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能击败曹魏一统天下吗?

兔吐2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悟空问答上的假设很多,無月此前也已经回答过几个。

这次的假设更是生猛,直接就在假设中把东吴给灭了。

那么现在的战斗模式是,天下一分为二,曹魏在北,刘蜀在南。

此时曹操已死,曹丕是曹魏的新主。刘备既然灭了东吴,想必也不会一气之下离开这个世界的,就假定他还能再多活十年吧,毕竟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好了,问题来了,这种形势下的刘备能统一天下吗?

無月的观点是:刘备未必能统一天下。


蜀中真的无大将

此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已死了,五虎将就剩个赵云也已经老了。

江东自古出英雄,可惜英雄多气短,原先东吴的那批将领,估计已经在西蜀灭东吴的战争中牺牲了,没牺牲的估计也退隐不愿出仕刘蜀的。

刘备手下真的没人啊,有一个魏延还要防着他造反,现在二分天下,魏延如果投向曹魏,自然能得到很多好处的,毕竟此时的魏延筹码更多啊。

曹魏的武将相比刘蜀,那是要多出很多了。

司马懿

曹丕虽然比不上刘备老练,但曹丕的身边有司马懿。说句实在话,無月觉得司马懿的智谋远在诸葛亮之上,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也是占了上风的。

诸葛亮PK司马懿,無月选择司马懿胜出。

地理优势

自古天下之争,多是北灭南而统一天下。

明朝的朱元璋是个特例,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蒙古人在南方蓄养马匹。


因此虽然刘备占据来南部江山,但地理上仍然处于劣势。

天命

刘备毕竟不是真命天子,天命自有所归,因此即使刘备攻灭东吴,依然会有一场大败等着刘备的,这就是刘备的命啊。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無月,谢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能,前提是再给刘备10年寿命。

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占据整个东吴,拥有半壁江山,与曹魏划江而治,再给刘备10年时间,必统一天下。

夷陵之战时,曹操己死,曹丕继位,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刘备应对曹丕或曹睿应绰绰有余。



刘备占据整个长江以南后,用三年时间做四件事:休养生息、平定内部叛乱、发布招贤令、施行仁政,如果曹魏来犯,据险以守,东部合肥、中部荆州以长江为天险阻击曹魏,西部汉中以险据守。

1、休养生息。刘备经夷陵之战、平定东吴之战后,士卒疲惫,难以再战,且粮草物资消耗巨大,需大力屯田补充。

2、平定内部叛乱。益州南蛮、荆州南蛮、东吴山越及东吴残部的叛乱时有发生,但不足为据,分派将领平定。

3、颂布求贤令。刘备此时占据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发求贤令,令四州人才相投,选拨优秀人才,唯才是举,充实队伍。



4、广施仁政。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当初赤壁战前刘备逃离荆州,数十万百姓跟随,现在刘备拥有半壁江山,广施仁改,尽得四州百姓支持,安抚各地,营造百姓乐居的环境。

完成准备工作后,刘备于公元228年发动北伐战争,以恢复汉室、迎取献帝为名大举伐魏,兵分三路,西路军以魏延为主帅,领兵5万,出汉中,攻取长安。东路军以陆逊为主帅,领兵5万,出合肥,攻取淮北,中路军以刘备为主帅,领兵8万,出荆州,攻取襄阳,直逼宛城、洛阳。



诸葛亮坐镇江陵,总督四州后勤,以长江为战略通道运输粮草、物资及兵员。

战争开始后,曹魏明显准备不足,刘备率中军攻克襄阳,破樊城,直扑宛城、洛阳,进逼许昌,曹睿迁都至衮州,天下震动,纷纷归降刘备,曹魏司马懿在西线暂时挡住魏延,曹真在东线挡住陆逊,但曹魏人心不稳。

公元231年,刘备攻入许昌,占据原曹魏都城。同年曹真去世,曹魏东部战线崩溃,陆逊攻入徐州。公元232年刘备与陆逊合兵攻入衮州,曹睿逃往冀州,同年司马懿退守长安、据守潼关,拒不出战。

公元233年,刘备分兵部分与魏延从东西两面围攻司马懿,次年,司马懿降汉。

公元235年,刘备定都洛阳,派兵平定原曹魏叛乱势力。同时派陆逊追击曹睿,曹睿逃入辽东,公元236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杀曹睿,送回汉献帝,归顺刘备,237年天下一统,史称刘汉,以区别西汉与东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不能击败曹魏一统天下!不要胡思乱想,赶紧去找那个神经病医生开的药吃!


夷陵之战,刘备60岁,就算他拿下了夷陵之战,江东81州,孙氏家族,历经三世,盘根错节,孙权又不是被吓大的,让刘备去慢慢统一,至少得花费十年,在此期间,曹丕可不是省油的灯,时不时在你后面,捅上一刀,十分好看了。万一惹得曹丕从此励精图治,身体变好,又多活了20年,刘备只能够憋屈死。

就算他在70岁统一南方,两国交战,贫病交加,民不聊生,南方的人口基数,甚至不如北方,生产凋敝,想再发动北伐战争,比登天还难。少说得休养生息5年。


作为一个75岁的老人,行将就木,他的后院开始起火,他的儿子们开始争储,大臣内斗,人民开始反抗,等待他的是一大堆的事,至于曹丕,暂时先放一放吧。反观曹丕这边,本来面对的是两头鹿,现在变成了一只虎,顿时精神暴涨,斗志昂扬,看到刘备的弊端,直接就发挥了非洲鬣狗的精神,一口一口撕咬,这时候的刘备,百病缠身,思维紊乱,毫无建树,开始滥杀大臣,国内严苛峻法,人心思变,这是王朝的必然规律,刘备不是圣人,无法改变。


不要忘了长江北岸,几乎是一马平川,水网沼泽,刘备所占有的江南,步兵和水兵,稍微有点特色,但是到了淮河流域、黄河流域,这两样都不顶用,统一北方,需要强大的骑兵,而我们纵观三国历史,东吴和蜀汉,从来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因为马匹交易被魏隔断了。还记得东吴和魏的某次交战,东吴吕蒙砍倒树木,阻碍交通,缴获了500匹战马,便沾沾自喜了,南方实在是欠缺马匹啊!


但凡北方侵略南方,一定是骑兵开道,速度是关键,况且北方的城池比较分散,粮食产地比较集中,在城市之间,有很多地方,是无法战地征粮的,因此骑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行进当中,马可以驮带一定的粮食,需要战斗的时候,直接抛弃粮食,展开冲锋,待到战斗结束,回来再捡取粮食,步兵每个人扛5天的粮食,就已经是极限,用10万步兵去征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还要分兵驻守,马上就捉襟见肘。


历史上北伐最厉害的陈庆之,也是最后不了了之的。


所以说,古代征伐,头等大事就是吃饭问题,然后是兵力配比,至于人数,倒在其次。


………………

这里是诸葛小村姑为您报道,欢迎关注!


诸葛小村姑


中国历史上,北方打败南方的时候,远远多于南方战胜北方的时候,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地理、人口、经济情况来衡量和理解过去,那可真不懂历史啦!

中华文明,发源地虽有多处,但最主要,也发展的最早、最好的地区,还是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发达,在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比鱼猎、游牧文明的先进之处,在于农作务产量更高,并便于仓储,收成更稳定。这样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经济也更发达。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也是最大的战争资源。

战国七雄的楚国,主要经济带也还是在靠近中原的湖北和江淮地区。南方占地虽广,可多为荒山野岭,人口并不多,而且多为少数民族,并不归属调统,不起战祸就不错。而历代楚王都以尽力融入中原文化为重点方向,可依旧为自诩正统的中原各国看不起,地位只比被视为蛮人的秦国好一点。

三国时期,这一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故孙刘联盟,也仅仅在赤壁处于防守抗击状态。各自建国后,也只是一些自保型攻势,想要一统天下,几乎不可能。

有人总说,蜀汉丞相诸葛亮不应不顾国力,反复出兵伐魏,而应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而后一战克复中原。这真是一厢情愿的理想想法!要知道你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别人也在休养生息。魏之人口和农业经济基础比蜀汉好得多,发展起来无论经济总量和质量都要好得多,其结果就是差距越来越大,成等死之格局。曹操在赢得官渡之战并统一北方后,就开始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赤壁失败后,尽量减少战事,与民休养。至曹丕时期,更是很少用兵,推行新政,让魏之国力大涨,称为“大魏”!吴与魏之间战事不多,吴最终还是没能赶上魏和之后的晋的发展,终至灭国。这是三国历史演变证明的史实。打仗终究打的是综合国力。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冷兵器时代北方始终强于南方的一个原因是马。骑兵在那个年代,因其高机动性和对步兵强大的冲击能力,是战争中最大的杀器。辽、金、元直到满清的八旗军,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政权,很多时都呈现出碾压之势。而中原王朝强盛时,也靠全国性的养马政策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丝绸之路的初衷,有一条就是找到好的马种、马源地。三国时期为战乱年代,北方大量养马,而魏还极易从北方、西北方获取马匹,编练骑兵。吴蜀就算一体化,可并无条件建立强大的骑兵。靠天堑长江和水军尚可有一战之力,真进入平原为主的中原地区,很难是魏骑兵的对手,一统中原几乎就是个梦。

所以,就算刘备能灭了孙吴,一统江南半壁江山,但仍不大可能战胜曹操,一统天下。





净月暖阳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也是南北对峙分治局面形成,但要说刘备就铁定能灭掉曹魏,统一全国,那不能妄下结论。原因如下:

一,力量对比依然悬殊

当时的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中原问地区是人口最为聚集之处,占到了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刘备以西川+荆州+江东,三地人口相加,仅仅顶多是全国三分之一人口。这也是孙刘两家联手结盟,也只能凭山川地利优势勉强和曹魏形成均势的原因。

二,稳定性不及曹魏

刘备就算能灭掉东吴,他的地盘就横跨现在的川贵、两湖、江浙等三地,并且地势呈横陈状态,三方都是与魏接壤的前线。

孙氏政权在江东已经营三世,颇得民心,并且那些地方远离东汉朝廷的统治中心,百姓没有忠于刘汉皇帝的概念,刘备就算能占有土地,也很难在当地百姓心中代替孙氏的地位,随时可能发生民变和叛乱。

在关羽丢失荆州就可看到,单单荆益两地就使刘备首尾难以兼顾,如果加上江东,那就更加分散了。曹魏如果起兵来攻,到处都是漏洞。

三,曹丕和曹睿都非等闲之辈

此两人虽不及其父和其祖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但绝对不是昏君,用人和施政都是非常妥当的。否则中原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生产也不会恢复那么快。

因此,曹魏不但起点高,而且综合国力提升速度也远超孙刘联盟。

预测一下结果:

中国历史上,南方势力北伐成功的案例极少。所以我认为除非曹魏出现大规模的内乱,否则,刘备机会不大。


彭志策


很明确的说,完全不能!

1、刘备不仅年事已高,而且军事能力不足;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年过六旬,这在三国是时代已经算是高寿的年龄了。不论雄心还是魄力都不足以再坚持多久。可以说是,虽有光复汉室之志,却无光复之力了。

再说,刘备虽然也是一代枭雄,但其个人能力显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一统大业。不论权谋干略,还是治国理政,他都比不上曹操。连曹操都无法实现天下的统一,更何况他刘备呢?

2、刘备势力的后劲不足;

夷陵之战,算是三国早期英雄人物的收官之战。在此之前,蜀汉的两员大将张飞和关羽已死,黄忠也在此战中离去。蜀汉最具军事指挥水平的将帅的折损,使得蜀汉的军事实力下降了不少。即便真的能击败东吴,也不具备北上击败曹魏的实力。

3、曹魏非速亡之国;

曹魏虽篡汉自立,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顺应民心的。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战乱不休,是曹操将混乱的北方中原统一起来,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而不是汉天子。因此,曹丕废汉并没有遭到多少阻碍。再说,曹丕也好,曹睿也罢,他们都并非庸碌无为之主。因此,曹魏并非无道之国,刘备想要击败曹魏,很难!

4、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南北差距!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魏国有443万人,蜀国有108万人 ,而吴国在公元280年约有256万人(再往前应该更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即便刘备真的能在夷陵之战中胜出,其所能掌控的人口,还是与曹魏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实,南方地区是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时期、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这三次巨大的北方战乱后,随着中原先民的不断南迁,带来巨大的人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工具,才逐步发展起来,并最终超越北方中原的。而在此之前,南方地区的开发其实还很有限。不仅人口规模远不如北方中原,就是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如北方中原。

因此,即便刘备一统南方,也只能维持与曹魏的对峙罢了,并不具备通过北伐击败曹魏,完成统一的军事能力,更不具备这样的综合国力!


这些历史要读


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能击败曹魏一统天下吗?

不能。

因为刘备,诸葛亮不具备这样的才能,且帅相不统一,当然这是个比方,刘备兵发夷陵,诸葛亮曾力劝刘备不能或最起码当时不是时机,可刘备根本不听劝告,心浮气躁给关羽报仇,作为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刘备岂能感情用事呢?

古今打仗讲的是情报,魏吴已暗地联盟,难道刘备就没有一点知觉,这个必输之仗也能打,从这里分析真是蜀国好像无能人了,对整个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都吃不透,何来统一全国这一说。

曹魏地大物博,谋士成群,战将如云,而蜀国去了关张黄三位虎将,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高明,没有指挥过像,官渡,赤壁,夷陵,这样的大规模战争。

再说说蜀国关羽,张飞的死都与自己人有关,关羽走麦城,刘封不肯相救,部下投别国,张飞常常酒醉误事痛斥部下,让部下给割了脑袋,只因为他二人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而目空一切,打压马超,诸葛亮给大将魏延还在脑后按上了反骨一说,像这样的团体能统一国家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了。这仅个人观点,有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题,不辨论。


9紫气東来


假如夷陵之战,刘备取胜,这只是取得小胜,因为刘备并没有消灭东吴的主力部队。想要攻下东吴的首都建业还要七百里的征程,这一路上孙权会层层设防狙击刘备兵马。而我们不要忽略魏文帝曹丕的作为。曹丕在刘备交手之前,就多次召开军事会议,研判吴蜀大战爆发后捞取更大的利益 “鹬蚌相争”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是扮演“渔翁”,从中得利。在假设刘备冲破孙权的步防,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早已是损兵折将,此时的刘备已是六十有五,六没有十几年的战争恢复期刘备是没有力量在次发动北伐的能力。战争打得是政治,军事,经济。刘备的半壁江山人口加起来不足二百万人口能打仗的青壮年顶多有六十万人。政治上不安定东吴的旧部残余势力不服刘备的管理。战乱破坏了经济基础。刘备缺少军事人才,诸葛亮虽然足知多谋,但是不足于重大战争的决策。反观曹丕坐拥北方,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东吴和蜀国的二倍。政治稳定,经济雄厚,谋士成群,上将过百。军事上有司马懿统领。我个人认为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和战争指挥能力比诸葛亮胜。如果刘备蓦然发动北伐是自取灭亡,进一步加速曹丕一统天下的进程。


海纳百川233699882


这种脑洞话题可以一步步来分析。

我先说说“夷陵之战”前后的史实情况。

按照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在刘备与孙权交手之前,就曾多次召开会议,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后捞取更大的利益,“鹬蚌相争”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像扮演“渔翁”,从中得利。

后来经过多次商讨,曹丕决定采纳王朗的意见,不表态帮哪一方,但是也东巡许昌,作壁上观,趁机而发。


在孙权那边,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一边派人向曹丕示好,例如把于禁送回给曹魏帝国,并派都尉赵咨出使曹魏。赵咨当着曹丕的面猛吹孙权势力强大,厉兵秣马,曹丕一时被糊弄住了,不敢打孙权的主意;一边孙权又拖延时间拒绝交出儿子来做人质,等到夷陵之战得胜后,孙权翻脸明说不交人质,曹丕则兴兵南下,双方在洞浦交战后,罢兵而去。

《吴主传》: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围南郡。(孙)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孙权立刻又派人向刘备示好,表示和解,如此一套组合拳下来,孙权在两条战线都有收获。反观刘备根本无力继续东征,只能接受和谈,曹丕早先坐失良机,无功而返。


我们再回到脑洞问题。

首先,刘备在夷陵之战得胜的话,也是不可能占领东吴的。从地理上看,夷陵(现宜昌一带)距离孙权的建业(现南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地图测距,直线距离700多公里),孙权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第二道,甚至更多道的防线。

实际上,孙权率军在洞浦迎战魏军,也足以证明孙权的兵力绰绰有余。可见当初孙权派陆逊等将领迎战刘备,也只是分出一部分军力前去,自己还是留了一手用于防备曹魏帝国的偷袭。

所以说,从战略部署上,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取胜,击败陆逊的军队,他能重新获得荆州已经是最现实的战略目标了,想要灭孙吴,难上加难。


假设退一步,孙权后续防线继续被刘备攻破,孙权在生死存亡之时,完全可以把儿子交给曹丕做人质以获得曹丕的信任,曹丕自然会帮助孙权抵挡刘备进军的脚步的。对于曹丕来说,他更信任孙权多于刘备。


假设再退一步,按照本题题意来看,刘备军百战百胜,击败孙权、曹丕联军,占领江南,择日北伐。

如此从天下大势上看,刘备的势头可以达到顶峰,复兴汉室确实是有很大可能性,但是也别忘了,曹魏帝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就强于蜀汉+孙吴,双方真要南北对峙,谁赢谁输,鹿死谁手,仍然是个不定数。


浔阳咸鱼


公元221年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这一次出兵几乎是蜀汉十年来积累的全部兵力,这也是刘备第一次指挥如此大军,浩浩荡荡的蜀军一路攻无不克,直到到达夷陵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山高林密,水陆纵横,所以刘备的蜀军一点也施展不开来,这也是陆逊所设计好的。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归,蜀汉至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本,刘备也又气又恨在白帝城驾崩。

那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了又当如何?我的回答是将会有另一个夷陵之战等待着刘备,刘备大军会被困死在东吴,失败是必然的。首先就是刘备大军的补给过于困难,失去荆州之后的蜀汉,基本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由于补给困难,刘备越深入东吴就越是多一分威胁。

再者东吴真正的实力不仅仅是自己的军队,而是东吴有曹魏的支持,曹魏不会坐视刘备攻打东吴,一旦刘备大军被陷在了东吴,那么曹魏一定出兵蜀汉,到时候蜀汉估计就招架不住了。这一点刘备其实也是看透了的,刘备出兵的目的其实不过是拿回荆州,一旦拿回荆州,刘备就达到目的了。

所以夷陵之战只能算是刘备伐吴的一场战役,就算是刘备胜利了,那么东吴也可以依靠天险层层阻击。东吴也明白刘备是想拿回荆州,如果刘备真的幸运的话,那么最后就是东吴求和,将荆州割让给刘备,不过这时候东吴可能会暗中把荆州一半给曹魏,到时候刘备又该当如何?从荆州失去那一刻开始,蜀汉的命运就已经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