

首先,作为89年的我,不敢说30年前的味道。姑且就说下我成长过程中,饭菜肉的味道吧。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必备的早餐是妈妈做的煮面条搭配煮鸡蛋,面条汤里放的是一丢丢的香油和一点点盐巴,有时候会放一点葱花点缀,鸡蛋是家养的柴鸡下的蛋。午饭的饭菜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山珍海味,妈妈做的都是家产便饭,但也是吃的也很顺口,要说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做的肉饼,薄薄的面皮搭配大葱肉馅,在灶台的大锅里,小火煎至表皮酥脆,等待香味扑鼻的时候,就是我认为的美味大餐。

后来在求学的道路上,也避免不了上了寄宿制学校,这时候吃的就是食堂的大锅饭,甚至在吃不上饭的时候,只能吃泡面或者方便面了。在到了后来的大学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县城,去看了外面的美食,但让我心里想念的还是吃妈妈做的饭,因为那是结合了妈妈的味道。

回到你的问题上,为什么现在的饭、菜、肉,吃不到10年、20年或者30前的味道了呢?你提出的化肥农药也是一部分外部因素,但食物本身的味道是没有改变。我认为你的题目和“现在的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话题,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不同的年龄阶段,吃到不同厨师做出的同一道菜,也会有不同的味道。所以我认为食物本身味道的没有改变,占主要的还是当时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品尝菜品。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留言讨论,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